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ysql:Mysql-实战笔记-六-实践5

38次阅读

共计 1262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十五、MySQL 是怎么保障高可用的?

失常状况下,只有主库执行更新生成的所有 binlog,都能够传到备库并被正确地执行,备库就能达到跟主库统一的状态,这就是最终一致性。

主备提早

主备切换可能是一个被动运维动作,比方软件降级、主库所在机器按计划下线等,也可能是被动操作,比方主库所在机器掉电。与数据同步无关的工夫点次要包含以下三个:

  1. 主库 A 执行实现一个事务,写入 binlog,咱们把这个时刻记为 T1;
  2. 之后传给备库 B,咱们把备库 B 接管完这个 binlog 的时刻记为 T2;
  3. 备库 B 执行实现这个事务,咱们把这个时刻记为 T3。

所谓主备提早,就是同一个事务,在备库执行实现的工夫和主库执行实现的工夫之间的差值,也就是 T3-T1。
能够在备库上执行show slave status 命令,它的返回后果外面会显示seconds_behind_master,用于示意以后备库提早了多少秒。seconds_behind_master 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1. 每个事务的 binlog 外面都有一个工夫字段,用于记录主库上写入的工夫;
  2. 备库取出以后正在执行的事务的工夫字段的值,计算它与以后零碎工夫的差值,失去 seconds_behind_master。

如果主备库机器的零碎工夫设置不统一,会不会导致主备提早的值不准?

不会的。因为,备库连贯到主库的时候,会通过执行 SELECT UNIX_TIMESTAMP() 函数来取得以后主库的零碎工夫。如果这时候发现主库的零碎工夫与本人不统一,备库在执行seconds_behind_master 计算的时候会主动扣掉这个差值。

须要阐明的是,在网络失常的时候,日志从主库传给备库所需的工夫是很短的,即 T2-T1 的值是十分小的。也就是说,网络失常状况下,主备提早的次要起源是备库接管完 binlog 和执行完这个事务之间的时间差。所以说,主备提早最间接的体现是,备库生产直达日志(relay log)的速度,比主库生产 binlog 的速度要慢。

主备提早的起源

备库所在机器的性能要比主库所在的机器性能差

备库的压力大

个别的想法是,主库既然提供了写能力,那么备库能够提供一些读能力。或者一些经营后盾须要的剖析语句,不能影响失常业务,所以只能在备库上跑。
这种状况,咱们个别能够这么解决:

  1. 一主多从。除了备库外,能够多接几个从库,让这些从库来分担读的压力。
  2. 通过 binlog 输入到内部零碎,比方 Hadoop 这类零碎,让内部零碎提供统计类查问的能力。

其中,一主多从的形式大都会被采纳。因为作为数据库系统,还必须保障有定期全量备份的能力。而从库,就很适宜用来做备份。从库和备库在概念上其实差不多。

大事务

因为主库上必须等事务执行实现才会写入 binlog,再传给备库。所以,如果一个主库上的语句执行 10 分钟,那这个事务很可能就会导致从库提早 10 分钟。不要一次性地用 delete 语句删除太多数据。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事务场景。

比方,一些归档类的数据,平时没有留神删除历史数据,等到空间快满了,业务开发人员要一次性地删掉大量历史数据。同时,又因为要防止在高峰期操作会影响业务(至多有这个意识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会在早晨执行这些大量数据的删除操作。

另一种典型的大事务场景,就是大表 DDL。

备库的并行复制能力

可靠性优先策略

在图 1 的双 M 构造下,从状态 1 到状态 2 切换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 判断备库 B 当初的 seconds_behind_master,如果小于某个值(比方 5 秒)持续下一步,否则继续重试这一步;
  2. 把主库 A 改成只读状态,即把 readonly 设置为 true;
  3. 判断备库 B 的 seconds_behind_master 的值,直到这个值变成 0 为止;
  4. 把备库 B 改成可读写状态,也就是把 readonly 设置为 false;
  5. 把业务申请切到备库 B。

这个切换流程,个别是由专门的 HA 零碎来实现的,咱们临时称之为可靠性优先流程。

备注:图中的 SBM,是 seconds_behind_master 参数的简写。

能够看到,这个切换流程中是有不可用工夫的。因为在步骤 2 之后,主库 A 和备库 B 都处于 readonly 状态,也就是说这时零碎处于不可写状态,直到步骤 5 实现后能力复原。在这个不可用状态中,比拟消耗工夫的是步骤 3,可能须要消耗好几秒的工夫。这也是为什么须要在步骤 1 先做判断,确保 seconds_behind_master 的值足够小。
试想如果一开始主备提早就长达 30 分钟,而不先做判断间接切换的话,零碎的不可用工夫就会长达 30 分钟,这种状况个别业务都是不可承受的。当然,零碎的不可用工夫,是由这个数据可靠性优先的策略决定的。你也能够抉择可用性优先的策略,来把这个不可用工夫简直降为 0。

可用性优先策略

如果我强行把步骤 4、5 调整到最开始执行,也就是说不等主备数据同步,间接把连贯切到备库 B,并且让备库 B 能够读写,那么零碎简直就没有不可用工夫了。咱们把这个切换流程,临时称作可用性优先流程。这个切换流程的代价,就是可能呈现数据不统一的状况。

insert into t(c) values(4); insert into t(c) values(5);
假如,当初主库上其余的数据表有大量的更新,导致主备提早达到 5 秒。在插入一条 c= 4 的语句后,发动了主备切换。
下图是可用性优先策略,且 binlog_format=mixed 时的切换流程和数据后果。

当初,咱们一起剖析下这个切换流程:

  1. 步骤 2 中,主库 A 执行完 insert 语句,插入了一行数据(4,4),之后开始进行主备切换。
  2. 步骤 3 中,因为主备之间有 5 秒的提早,所以备库 B 还没来得及利用“插入 c=4”这个直达日志,就开始接管客户端“插入 c=5”的命令。3. 步骤 4 中,备库 B 插入了一行数据(4,5),并且把这个 binlog 发给主库 A。
  3. 步骤 5 中,备库 B 执行“插入 c=4”这个直达日志,插入了一行数据(5,4)。而间接在备库 B 执行的“插入 c=5”这个语句,传到主库 A,就插入了一行新数据(5,5)。

最初的后果就是,主库 A 和备库 B 上呈现了两行不统一的数据。能够看到,这个数据不统一,是由可用性优先流程导致的。

可用性优先策略,但设置 binlog_format=row
因为 row 格局在记录 binlog 的时候,会记录新插入的行的所有字段值,所以最初只会有一行不统一。而且,两边的主备同步的利用线程会报错 duplicate key error 并进行。也就是说,这种状况下,备库 B 的 (5,4) 和主库 A 的 (5,5) 这两行数据,都不会被对方执行。
从下面的剖析中,你能够看到一些论断:

  1. 应用 row 格局的 binlog 时,数据不统一的问题更容易被发现。而应用 mixed 或者 statement 格局的 binlog 时,数据很可能悄悄地就不统一了。如果你过了很久才发现数据不统一的问题,很可能这时的数据不统一曾经不可查,或者连带造成了更多的数据逻辑不统一。
  2. 主备切换的可用性优先策略会导致数据不统一。因而,大多数状况下,我都倡议你应用可靠性优先策略。毕竟对数据服务来说的话,数据的可靠性个别还是要优于可用性的。

可用性优先级更高的场景

有一个库的作用是记录操作日志。这时候,如果数据不统一能够通过 binlog 来修补,而这个短暂的不统一也不会引发业务问题。同时,业务零碎依赖于这个日志写入逻辑,如果这个库不可写,会导致线上的业务操作无奈执行。

这时候,你可能就须要抉择先强行切换,预先再补数据的策略。当然,预先复盘的时候,咱们想到了一个改良措施就是,让业务逻辑不要依赖于这类日志的写入。也就是说,日志写入这个逻辑模块应该能够降级,比方写到本地文件,或者写到另外一个长期库外面。

依照可靠性优先的思路,异样切换会是什么成果?

假如,主库 A 和备库 B 间的主备提早是 30 分钟,这时候主库 A 掉电了,HA 零碎要切换 B 作为主库。咱们在被动切换的时候,能够等到主备提早小于 5 秒的时候再启动切换,但这时候曾经别无选择了。

采纳可靠性优先策略的话,你就必须得等到备库 B 的 seconds_behind_master=0 之后,能力切换。但当初的状况比刚刚更重大,并不是零碎只读、不可写的问题了,而是零碎处于齐全不可用的状态。因为,主库 A 掉电后,咱们的连贯还没有切到备库 B。

能不能间接切换到备库 B,然而放弃 B 只读呢?这样也不行。因为,这段时间内,直达日志还没有利用实现,如果间接发动主备切换,客户端查问看不到之前执行实现的事务,会认为有“数据失落”。尽管随着直达日志的持续利用,这些数据会复原回来,然而对于一些业务来说,查问到“临时失落数据的状态”也是不能被承受的。

在满足数据可靠性的前提下,MySQL 高可用零碎的可用性,是依赖于主备提早的。提早的工夫越小,在主库故障的时候,服务复原须要的工夫就越短,可用性就越高。

十六、备库为什么会提早好几个小时?


谈到主备的并行复制能力,咱们要关注的是图中彩色的两个箭头。一个箭头代表了客户端写入主库,另一箭头代表的是备库上 sql_threa 执行直达日志(relay log)。如果用箭头的粗细来代表并行度的话,那么真实情况就如图 1 所示,第一个箭头要显著粗于第二个箭头。

在主库上,影响并发度的起因就是各种锁了。因为 InnoDB 引擎反对行锁,除了所有并发事务都在更新同一行(热点行)这种极其场景外,它对业务并发度的反对还是很敌对的。所以,你在性能测试的时候会发现,并发压测线程 32 就比单线程时,总体吞吐量高。

而日志在备库上的执行,就是图中备库上 sql_thread 更新数据 (DATA) 的逻辑。如果是用单线程的话,就会导致备库利用日志不够快,造成主备提早。

MySQL 多线程复制


coordinator 就是原来的 sql_thread, 不过当初它不再间接更新数据了,只负责读取直达日志和散发事务。真正更新日志的,变成了 worker 线程。而 work 线程的个数,就是由参数 slave_parallel_workers 决定的。依据我的教训,把这个值设置为 8~16 之间最好(32 核物理机的状况),毕竟备库还有可能要提供读查问,不能把 CPU 都吃光了。

事务能不能依照轮询的形式分发给各个 worker,也就是第一个事务分给 worker_1,第二个事务发给 worker_2 呢?
其实是不行的。因为,事务被分发给 worker 当前,不同的 worker 就独立执行了。然而,因为 CPU 的调度策略,很可能第二个事务最终比第一个事务先执行。而如果这时候刚好这两个事务更新的是同一行,也就意味着,同一行上的两个事务,在主库和备库上的执行程序相同,会导致主备不统一的问题。

同一个事务的多个更新语句,能不能分给不同的 worker 来执行呢?
也不行。举个例子,一个事务更新了表 t1 和表 t2 中的各一行,如果这两条更新语句被分到不同 worker 的话,尽管最终的后果是主备统一的,但如果表 t1 执行实现的霎时,备库上有一个查问,就会看到这个事务“更新了一半的后果”,毁坏了事务逻辑的隔离性。

所以,coordinator 在散发的时候,须要满足以下这两个根本要求:

  1. 不能造成更新笼罩。这就要求更新同一行的两个事务,必须被散发到同一个 worker 中。
  2. 同一个事务不能被拆开,必须放到同一个 worker 中。

MySQL 5.6 版本的并行复制策略

官网 MySQL5.6 版本,反对了并行复制,只是反对的粒度是按库并行。了解了下面介绍的按表散发策略和按行散发策略,你就了解了,用于决定散发策略的 hash 表里,key 就是数据库名。

这个策略的并行成果,取决于压力模型。如果在主库上有多个 DB,并且各个 DB 的压力平衡,应用这个策略的成果会很好。相比于按表和按行散发,这个策略有两个劣势:

  1. 结构 hash 值的时候很快,只须要库名;而且一个实例上 DB 数也不会很多,不会呈现须要结构 100 万个项这种状况。
  2. 不要求 binlog 的格局。因为 statement 格局的 binlog 也能够很容易拿到库名。

然而,如果你的主库上的表都放在同一个 DB 外面,这个策略就没有成果了;或者如果不同 DB 的热点不同,比方一个是业务逻辑库,一个是系统配置库,那也起不到并行的成果。实践上你能够创立不同的 DB,把雷同热度的表平均分到这些不同的 DB 中,强行应用这个策略。不过据我所知,因为须要顺便挪动数据,这个策略用得并不多。

MySQL 5.7 的并行复制策略

由参数slave-parallel-type 来管制并行复制策略:

  1. 配置为 DATABASE,示意应用 MySQL 5.6 版本的按库并行策略;
  2. 配置为 LOGICAL_CLOCK,示意的就是相似 MariaDB 的策略。不过,MySQL 5.7 这个策略,针对并行度做了优化。这个优化的思路也很有趣儿。

同时处于“执行状态”的所有事务,是不是能够并行?不能。因为,这外面可能有因为锁抵触而处于锁期待状态的事务。如果这些事务在备库上被调配到不同的 worker,就会呈现备库跟主库不统一的状况。

两阶段提交细化过程图。

其实,不必等到 commit 阶段,只有可能达到 redo log prepare 阶段,就示意事务曾经通过锁抵触的测验了。因而,MySQL 5.7 并行复制策略的思维是:

  1. 同时处于 prepare 状态的事务,在备库执行时是能够并行的;
  2. 处于 prepare 状态的事务,与处于 commit 状态的事务之间,在备库执行时也是能够并行的。

binlog 的组提交,有两个参数:

  1.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参数,示意提早多少微秒后才调用 fsync;
  2.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参数,示意累积多少次当前才调用 fsync。

这两个参数是用于成心拉长 binlog 从 write 到 fsync 的工夫,以此缩小 binlog 的写盘次数。在 MySQL 5.7 的并行复制策略里,它们能够用来制作更多的“同时处于 prepare 阶段的事务”。这样就减少了备库复制的并行度。也就是说,这两个参数,既能够“成心”让主库提交得慢些,又能够让备库执行得快些。在 MySQL 5.7 解决备库提早的时候,能够思考调整这两个参数值,来达到晋升备库复制并发度的目标。

MySQL 5.7.22 的并行复制策略

MySQL 减少了一个新的并行复制策略,基于 WRITESET 的并行复制。
相应地,新增了一个参数 binlog-transaction-dependency-tracking,用来管制是否启用这个新策略。这个参数的可选值有以下三种。

  1. COMMIT_ORDER,示意的就是后面介绍的,依据同时进入 prepare 和 commit 来判断是否能够并行的策略。
  2. WRITESET,示意的是对于事务波及更新的每一行,计算出这一行的 hash 值,组成汇合 writeset。如果两个事务没有操作雷同的行,也就是说它们的 writeset 没有交加,就能够并行。
  3. WRITESET_SESSION,是在 WRITESET 的根底上多了一个束缚,即在主库上同一个线程先后执行的两个事务,在备库执行的时候,要保障雷同的先后顺序。

当然为了惟一标识,这个 hash 值是通过“库名 + 表名 + 索引名 + 值”计算出来的。如果一个表上除了有主键索引外,还有其余惟一索引,那么对于每个惟一索引,insert 语句对应的 writeset 就要多减少一个 hash 值。你可能看进去了,这跟咱们后面介绍的基于 MySQL 5.5 版本的按行散发的策略是差不多的。不过,MySQL 官网的这个实现还是有很大的劣势:

  1. writeset 是在主库生成后间接写入到 binlog 外面的,这样在备库执行的时候,不须要解析 binlog 内容(event 里的行数据),节俭了很多计算量;
  2. 不须要把整个事务的 binlog 都扫一遍能力决定散发到哪个 worker,更省内存;
  3. 因为备库的散发策略不依赖于 binlog 内容,所以 binlog 是 statement 格局也是能够的。

因而,MySQL 5.7.22 的并行复制策略在通用性上还是有保障的。当然,对于“表上没主键”和“外键束缚”的场景,WRITESET 策略也是没法并行的,也会临时进化为单线程模型。

十七、主库出问题了,从库怎么办?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根本的一主多从构造。

图中,虚线箭头示意的是主备关系,也就是 A 和 A’互为主备,从库 B、C、D 指向的是主库 A。一主多从的设置,个别用于读写拆散,主库负责所有的写入和一部分读,其余的读申请则由从库分担。

如下图所示,就是主库产生故障,主备切换后的后果。

相比于一主一备的切换流程,一主多从构造在切换实现后,A’会成为新的主库,从库 B、C、D 也要改接到 A’。正是因为多了从库 B、C、D 从新指向的这个过程,所以主备切换的复杂性也相应减少了。

基于位点的主备切换

当咱们把节点 B 设置成节点 A’的从库的时候,须要执行一条 change master 命令: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host_name 
MASTER_PORT=$por
MASTER_USER=$user_name 
MASTER_PASSWORD=$password 
MASTER_LOG_FILE=$master_log_name 
MASTER_LOG_POS=$master_log_po

MASTER_HOST、MASTER_PORT、MASTER_USER 和 MASTER_PASSWORD 四个参数,别离代表了主库 A’的 IP、端口、用户名和明码。最初两个参数 MASTER_LOG_FILE 和 MASTER_LOG_POS 示意,要从主库的 master_log_name 文件的 master_log_pos 这个地位的日志持续同步。而这个地位就是咱们所说的同步位点,也就是主库对应的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节点 B 要设置成 A’的从库,就要执行 change master 命令,就不可避免地要设置位点的这两个参数,然而这两个参数到底应该怎么设置呢?

原来节点 B 是 A 的从库,本地记录的也是 A 的位点。然而雷同的日志,A 的位点和 A’的位点是不同的。因而,从库 B 要切换的时候,就须要先通过“找同步位点”这个逻辑。这个位点很难准确取到,只能取一个大略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思考到切换过程中不能丢数据,所以咱们找位点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略微往前”的,而后再通过判断跳过那些在从库 B 上曾经执行过的事务。一种取同步位点的办法是这样的:

  1. 期待新主库 A’把直达日志(relay log)全副同步实现;
  2. 在 A’上执行 show master status 命令,失去以后 A’上最新的 File 和 Position;
  3. 取原主库 A 故障的时刻 T;
  4. 用 mysqlbinlog 工具解析 A’的 File,失去 T 时刻的位点。

mysqlbinlog File --stop-datetime=T --start-datetime=T

图中,end_log_pos 前面的值“123”,示意的就是 A’这个实例,在 T 时刻写入新的 binlog 的地位。而后,咱们就能够把 123 这个值作为 $master_log_pos,用在节点 B 的 change master 命令里。

当然这个值并不准确。为什么呢?你能够构想有这么一种状况,假如在 T 这个时刻,主库 A 曾经执行实现了一个 insert 语句插入了一行数据 R,并且曾经将 binlog 传给了 A’和 B,而后在传完的霎时主库 A 的主机就掉电了。那么,这时候零碎的状态是这样的:

  1. 在从库 B 上,因为同步了 binlog,R 这一行曾经存在;
  2. 在新主库 A’上,R 这一行也曾经存在,日志是写在 123 这个地位之后的;
  3. 咱们在从库 B 上执行 change master 命令,指向 A’的 File 文件的 123 地位,就会把插入 R 这一行数据的 binlog 又同步到从库 B 去执行。

这时候,从库 B 的同步线程就会报告 Duplicate entry‘id_of_R’for key‘PRIMARY’谬误,提醒呈现了主键抵触,而后进行同步。所以,通常状况下,咱们在切换工作的时候,要先被动跳过这些谬误,有两种罕用的办法。
一种做法是,被动跳过一个事务。跳过命令的写法是:
set global sql_slave_skip_counter=1; start slave;
因为切换过程中,可能会不止反复执行一个事务,所以咱们须要在从库 B 刚开始接到新主库 A’时,继续察看,每次碰到这些谬误就停下来,执行一次跳过命令,直到不再呈现停下来的状况,以此来跳过可能波及的所有事务。

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设置 slave_skip_errors 参数,间接设置跳过指定的谬误。在执行主备切换时,有这么两类谬误,是常常会遇到的:1062 谬误是插入数据时惟一键抵触;1032 谬误是删除数据时找不到行。

因而,咱们能够把 slave_skip_errors 设置为“1032,1062”,这样两头碰到这两个谬误时就间接跳过。这里须要留神的是,这种间接跳过指定谬误的办法,针对的是主备切换时,因为找不到准确的同步位点,所以只能采纳这种办法来创立从库和新主库的主备关系。这个背景是,咱们很分明在主备切换过程中,间接跳过 1032 和 1062 这两类谬误是无损的,所以才能够这么设置 slave_skip_errors 参数。等到主备间的同步关系建设实现,并稳固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咱们还须要把这个参数设置为空,免得之后真的呈现了主从数据不统一,也跳过了。

GTID

通过 sql_slave_skip_counter 跳过事务和通过 slave_skip_errors 疏忽谬误的办法,尽管都最终能够建设从库 B 和新主库 A’的主备关系,但这两种操作都很简单,而且容易出错。所以,MySQL 5.6 版本引入了 GTID,彻底解决了这个艰难。

GTID 的全称是 Global Transaction Identifier,也就是全局事务 ID,是一个事务在提交的时候生成的,是这个事务的惟一标识。它由两局部组成,格局是:GTID=server_uuid:gno
server_uuid 是一个实例第一次启动时主动生成的,是一个全局惟一的值;gno 是一个整数,初始值是 1,每次提交事务的时候调配给这个事务,并加 1。

在 MySQL 的官网文档里,GTID 格局是这么定义的:
GTID=source_id:transaction_id
这里的 source_id 就是 server_uuid;而前面的这个 transaction_id,我感觉容易造成误导,所以我改成了 gno。为什么说应用 transaction_id 容易造成误会呢?因为,在 MySQL 外面咱们说 transaction_id 就是指事务 id,事务 id 是在事务执行过程中调配的,如果这个事务回滚了,事务 id 也会递增,而 gno 是在事务提交的时候才会调配。从成果上看,GTID 往往是间断的,因而咱们用 gno 来示意更容易了解。

TID 模式的启动也很简略,咱们只须要在启动一个 MySQL 实例的时候,加上参数 gtid_mode=on 和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on 就能够了。在 GTID 模式下,每个事务都会跟一个 GTID 一一对应。这个 GTID 有两种生成形式,而应用哪种形式取决于 session 变量 gtid_next 的值。

  1. 如果 gtid_next=automatic,代表应用默认值。这时,MySQL 就会把 server_uuid:gno 调配给这个事务。a. 记录 binlog 的时候,先记录一行 SET@@SESSION.GTID_NEXT=‘server_uuid:gno’;b. 把这个 GTID 退出本实例的 GTID 汇合。1GTID=server_uuid:gno复制代码 server_uuid 是一个实例第一次启动时主动生成的,是一个全局惟一的值;gno 是一个整数,初始值是 1,每次提交事务的时候调配给这个事务,并加 1。1GTID=source_id:transaction_id复制代码
  2. 如果 gtid_next 是一个指定的 GTID 的值,比方通过 set gtid_next=’current_gtid’指定为 current_gtid,那么就有两种可能:a. 如果 current_gtid 曾经存在于实例的 GTID 汇合中,接下来执行的这个事务会间接被零碎疏忽;b. 如果 current_gtid 没有存在于实例的 GTID 汇合中,就将这个 current_gtid 调配给接下来要执行的事务,也就是说零碎不须要给这个事务生成新的 GTID,因而 gno 也不必加 1。

留神,一个 current_gtid 只能给一个事务应用。这个事务提交后,如果要执行下一个事务,就要执行 set 命令,把 gtid_next 设置成另外一个 gtid 或者 automatic。这样,每个 MySQL 实例都保护了一个 GTID 汇合,用来对应“这个实例执行过的所有事务”。

接下来我就用一个简略的例子,来和你阐明 GTID 的根本用法。咱们在实例 X 中创立一个表 t。

CREATE TABLE `t` (`id` int(11) NOT NULL,  
    `c`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1);


能够看到,事务的 BEGIN 之前有一条 SET @@SESSION.GTID_NEXT 命令。这时,如果实例 X 有从库,那么将 CREATE TABLE 和 insert 语句的 binlog 同步过来执行的话,执行事务之前就会先执行这两个 SET 命令,这样被退出从库的 GTID 汇合的,就是图中的这两个 GTID。假如,当初这个实例 X 是另外一个实例 Y 的从库,并且此时在实例 Y 上执行了上面这条插入语句:
insert into t values(1,1);

并且,这条语句在实例 Y 上的 GTID 是“aaaaaaaa-cccc-dddd-eeee-ffffffffffff:10”。那么,实例 X 作为 Y 的从库,就要同步这个事务过去执行,显然会呈现主键抵触,导致实例 X 的同步线程进行。这时,咱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解决办法就是,你能够执行上面的这个语句序列:

set gtid_next='aaaaaaaa-cccc-dddd-eeee-ffffffffffff:10';
begin;
commit;
set gtid_next=automatic;
start slave;

其中,前三条语句的作用,是通过提交一个空事务,把这个 GTID 加到实例 X 的 GTID 汇合中。如图 5 所示,就是执行完这个空事务之后的 show master status 的后果。

能够看到实例 X 的 Executed_Gtid_set 外面,曾经退出了这个 GTID。

这样,我再执行 start slave 命令让同步线程执行起来的时候,尽管实例 X 上还是会继续执行实例 Y 传过来的事务,然而因为“aaaaaaaa-cccc-dddd-eeee-ffffffffffff:10”曾经存在于实例 X 的 GTID 汇合中了,所以实例 X 就会间接跳过这个事务,也就不会再呈现主键抵触的谬误。在下面的这个语句序列中,start slave 命令之前还有一句 set gtid_next=automatic。这句话的作用是“复原 GTID 的默认调配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之后有新的事务再执行,就还是依照原来的调配形式,持续调配 gno=3。

基于 GTID 的主备切换

在 GTID 模式下,备库 B 要设置为新主库 A’的从库的语法如下: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HOST=$host_name 
MASTER_PORT=$port 
MASTER_USER=$user_name 
MASTER_PASSWORD=$password 
master_auto_position=1

其中,master_auto_position=1 就示意这个主备关系应用的是 GTID 协定。能够看到,后面让咱们头疼不已的 MASTER_LOG_FILE 和 MASTER_LOG_POS 参数,曾经不须要指定了。咱们把当初这个时刻,实例 A’的 GTID 汇合记为 set_a,实例 B 的 GTID 汇合记为 set_b。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当初的主备切换逻辑。

咱们在实例 B 上执行 start slave 命令,取 binlog 的逻辑是这样的:

  1. 实例 B 指定主库 A’,基于主备协定建设连贯。
  2. 实例 B 把 set_b 发给主库 A’。
  3. 实例 A’算出 set_a 与 set_b 的差集,也就是所有存在于 set_a,然而不存在于 set_b 的 GTID 的汇合,判断 A’本地是否蕴含了这个差集须要的所有 binlog 事务。a. 如果不蕴含,示意 A’曾经把实例 B 须要的 binlog 给删掉了,间接返回谬误;b. 如果确认全副蕴含,A’从本人的 binlog 文件外面,找出第一个不在 set_b 的事务,发给 B;
  4. 之后就从这个事务开始,往后读文件,按程序取 binlog 发给 B 去执行。

其实,这个逻辑外面蕴含了一个设计思维:在基于 GTID 的主备关系里,零碎认为只有建设主备关系,就必须保障主库发给备库的日志是残缺的。因而,如果实例 B 须要的日志曾经不存在,A’就回绝把日志发给 B。

这跟基于位点的主备协定不同。基于位点的协定,是由备库决定的,备库指定哪个位点,主库就发哪个位点,不做日志的完整性判断。基于下面的介绍,咱们再来看看引入 GTID 后,一主多从的切换场景下,主备切换是如何实现的。因为不须要找位点了,所以从库 B、C、D 只须要别离执行 change master 命令指向实例 A’即可。

其实,谨严地说,主备切换不是不须要找位点了,而是找位点这个工作,在实例 A’外部就曾经主动实现了。但因为这个工作是主动的,所以对 HA 零碎的开发人员来说,十分敌对。
之后这个零碎就由新主库 A’写入,主库 A’的本人生成的 binlog 中的 GTID 汇合格局是:server_uuid_of_A’:1-M。如果之前从库 B 的 GTID 汇合格局是 server_uuid_of_A:1-N,那么切换之后 GTID 汇合的格局就变成了 server_uuid_of_A:1-N, server_uuid_of_A’:1-M。当然,主库 A’之前也是 A 的备库,因而主库 A’和从库 B 的 GTID 汇合是一样的。这就达到了咱们预期。

GTID 和在线 DDL

业务高峰期的慢查问性能问题时,剖析到如果是因为索引缺失引起的性能问题,咱们能够通过在线加索引来解决。然而,思考到要防止新增索引对主库性能造成的影响,咱们能够先在备库加索引,而后再切换。

在双 M 构造下,备库执行的 DDL 语句也会传给主库,为了防止传回后对主库造成影响,要通过 set sql_log_bin=off 关掉 binlog。
一个问题:这样操作的话,数据库外面是加了索引,然而 binlog 并没有记录下这一个更新,是不是会导致数据和日志不统一?

假如,这两个互为主备关系的库还是实例 X 和实例 Y,且以后主库是 X,并且都关上了 GTID 模式。这时的主备切换流程能够变成上面这样:在实例 X 上执行 stop slave。
在实例 Y 上执行 DDL 语句。
执行实现后,查出这个 DDL 语句对应的 GTID,并记为 server_uuid_of_Y:gno。到实例 X 上执行以下语句序列:

set GTID_NEXT="server_uuid_of_Y:gno";
begin;
commit;
set gtid_next=automatic;
start slave;

这样做的目标在于,既能够让实例 Y 的更新有 binlog 记录,同时也能够确保不会在实例 X 上执行这条更新。接下来,执行完主备切换,而后照着上述流程再执行一遍即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