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60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直到我坐上返京的飞机,在文档中敲下这第一行字,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伦敦游学生存是真的完结了 —— 2023 年 9 月 5 日启程,2024 年 2 月 18 日回程,整整 166 天的工夫,无比忙碌、疲乏,但也十分空虚、高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半年时光,我想 决定到伦敦游学大略是在我迈进 30 岁这年,做下的最正确的决定。
缘起:每年一个小指标
早在申请入读北大光华 MBA 前,我就凝听过学长学姐对于国际交流我的项目的分享。彼时,我并没有明确的指标,只是同大多数人一样,被泛滥名校的光环吸引。而 我真正决定参加光华国际交流我的项目的提拔是在 2022 的年底,这个决定与我为本人建立的 2023 新年指标无关。
从 2019 年起,我每年都会给本人设置一个小指标。是的,只有一个 —— 相熟我的敌人经常感觉我有三头六臂、精力有限,但实际上我更常揭示本人的是要足够聚焦。这个小指标便是我为本人设定的年度北极星指标,为我这一年中的每一个重要抉择和取舍提供理论依据。
我 2023 年的年度小指标(O)是“拓展国内视线”,要害后果(KR)包含更流畅的语言、和更多海内社区 KOL 建立联系、以及更好地了解欧美文化。而 出国游学便是我实现本人 OKR 的泛滥动作之一 (还有比方加入国内技术大会、经营本人的海内社交媒体账号等), 且是在我看来可能低成本“肉身出海”并疾速融入 Local Community 的最无效之举,起初验证也的确如此。
因而,出国游学并非我的激动之举。此时的我,曾经摈弃掉对名校光环的追赶。开始选校后,我更多围绕本人的指标来思考最适宜本人的抉择。联合所在的行业和我的集体指标,我认为 抉择一个国际化、IT 产业倒退较为当先、次要语言为英语的城市是我的第一优先级,因而在光华的泛滥单干院校中,我疾速锁定了所在地位于美国加州、纽约,和英国伦敦的学校。
考雅思、加入面试,2023 年 3 月提拔后果颁布,我顺利拿到了北大光华替换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提名资格。
游学不 gap:兼顾工作与学业的非凡作息
和出国的一系列筹备工作并行的还有让我简直一刻都不得喘息的工作。事实上,在获知提名后果后,除了匆匆办理了一个英国签证,我简直没有工夫做任何筹备。
工夫一眨眼就到了 8 月底,我在临登程前的最初一周开始洽购必备物资(比方适宜国人烹饪的便携锅具、电源转接头和各种医美面膜),最初 3 天开始拾掇行李,而后就匆匆踏上了飞往伦敦的航班。
可能让我顺利、无忧开始这段旅程的还有我 3 位合伙人的无条件信赖。大家统一反对我在伦敦近程工作,而我也被动抉择了简直零时差的作息 —— 落地伦敦,我开始每天凌晨 02:00 起床,12:00 前宅家工作,下午出门上课,18:00 左右回到公寓睡觉。对应国内的工夫大概为:10:00 开始工作,20:00 左右上班,晚间上课,凌晨入睡。
如果赶上加班、作业爆炸或者早晨被安顿了其余社交 / 团聚流动,我的睡眠工夫就只能少之又少了(实际上加班和作业爆炸的状况十分多)。但即便如此,我也十分知足 —— 毕竟能拿着工资出国学习,还能享受来自工作和学习的双份成就感,还要奢求什么呢?
点击这里:查看我的一天生存 vlog
我很快适应了这样的作息,并享受着超长待机的喜悦 —— 一天的工夫仿佛忽然变得很长,凌晨 2 点起床,工作 8 小时后伦敦才不过晚上 10:00,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国内的敌人始终对我的作息感到费解,在他们看来我简直是“24 小时在线”,我一度以来被冠以的“卷王”的名号在此刻仿佛又被坐实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只是一个短期替换我的项目,以致于这样的昼夜颠倒不会对衰弱造成太大侵害。若是个一两年的我的项目,我大略只能另寻其余异步合作的法子了!
走出舒服圈:从相熟的语境开始,融入外乡社区
这段旅程开始前,我就暗下决心:要自信、怯懦,即使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些语言障碍,也要致力走出舒服圈,争取融入当地社区,而不是只和华人抱团交友。
为此,找到本人相熟的“语境”十分重要。在登程前,我给本人安排了两项热身流动:拜码头 和广交友。
- 拜码头:我在 LinkedIn 上给 OpenUK(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开源和凋谢迷信社区)的 CEO Amanda 留言,在达到伦敦的第二天,就跑到 Civo Navigate 的大会上和她见面,申请加入成为了 OpenUK 的志愿者。
初识 OpenUK CEO Amanda Brock
- 广交友:如何在短时间内见到尽量多的社区搭档,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并被记住?在一个受众匹配的流动上发表高质量的演讲,是不二之选。我在登程前 3 个月就向寰球范畴内最出名的开发者关系会议 DevRelCon London 提交了议题。以 SegmentFault COO 的身份,外加大家都好奇的 Developer Communities in China 的话题,我顺利在 DevRelCon London 申请到一个在主论坛演讲的机会。在到达伦敦的第三天,我就匆匆奔赴了会场。
我在 DevRelCon London 发表演讲
对于这两场流动的参会体验,我曾在《一个属于社区的流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文中有所提及。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体验海内的社区活动,Developer Relations 的社区生机和参会者的激情至今仍让我印象粗浅 —— 他们会在我演讲前后起立鼓掌,在我每一个试图风趣的点回报以欢呼,并在我走到台下后和我激情互动、替换联系方式……很显著,我“广交友”的目标达到了,还带来了不少的新增 Twitter 粉丝。
有指标、有办法地登程,拜码头和广交友策略帮忙我敲开了伦敦社区的大门,也为我前面在这里意识更多敌人、更深度地参加社区活动打下了根底。
我的英硕课堂:i 人的无数个社死霎时
在参加社区活动的同时,我也在飞速地相熟着这座城市。我摒弃了几年前首次来伦敦时到哪儿都打车出行的习惯,办了张 Oyster Card(伦敦的公交卡),坐着地铁、公交、步行摸索这座城市。
初探伦敦,摄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9 月底,我开学了。
LSE 的替换不同于其余 MBA 国内替换我的项目,LSE 并没有 MBA 课程,因而咱们是替换到 LSE 治理学院的 GMiM(Global Masters in Management)我的项目,一个十分国际化的传统硕士我的项目。
LSE 的出名打卡点:”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一个倒转过去的地球仪,时刻揭示同学们从不同和不相熟的角度看世界
联合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倒退指标,我抉择了 4 门选修课程,别离是: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翻新与技术治理),Strateg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信息经济策略), Topics in Management(治理专题)以及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国内雇佣关系)。
英国的“水硕”并不水,相同开学的第一周就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LSE 的课程大体分为两类,lecture 和 seminar,我选的课程都是每周 lecture、seminar 各一节,一周 8 个课时。这个课程量对于仍需兼顾工作的我而言并不算小,而 seminar 的授课模式更是将我一度推至了解体的边缘。
Lecture 其实就是相似国内的大班授课制,老师传授常识,学生记录笔记,彼此偶然互动。Seminar 则是相似于研讨会的模式 ,一个班的学生被分成多组在多个时间段别离上课,每个时段的学生不超过 10 人。上课前老师会提供浏览资料,可能是一本书的某个章节,也可能是几篇论文,而后在课堂上 围绕 lecture 的某个话题和浏览资料深度探讨,答辩也是罕用的模式。
此前我对本人的英语浏览能力还比拟自信,但当我真的要应答大量浏览资料时才发现能读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要有“一目十行”的疾速浏览和用英文同步思考的能力。起初,我在浏览时大脑的 CPU 简直全副用于解决语言相干的申请,这使得我在浏览实现后还须要破费不少工夫来从新思考、演绎本人的观点。每天都要压缩睡眠工夫,破费 2 小时以上在 reading 上。而 seminar 上的强烈答辩更是给了我这个 i 人无数个社死霎时。不同于 presentation,你能够自由选择本人相熟的话题,筹备发言的稿子,答辩对随机应变和书面语能力要求极高,输赢欲爆棚的我曾一度感觉“词不达意”。
好在质变决定量变,这些问题在开学的一个半月后缓缓缓解了。起初,我的敌人甚至调侃说我中文进化了,这体现在我总是不断打出更合乎英语语序的中文句子。
温情时刻:我和我 7 位严密的搭档
帮忙我疾速晋升的除了无穷无尽的 reading 和 seminar,还有无时无刻的英语角。这个学期和我一样的 MBA 替换生共有 8 人,除我以外的 7 人别离来自美国、印度和越南,但她们的 home school 全副都在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埃默里大学商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能够说英语于他们而言如同母语。
一开学,我的印度同学 Sunakshi 就展示了她的 leadership —— 因为咱们各自的选课不同,日常在学校并不常见面,然而在她的号召下咱们 8 人在每周轮流 host 一次团聚。两个多月的工夫(9 月底到圣诞节),咱们一起吃了四川火锅(我的美国同学 Sonal 是个熊猫迷,也顺带爱上了成都)、泰国菜(在美食荒漠伦敦,简直人人都爱泰餐),在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和印度下午茶餐厅畅聊,分享英国特有的周日烤肉 Sunday Roast,在午夜时候体验 Pub Crawl 暴走了 Shorditch 十多间酒吧……
我和同期替换的 MBAer 们一起在 London Review of Books 书店合影
咱们从最后的生疏,到起初成为了彼此在伦敦最好的敌人 ——Sunakshi 邀请我去加入了她们的 Boat Party,跳宝莱坞舞蹈,庆贺“印度春节”Diwali。她说 Diwali is one of my favorite times of the year, because I get to speand it with my loved ones. And my loved ones in London is you. 这句话曾一度让我十分打动。临行前,据说我去年结婚的音讯,敌人们还为我补上了一场迟来的 bachelorette(独身派对)。别离时恰逢圣诞前夕,海德公园的 Winter Wonderland 曾经开园,咱们在无比浪漫的圣诞气氛里相约去加入彼此的毕业典礼。
我和同期替换的 MBAer 们一起在天台酒吧合影
遇到这 7 位敌人是我在伦敦最侥幸的事件之一,她们让无意回避华人圈子的我,在伦敦的这几个月过得并不孤独。她们从内而外焕发出的自信,和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造成反差,也感化着我更自信怯懦。即使直到最初,我的情感表白相较于她们的热情奔放仍显得过于内敛,但别离时的不舍还是让我红了眼眶。
体验全新的生存形式:每周末的跨城旅行
融入伦敦的另一个标记,是融入它的松弛感。
相较于很多欧洲国家几近摆烂的状态,伦敦其实并不算太躺。我带中国过去的敌人一起挤早顶峰地铁时,他甚至说也在行色匆匆的伦敦人民的身上看到了“社畜”的影子。伦敦人的松弛感在上班后,将忙碌的工作彻底抛诸脑后的他们,会在黄昏时分街头的 pub 里来一杯啤酒享受他们的 happy hour,会在周末回归山村和旷野,来一场跨城旅行。
在实现了兼顾工作与学业的缓和过渡后,我紧绷的神经一点点放松,开始真正享受我在伦敦的时光。这几个月的周末,我单独搭火车旅行走过了很多中央,比方在英国的最美农村 Cotswold 发愣,在温德米尔的湖畔吃冰淇淋,在湖区 Keswick 的山林里徒步,在爱丁堡散步感触它的神秘与浪漫,在苏格兰洼地的最美公路狂飙,去天空岛喝威士忌吃海鲜……
摄于苏格兰洼地
每走到一个新的旅行目的地,我都会从当地给本人寄出一张明信片。在看过的诸多风光中,我最中意湖区。我记得在从湖区寄出的那张明信片上,我为本人写下了“愿多年后,你仍能现在日这般自在如风”。是的,我太享受旅行中的孤单和自在了!我单独走在 Keswick 的山林间,看凌晨的大雾一点点散去,露出碧蓝的湖面和延绵的山峰,阳光扎眼而和煦。我形单影只,但内心世界无比饱满。
在湖区 Keswick 的山林间徒步
说来可笑,这是已经被工作填满的我第一次晓得,原来周末除了加班、办流动和加入流动,还有这样的过法!而放松下来的我,也并没有耽搁一丝一毫的工作。最忙碌的那几周,我记得我曾在从格拉斯哥返回伦敦的火车上写了一路的报告。但可能走进来,情绪终归是不同的。我甚至感觉本人的生存因旅行被从新点亮,从灵感枯竭逐步沦为“工具人”的我变回了已经那个才思泉涌的本人。
这不禁让我从新思考咱们到底该领有怎么的生存?我想人生须要旷野,须要日复一日的勤勉工作,也须要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和 OpenUK: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辞别
真正爱上了这里的生存后,我很快进入了离别焦虑。
12 月末,我的生存被期末 essay 和低压工作彻底填满,每天大略只有 3,4 个小时的睡眠工夫。忙碌的另一个副作用是时光的无声流逝,离别比我设想来得更早更快。我开始制订打算,重吃一遍好吃的餐厅、放松去看想看还没看的风光、约敌人们见面拥抱和道别。
让我从别离的消极情绪中走出的仍旧是社区活动。
我投稿了 OpenUK 的年度大会,议题被接管,我受邀在 2 月 6 日 State of Open Con 发表演讲,还作为志愿者退出了 Events Staff 团队进行会议的局部组织工作。OpenUK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但又和草根社区齐全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不同。它同时扮演着智库的角色,为英国政府和大企业的开源与凋谢迷信倒退提供征询,因而体现出了更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
我在 State of Open Con 发表演讲,介绍中国的开源倒退
他们的专业性也体现在了流动组织上,我作为志愿者之一深度体验了他们领导志愿者高效工作的全程,比方志愿者线上培训(同样的内容被安顿在了 4 个不同时段反复进行,以满足绝大多数志愿者的工夫安顿),提前一周的场地踩点和聚餐,谨严的 volunteer guide 文档,每个岗位皆有 back-up 的分工机制,以及十分和煦敌对的志愿者激励……在流动完结后,我曾在开源社的理事会内感叹 State of Open Con 作为一个齐全由志愿者组织的大会的“有序的无序”。
State of Open Con 志愿者团队合影
这个过程十分发人深思,不仅对于咱们举办社区活动有参考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延展到怎么样让一个志愿者组织继续焕发活力。我想将来,我或者能够独自开一篇文章谈谈这段体验。
展望未来:火种与桥梁
State of Open Con 完结第二天,国内进入春节假期,我飞往北欧也开始了我本人的度假之旅。
回望这几个月,到伦敦的第二天,我意识了 Amanda,我的伦敦之行从社区活动开始,而来到伦敦的前一天,我也和 OpenUK 的敌人们在一起,不久后的 3 月末,Amanda 还将首次来到中国,加入咱们的开源会议。
社区是能够冲破物理空间的力量,帮忙我在这个生疏的城市疾速找到归属感,也在离别之际冲淡了我的感伤。
伦敦游学的半载时光匆匆闭幕,但一颗火种留在了我的心间 —— 要持续做中国开源国内接轨的桥梁,直到咱们之间不再须要桥梁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