关于python:统计千行代码Bug率有没有意义

40次阅读

共计 26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我的论断是:统计 Bug 率有意义。然而统计千行代码 Bug 率没有意义。

为什么千行代码 Bug 率是没有意义的?
某公司最近出了一个计划,用来量化程序员的工作绩效。叫做千行代码 Bug 率。在一个统计周期内,程序员每减少或者批改的代码行数与 QA 发现的 Bug 数,依据如下规定计算 Bug 率:

1000 行代码,1 个 bug,那么 Bug 率是 100%;
2000 行代码,4 个 bug,那么 Bug 率是 200%;
5000 行代码,3 个 Bug,那么 Bug 率是 60%
n 行代码,m 个 Bug,那么 Bug 率是 m / n * 1000
先不思考这个规定自身是否有问题。我感觉,所有和代码行数挂钩的绩效统计,都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代码行数是能够刷的。如果某个绩效须要代码行数越少越好,那么能够应用行数少的写法;某个绩效须要代码行数越多越好,那么能够应用行数多的写法。

例如,对于字符串赋值:a = ‘ 今天天气居然有 40 度,我要被烤化了。’,能够把它扩写成:

a = ('今天天气'
     '居然有 40'
     '度,我要'
     '被烤化了。'
    )

甚至再进一步,扩写成:

a = '今天天气'
b = '居然有 40'
c = '度,我要'
d = '被烤化了。'

e = (a 
     + b
     + c
     + d
     )
a = e

这三种写法的成果齐全一样。

还有些性能,本来就一行原生代码搞定。然而为了减少行数,成心应用第三方库。这样第三方库的代码行数也就统计进去了。代码总行数减少,相当于分母增大,千行代码 Bug 率就降下来了。

要缩写也简略,在 Python 外面,如果应用 lambda 表达式,通过十分炫技反人类的写法,你能够把惯例要 40 行的代码缩成 1 行。然而这样的一行代码基本没法保护。

为什么 Bug 率是有意义的?
对于一个有理论用途的我的项目代码来说,Bug 数是一个系统误差,只能设法缩小,然而没有方法变成 0。

同样实现一个性能,好的程序员能提前预判到他人会怎么应用,提前解决好非法逻辑和不合理的数据流程,从而升高 Bug 数。而差的程序员,写进去的代码,他人一用就出问题。因而,用 Bug 率来评判程序员程度,我感觉是正当的。然而从 Bug 数到 Bug 率,这个计算方法应该要精心设计。

开发阶段
如果公司有 QA 的话,在软件开发阶段,个别产品经理会先提出需要,而后拉上开发和 QA 一起评测需要。QA 会在需要评审会后,设计测试案例。这些测试案例是公开的,每个开发都会看到。

这些公开的测试案例,我感觉能够用来作为分母。程序员写好了代码,却无奈通过其中的局部测试案例。那就是程序员的程度不行。失败的测试案例数 / 所有公开的测试案例数。能够作为掂量程序员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好的程序员应该尽量让这个比值为 0.

但有时候,在测试的过程中,QA 可能会长期减少测试案例,这些案例是程序员提前不晓得的。那么这些案例如果测试失败了,也能够作为一个评判指标,用来评判程序员是否有提前预防的能力。但偏心起见,能够给他乘以一个小于 1 的系数,升高它的权重:

开发阶段 Bug 率 = (曾经公开的测试案例数 + 系数 × 长期减少的测试案例数) / 总测试案例数

说个题外话,明天咱们不思考单元测试数、单元测试覆盖率这种问题。因为据我所知,国内互联网公司会被动写单元测试的程序员太少了。有时候,一个本来要写单元测试的优良程序员,进了某些大厂当前,迫于业务和工期压力,也逐步放弃了。所以咱们明天只思考 QA 的测试案例。

线上阶段
如果只看 QA 的测试案例,可能会呈现面向 QA 编程的问题。因为人是很聪慧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QA 的一个测试 API 接口的案例,输出 5,输入 10. 程序员间接在代码外面判断,如果输出是 5,间接返回 10,跳过两头的所有逻辑。这样就能 100% 通过 QA 的所有测试案例。然而这样做对产品自身是没有价值的。

市场是测验代码品质的重要规范。程序品质好不好,上线当前,让用户来评测。

你永远不晓得你的用户有多蠢,你永远猜不透用户会怎么应用你的产品。

用户反馈的 Bug,也能够用来评估代码的好坏,进而反映出程序员的能力高下。但须要思考上面两个状况:

同一个性能,两个程序员实现:

  • A 程序员写出的性能一上线,用户一用就报 Bug
  • B 程序员写出的性能上线很久了。几十万个用户都失常应用,有个沙雕用户乱操作,偶尔暴露出了一个 Bug。

大家凭主观判断都晓得,B 程序员应该比 A 程序员好。

咱们再来思考第二种状况,A 程序员实现 X 性能,B 程序员实现 Y 性能:

X 性能每天会被应用几百万次,一周就发现了二十多个 Bug
Y 性能一个月总共就被用了 3 次。没有发现 Bug
这种状况下,咱们没有方法依据 Bug 数来判断 AB 两个程序员谁更好。兴许 B 程序员去写 X 性能,一天就会被发现上百个 Bug 也说不定。

因而,依据这两种状况,我拍脑袋总结了一个教训公式:

某性能线上 Bug 率 = Bug 数 / (log(性能应用次数 + 1) + 1)

其中的 log 是以 10 为底的对数。因为一个性能很轻松就能应用上百上千次,而 Bug 数一般来说就是个位数或者两位数。因而对应用次数求个对数,防止 Bug 率太小。公式中的两次 +1。一次是因为不能对 0 求对数,另一次是分母不能为 0.

对程序员开发的多个线上性能的 Bug 率统计,咱们能够这样计算:

程序员线上 Bug 率 = A 性能线上 Bug 率 性能重要性系数 + B 性能线上 Bug 率 性能重要性系数 + ……
其中,雷同重要性的性能,他们的性能重要性系数应该是雷同的。不同重要性的性能,性能越重要,这个系数就越大。

这里,这个系数应该用性能重要性系数还是性能复杂性系数,咱们能够讨论一下。我集体是感觉用重要性比拟好。一方面是代码复杂性不好量化。第二是因为程序员的代码品质和业务是不能离开看的。对于重要的性能,应该优先做,应该更用心。在更用心的状况下 bug 还那么多,不就阐明能力差吗。对于不重要的性能,最初做,可能前面工夫来不及了,赶工实现有一些 Bug。然而因为这个性能没什么人用,对业务影响不大,有一些 Bug 也没什么。

拍脑袋综合公式
综合开发阶段与线上阶段,咱们能够得出一个综合公式。因为一般来说,某某率的值范畴应该是 0 -100%,这两个公式合在一起当前,后果很可能大于 1. 因而咱们改个名字,叫做程序员 Bug 指数:

程序员 Bug 指数 = 开发阶段 Bug 率 * 开发阶段系数 + 程序员线上 Bug 率 * 线上阶段系数

这个指数越高,阐明程序员能力越差。

最初还是强调一下,以上公式是我拍脑袋想进去的,仅做参考。但我认为它的价值应该比千行代码 Bug 率高得多。

最近整顿了几百 G 的 Python 学习材料,蕴含新手入门电子书、教程、源码等等,收费分享给大家!想要的返回“Python 编程学习圈”,发送“J”即可收费取得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