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一计算机网络概览篇

58次阅读

共计 92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文章内容概览

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次要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联而成,通过这些硬件,能够传送不同类型的数据,并且能够反对宽泛和日益增长的利用

  • 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软件的概念,它还蕴含 硬件设施(网卡、网线、路由器)
  • 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 信息通信,还能够反对宽泛的利用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依照 网络作用的范畴,能够将计算机网络分为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2、依照 网络作用的使用者,能够将计算机网络分为

  • 专用网络(所有违心付费、或者违心退出的,都能够退出的网络)
  • 专用网络(某些部门,或者某些人,为了满足非凡的业务需要,而建设起来的网络。如:军队、铁路局、银行、公司,他们都有本人的专用网络)

计算机网络倒退简史

互联网的倒退历史

互联网的倒退历史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个网络 ARPANET

这个阶段次要是一些计算机通过交换机进行连贯,这个时候计算机通过连贯交换机,就能够间接实现信息的替换,并且连贯的计算机不多

第二阶段:三级构造互联网

这个阶段次要连贯的是全美国次要的一些学校、研究所、实验室等领有计算机的中央

第三阶段:多层次 ISP 互联网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网络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都是中国驰名的网络服务提供商)

顶级的是 骨干 ISP,这里边就蕴含了上边提到的三大网络服务提供商。中国的骨干 ISP 能够连贯美国、澳洲、欧洲的骨干 ISP。骨干 ISP 下边是 地区 ISP,比如说挪动网络在中国叫中国移动,在北京叫北京挪动、在上海叫上海挪动,这个就属于地区 ISP,地区 ISP 次要就是负责地区的网络服务的提供

能够通过这个网站看到国内互联网的线路:https://live.infrapedia.com

中国互联网的倒退简史

中国互联网的倒退也能够分为三个阶段: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倒退,中国也建设了多个专用的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国内的信息替换,其中有五个公用计算机网络是规模最大的

  • 中国电信互联网(CHINANET)
  •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咱们出国的流量,次要也是通过这五个网络来进行国外的信息拜访的。除了国家科研技术的参加,民间企业也对互联网奉献很大,其中就蕴含出名的企业家

  • 1996 年,张朝阳创立搜狐
  • 1997 年,丁磊创立网易
  • 1998 年,王志东创立新浪
  • 1998 年,马化腾,张志东创立腾讯
  • 1999 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
  • 2000 年,李彦宏创立百度

这些事迹也是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倒退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设计的根本准则

在理解计算机层次结构设计的根本准则之前,先理解一下,为什么计算机网络须要应用层次结构的设计

假如有 A、B 两台计算机,他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连贯。能够设想一下计算机网络在这里边次要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 保障数据通路顺畅
  • 辨认目标计算机
  • 目标计算机状态
  • 数据是否谬误

计算机网络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繁多而简单的,因而计算机网络就采纳了 分层 去实现不同的性能

看一个对于古代咱们应用网络的一个层次结构的例子

层次结构设计的根本准则
  • 各层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晓得它的上、上层是怎么实现的,它仅仅须要晓得,该层是怎么通过接口来进行服务的提供的。层与层之间耦合度是很低的
  • 每一层有足够的灵活性:因为计算机网络是一直倒退的,因而设计每一层的时候就要求有足够的灵活性,使得每一层能够应答将来的一些变动
  • 各层之间齐全解耦:也就是某一层的上上层发生变化,不影响以后层的稳固(尽管这是计算机档次设计的准则,其实如果咱们在设计一个比拟宏大的零碎的时候,齐全能够借鉴这些准则,这就是计算机底层的魅力吧)

OSI 七层模型

计算机网络有七层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国际标准所定义的

OSI 七层模型 在制订的时候,是想成为寰球计算机都遵循的规范,而后促成寰球的计算机都能够沿用这个规范来不便的进行互联以及替换数据。而实际上,OSI 在市场化过程中困难重重,因为在 OSI 制订规范进去的时候,TCP/IP 模型 在寰球范畴内胜利的运行了。因而 OSI 七层模型,只是取得了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市场化方面却没有胜利的推动。所以,OSI 最终并没有成为广为应用的规范模型

OSI 没有被市场所承受的几个起因
  • OSI 的专家不足理论教训(他们是基于实践进行设计的,不足理论生产环境的教训。知行合一,实践肯定要联合实际)
  • OSI 规范制订周期过长,按 OSI 规范生产的设施无奈及时进入市场
  • OSI 模型设计的并不合理一些性能在多层中反复呈现

TCP/IP 四层模型

下边是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的映射:


阐明:右侧为 TCP/IP 四层模型中,每一层所应用到的一些协定

TCP/IP 四层模型的理论利用

假如计算机 A 和 B 通过一个路由器连接起来了,计算机 A 会通过 TCP/IP 的四层和路由器进行通信,计算机 A 的数据会通过网络接口层、网络层来到路由器(在路由器中,达到的层面只有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路由器会将数据通过路由转发,转发给计算机 B,计算机 B 通过由下到上的四层来接收数据。这个就是 TCP/IP 四层模型在进行收发数据的示例

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分层的办法去了解不同的层面

古代互联网的网络拓扑

理解 网络拓扑 能够帮忙咱们在脑海中造成一个形象的计算机网络,是有助于咱们往下学习的。对于古代互联网的网络拓扑次要分为两个局部

  1. 边缘局部
  2. 外围局部

边缘局部

次要指的的是平时的用户能够间接接触的局部,比如说在家、在公司或者在商场所应用的网络,都是属于计算机网络的 边缘局部(家里的手机、电脑、智能家电,通过有线或无线的形式连贯路由器,路由器连贯一个当地的网关,而后网关连贯到地区的 ISP)

上边是一个家庭连网的一个网络拓扑,下边看一个企业的网络拓扑

外围局部

外围局部次要是由地区 ISP、骨干 IS 以及一些国内的路由器所组成

这些骨干 ISP 相互连接,并且通过国内路由器来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骨干 ISP 进行连贯,这些就属于互联网的 外围局部。这其中有很多的海底电缆、跨地区电缆等通信设施,他们次要是由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进行铺设,他们所应用的一些设施是来自中国的华为,所以说华为在通信畛域是有肯定的位置的

上边是网络拓扑的外围局部和边缘局部的简略图例,如果将外围局部和边缘局部连接起来的话,整个网络拓扑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说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时候,须要对网络拓扑有肯定的理解,然而咱们在平时应用网络的时候,并不会感知到这些网络拓扑的存在。咱们不会晓得骨干 ISP 在哪里、也不会晓得地区 ISP 在哪里,甚至不晓得网关在哪里,咱们最多能够晓得的是接触较多的路由器,这个次要是因为平时咱们更多是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去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如果咱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互联网的话,更多的是一些模式,比方 客户 - 服务器 (C/S) 模式

对于客户 - 服务器 (C/S) 模式,在互联网中,有很多的设施通过互联网进行连贯,然而咱们不须要感知互联网里边的细节。如果咱们要应用某一个服务时,间接从本人的 PC 发动申请,那么这个申请就会通过路由来到服务提供的中央,服务器收到申请之后,就会响应,本地的 PC 会收到应答,这个就是客户 - 服务器 (C/S) 模式。在客户寻求服务的时候,以及服务器端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都不须要感知网络里边的具体细节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理解网络的性能指标,有助于评估或判断网络的品质或者速度。在理解之前,先对罕用的丈量单位进行简略的理解(速率)

为什么电信拉的 100M 光纤,测试峰值速度只有 12M 每秒?

首先,因为网络罕用单位是 Mbps
100M/s = 100Mbps = 100Mbit/s
由比特位换算到字节是有一个进制的,8 个比特位等于 1 个字节,因而:100Mbit/s = (100/8)MB/s  = 12.5MB/s

时延

时延能够细分为

  • 发送时延
  • 排队时延
  • 流传时延
  • 解决时延
发送时延

次要是本机进行网络发送的时候,在本机所停留的工夫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bit) / 发送速率(bit/s)

数据长度:是由用户所决定的,比方要下载一个 100M 的视频,这个 100M 就是数据的长度
发送速率:是由网卡所决定的(性能越好的网卡,发送速率越快)
流传时延
流传时延 = 传输门路长度 / 流传速率(bit/s)
传输门路长度:比方北京往上海发送数据,这个门路是比拟短的。如果北京往美国发送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通过海底电缆能力达到美国,这个传输门路就很长
流传速率:这个受限于传输介质(如铜线、光纤)
排队时延

数据包 在网络设备中期待被解决的工夫

如果说一个数据从本机发送到某一个路由器,路由器并不是马上就解决,因为它可能在解决很多别的数据包,所以此时咱们发的数据包,可能在路由器中停留一段时间,这个期待被解决的工夫就是排队时延

解决时延

数据包达到设施或者 目标机器被解决所须要的工夫

如果咱们达到的服务器,它的性能不好,可能数据包达到了它那里,它要反馈一会儿能力解决咱们的数据包

所以评估计算机网络对于工夫的指标,总时延为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流传时延 + 排队时延 + 解决时延

评估计算机网络对于工夫的指标,除了时延,还有一个指标是:往返工夫 RRT

  • RTT(Route-Trip Time)是评估网络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 RTT 示意的是数据报文在端到端通信中的 来回一次的工夫
  • 通常应用 ping 命令查看 RTT

ping 一个广州的 IP 看看(最左边那列是往返工夫)

ping 一个美国的 IP 看看


(显著看到这个往返工夫是比拟长的)

物理层概述

物理层的作用

如果是 OSI 七层模型的话,物理层是处于最底层的地位。对于 TCP/IP 四层模型,它是属于最底层的 网络接口层。物理层的作用是

  • 连贯不同的物理设施(比方路由器到计算机通过网线进行连贯)
  • 传输比特流(比特流就是 0、1 这样的高低电平,或者说是数字信号)

传输介质

连贯不同物理设施的介质,包含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其中有线介质包含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无线介质有:红外线(遥控器)、无线、激光

比特流

用高电平示意 1、低电平示意 0,对高电平和低电平的变动,就能够造成比特流

信道的基本概念

  • 信道是往一个方向传递信息的媒体
  • 一条通信电路往往蕴含一个接管信道和一个发送信道
  • 因为发送信息和接管信息的方向不一样,所有这里有两个信道

一条通信线路,既发送又接管,如果引起了抵触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物理层曾经解决了。依据信道的不同,通信电路能够分成

  • 单工通信信道
  • 半双工通信信道
  • 全双工通信信道
单工通信信道
  • 只能 一个方向通信,没有反方向反馈的信道
  • 无限电视、无线电收音机等等,都属于单工通信信道(一方发送,另外一方只能接管)
半双工通信信道
  • 单方都能够发送和接管信息
  • 不能单方同时发送,也 不能同时 接管
全双工通信信道
  • 单方都能够 同时 发送和接管音讯
  • 网线这些都是全双工通信信道

分用 - 复用技术

前边介绍到,如果两个计算机进行通信,那么在他们之间就会有一条通信线路,在这条通信电路中,可能用发送信道和接管信道。思考一种状况,如果有很多的计算机,他们都须要连贯,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的发送信道和接管信道,并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也并不是处于沉闷的状态。这就会导致信道的利用率不高。因而就提出了 分用 - 复用的技术,用来晋升信道的利用率

分用 - 复用技术是如何进步信道的利用率?

多个计算机连贯 复用器 ,另一侧的计算机连贯 分用器。通过复用器和分用器这两个设施就能够共享一条发送信道以及接管信道,这样就能够大大晋升信道的利用率


留神:如果有很多的计算机,很频繁的通过信道收发信息,会导致信道拥塞

数据链路层概述

对于物理层,次要是进行不同设施的连贯,以及传输比特流。下边是对数据链路层进行介绍,首先数据链路层是位于 OSI 七层模型的倒数第二层,也就是物理层的上边一层,位于 TCP/IP 四层模型的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次要是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 封装成帧
  • 通明传输
  • 过错检测

封装成帧

  • “帧”是数据链路层数据的根本单位(就好比比特位是物理层数据的单位)
  • 发送端在网络层的一段数据前后增加特定标记造成“帧”
  • 接收端依据前后特定标记识别出“帧”

下边是通过图示来了解封装成帧的过程

  • 首先在网络层会将一些“IP 数据报”传输到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在接管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把它看做是数据帧的数据,而后在数据的前后加上特定的标记,示意这是数据帧的头部和尾部
  • 从帧首部到帧尾部就是数据帧的长度

而数据帧在物理层体现的就是很多的 0 和 1 组成的比特流。上边的提到的帧首部和帧尾部,都是特定的控制字符(特定比特流)

帧首部 的比特流是:SOH:00000001(SOH 是控制字符)

帧尾部 的比特流是:EOT:00000100

如果帧数据中也恰好有帧首部或帧尾部一样的比特流该怎么办

这个就须要下边要提到的 通明传输

通明传输

通过通明传输就能够解决上边提到的问题。在介绍通明传输之前,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通明

“通明”在计算机领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术语

比方咱们平时在设计一个 API 的时候,咱们会常说,你这个 API 设计的足够良好的话,那么底层的这个 API 的操作,对 API 的调用方是通明的。再比如说,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于数据链路层来说,物理层它所做的工作都是通明的,物理层只须要提供一些 API 给数据链路层去应用就能够了。说白了就是:一种理论存在的事务,却又看起来不存在一样。把通明这个概念应用在数据链路层就是,控制字符在帧数据中,然而要当做不存在的去解决

那么数据链路层是怎么做到,即便控制字符位于帧数据中,它还是能够装作不晓得的去解决的呢?

假如此时帧数据中有一个帧尾部的控制字符,如果数据链路层没有应用通明传输,那么接收端很可能就把位于帧数据中的控制字符,看做是数据帧的尾部,从而辨认出谬误的帧。因而数据链路层就会对帧数据中的控制字符进行非凡解决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控制字符前边加 转义字符 ,下边的ESC 就是转义字符。这样的话,接收端在接管到数据帧之后,它就会先判断帧数据中的控制字符前边是否存在转义字符,如果存在,就不会把这个控制字符当做一个控制字符。那如果帧数据中也呈现了转义字符怎么办?把转义字符从新本义一次即可


其实咱们在平时的编程当中,“”个别看做是转义字符。假如此时要输入“\”,那么在这两个反斜杠前边都加上转义字符即可,示意这两个都不是转义字符 ”\\”

过错检测

物理层只管传输比特流,无法控制是否出错(如果物理层传输比特流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烦扰,比方闪电。就会影响比特流的传输,物理层是觉察不到的)

数据链路层负责起“过错检测”的工作

数据链路层的过错检测错

这部分次要是对数据链路层须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过错检测进行具体的介绍,其中次要蕴含两个局部:

  • 奇偶校验码
  •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奇偶校验码

奇偶校验码 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检测比特流中是否有传输谬误的办法。该办法是通过在比特流的尾部增加一位比特位来检测比特流是否有出错。假如测试要传输“00110010”这个 8 位的比特流

  • 首先在这个比特流后边加“1”这个比特位
  • 当接收端接管到这个比特流之后,就会依据后边加的那个比特位来检测该比特流是否有出错
  • 这个 1 是通过前边的 8 位比特流相加失去 3,因为 3 是奇数,所以就在这个 8 位的比特流后边加上 1,来示意这是一个 奇偶校验的位

如果咱们要传输“00111010”这个比特流,那么后边增加的比特位就应是“0”,因为这 8 位相加的后果是 4,是个偶数。下边就看一下,如何通过这个奇偶检验码来检测谬误。假如此时要传输“00110010”这个比特流,那么须要在尾部增加“1”这个比特位。假如在传输的过程中产生了谬误,接收端收到的是“00010010”,此时接收端会通过奇偶校验码来进行校验,接收端计算的奇偶校验码是“0”,不等于“1”,阐明这个比特流在传输的过程中呈现了过错

置信聪慧的你曾经看进去,这里边有一个局限性,假如当初还是要传输“00110010”,在尾部增加的比特位是“1”。假如此时接收端接管到的是“00000010”,接收端通过运算之后,发现后边的奇偶校验位应该是“1”,而恰好此时,最初一位校验位就是“1”,就会认为数据没问题,而实际上数据是有问题的。所以当比特流呈现两位谬误,奇偶校验码就检测不到谬误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循环冗余校验码是一种宽泛应用的过错检测的算法

  • 它是一种依据传输或保留的数据而产生固定位数校验码的办法(固定位数,可能是 1 位,也可能是多位)
  • 它能够检测数据传输或者保留后可能呈现的谬误
  • 它的过程和奇偶校验码有些相似,它首先计算生成一些数字,并且附加到数据后边
  • 当接收端接管到数据之后,就会依据附加到后边的数字,来判断接管到的数据是否有出错

在理解循环冗余校验码算法之前,先理解一下:模“2”除法

  • 模“2”除法是二进制下的除法
  • 与算术除法相似,但除法不借位,理论是“异或”操作
简略说一下异或:0 xor 0 = 0;0 xor 1 = 1;1 xor 0 = 1;1 xor 1 = 1
也就是两个比特位不一样,进行异或的后果就是 1,相同就是 0 

下边看一个模“2”除法的例子

理解了模“2”除法之后,就能够理解 CRC 的整个过程了,CRC 次要有三个步骤

  • 选定一个用于校验的多项式 G(x),并在数据尾部增加r 个 0
  • 将增加 r 个 0 后的数据,应用 模“2”除法 除以多项式的 位串
  • 将失去的余数填充在原数据 r 个 0 的地位,失去 可校验的位串

看文字描述容易让人一脸懵逼,下边间接例子

应用 CRC 计算“101001”的可校验位串

下边就依据上边提到的计算 CRC 的三步来计算

(1)首先是选定一个用于校验的多项式 G(x),并在数据尾部增加 r 个 0

什么是 G(x)?

G(x)可能是下边这样的一个多项式

位串就是将多项式的常数项提取进去,失去了位串 1101。在数据尾部增加 r 个 0,其实就是在尾部增加最高阶个 0。因而在“101001”后边增加 3 个 0 就失去了“101001000

这个 G(x)多项式并不是轻易找的,能够通过维基百科查到一些罕用的 G(x)

(2)将增加 r 个 0 后的数据,应用模“2”除法除以多项式的位串

通过上边的计算,失去余数为“001”,而后进行第三步

(3)将失去的余数填充在原数据 r 个 0 的地位,失去可校验的位串

也就是将原来的“101001000”填充为“101001001”,最初这个就是最终要发送的可校验位串,上边的过程都是在发送端实现的,发送端通过校验出可校验位串之后,它就能够将这个比特流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在接管到这个比特流之后,它就能够进行校验。校验的过程也是一样,接收端将接管到的数据除以 G(x)的位串,依据余数判断是否出错,如果没有出错,失去的余数应该是 0,如果不是 0,阐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错了

上边就是循环冗余校验码算法(CRC)的整个过程

  • 其实 CRC 的谬误检测能力与位串的阶数 r 无关(位串中增加越多的 0,检测能力就越强,比方,阶数如果是 1 的话,就是在传输数据后边加一个校验位,这样就进化成了前边介绍的奇偶校验码了)
  • 数据链路层只进行数据的检测,不进行纠正(如果数据链路层发现错误的数据,它会间接的将其抛弃掉)

数最大传送单元 MTU

MTU

最大传输单元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不是无限大的(因而 MTU 形容的就是最大可传输的数据帧)

设置 MTU 的益处

数据帧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传输的效率(罕用的以太网的 MTU 个别为1500 字节

在前边理解过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时,介绍到 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流传时延 + 排队时延 + 解决时延

如果数据帧过大,总时延就会增大,这样就导致发送端和接收端解决信息的工夫过长

如果过小的话也不行,假如每次发 1 个字节,那么 1500 个字节就须要发送 1500 次,尽管每个数据发送的总时延缩小了,然而反复 1500 次,这个也会影响通信的效率,所以数据帧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门路 MTU

假如计算机 A 给计算机 B 传输数据,须要通过多个小型网络。假如计算机 A 给计算机 B 传输数据的话,那么门路的 MTU 由谁决定的呢?如下图

计算机和小型网络之间以及小型网络和小型网络之间的数字是 MTU,那么整个门路的 MTU 就是受最小的 MTU 影响的,称之为 木桶效应。所以整个门路的 MTU 就是 1492

以太网协定详解

上边介绍了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封装成帧、通明传输、过错检测以及 MTU。理解完这些,还不能让咱们晓得数据链路层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以太网协定 是数据链路层十分罕用的一种协定。在学习具体某一层的协定时,咱们是心愿能够屏蔽其它层的一些细节,比方咱们在学习数据链路层的协定时,就不须要关注物理层是如何进行比特流的传输的,咱们甚至能够认为比特流是由某一台机器的数据链路层间接传输到另一台机器的数据链路层的,以此来简化了解

假如有下边这么一个 网络拓扑,图中有 A、B、C 三台计算机,这三个计算机通过一个路由器进行连贯。假如此时 A 须要向 C 发送数据,数据是如何达到的 C 的?路由器怎么晓得计算机 A 的数据要发送给谁?这个就是本局部要理解的内容

本局部次要由两个次要内容

  • MAC 地址
  • 以太网协定

MAC 地址

  • MAC 地址(物理地址、硬件地址)
  • 每一个设施都领有惟一的一个 MAC 地址(能够了解成设施的身份证)
  • MAC 地址共 48 位,通常用 十六进制 示意
  • 能够通过ifconfig -a(windows 应用 ipconfig /all)来查看本机所有硬件设施的地址

以太网协定

  •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应用宽泛的 局域网 技术
  • 以太网是一种利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协定
  • 应用以太网能够实现 相邻设施 的数据帧传输
以太网数据格式

次要由五个局部组成:

  • 目标地址、源地址:前边两个局部就是前边提到的 MAC 地址,下边的 6,示意占用 6 个字节(48 位)
  • 类型 类型表明的是帧数据是哪个协定的数据,如果是网络层的数据的话,类型就是 0800;如果帧数据是 ARP 协定的申请或应答数据,它的类型就是 0806;如果是 RARP 的协定数据,那类型就是 8035
  • 帧数据:就是具体发的数据
  • CRC:这个是前边介绍到的 循环冗余校验码
MAC 地址表

MAC 地址表是一个 映射,会把 MAC 地址具体的映射到硬件接口。理解了 MAC 地址表,就能够解决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了

当 A 要给 C 发送音讯的时候,在路由器 E 中有一个 MAC 地址表,表中记录了每一个 MAC 地址映射到了哪一个接口。所以 A 给 C 发数据的整个过程就是:

  • A 通过网卡发送数据帧
  • 数据帧达到路由器,路由器取出前 6 个字节(目标地址)
  • 路由器匹配 MAC 地址表,找到对应的网络接口
  • 路由器通过目标地址匹配到的接口来发送数据帧

如果 MAC 地址表,不晓得 C 的硬件接口具体是哪一个,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

  • 路由器 E 查看 MAC 地址表,发现没有 MAC 地址 C 的信息
  • E 将 播送 A 的数据包到除 A 以外的接口
  • E 将收到来自 B、C 的回应,并将 MAC 地址记录下来

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络拓扑,通过 MAC 地址表就不能解决跨设施的数据传输

因为通过 MAC 地址表只能进行相邻物理节点之前的数据传输,所以,如果 A 要给 C 发送数据,靠 MAC 地址表是实现不了的(E 只能晓得 A、D、F 的地址)。解决 跨设施的数据传输 就须要学习网络层的更多内容

在疾速变动的技术中寻找不变,才是一个技术人的外围竞争力。知行合一,实践联合实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