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经理:开发小哥需求改一下

3次阅读

共计 146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为程序员,最厌恶的就是开发过程中,需要改变。当你听到产品大大跑来说要改一下需要,外表上你和蔼可亲示意能够,其实心里……

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真是相爱相杀。比方《吐槽大会》上有程序员吐槽:“既不会开发,也不会设计,又想当经理,于是就当了产品经理。”还有段子说,某产品经理要求程序员实现“依据用户手机壳的色彩来扭转 App 的主题色彩”,程序员对这个需要过于失望,跟产品经理厮打起来。

明天咱们重新认识一下产品需要。

产品经理的外围工作就是明确产品需要,这也是程序员吐槽最多的中央:需要天马行空、毫不考虑落地性,说不清楚需要的价值,需要整顿得不够细,开发过程中频繁批改需要等等,害得程序员只能加班做无用功。当然,产品经理也很冤屈:你认为明确需要这事很简略?“需要”这两个字就是玄学,谁干谁晓得。

其实,摸不清需要可不只是产品经理的懊恼。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很多时候也是卡在摸清需要这一关。

德国驰名的家庭治疗咨询师弗里茨·西蒙已经提出,咨询师就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开展征询前,必须明确来访者的征询指标是什么,能力隔靴搔痒,给出改善计划。如果咨询师没有搞清楚来访者的需要,就开展了辅导工作,就如同司机不晓得目的地,就想当然地动员了车,后果可想而知。

西蒙用出租车司机这个比喻,是在强调咨询师明确需要的重要性。不过,这个比喻其实不太贴切。乘客打车,当然晓得本人要去哪,哪条街哪栋楼,出租车司机只须要布局出最佳路线,带乘客间接到达目的地就能够了。
咨询师的工作可没有那么简略。大多数时候,来访者心里只有一个含糊的指标,比方“改善亲子关系”。然而,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想具体达到什么成果?来访者往往说不出来。这相当于是,乘客通知司机“往北走”,具体去哪儿,不晓得。如果咨询师保持先问分明需要再开展辅导,那可能工作永远没法推动。该怎么办呢?

其实咨询师的角色更像是租房中介。咱们都有过租房的教训,初次见面,中介只会粗略地理解你的需要:想租一个什么样的房子?一居两居?地段范畴?大略什么价位?问到这种颗粒度就 OK 了,中介会拿上钥匙,带你实地看房,而不会始终追着你“明确需要”:两居的话,偏向于一个卫生间还是两个?是否要干湿拆散?离地铁站近一点,具体来说是 500 米还是 1000 米?要这么问上来,必定得把人吓跑。

所以,在中介的工作模式中,需要问到差不多就要口头起来。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走上一圈,客户能力有进一步的领会:这间房子哪儿哪儿都满足需要,但就是滋味太大,我承受不了。那间房子尽管价格超预期了,然而各项条件都不错,或者能够考虑一下。就这样多走几趟,最后的需要跟事实的反馈一直碰撞,一直变动,最初找到的房子可能跟当初想的齐全不一样了,但足够称心。

同样的情理,在心理咨询中,如果来访者要改善亲子关系,咨询师只须要跟他探讨个大略方向:是想跟孩子无话不谈吗?还是想学会侧面管教孩子?而后制订个初步计划,先把第一步迈出去,在接下来的征询中一直摸索他心中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

回到咱们后面提到的开发小哥和产品经理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出租车模式和租房中介模式之争。开发小哥期待的是出租车式的需要,你精准地通知我需要是什么,我用最简洁的代码帮你实现。而产品经理表演的是租房中介角色,他面对的需要是含糊的,得跟着业务方一起摸索,在有个大抵方向时,先出个测试版产品,投入市场看看,在一直的产品迭代中找到最终计划。需要变来变去,看起来是在做无用功,其实这是找到最终计划的必要摸索。

申明:本文摘抄自“失去 App”的专栏“失去头条”第 361 期的后半局部,略有改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