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学:样本均值与方差

50次阅读

共计 30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这一篇探讨统计学中,对于样本以及它的统计量的相干个性,重点是样本的均值和方差的相干问题。

统计量的期望值

假如咱们有一个随机变量 \(X \),合乎某种概率分布,整体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为:

$$
E(X) = \mu \\
D(X) = \sigma^2
$$

然而整体的期望值和方差通常都是未知的,所以咱们采取抽样的形式,用样本的 统计量 来预计它们,这合乎咱们的直觉;

例如咱们有一个随机变量 \(X \) 的散布,咱们把它以一个图的模式展示:

它的整体期望值位于图中的红点,当然这个红点在哪里咱们实际上不晓得,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的计算公式为:

$$
\mu = {1 \over N}\sum X_i
$$

\(N \) 为原始数据的总量,通常 \(N \) 十分大(以至于无穷大),所以咱们不可能计算下面的式子,所以说咱们并不知道红点理论在哪里;

因而咱们用 采样 的办法,每次只取出无限的 \(n \) 个值作为样本,即图中的一个个圆圈;计算这批样本的均值,即为每个圆圈中的绿色点,它的计算公式为:

$$
\overline{X} = {1 \over n} \sum {X_i}
$$

当咱们进行无数次这样的采样试验(画圈),失去无数个绿点,那么这些绿点的平均值等于原始数据的期望值,也就是红点;

也就是说有如下结论:样本均值的期望值,等于原始散布的期望值,即:

$$
E(\overline{X}) = E(X) =\mu
$$

下面写了这么多,如同在说一件直观上很不言而喻的事件;然而这是数学,即便它仿佛是不言而喻的,咱们最好还是从数学上证实:

$$
\begin{align}
E(\overline{X})&=E({1 \over n}\sum {X_i})\\
& ={1 \over n}E(\sum {X_i})\\
& ={1 \over n}[E(X_1)+…+E(X_n)]\\
& ={1 \over n}(n\mu) =\mu
\end{align}
$$


给出上述证实的目标,是为了引出前面的内容,我想要阐明一个问题:统计学中有些仿佛很直观、很显然的论断,其实并不能想当然,如果没有严格的数学证实反对,还是须要三思。

例如咱们思考上面的期望值:

$$
E(X^2)
$$

即 \(X^2 \) 的期望值,它是否等于原始期望值 \(\mu \) 的平方 \(\mu^2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例如思考一个很简略的随机变量 \(X \) 的散布,它只有 3 和 5 两个取值,概率各占 0.5,那么它的原始期望值为:

$$
\mu = 3 \cdot 0.5 + 5 \cdot 0.5 = 4
$$

然而:

$$
E(X^2) = {3^2\cdot0.5+5^2\cdot0.5} = 17 \neq \mu^2
$$

它并不等于原始期望值 \(4^2 =16 \),而是比它大;

更直白的,这在代数上是很简略的原理:平方平均值 >= 算数平均值

$$
{{a^2 + b^2}\over{2}} \geq ({{a + b}\over 2})^2
$$

因而咱们失去一个论断:

$$
E(X^2) \geq \mu^2
$$

那 \(X^2 \) 的期望值到底等于多少呢?它实际上等于(原始期望值的平方 + 方差):

$$
E(X^2) = \mu^2 + \sigma^2
$$

这也能够由数学公式推导进去,这里就不赘述了,你能够本人去翻概率统计的书;

样本方差

下面探讨了样本平均值,以及 \(X \) 平方,上面探讨一个更简单的量:方差 \(\sigma^2 \);和期望值 \(\mu \) 一样,通常原始数据的方差咱们也是未知的,咱们须要应用样本去预计它;

下面咱们计算过 \(n \) 个样本的平均值:

$$
\overline{X} = {1 \over n}\sum X_i
$$

下面曾经给出过证实,它的期望值,是等于原始变量 \(X \) 的期望值的,即:

$$
E(\overline{X}) = E(X) =\mu
$$

也就是说咱们能够应用样本的均值,来预计原始数据的期望值,这在统计学上叫做 无偏预计 ;在样本均值这个例子上,这如同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如果计算 \(n \) 个样本的方差:

$$
{1 \over n}\sum ({X_i – \overline{X}})^2
$$

咱们是不是也能够用它来无偏地预计整体的方差 \(\sigma^2 \) 呢?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

$$
E\,[{1 \over n}\sum ({X_i – \overline{X}})^2] \neq \sigma^2
$$

如果你看过了对于下面 \(X \) 的平方的期望值的计算,应该能大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 \(X \) 的比较复杂的统计量(非线性的,例如平方,方差等)的数据分布,是不能想当然的;

事实上,下面计算的 \(n \) 个样本的方差,它的期望值比原始方差通常要小一点,也就是说这个估计值是偏小的,它 低估 了真正的方差;真正精确的估计值,应该除以 \(n-1 \),而不是 \(n \):

$$
{1 \over n-1}\sum ({X_i – \overline{X}})^2
$$

这才是统计学上所说的 样本方差 的严格定义,它的数学期望值,等于原始散布 \(X \) 的方差:

$$
E\,[{1 \over n-1}\sum ({X_i – \overline{X}})^2] = \sigma^2
$$

这也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一个很神奇的论断:为什么是 \(n-1 \)?


对于这个论断的公式的数学推导,我想很多中央都能找到,这里我依然尝试给出一种直观的意识。

整体的方差,计算公式为:

$$
\sigma^2 = {1 \over N}\sum ({x_i – \mu})^2
$$

\(N \) 为原始数据的总量;下面的计算结果,其实就是所有灰点到红点的间隔的平方平均值,这个很好了解;

通常 \(N \) 十分大(以至于无穷大),并且咱们也不晓得整体的均值是多少,所以咱们不可能计算下面的式子;因而咱们依然用采样的办法,每次只取出无限的 \(n \) 个值作为样本:

每个圆圈即为每次的采样范畴,每次都采样 \(n \) 个点,绿色点为每一批样本的平均值,即:

$$
\overline{X} = {1 \over n}\sum X_i
$$

如果通过上面的公式计算样本方差:

$$
{1 \over n}\sum ({X_i – \overline{X}})^2
$$

它计算的是每个圆圈中所有灰色点到绿色点的间隔的平方平均值;

然而实际上,真正的原始数据的精确方差,应该应用灰色点到红色点的间隔来计算,也就是这样:

$$
{1 \over n}\sum ({X_i – \mu})^2
$$

但问题是红色点是未知的,所以咱们每次计算时应用的不是原始期望值 \(\mu \),而是样本平均值 \(\overline X \),即用绿色点来代替红色点;这就导致,咱们应用的平均值(绿色点)自身其实就是离原始期望值(红色点)有偏差的,用它计算出来的方差,它当然也是有偏差的。

那它是偏大还是偏小呢?从图中直观地就能看出,它 每次 都是偏小的。圆圈中的点是采样数据,绿色点是它们的均值(或者说中心点),显然比红色点离它们自身更近;当然这只是图上的直观感触,从代数上来说,一堆数据,到它们中心点的平方和,比到其它任何点的平方和都要小。

正是因为采样数据计算出来的方差,每次都是偏小的,所以整体来看,咱们即便进行无数次这样的采样试验,最初计算出来的方差的期望值,必定也是偏小的。留神这里十分强调一个问题,即 每次 采样计算都是偏小的,这样整体算进去的期望值才是偏小的。

这就回到了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用样本的方差来预计整体方差是有偏差的,并且是偏小的:

$$
{1 \over n}\sum ({X_i – \overline{X}})^2
$$

真正精确的预计,须要将 \(n \) 换成 \(n-1 \):

$$
{1 \over n-1}\sum ({X_i – \overline{X}})^2
$$

至于为什么是 \(n-1 \),这须要公式推导,这里就不做具体证实了,请去教科书上找一下吧。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