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技术同学,亦或是项目经理,先让咱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咱们每天通力协作去保障的“如期交付”,到底是在交付什么呢?是需要吗?性能点吗?显然不是!而是咱们在“交付价值”。
假如,咱们就认为“交付需要或性能点”就是正确的思维形式,那么会呈现什么状况呢?
- 第一,会让流程中的人有意识的“物化本人”,潜意识里把本人变成了“机械流水线”中的一个局部“整机”。逐步的回绝思考,依赖于“你通知我怎么做就好了”这种机械性指令,外加重复性劳动,专一于“如期交付在制品”,以此种形式取得存在的价值。然而可代替性很高,同时年纪的增大,哪天一旦“生锈”了,效率变低,就会被性价比更高的“新整机”所取代。而本身又因为之前的工作都是机械性的劳动力,而并无独特之处被淘汰。
- 第二,会产出一堆没价值的性能点,而以致整个产品失败。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下“黄金圈法令”(我都说烦了,然而预计很多人都还是没认真看过、思考过,感兴趣的点击《Scrum 落地要害实际》查找更多),大量的事实曾经证实,人们在决定购买的时候,买的并不是产品性能,而是在为你的信念和主旨在买单。因为认同你的价值观,所以买单。不是你把产品卖给了须要产品的人,而是卖给了跟你有雷同理念、雷同价值观的人。你看看苹果出新品的时候,那些彻夜不眠排队的大军,就是认同的人。亦或是小米社区的那些“米粉”。
- 第三,会产生显著的“部门墙或角色墙”。正因为大家都认为本人交付的就是“性能点”,所谓的“物”,所以它就是一个“工作”而已,我只须要关怀实现我职责范畴内的那局部就 OK 了,其它的所有,I don’t care!
以上就是“不以价值为导向”的链接,会产生的一些负面景象。所以,咱们要想突破这种景象,就要专一于“价值流(Value Stream)”而不是“工作流(Workflow)”的钻研。
何为价值流
Karen Martin 和 Mike Osterling 曾在《Value Stream Mapping》一书中把价值流定义为:一个组织基于客户的需要所执行的一系列有序的交付流动,或者是为了给客户设计、生产和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从事的一系列流动,它蕴含了信息流和物料流的双重价值。
放在软件开发行业中,所谓“价值流”就是:把业务构想转化为向客户交付价值的、由技术驱动的服务所须要的流程。价值流始于工程师向版本控制系统中提交了一个变更,止于变更胜利地在生产环境中运行,为客户提供价值,并生成无效的反馈和监控信息(留神:这里的“工程师”指的是在咱们的价值流中的任何工作者,而不仅仅指开发人员)。
我认真品一下价值流的“止于”,你会发现其中有四层意思:
- “胜利地在生产环境中运行”,所谓的“公布上线”。
- “为客户提供价值”。不是公布后就完结了,要时刻记住:咱们交付的不是性能点 / 软件,而是价值!
- “生成无效的反馈和监控信息”。提供价值就足够了吗?还不行,还须要从各方的反馈中,提炼出“无效的反馈”,以便为下一个迭代提供无效的输出,同时,还要建设继续监控的机制,以实时查看零碎的健康状况,以及度量改良的有效性。
如何可视化以后价值流
在这里我引入的是 SAFe DevOps 中的一个工具——DevOps Transform Canvas。自从第一次在上海跟王立杰老师学完 SDP 后,就对这个工具始终情有独钟,顺便举荐下王立杰老师的 SDP 认证课程。
(过后一起学习的小伙伴)
(DevOps Transform Canvas 模型)
怎么玩呢?当然不是项目经理或技术 leader 等某个人本人画一下,而是要共创!为什么非要共创呢?很简略,保障咱们梳理进去的价值流现状是主观的,且是大家统一共识的。
下图是我过后在我的项目中实际时收回的邀请邮件,从中能够看出几点要害信息:
- 工坊。这不是一次会议,因为大家都很厌恶散会,传统的会议模式就是对着 ppt 读一遍,而后探讨环节也是七嘴八色无序且难以聚焦的。所以,我很喜爱把各种会议设计成 workshop 的模式。
- 分组。为什么要分组呢?因为要比照,尤其有 leader 加入的时候,大家可能不能齐全放开,梳理过程受 leader 集体志愿影响较大,此时咱们通过分组的形式,至多能保障有一组是主观的,同时,分成 2 组后,也能够造成一种比照成果。
- 收益。
本次工坊咱们要达成什么成果呢?
- 某组价值交付流程全景图,将主观的出现团队以后交付流程现状;
- 度量整个交换链路的无效流动占比,辨认出要害瓶颈;
- 共创改良措施、过程规范等,以进步价值流动效率;
上面是在整个工坊过程中的一些过程照片,能够看出全程的互动成果还是蛮好的。
最终的输入:一张可视化的、清晰的、基于团队达成共识的价值映射流程图。有了这张图,咱们其实能够从中获取十分多的信息。
一些心得
DevOps Transform Canvas 这个工具是十分棒的,尤其是和 workshop 进行联合。除了获取了一张可视化的、清晰的、基于团队达成共识的价值映射流程图外,其实在整个线下施行过程中,PM 能够作为一个观察者,还捕捉很多额定的信息。
比方,在流程梳理的阶段,各角色是一次性都写完本人的工作,而后各自粘到墙上就不论了,还是大家从源头,一起探讨,顺着节点一步一步的梳理,每次一张的写在便当贴上进行按序粘贴?在外面能够看出各“角色墙”的重大水平,同时也能够看出大家对价值的认知水平,是眼中只有本人手里的那点工作,还是能跳出来看价值的通盘流动。
再比方,在最初探讨如何进步与改良以后价值流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在吐槽他人,还是能从本身登程,围绕价值自身,去宏观的思考“我能为价值的疾速流动做哪些改良”。
当然,还有更多值得被捕捉的画面,每一帧画面背地,都映射着某种深层次的根源。咱们能够从中剖析出更多的问题,更容易帮忙管理者疾速看到“冰山之下”的全貌,对咱们前期做出对于改良的决策,提供了无力的撑持。
作者:FDCC 认证学员李岩
IDCF【冬哥有话说】收费直播,关注公众号回复“冬哥”获取地址
- 10 月 21 日(周四)晚 8 点,丰志强分享《组织级麻利转型》
- 10 月 28 日(周四)晚 8 点,钱勇分享《toB SaaS 从策略到产品经营的天龙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