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4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因为读书的缘故,行将在 LSE 进行秋季学期的 MBA Exchange,将来 3 个月都要在英国度过了(当然还是会近程打工的)。
9 月 5 日落地伦敦,9 月 6 日我就快马加鞭地去了 Civo Navigate Europe,而后是 9 月 7 日 – 8 日的 DevRelCon London。同期国内也很冷落,有 Google I/O Connect China,Google 开发者大会,以及蚂蚁的外滩大会(外滩大会中有开源的版块)。美国湾区也在进行 SaaStr Annual 的会议,感觉各种大型流动都扎堆在了这个繁忙的金秋。
一边满怀期待与好奇地品尝着伦敦的社区活动,一边近程关注着国内的动静,不禁思考 —— 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流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I. 伦敦参会体验
首先,谈谈我在伦敦加入社区活动的几个很强烈的感触。
1. 多样性
加入 DevRelCon 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 DevRelCon Community 的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国籍 / 种族 / 肤色,到不同厂商背景,以及年龄甚至性别……
在流动第一天的 Welcome Session 中,主持人用了很多种不同于语言和大家 Say Hello,也请不同国家的参会者起立和大家打招呼,咱们看到了从欧洲各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以色列、韩国等等多地前来的参会者。
从公司层面看,在国外看重 DevRel 的企业更多,不像国内更多是几大云厂商巨头作为 DevRel 会议的次要参会者,这里有十分多来自不同厂商、守业公司甚至是不同行业的参会者,AWS、Twillo、AppWrite、Google、Directus、Infobip、Salesforce、CommonRoom、Spotify、Digital Ocean、Atlassian 等等等等。
年龄上说,从尚在校的大学生到 60 岁以上的白发老者;性别来说,从男性、女性到非二元性别;从饮食偏好上,会关照到食物过敏、素食偏好等等不同的人群。
咱们经常在社区里说“拥抱多样性”,但咱们是否真的有足够凋谢的心态,是否违心关照哪怕是极少数人的需要,以及是否有容纳不同偏好人群的会议基础设施,才是真正的问题。
会后,一位参会者在 Twitter 上埋怨没有 no gender neutral toilets
2. 以参会者为核心,回归会议的实质
以参会者的外围需要登程,什么是会议的实质?
2.1 内容品质
首先,对于渴望通过会议来学习、晋升自我、开辟思路的参会者而言,会议的内容品质肯定是十分重要的。我感觉一个高品质的会议背地肯定要有的是 凋谢的 CFP,高质量的定向邀请 , 最合适的讲师 ,和 会前对于演讲内容的追踪 & 业余的批改倡议。
印象很深的一点是,DevRelCon 上对于具体做事的方法论的探讨十分深刻,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演讲者都是一线的开发者关系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公司 DevRel 的负责人、Community Manager 或 Advocate,他们有第一手的工作心得,天然能带来有理论 takeaway 的高质量内容。相较于国内很多流动沉迷于邀请 CXO、高 P 们甚至这两年开发者大会的院士星散,我会感觉对于关注 DevRel 的人群而言,那些才是最合适的讲师。会比空谈策略、泛泛而谈,甚至拿着学生帮忙制作的脱离行业思考的 slides 不知所云,强太多。
我也已经对讲师的 title 有执念,但在今年年初筹备 Dev.Together Summit 的时候忽然觉悟了,review 完所有投稿,我还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去解释“为什么看似第二届 Dev.Together Summit 没有第一届‘阵容强大’了”。放弃对讲师 title 的执念,不以年龄资格论短长,找到最合适的演讲者,是我感觉国内流动组织者们一个很须要反思甚至纠偏的问题。
说到会前对于演讲内容的追踪,就要谈谈一个会议主席 / 出品人 / 会议编辑的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据我理解,绝大多数会议的组织者只做了发送 PPT 模板、催收 PPT、揭示讲师行程的工作,彩排前都未曾关上过讲师的 Slides,甚至连彩排都没有。这是对会议品质、参会者体验齐全不负责任的体现。
DevRelCon 以及很多国外大会都没有 PPT 模板,实际上精美对立的视觉并不是参会者最 care 的内容,相同,一个负责任的大会编辑应该认真 check 每位讲师的 Slides 确保他们的演讲内容合乎大会主题、有货有料、文题相符。以我的经验举例,Hoopy 的 CEO Matthew 就亲自写邮件给我,询问我是否要更换一个演讲题目,他认为 Working with Developer Communities in China 这个题目会更有利于吸引海内参会者的注意力,我也最终驳回了他的倡议。在会场上,有 2 位来自苹果和 AppWrite 的同学就被动找到我,说他们专门圈出了我的演讲,很期待听到这个内容。
2.2 Social 体验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参会者之所以会抉择 in-person 地加入一个流动,而不是躺在床上看直播,一个很重要的起因就是心愿在社区里意识气味相投的搭档,因而流动的社交体验十分重要。
这一点,DevRelCon 和 Civo Navigate 都做得十分好。
DevRelCon 有一个很乏味的设计 —— Unconference。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 schedule 一个话题探讨,并应用便当贴把内容填进 timetable 中。感兴趣的人能够看好工夫随时退出,这给了参会者围绕某一个话题自在探讨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是 unconference 的 speaker。
Civo Navigate 没有特地去策动 unconference,但 自在凋谢的气氛下,只有你有乏味有料的内容,何处又不是舞台呢?
当然还有海内技术流动常设的 Hacking House。开发者们最好的社交活动大略就是喝着啤酒切磋代码了吧?
还有较国内流动 更密集的 coffee break,以及厂商资助的 Reception,都是极好的交换工夫。(本社恐人士其实十分发憷这个环节,不过社区里的敌人都十分敌对,会被动问我从哪里来,带我吃吃喝喝聊天😘)
DevRelCon 往年的讲师欢送流动也很乏味,竟然是打保龄球!啤酒 + 聊天 + 静止,真的丰盛了我在伦敦的人生体验了。
2.3 整体会议体验
最初是整体的会议体验,这个说起来十分抽象,具体来说就是我待在这个会场里是否难受。
有很多细节之处,比方激情攀谈、提供帮忙的工作人员,比方关照不同饮食偏好的餐食,比方整体的气氛让我感觉到我真的属于这里 …… 简而言之就是,细节之处主办方是否懂我。
我很难给到什么具体的倡议,但 作为流动组织者,我置信如果你把参会者体验放在第一位。在筹备各个事项的时候有去认真思考这是否是咱们的 target audience 须要的,大概率会议体验就不会差。相同,太看重领导的体验、尊贵的赞助商、C-level 的 Speaker,就会难以避免就义掉一些参会者的体验。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齐全是能力和认知问题,而是咱们被动抉择放弃了参会者们(下半句是:那他们也会放弃你)。
3. 社区认同感
这是一个无关社区认同 & 归属感的话题。
在 DevRelCon,每位 Speaker 上台前,所有参会者都会整体起立鼓掌、欢呼(这个行为让我压力很大,但又很和煦)。这样的社区气氛是我在国内没有体验过的,也是在我无限的海内参会教训中的第一次。
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激情?我想不仅仅是求知欲,还有泛滥参会者作为“社区的客人”心愿给到演讲者的和煦。
在 DevRelCon 流动的第二天,我上台演讲前,我隔壁的小姐姐问我“你当初感觉如何?”,我说“我其实很缓和”。她立即开始刺激我,通知我这里的人们都很 nice,这是一个十分容纳、敌对的社区。这一刻我很受触动,不仅仅因为她的 kind words,更多是 感触到了她对于本人归属于 DevRelCon 社区的荣誉感,和对社区的认同。这样的霎时还有很多。
我想,这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社区的外围组织者带头,而后用激情感化激情,有更多人退出,加之 DevRelCon 始终以来的优质口碑,缓缓造成了这样的气氛。就像此刻,我也感觉我属于 DevRelCon 社区了。
我其实始终很心愿在国内去做一个 DevRel 的 Community,往年依靠 Dev.Together Summit 的参会者群,咱们批改群名为 Dev.Together Community。但我始终感觉,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我可真能给本人补台)。社区的外围是“共识”,我感觉咱们的共识还没有造成,大家也尚未造成“我属于这个社区”的社区认同感,更谈不上荣誉感。
咱们可能须要更独特的指标把大家团结起来,我还会持续摸索。
II. 看看上周国内的几场流动
上周同期,在国内也有多场技术相干的流动,我次要关注了两场流动,一个是 SegmentFault 有深度参加的 Google 开发者大会,一个是蚂蚁的外滩大会(开源版块)。
好消息,这两场流动都让我真正感觉他们是懂开发者的,懂社区的。
往年 Google 开发者大会上,咱们又一次和 Google 单干了一场 SegmentFault Hackathon。在咱们的影响下,其实 越来越多厂商的开发者大会会设立 Hackathon、Codelabs 和 Coding Workshop 了。我感觉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景象。
厂商办会最讨厌的往往就是“不可控”,然而 Hackathon 的魅力所在其实就是它的“不可控”带来的诸多惊喜 —— 保障不了每组选手都肯定会顺利完成产品的开发,没方法提前预知他们会做一个怎么的产品、用到哪些技术…… 尽管厂商往往会通过提前收集产品创意、或者减少一些特地的限度和变形等等让状况尽量可控,但我也曾经感触到,大家为了给开发者营造一个自在摸索的空间,所做出的微小致力了。
而一个真正属于开发者的流动,怎么能没有 CODING 和 Live Demo 呢?
刚刚说到厂商办会最讨厌的往往就是“不可控”,所以 更不可能 Live Demo 的就是新产品公布。而谁能想到呢?它就真真切切产生了,在蚂蚁外滩大会的开源舞台上。
边 sir(蚂蚁开源办公室负责人)竟然就真的坐在了舞台上,关上电脑开始 Live Demo。不畏惧不可控,不畏惧偶发的 bug,不畏惧工程师曾经在台下挥汗如雨了。
此外还有标新立异的开源剧本杀、圆桌的 Podcast 式组织、营地摆摊、闪电演讲……
会后我看到旭总(Kata Containers 的作者,蚂蚁开源委员会副主席)在朋友圈的小作文,他说他们“在致力营造一种我的项目和开发者为核心的‘集市感’”,他说心愿“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开源,特地防止那种咱们在做‘先进能力输入’的‘虚无感’”。
看到边 sir 在朋友圈写这是“一份给社区的礼物,也可能是大航海船刚离港的那种‘咱们终于凋谢了一点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的感觉”
我想,他们做到了,蚂蚁是懂社区、懂开发者、也懂年轻人的。再往深了说,我感觉让开发者、让混过社区的人来做开源、管开源,是一个无比正确的抉择。开发者懂开发者。
最初我想说,当大厂都开始营造以开发者为核心的‘集市感’了,社区还摆什么傲娇的架子呢?
III. 所以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流动,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洋洋洒洒几千字,最初留这个问题给大家一起思考。
我想或者,我也曾经答复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