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化腾首次开谈个人经历管理心得技术创新微信的诞生等

25次阅读

共计 154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本次访谈时间发生于 2016 年 10 月 22 日下午,当时清华经管学院举行了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会上清华经管学院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展开了两小时精彩对话。主要内容包括马化腾创办腾讯的前期经历,腾讯内部的管理方式、微信的前生今世和马化腾看好的下一个创新。

本文首发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次重新整理,供即时通讯产品同行们学习和参考。

1、访谈概要

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新晋委员,也是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中现身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与当时刚刚获得“2016 年度中国经济学奖”的钱颖一展开了一场关于创新创业、企业管理以及自己成长经历的精彩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马化腾展现了他和往常不一样的一面: 热爱天文和科幻;当年其实不是个学霸;创业时是个典型的“程序员”青年,常被合作伙伴认为是工程师而不是老板。最近,他还通过运动成功瘦身。

在有关公司管理和产品发展的话题中,马化腾谈到了自己的独特的“马氏引导大法”: 关键是用好每个人的特长。当公司内部出现矛盾的时候,马化腾表示:“说服人我觉得我还有一套,我主要听你讲,然后我引导大家,让他觉得主意是他出的。”

此外,马化腾还了给创业者一个忠告: 在这个时代创业,需要专注小痛点,并且要注重跨界。

关于微信的诞生: 马化腾表示,微信最初其实只是一个邮件,但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在刚开始开发的时候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这样的内部良性竞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不会让公司丢失大的战略机会。

▲ 钱颖一(左)与马化腾的访谈现场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813-1-1.html)

2、人物介绍

钱颖一:

经济学博士学位,教授。
2012 年当选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2018 年当选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获得 2009 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6 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奖。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中国教育。
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6-2018)、西湖大学校董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室参事。

马化腾:

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本集团的策略规划、定位和管理。马先生在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拥有逾十八年的工作经验。
1998 年创立腾讯集团前,马先生曾在中国电信服务和产品供应商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马先生于 1993 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士学位,主修计算机及应用。

3、一个“天文迷”,却跑到通信领域做跨界创业

钱颖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华管理全球论坛,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邀请一位顾问委员与清华学子交流。去年邀请的是特斯拉和 SpaceX 的 CEO 马斯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另一位顾问委员,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这也是我们清华管理全球论坛邀请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

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使用你们公司的产品,这一点苹果、IBM 都做不到,可见你的影响力非常大。我想先从你的成长经历和发展说起。你是 1989 年入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大学的经历对你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马化腾: 我在中学就接触到计算机,一下就成为我的兴趣爱好,越学越觉得里面差别很大,后来在大学就发生越来越多的兴趣。

钱颖一: 你们在大学时集体学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课程吗?

马化腾: 当时没有,业余我自己看,包括找美国的资料。所有有关的问题我都看了。

钱颖一: 你是从国外买这些天文方面的书籍?到现在还对天文有兴趣吗?

马化腾: 对,一直都有兴趣。也可能是受我的影响,我们早期的创始人中还有很多对天文有兴趣的,有的人自己投资建了个人的天文台。

▲ 马化腾的天文梦

钱颖一: 天文这方面的兴趣或者知识对你的工作或者思考创新创业有影响吗?

马化腾: 没有直接影响。但你喜欢天文,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对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我觉得还是挺有帮助的。

钱颖一: 你对科幻小说也有兴趣?

马化腾: 很有兴趣。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想象力很丰富。实际上小说里写出了现在的科技发展,包括未来研发的一些方向,有前瞻性,可以展望。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

钱颖一: 科幻小说提供想象力,并且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想象。计算机课程在学校学了什么,对以后很有帮助呢?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

马化腾: 计算机应该在清华是非常难考的,我相信当时我要考的话很可能进不来。在大学里的学习还是打基础,对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更多要靠课外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当时计算机机房里有电脑病毒,是什么病毒,它的机制是怎样的,我们有兴趣去研究,对病毒样本进行解剖,然后了解它们。

这些都不是课堂里要求你学习的。另外学校老师会找一些项目来做,有的可能是和外面的企业合作,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把这些项目从头跟到尾做完,会全方位地锻炼能力,对以后的价值是无限的,它超越了你在课本上学的东西。

钱颖一: 很多培养实际上是课程之外的学习,你对这个的印象比你上老师的课印象更深?

马化腾: 会更有用。有的同学就对这种课外项目不感兴趣。

钱颖一: 你是学霸吗?

马化腾: 我不算学霸。

钱颖一: 你在班里大概排到什么位置?

马化腾:10 名左右。

钱颖一: 一共不止 10 个人吧?

马化腾:30 多个人。

钱颖一: 注意了,30 多个人排 10 名左右,将来能做出大事情。当时你念书时对自己后来的职业有什么规划?正好是 1989 年到 1993 年这个时间段。

马化腾: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很早我们就看到别人创业,这里创业氛围比较浓,比其他城市更早。

那时候我的师兄们会做一些软件让我们看,我很有兴趣。我会观察这个项目的收入怎样,需求怎样,怎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觉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创业。现实还是比较残忍的,那时北京有中关村,深圳有华强北,中关村的货很多是华强北运过去的。华强北都是从香港、从海外进口这些材料、电脑产品。我们很早就说要做一个电脑公司,那时候的电脑公司就是帮人家组装,把零件装成电脑再销售,就这么简单。

后来我发现,在华强北干这个活的人,都是那些不是很熟悉这个行业的、可能只有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的人,但是市场经验很丰富。我们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可能还做不了。后来我说,既然竞争不过,我们还是到企业去锻炼一下,再想创业的事情。

机缘巧合,在一个卖电脑书的书店里,我碰到一个同学,他在润迅工作。润迅是当时最大的民营电信企业,做寻呼台的,就是 BP 机。因为我会写 C 语言,当时正好有个项目要用,我给他展示了,他说就是你了。离毕业还有三个多月,我就进去实习了,一干就是 5、6 年。

我就这样进了寻呼机行业,大家知道 QQ 最早做的是网络寻呼机(关于这一点,这两篇文章中都有详细介绍:《闲话即时通讯: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 QQ 成长史》、《技术往事:史上最全 QQ 图标变迁过程,追寻 IM 巨人的演进历史》)。也是机缘巧合,因为我很早就开始做计算机和通信。

▲ 2000 年版:QQ 最开始的样子(图片来自《技术往事:史上最全 QQ 图标变迁过程,追寻 IM 巨人的演进历史》)

钱颖一: 程序是你写的?

马化腾: 这个领域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和网络,我刚好在中间,这在以后我们的创业中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4、马化腾管理秘籍:关键是用好每个人的特长

钱颖一: 刚才讲的几点,我是第一次听到。总结一下,第一地理位置很重要;第二周边的人很重要,周边有创业的,对你很有影响;第三,跨界很重要,有做计算机的,有做通信的,你正好在两者之间,未来这几十年的发展也正好是在结合之处。

你刚才说的,最开始的 QQ 原来是个寻呼机,这段历史对我们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你从程序员开始,变成了创业者、企业家、管理者和领导者,这中间有相当大的跨越。我们都很敬佩好的领导者。比如腾讯最早是 5 个创始人,基于信任相互合作,合作得非常好,后来你引入了很多职业管理团队,都融合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个人的领导能力和风格是怎么塑造起来的?

马化腾: 我是典型的程序员青年,原本根本没有想到我要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更多还是说我想要做一个产品,让很多人能用。第一步要生存。怎么用我的手艺先生存下来,这是最难的。首先你得想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可以省吃俭用,用以前的积蓄也行。但创始人投下去的钱能不能挣回来?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领导力这些都顾不上,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不知道。小企业能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低于 5%,至少 95% 的企业很快死掉了。这个时期压力很大。包括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他们觉得不可能。所以第一步我就说要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我们最早的团队里头,4 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有一位是我们在工作中认识的,是在电信这个行业。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实现,我也想得比较通。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他虽然技术不强,但是他可以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有经验。

▲ 腾讯“五虎”(图片来自《中国互联网社交二十年:全民见证的互联网创业演义》)

钱颖一: 几个人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

马化腾: 对。包括曾李青是负责市场,长得派头很像老板,我们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我呢递我的名片,名片上也不写总经理,有时就写工程师。我负责在技术上实现。

钱颖一: 别人的领导力都是看得见的,你这个呢,看不见,但你实际上把这 5 个人,以及后面的团队都结合得很好。

马化腾: 关键是用好他们每个人的特长。公司有时候会有争议,我们会听听大家的想法,然后想办法平衡他们的意见。

钱颖一: 怎么平衡?

马化腾: 矛盾非常多。往往发展不好的时候矛盾更多,大家意见会不同。说服人我觉得我还有一套,我主要听你讲,然后我引导大家,让他觉得主意是他出的。

钱颖一: 这个很厉害,很有领导的艺术,让人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你的想法,还以为是自己的想法。

马化腾: 对。因为有的时候管理上确实需要这样,我的风格不是强势的,也不是一言堂,反正是互相商量。你可以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是不是这样更好?他说“也对”,很快就自己开始往下推了。那么,“对,好,这个方向你来做”。

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不同的声音出来,我觉得这是好事情。

钱颖一: 作为一把手最后还是你定。

马化腾: 对,关键时候还是要强一点。比如说实在讲不通,该动手得动手。

钱颖一: 你在念大学时当过学生干部吗?

马化腾: 没有。我们创始人里陈一丹是学生会主席,毕业时,他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看。

钱颖一: 最后你还能领导他?

马化腾: 没有,我们一起合作。

5、告诫年轻创业者:想小一点,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钱颖一: 腾讯的很多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你已经是非常年轻的 70 后了,但你的很多产品是给 80 后、90 后,现在是 00 后用,通过什么方式理解这些年轻人,让他喜欢你的产品?我知道你有团队在设计,但最后还是需要你来决定方向,你怎么能跟上这些年轻人的想法?

马化腾: 当初创业时我们还年轻,那时候把握用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岁数大了,有些产品我们用过觉得好像没意思,但后来在国外很火,美国的青少年特别喜欢。我们错过很多机会,包括现在国内一些新兴的多媒体,或者一些社区的创业,都有错过。岁数大了确实错失很多年轻人的触觉。

现在我的办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的,你应该让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轻的用户接触,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你也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去投这样一个企业。第三,让更年轻的一些员工能够更快速地走上来。

钱颖一: 你们有什么制度化的安排,给特别年轻的人发展机会?

马化腾: 人才方面我们需要更努力的年轻人,或者勇于创新的一些人才能够出现。我们在内部也是鼓励内部竞争,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就大胆地去试。

钱颖一: 现在 90 后、00 后在你们内部是什么作用?现在高管层还是 70 后、80 后?

马化腾: 对,基本都是 70 后。

钱颖一: 现在大学生都是 95 后了,很多都是 90 后了,今年清华入学的有 00 后了。你们的产品又特别针对年轻人。

马化腾: 我们把微信做成一个开放平台,让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产品的服务,由别的公司开发,在微信里能够使用。这是一个解决方法,我们未来希望通过一个“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态环境,能让别人开发一些年轻人的产品,在我们平台里面跑,同样我们自己也开发。

钱颖一: 这几年,国内创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是一个高潮,我记得上一次创业高潮大概是本世纪初,2000 年左右。你是那一次创业潮里的幸运儿,也是现在年轻人的偶像,你怎么评价这两个创业时代,对现在的创业者有什么忠告?

马化腾: 我觉得现在创业的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得太多了,要资金有资金,要环境有环境,人才又多。现在这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云平台上打造生态平台,创业门槛其实在降低,这是非常好的事。当然门槛低了,创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比我们当年还激烈,有利有弊。总体来说,还是比我们当年的环境要好。

钱颖一: 在这种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到底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创业者能够脱颖而出?

马化腾: 第一,要专注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信件说,我可以帮你实现什么。在我看来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你想小一点,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说,能不能用手机解决停车的问题,找停车位的问题;或者其它一些小问题,比如考勤、学校的作业安排等等。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跟进在里边。

这种创业其实不需要太多人,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解决,当你这个想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验证,再逐渐扩大,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互联网 +,更多谈的是各行各业的创业企业如何和互联网结合跨界。在两个领域之间——比如 IT 和医疗等等这些跨界的东西是不是有机会,因为那是一片蓝海,其他的都是红海,细分下去也都是红海一片。最初的时候往往就是可能懂这个的人不懂那个,懂那个的人又不懂这个。如果你两个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优势了。

未来的创新包括以后很多传统创业的转型,往往是跨界,而且这个产业它是会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里面你能抓到机会的话,是一个创业的好方向。

钱颖一: 任何创业中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和挫折,我特别想知道,你在创业中曾经碰到最大的困难和难题,或者失败的经历是什么?后来是怎么应对的?

马化腾: 腾讯从小做到大应该有 3 次特别困难的时候。一个是我们开发出来的产品最早想卖给运营商,我们想像卖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卖很多套,当时那些大的 ISP、ICP 愿意买。但后来发现即时通信这东西它天然只有一套,这可怎么卖?而且我们当时投标还输了。这是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不一样的地方,传统的电信产品一中标做完就走,而互联网产品需要你不断创新不断维护,不能做完就走,没有人维护它就死了。

类似的困难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遇到,我相信百度也是。搜索本来想给门户提供的,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入口。当年我们的 QQ 是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了。但用户疯涨,我们没钱买服务器,那时候很艰难,压力很大,做不下去就要卖掉。

当时一些早期的朋友帮我们找来了投资者,一个是 IDG,一个是香港盈科数码,各给了 110 万美金。后来他们又把股份卖给了南非 MIH。

投资人进来后,我们也没有真正找到商业模式。当年投资者担心没有商业模式,不知道怎么挣钱,唯一的想法是养肥了卖掉。IDG 曾经拉我们去见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感兴趣,但都没看上我们。

钱颖一: 第一次困难是没中标,第二次困难是人家看不上你们。

马化腾: 文人相轻,IT 男之间也相轻。当时有新浪技术人员觉得这个软件他们一个月就可以做出来,不用收购。

(这些困难)后来逼着我们很早就要想有造血能力,所以第一时间跟运营商做了第一个产品——移动 QQ,短信和电脑的 QQ 消息互动,5 块钱一月。包月费是我们收入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死定了。我们创始人也在讨论,这些讨论还是有作用的,我们比国外的产品做得更适合中国人使用。当时中国有几个不同的产品,有 163,有 169,还有南方的一个产品。我们针对中国特殊的网络做了大量优化,我们会建一个点,撒三张网,就是电信、联通和教育网,让它们互联,我们把它集中起来,这样的话用户使用起来速度最好,传送文件最快。当时建立的口碑就是我们的传输速度很快,这是一个很大的刚需。

我们有聊天室,当年聊天室对产品的冷启动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讨论,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们的头像,个性化也是我们比较早的创新。用一个一个创新解决一个一个痛点,你才可能赢。

6、微信最初其实是一个邮件

马化腾: 几年前新浪微博起来之后,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那时候我们听说,谁谁学校里有一个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危机。它开始往下撒网,第一反应就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就这样诞生了,它是纯手机的移动通信。当时 QQ 的包袱很重,要解决 PC 的问题,也要解决手机终端的问题,内部几个团队都在开发,谁最先解决问题谁就胜出。

钱颖一: 这是有意设计的,让 3 个团队互相竞争?这是你的决策?

马化腾: 确实是有 3 个团队报名。当时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从 PC 到移动怎么打?当年诺基亚从前一年市场份额 70%、80% 规模一下子掉下来,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传统功能机,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我们是最早拿到这张船票的,没上船的再也过不来了,这是最大的一个危机。

钱颖一: 三个团队一起做,基本上是同时起步,最后一个胜出,后来又把三个团队融合了吗?

马化腾: 这就涉及我们内部组织结构的问题了。原来集团有几个不同的平台在做移动端产品,有 QQ,还有我们的无线部门,当时是分开的。但这个先天的结构不合理,后来我们迅速把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那些传统手机端、PC 端的产品整合到一个部门来做。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 QQ 邮箱的团队。我们很早接触手机邮件,用黑莓手机,最初只给高管配。后来我们想,能不能在 QQ 邮箱开发一个软件,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分队研发手机邮箱。幸好有这个布局,最后微信出来了,就是这个团队做的,最先把手机端的邮件、客户端改成微信。

微信最初就是一个邮箱。微信其实是邮件,是个快速的短邮件,只是它快到让你以为不是邮件。

有这个班底在,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上的速度很快,所以很快研发出来了,张小龙带领这个团队,包括他本人对这个产品的把握度都非常到位,是非常好的。

▲ 微信 1.0 for iPhone(测试版)(图片来自《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钱颖一: 原来我还不太理解,现在我有点理解了。微信和 QQ 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微信除了大众用以外,精英和高管也都用,你们做 QQ 邮箱的时候是考虑到高管使用的习惯的。

马化腾: 最主要的问题是,刚出来时用户数据起不来,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 QQ。真正的启动是语音,按了就可以讲话,录音就出去了。这是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的功能,包括像 WhatsApp 也没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我发现有这个功能之后,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习惯手机打字的高管变成了微信用户。

还有就是跟手机通讯录的整合,QQ 用户数据的导入,你一看通讯录好友装了微信,就赶紧也装上了,这是社交链的能量。

钱颖一: 听说微信这个名称是您想出来的?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

马化腾: 我也没有想到。当时觉得肯定应该叫什么信,那时微博很火了,我天天在想,后来就在群里说就叫微信吧,就这么随便定的。立项的时候,三个团队在同时做,广州的 QQ 邮箱团队在做,无线事业群他们也在做,名字都叫微信,但是他们互相不告诉对方研发进度。邮箱团队做出来,无线事业群团队很郁闷,他们的产品后来改名叫 Q 信。

钱颖一: 即使在一个公司里面,也要做平行实验。

马化腾: 我们后来总结,这些内部良性的竞争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自己打自己?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让公司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

钱颖一: 因为每一个创新都有不确定性,都是困难的。

马化腾: 如果你不做,竞争对手或者业界总有人做出来。

7、中国的创新竞争之激烈 远远超过美国

钱颖一: 今年 3 月,我们邀请了《从零到一》作者到学院专门讲了一门课,讲得非常精彩,他特别强调“从零到一”。我在这儿和他也有对话。我从中国的案例中发现,实际上也不能太讲“从零到一”,因为中国很多创新是“从一到 N”。中国的 N 是非常大的。而且“什么是零”,“什么是一”很难定义。

比如 QQ 是从 ICQ 里得到很多启发,其他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阿里巴巴、百度、滴滴等。人们觉得“从零到一”很伟大,但是容易忽视“从一到 N”,并不是所有做“从一到 N”的都能成功。这个“从一到 N”中,有非常多的创新适合中国的市场,适合中国的文化,适合中国特殊的产业结构。腾讯在这方面是特别突出的,你们受到过一些产品的启发,但现在你们做出来的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些产品,这里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化腾: 整个中国互联网确实最早多是如此。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基础类的产品创新都是美国最早提出,是非常强的优势,也不只是亚洲国家落后,欧洲都是这样。但是在应用方面结合到本土市场就很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非常不同。而且坦率讲,同一个模式在国内,同时起步的非常多,当有一个主意出来,不到两个礼拜,就有几十个团队同时开工,开始做。国内的赛道很挤,这是最难的,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这种创新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了美国。

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出海了,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公司是远超过美国的。你靠跟原来的模式一样肯定走不远,两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有不同了。增加很多新的、独特的、创新的点,你才可能赢得这场竞争。

淘宝、百度也是这样才能成长起来。微信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点,你可以看到微信做了大量的东西,现在海外也看到,有时也反过来学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你可以看到,用微信可以实现全行业结合,包括公众号、扫二维码和各种生活的服务。街上通过扫二维码能跟各个产业连接起来,这方面的结合是我们三年前才开始做的,包括移动支付。三年前,我们开始做的时候,遭遇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的激烈竞争,迅速成长起来,打开市场,让更多人去使用。

但这里有大量的补贴,滴滴和快的当年大量的补贴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环境导致一些后面的创新迭代会更快,我们讲互联网 + 整个生态,目前中国是比较原创,比较领先的。

钱颖一: 今年特别有意思的,有不少文章在美国的主流媒体里出现,讲到中国的包括微信在内的创新,甚至反过来有美国公司在模仿,Facebook 上个礼拜在 Facebook 里加入了外卖。美国以前的 APP 都是单一功能,微信是综合功能,他们现在也开始加了。

有一天我在清华附近走,看到一个卖西瓜的老太太在树上挂了一个微信支付二维码的牌子,我讲这个例子给美国人听,他们就知道,微信支付的功能有多大了。

这个很有意思,突然之间觉得美国虽然在互联网行业非常活跃,中国也非常活跃。在这场竞争、这一轮创新中,欧洲或者亚洲其他以前先进的地区似乎都没有跟上?

马化腾: 整体来说中国还是比欧洲更早一点。

钱颖一: 欧洲特别滞后?

马化腾: 欧洲基本上直接用美国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这毕竟是应用上的创新,很多基础上的创新,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8、微信以后,下一个影响世界的创新是什么?

钱颖一: 在应用型创新上,中国现在比较领先,但是基础性的创新不是很领先。

马化腾: 未来像人工智能也好,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美国在这方面未来的领先强度还是很大的。对于未来 20 年、30 年这样长远的技术变革,应该提前布局。

钱颖一: 这方面腾讯有什么思考或者动作?我知道基于成本考虑,之前砍掉研究院,现在就像你说的,对技术基础性的研究方面你们有什么规划?

马化腾: 我们过去发展中的错误是什么?搞了一个研究院,他们和我们的事业部群(BG)竞争,抢着做产品,做出来的产品还没有竞争力。我们就开始思考做独立研究院的意义和方式。最后发现,做研究还是需要靠近战场,如果和 QQ、微信这些平台资源离得太远,很多事基本做不了。所以后来把研究院拆成三部分,分别给了三个 BG。有一部分到了微信;还有优图团队,是做图像识别的;还有团队是做搜索的,后来搜索卖掉了,就把他们整合进了后台事业部。现在这个团队又得到重视了,因为 AI 非常重要,他们又组建了一个 AI 实验室。我们未来会大量招这方面的人才。

钱颖一: 所以 AI 你们现在也非常重视。

马化腾: 过去其实也做一些,但是都没应用在我们的产品上,我们现在需要有集团、公司级的 AI 实验室,能够做一些更前瞻性的产品。

另外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跟清华等高校合作。我们 2011 年开始和清华建立一个联合实验室,这里面有很多创新都来自于跟清华的合作。比如街景入口,我们最早在地图里做了街景。街景要把车牌和人的脸模糊,不能侵犯隐私,也不能把车牌拍下来。但是大量的图片怎么处理?我们和清华的研究团队一起,教授带着学生跟我们团队一起研发,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很多功能是清华的老师、同学和我们团队一起实现的,包括 LBS,IP 地址的精准定位等等。

未来其实还有很多黑科技,都要和高校合作实现。不一定我们自己研究,要开放出去。

钱颖一: 像谷歌现在做无人驾驶车,Facebook 做虚拟现实、VR,跟他们原来的产品非常不一样。现在你们做的创新研究跟你们现在的产品还比较相关。讲讲你的设想,有没有做非常不一样的产品?

马化腾: 有,现在我还很难说它是不是成功,我保留这个机会,也鼓励内部有竞争、创新,还是要给他们这个机会。还有一些我们投资的公司,做的是像 O2O 这样强运营的业务,我们就不做了,交给他们去做。

钱颖一: 你觉得微信以后,下一个影响世界的创新有可能是什么?

马化腾: 现在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在想,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伴随着终端的变化。PC 到手机,其实是因为智能手机起来了,一切的生态都不一样。未来比如说眼镜式 VR、AR。很多 VR 可能每个人最多玩 20 分钟就晕了,受不了,也许并不能持续做,但是有些外挂式的 AR,可能看到人脸就知道你的历史和相关资料。类似这样的终端如果越来越普及的话,那么新的场景变化,会导致上门服务发生巨大的变化。我觉得 AR 是一个非常好的有未来成长性的新终端。

但是这里面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隐私问题,有一些场合也许不允许带一个眼镜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问题,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非常好。

钱颖一: 这个方向是未来的方向,你刚才讲了这么多,从成长经历到腾讯发展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很受启发。再有一个星期你就满 45 岁了,我们提前祝贺你。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今年又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回顾 45 年人生,有没有什么感想?

马化腾: 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在一直往前冲,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很幸运,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候能在里面做一些事情。

中国或者亚洲的互联网企业,应该在全球来说,取得一些成绩是不容易的。全球 10 大互联网公司,有 6 家美国的、4 家中国的,其他国家还没有,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在蓬勃发展,过去我们讲人口红利,这个快用完了,人口红利可能没有了,但是有消费升级。产业在不断升级和提升,有大量的机会。

在我们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后,10 年、20 年之后还有一波人口红利,你还可以抓住,看看下一波年轻人的需求会有哪些变化。

9、PS:在与钱颖一 1 小时零 10 分钟的对话之后,来自清华现场学生的问题

以下是来自清华学生的问题。

问题 1: 在大生态战略中,腾讯投资的企业往往与腾讯保持很好的关系,从概率上来说,腾讯投的企业,发展成功的也比较多。我想问小马哥,腾讯在投资中是什么态度和策略?

马化腾: 几年前腾讯的战略是不开放的,很多业务都自己做,好多都失败。我们电商做不过人家,卖掉了;搜索也一样。还有很多小的业务,我们发现竞争不过外面的公司,他们更专注,更有冲劲,更有创新性。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各种物种在大树下成长?如何让大树变成一片森林?我们希望做生态,大家的关系其实是平等的,我们是同类,他们之间是独立发展的。

从开放战略这几年跑出来的情况看,效果越来越好。BAT 之间在投资上也有竞争关系,但是我们做生态的想法更加开放,我们不要求控股,会给合作伙伴更多支持,让合作伙伴放心地牵手。我们说把半条命交给他,希望他成长壮大,创业者和合作伙伴非常看中这个。然后他会反哺给我们的产品,比如像微信支付,大量合作企业都在用它,对于微信支付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那我们定位做什么?做平台,做连接器。这个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问题 2: 在未来 3 - 5 年,或者 5 -10 年里,在您的带领下,是怎么深度考虑科技连接公益的?

马化腾: 这是我们觉得蛮自豪的一点。我们很早——大概 2006 年、2007 年时,在腾讯成立了互联网的第一个公益基金会。希望通过我们的网络搭建公益平台,让成千上万的 NGO、公益组织在上面与我们的亿万用户对接,然后让用户便捷地通过电脑——现在基本上都通过手机了——直接可以参与他感兴趣的公益活动,而且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最近这两年我们考虑如何在公益领域做更多事情。我们把每年差不多 2% 的利润用于支持公益组织,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发挥网络的参与实现公益的价值。比如微信运动里的步数,每天你走到 1 万步,就有权力捐出去,相当于捐 1 块或者 2 块钱。

这个钱还有另外的赞助商来配捐,因为这里有品牌露出,这样就进一步磋合企业和公益。再比如可以用微信发一条一分钟的语音,做成一个有声读物,给盲人听。

还有前不久提出的一个想法,到现在还没实现。我一直在思考,怎么用微信或 QQ 来实现一些应急功能?发生灾难,能不能用微信来获得帮助?身边有人病发,能不能找到一个有急救能力的人,甚至连接到最近的急救设备,让它尽快启动,因为很多心脏病的关键救治往往在病发的前几分钟。我们是装机量最大的软件,定位很精准,可能这个事情只有我们能做。

问题 3: 我之前看过一篇报道,是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千万级富豪的生活倾向报告,这个报告里采访了差不多 500 多名富豪,他们平时生活作息时间睡眠不足 6 小时。你平时常规作息是怎样的?

马化腾: 我平时睡觉少,周末可以补一补。作息不能说很健康,这几年开始稍微多一点运动,跑步、爬山,所以你看我现在瘦了,希望以后可以越来越健康。

问题 4: 年轻人在创业的时候,应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进入什么行业,还是要更多考虑现实的因素?

马化腾:我觉得有兴趣可以做得更长久更开心一点,但我建议你还是要考虑现实的问题,因为活下来是第一位的。当年没有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接很多网页开发这种我们本身没兴趣的单,几千、几万块都去抢,就是为了赚钱养活我们这个项目。等你缓过气来的时候,就可以把你的兴趣好好做起来了。

问题 5: 我们在做企业互联网,现在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都是消费者互联网,大家都在 2C 端。但是我们预测未来互联网要跟所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完成改造对接。我想问的是,未来腾讯在战略上怎么平衡企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在整个腾讯的生态系统中是什么位置?

马化腾: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现在在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强项在通信,刚开始做游戏时好像腾讯没有这个基因,但其实很多基因需要慢慢培养。云服务也好,包括企业版微信,还有更多的社交广告业务,很多都是在帮这些中小企业营销,帮他们精准地找到客户,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储备这方面的力量。

问题 6: 之前您说过,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中,优于世界的其实是应用。那我想问的是,微信正在测试的应用号想如何改变、重新布局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发展很好的应用市场,应用号有没有可能成为像公众号、微信支付这样现象级的产品?

马化腾: 我现在还不敢说它成功。外部确实对这个产品抱有特别大的希望。但往往大家期望值太高,结果都不太好。所以小程序出来整个业界都轰动了,大家就觉得这个是很牛的事情。

在接近操作系统的层面,我们要思考,你的场景是什么?凭什么大家会拥护、拥抱这个生态?会不会现在很火,到最后一年就看笑话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有很清醒的认识。我们内部也讨论他们的流量入口问题,他们怎么持续留住用户?对企业来说,会有一些问题要解决。

应用号更多是把长尾的东西简化,不用 APP 了,可以即用即来,用完就走,这样的体验有社交性。于是就把应用号变成“小程序”,利用社交网络传播。过去大家没有公众号,所有阅读习惯在门户网站,现在大家打开微信,很简单就能在公众号里完成阅读。刚刚开始的小程序有一个很大的社交性,包括企业可以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加轻便、而且便于分享的一种应用环境,这也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使用移动互联网工具。

这方面我希望能走得更远。企业不用再买域名了,不用开发 APP 了,直接在小程序开发,包括云服务,一切都解决了。

▲ 访谈会场

10、访谈结束

与钱颖一 1 小时零 10 分钟的访谈,和 40 多分钟现场解答学生提问之后,论坛主办方端出几只漂流瓶,里面装满了之前收集到的各式提问。带着这些漂流瓶,Pony 离开了会场。

▲ 钱颖一(左)与马化腾互赠纪念品

附录:更多相关资料

[1] 有关 QQ、微信的技术故事:
《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 5 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 Foxmail》
《QQ 和微信凶猛成长的背后:腾讯网络基础架构的这些年》
《闲话即时通讯: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 QQ 成长史》
《2017 微信数据报告:日活跃用户达 9 亿、日发消息 380 亿条》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技术往事:创业初期的腾讯——16 年前的冬天,谁动了马化腾的代码》
《技术往事:史上最全 QQ 图标变迁过程,追寻 IM 巨人的演进历史》
《技术往事:“QQ 群”和“微信红包”是怎么来的?》
《开发往事:深度讲述 2010 到 2015,微信一路风雨的背后》
《开发往事:微信千年不变的那张闪屏图片的由来》
《开发往事:记录微信 3.0 版背后的故事(距微信 1.0 发布 9 个月时)》
《一个微信实习生自述:我眼中的微信开发团队》
《首次揭秘:QQ 实时视频聊天背后的神秘组织》
《为什么说即时通讯社交 APP 创业就是一个坑?》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前创始团队成员分享:盘点微信的前世今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即时通讯创业必读:解密微信的产品定位、创新思维、设计法则等》
《QQ 的成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顺利和轻松》
《QQ 现状深度剖析:你还认为 QQ 已经被微信打败了吗?》
《[技术脑洞] 如果把 14 亿中国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技术上能实现吗?》
《QQ 和微信止步不前,意味着即时通讯社交应用创业的第 2 春已来?》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读懂微信:从 1.0 到 7.0 版本,一个主流 IM 社交工具的进化史》
《同为 IM 社交产品中的王者,QQ 与微信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原真实的腾讯:从最不被看好,到即时通讯巨头的草根创业史》
《QQ 设计团队分享:新版 QQ 8.0 语音消息改版背后的功能设计思路》
《社交应用教父级人物的张小龙和马化腾的同与不同》
《专访马化腾:首次开谈个人经历、管理心得、技术创新、微信的诞生等》
>> 更多同类文章 ……
[2] 即时通讯 / 社交产品的实践总结、感悟分享:
《技术往事:微信估值已超 5 千亿,雷军曾有机会收编张小龙及其 Foxmail》
《QQ 和微信凶猛成长的背后:腾讯网络基础架构的这些年》
《闲话即时通讯:腾讯的成长史本质就是一部 QQ 成长史》
《腾讯开发微信花了多少钱?技术难度真这么大?难在哪?》
《技术往事:史上最全 QQ 图标变迁过程,追寻 IM 巨人的演进历史》
《开发往事:深度讲述 2010 到 2015,微信一路风雨的背后》
《开发往事:记录微信 3.0 版背后的故事(距微信 1.0 发布 9 个月时)》
《微信七年回顾:历经多少质疑和差评,才配拥有今天的强大》
《前创始团队成员分享:盘点微信的前世今生——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QQ 的成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顺利和轻松》
《[技术脑洞] 如果把 14 亿中国人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技术上能实现吗?》
《QQ 和微信止步不前,意味着即时通讯社交应用创业的第 2 春已来?》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为什么说即时通讯社交 APP 创业就是一个坑?》
《即时通讯创业必读:解密微信的产品定位、创新思维、设计法则等》
《老罗最新发布了“子弹短信”这款 IM,主打熟人社交能否对标微信?》
《盘点和反思在微信的阴影下艰难求生的移动端 IM 应用》
《QQ 现状深度剖析:你还认为 QQ 已经被微信打败了吗?
《那些年微信开发过的鸡肋功能,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
《渐行渐远的人人网:十年亲历者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复盘和反思》
《中国互联网社交二十年:全民见证的互联网创业演义》
《读懂微信:从 1.0 到 7.0 版本,一个主流 IM 社交工具的进化史》
《王欣回应微信封禁,解释为何取名“马桶 MT”》
《同为 IM 社交产品中的王者,QQ 与微信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原真实的腾讯:从最不被看好,到即时通讯巨头的草根创业史》
《知识科普:IM 聊天应用是如何将消息发送给对方的?(非技术篇)》
《QQ 设计团队分享:新版 QQ 8.0 语音消息改版背后的功能设计思路》
《社交应用教父级人物的张小龙和马化腾的同与不同》
《技事往事:你知道 IM 聊天软件中的“对方正在输入…”功能的起源吗?》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上篇):谁主沉浮》
《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产品进化史(下篇):大浪淘沙》
《IM 热门功能思考:为什么微信里没有消息“已读”功能?》
《IM 热门功能思考:聊天中加入“对方正在输入…”真的好吗?》
《别做梦了,社交产品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微信那么牛,为什么海外成功的却是抖音?》
《专访马化腾:首次开谈个人经历、管理心得、技术创新、微信的诞生等》
>> 更多同类文章 ……

(本文同步发布于:http://www.52im.net/thread-2813-1-1.html)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