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庭人脸究竟算不算隐私

3次阅读

共计 207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技术编辑:芒果果丨发自 思否编辑部
SegmentFault 思否报道丨公众号:SegmentFault

“您觉得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是好事么?您支不支持?”

“无所谓,小区装了就用,也能安全点吧。”

与正在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小区住户一句简单对话背后凸显了 3 大问题:

1. 小区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没有经过住户签署同意书

2. 住户不明确人脸识别的必要性

3. 住户没有意识到生物信息收集和隐私层面的隐患

这反映的不单单是一个小区是否应该使用人脸识别的问题,而是人脸究竟算不算个人隐私?是否到了用隐私换便利的程度?人脸识别技术背后有什么隐忧的问题。

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庭,人脸究竟算不算隐私?

近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一起关于人脸识别的案件。郭兵市浙江某大学的副教授,2019 年他曾在杭州野生动物办理了一张 1360 元的双人年卡。根据年卡购买协议,郭兵可以在一年内通过身份证和指纹识别方式进入动物园。

但 2019 年 10 月 17 日,动物园以短信形式告知郭兵园区升级为人脸识别系统,有效期内不注册人脸信息将无法入园。在与园方沟通无果后,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了法庭。这也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

郭兵的诉讼表面上是与园方的合同纠纷,实际反映出的则是个人生物信息是否可以被收集,或者说该如何被收集,又该如何保护的问题。

上个月表决通过的《民法典》已将人脸信息列入个人信息范畴,受到法律保护。但对于公共场所的人脸采集以及采集后的信息保护尚未做出详细规定。

人脸识别涉及的不单单是人脸信息采集,还包括采集后的信息应用和保护,牵涉到提供技术的公司是否具有资质,收集的信息如何保存的一系列问题。

法律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主体应考虑个人“知情同意”权,并明确信息使用和保管途径。但具体法律法规出台之前,无法断定部分公共场所是否可以使用人脸识别作为登记信息的方式。

国内人脸识别应用现状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中发展相对成熟的技术之一,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已有众多应用案例。被称为 AI 四小龙的商汤、旷视、云从、依图都有人脸识别产品和解决方案落地,甚至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人脸识别应用主要集中在安防和金融领域。根据国际调研机构 Gen Market Insights 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为 23.91 亿美元,到 2025 年底将达到 71.7 亿美元,在 2018 年至 2025 年期间将以平均 26.8% 的速度增长。

目前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 15% 左右。预计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保持 23% 的平均复合增长速度,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 亿元。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其在屋里、零售、智慧城市、教育、地产等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扩大。

人脸识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包括手机支付、银行业务办理。2018 年高考期间,广东、江苏、浙江、青岛、河北等地区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辅助学生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北京大学还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了校园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所开始采集个人的人脸信息,一些公共场所出于安全考虑采用这种更便利的方式进行管理。但许多小区、商场、娱乐场所,甚至校园都开始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越来越高,这也引发了很多关于隐私安全的担忧。

便捷技术背后的隐忧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成熟的落地应用之一,凭借其便利特性应用非常广泛,但也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

  • 什么样的组织或机构有权利采集公民的人脸信息?
  • 个人有没有权利拒绝?
  • 组织或机构是否有能力安全保管公民的信息不被泄漏且不会滥用?

去年就有人脸识别取件的快递柜被平面照片打开的案例出现,不过这属于 2D 识别和 3D 识别的技术问题。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人脸识别技术也在逐渐完善。

可一项技术的应用除了技术本身外还涉及诸如管理、运营、维护等多方面的事项,在人脸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时候,应用的越多也越容易暴露问题。郭兵状告杭州野生动物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消费者“知情同意”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园方也没有对技术提供方的资质和信息保管方式做出书面说明。

人脸识别顾名思义就是对着摄像头“刷脸”就可以完成一系列需要信息认证的步骤。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早已意识到这张脸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更包含了个人的生物信息和大量数据信息。

一场诉讼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消费者要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更深层面的是要引发全社会的思考。

此前,一个风靡一时的 App Zao 已经嫌弃过一轮关于人脸隐私的热议,火爆网络的换脸视频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技术向善是科技发展的初衷,但其带来的便利背后也有值得深思之处。

科技是把双刃剑,打磨利刃也要做好剑鞘

《民法典》虽然已经将人脸列为个人信息之列,但详细法规仍在研究起草中,科技是面向未来发展的,它能应用到什么地方,应用到何种程度似乎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测执行,法律法规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

科技这把双刃剑两侧都很锋利,利用得当自然能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若伤及自身甚至伤及别人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必须承认人脸识别技术的先进,但也必须清楚其背后的安全风险。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