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思考如何看待-996ICU-的创业公司与成长型前端团队

22次阅读

共计 59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 Scott 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务必保留全文,勿做删减]。

Scott 近两年无论是面试还是线下线上的技术分享,遇到许许多多前端同学,由于团队原因,个人原因,职业成长,技术方向,甚至家庭等等原因,在理想国与现实之间,在放弃与坚守之间,摇摆不停,心酸硬扛,大家可以找我聊聊南聊聊北,对工程师的宿命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的看见与听见,Scott 微信:codingdream。

本系列共 15+ 篇,此为第三篇务虚篇 -[干货少,做了部分删减],大家看完后点下关注,再转发下朋友圈我就心满意足了。

正文开始

所谓成长就是,每过段时间审视自己,都觉得自己曾是一个傻逼的过程。

你中意的公司有万千个,团队有百千种,选择了去一家公司做事,不仅仅是选择一个打工赚工资的场所,也是选择了一个让自己每天浸润在里面得到成长的土壤,眼睛看得到的每年工资卡里的收入数字和年终奖,眼睛看不到的是自己周身从内到外年年浸泡后的格局与能量,我们往往是告诉自己格局与能量更重要,却往往因现实的收入数字而妥协,个中心酸,只有多年经历才能深有体会。

一、如何看待 996.ICU

996.ICU 在 Github 上很短时间就掀过了 20 万 Star,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程序员这个默默无闻的群体抱团发声的力量,支持的和反对的也都有各自的阵营,但总而言之这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那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敢于正视自己的需求,太多时候我们都对此视而不见藏着掖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关注这个运动,都是从朋友圈和知乎上看到零零碎碎的观点,直到某一天有一个同学跑过来问我,我是如何看待 996.ICU 的,我当时简单的回复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小菜团队,我们是介于 965~985 之间,成长欲望更强的同学会主动忙到 995 甚至更晚,从内心深处,我自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倒不是和稀泥打太极,而是我觉得其实是你在选择 996,而不是 996 选择了你,在几千家中国 Top 的互联网公司里面,每个人都有足够多的跳槽机会,996 根本无法束缚你,因为除了 996 这种偏高强度的部分公司外,还有大量 955,甚至 965/985 这种强度可接受的公司供你选择,要确认这是否是你内心可接受的成长路径。

不可否认,市面上有太多 SABC 的公司,也有那么多 SABC 的决策,你不幸跳入其中浪费青春,对这种公司的不合理的体制,要大方的撕逼与对抗,也不可否认, 还有很多的心术正三观正的优秀企业家在整合所有团队的能力,去博取一个更易生存的空间,去为社会也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共同发热,只不过在过程里面,我们需要经常把心态跳出来再跳进去,去清醒的认识到资本与资本家的逐利性,也要足够明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看问题就不会非黑即白

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抛开上纲上线抛开是非黑白,双选的背后是匹配自己的核心需求与可妥协需求,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条船融入一个追寻宝藏的大航海船队,这条船可能处在船队的核心位置,也可能处在边缘位置甚至被抛弃,每个船上都有不同分工的角色,选择一个靠谱的船长,选择一艘更大的船,选择一个海盗属性更弱的船,被遗弃的概率才会更小,跟对人上对船,才能成长更快不枉青春。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在全民创业的互联网全球大浪潮下,在中美贸易搏杀的开放与冲突的过程中, 在扎破头皮挤互联网红利公交车的非生即死的创业形势下,把自己作为一个生存谋发展的个体,放到任何一个 997/996/995/985/955 的公司里面,其实都是合情合理的,过分高强度的工作制度可能是变态的反人性甚至是违法的,但这种体制下的成长一定是最扎实的最有竞争力的,对公司而言对你而言皆是如此 ,当 996 选择你的时候,你可以去选择 995,而当你不满足 955,你可以去挑战 996,当你真实对待自己的时候,现实也会真实的反馈与你,只不过你还是要想清楚,什么是你想要的,你是否能获取满意的回报。

举我身边三个真实小案例:A 同学毕业后从成都来杭州,无休假无周末拼命写电商搜索引擎,多次感冒肺炎住院,2 年时间就成为公司最早的一批技术专家,并且练就了一身铁打的管人理事本领,后来换行业去创业获得更大成功;
B 同学北京来杭州做产品经理,带一堆工程师品研发新业务,拼到凌晨 2 点是家常便饭,团队业绩非常漂亮,大量跟随的工程师突突晋升获得百万股票奖励而自己也连续晋升 3 级,去挑更大的担子;
C 同学木讷腼腆,从广州来杭州写代码,无论在公司在家都在写博客总结都在服务器中探索,晋升速度不快但很平稳,最终股票变现去一个更累的创业公司带大数据团队,每天都硬钢到 11 点。他们付出的努力都远大于 997 的强度,与他们交谈,他们也吐槽很累但从内心深处不后悔,并且很感恩有这样的舞台去发光放热。

我还可以举很多很多这样的 ABC,我也还可以举出很多反例的 CDE,但我们回过头看,如果你想要的是成长,你想要的是薪资福利,你想要的是未来更大的价值回报,你想要的镀金镀银的漂亮履历,你想要的是一个荣誉与共的有人情味的公司和团队,这里面任何一个因素不能如你所愿的时候,它就跟 9xx 没了关系,变成了你的内心和当下现实之间,是和解还是再选择的关系,只不过再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参考标准和丈量尺度。

二、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创业公司与成长型团队,创业往往让人联想到上市敲钟或者死亡倒闭,而成长二字总是让人想到磨砺与活着,我们总是以为创业公司节衣缩食但一定有着比大公司更多的适合成长的蛮荒之地,可这些成长的基础与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大公司来的肥沃和优越,它虽然多却未必适合生长, 只有蒲公英和仙人掌这样的九条命选手,才适合在创业公司东闯西撞,所以问题要回归到你是否是想成为这样的选手?

如果你是九条命选手,你非常适合在创业公司生存和成长,能在创业公司生存的人,在大公司同样能施展手脚,因为你经历了太多的从无到有,从死到生,从干裂到丰润,从惊恐到惊喜,求生求成功的欲望更强,而如果你不是,那么在大公司里你应该能稳中求长,来到创业公司可能会鼻青脸肿甚至职业生涯一命呜呼,这就是创业的残忍之处, 杀不死你的是狂风骤雨,而杀死你的往往是温泉流水,对我而言,我把创业看作是人生成长的修行,既然是修行,大概率是一路荆棘一路痛,缝缝伤口继续冲

创业这趴儿聊了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家在择时时候比较关心的话题 – 如何看待成长型团队,这俩其实并没有必然关系,创业型公司也有成长型团队,但它未必有成长型的研发团队,这一点大家一定铭记在心,有的创业公司非常传统,业务非常重,对研发的需求和期待很低,研发连成长的机会都没有,而有的创业公司虽然研发比重很高,但研发的方向和支撑的宽度研发的模式很人肉,往往这样的公司是遇到了一个眼光保守或者话语权很弱的技术领导,说服不了公司重研发效率而不是研发数量,低成本堆起来的人带来的可能是高成本的时间窗口风险和协同灾难,我们想要的一定是一个有潜力的创业公司,那么我去往的团队最好是成长型的研发团队,就算公司没成,至少我的能力成长没有停滞,我的身价依然很值钱。

那我们应该如何挑选创业公司呢?如何评判他的研发团队是成长型团队呢?

三、如何选择有潜力的创业公司

1. 看公司成立年限

刚刚成立的公司最好有深度了解和深度认同,且自己的专业性足够强,全凭运气是一件很不值得鼓励的决定,要知道创业公司的死亡比例非常之高。如果成立了好多好多年,比如超过 5 年超过 7 年却没什么市场规模,那么也要慎之又慎,这样的公司往往是模式依然有问题,可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是否还能发力要深度推敲。

如果大家让我给一个年限的话,那么我建议是 3~5 年,这样的公司往往是在 B/C/D 轮,有不太落后的的市场薪资,有不错的业务发力和规模化机会,有相对较年轻有斗志的研发团队,有一群头脑活跃思想坚定的年轻人,重要的是还有期权。

2. 看公司的创始团队

现在有很多查公司信息的 App,甚至比较专业的会有收费服务,去这些平台上查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然后挨个把他们的名字到各个创业 / 财经 / 知乎等平台,去搜他们过往的创业履历以及打过的官司。如果这些人大部分出身名门(也就是大公司或者上市公司高管),也就是这些人已经成功过甚至早就财富自由,那么跟随他们一定比跟随无名之辈靠谱许多。因为这些人二次创业往往更纯粹,有更强的使命感驱动,小家子气的概率比较低。

3. 看公司的融资清单

我说好不是真的好,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一点在择业上其实也是成立的,投资机构的眼光是非常毒辣的。如果是非常知名的投资机构参投跟投,并且这些投资机构出现的负面新闻比较少,投资的成功案例非常多,那么从天使到 ABCD 轮里面,大部分身影都是知名投资机构,那么这个公司比起其他公司大概率靠谱许多,要知道比我们专业的人会赌这公司会赢,我们跟随专业的人更不容易犯错。

至于大家让我说哪些投资机构比较知名,大家可以搜仅今年上市或者快上市的公司,他们的背后都是谁投的,比如今日头条,趣头条,拼多多,美团,饿了么,大搜车等等,看这些公司背后的投资机构有没有出现在你中意的这家公司的资方清单里,如果一个都没有,那么要谨慎了。

4. 看公司所做的业务所处的行业

不感兴趣的事情很难做到极致,这一点对于当前的年轻人很关键。如果你经过了仔细的了解,你发现真心不喜欢这个公司的业务以及它所处的行业,甚至压根不认同这样的模式,那么最好不要选择这家公司。但也不要武断的拒绝机会,而是看能不能进一步跟里面的高层以面试的方式拿到接触机会,聊聊到底他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想做什么,也许听一听会改变你既有的认知,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人脉以及全网的搜索,正面侧面地看看这家公司对外的形象、发言和对社会的贡献到底如何。

5. 看公司的竞争对手

这算是另辟蹊径了,有时候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除了他的朋友,反而是通过他的对立面来了解,这样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依然是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它所处赛道上目前有哪些公司,他们大概的成立时间、员工数量、业务规模情况,以及一些第三方的财务周刊对该赛道的评价,是如何评价这家公司以及它的竞争对手的,这些商业观察员的商业总结能力是远远优于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所以可以透过它来看到一些公司的正面和负面,积极和诟病的形象乃至商业模式的短板。

四、如何判断是一个成长型的前端团队

前面聊了很多非常虚的选择,回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如果我想要进入一个创业型的公司,并且这个研发团队是成长型的,那么到底我从哪里来判断是否符合预期呢?

首先,无论这个团队是否是成长型的,假如公司不是你想去的公司,你自己各种调查发现这公司有问题或者不是你能认同的企业文化,那无论这个研发团队多么吸引你,都可以保守一些不要前去,也就是说,你要选择团队的前提是,这家公司你要有基本的认可,否则会经历一个内心煎熬的磨合期。

如果公司你觉得还行,那么接下来要仔细研究下它的研发团队及它的前端团队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无非下面几种,从最具有参考性到一般参考性:

  • 你有没有熟人、朋友、前同事曾呆过这家公司甚至这个团队,直接听一听他的评价,他为什么选择在这家公司做事,以及他为什么离开和为什么还没离开,他是如何看待这家公司的研发能力、做事方式和技术部的主管能力的。
  • 从所有的技术媒介上(技术会议平台、Github、掘金、各种技术论坛)去搜索这家公司前端团队留过的痕迹,无论是 PPT,开源的代码库,还是一些技术博客和观点,从里面听一听他们对于技术的开放程度,他们心目中的技术理想国,他们是否为自己的技术成果而感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有,那么这个团队大概率是一个技术氛围活泼开放的团队,如果没有任何音讯,那么说明这个团队很低调,也或许这个团队内外的话语权都很小,还发不出自己的声音。
  • 直接使用它们的产品,浏览它们的官网,看他们对于产品的打磨细心度,注意这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的公司这一点做的很迥异,通常 toC 的公司外部产品都很精细,而 toB 的公司可能会很粗糙甚至找外包公司做一些外部产品,因为他们的核心产品都不依赖于外部这些产品,所以小菜前端就曾经被好多候选人质疑,官网做的很糟糕,App 做的很粗糙,这一点的确是事实,因为我们的工夫都花在了行业相对封闭且闭环的产品建设上,官网以及交易 App 没有花心思去打磨,但无论如何,外部产品打磨不好的公司,这一点一定是减分项,如果做的很不错,至少说明这个团队对于细节有一定的把控和要求。

最后,就是面试流程中的信息收集,建议可以与面试官聊聊团队的过去,而不仅仅是现在和未来,通过观望过去可以看到更多这个团队求变的勇气和魄力,可以把小菜前端剖开,看下这一年多的团队大事时间线:

为什么我前文说不需要为 9xx 纠结,它是双选关系,是可以从这张图上,从管理的视角梳理出来这样几条线:

  • 人员变动线
  • 技术变化线
  • 组织调整线

这几条线是能反映出一个组织的健康程度,我后面的文章中也会讨论组织与管理相关的内容,这里仅举例给大家参考,一个健康的组织这几条线应该都像流动的水一样,不是阳光春风一样完全没问题,而是在组织不断的成长推进中不断的解决新老问题,促使这个组织不断发生正向的变化,从人到事情都要有变化,所以既有技术的动作在频繁发生,也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当然也有跟不上队伍的同学的劝退,大家看待自己的组织健康度也可以从这几个视角评估。

以上提供了很多视角,我们再回到个人与团队的双选关系,如果这个团队一直在等某个关键人才来才能打破僵局发生改变,那你要 Make Sure 你就是这个 Key Person,你拥有足够资深的能量进去后去唤醒这个团队,不然久而久之你也会被团队所侵蚀腐化掉。因为环境比想象中要现实的多,好的环境中你会越来越好持续变好,而走向枯竭的团队会日以继夜的侵蚀你的意志,并最终击垮你的心智,无论是绿洲团队还是荒漠团队,对于我们个人而言, 自己内心要足够隐忍强大,因为任何团队都有它的荒漠周期,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在繁花似锦的创业汪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归属地,去发挥自己三千六百万吨当量的潜能

用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个话题:杀不死你的必使你强大,而杀死你的才会让你再次觉醒。

最最后,本文作为预热篇,旨在针对如下话题为大家输出:

  • 把团队蛮荒到自动化运维的从 0 到 1

成长历程总结输出给社区,帮助更多的小团队少走弯路

  • 以一种可被量化的方式汇聚小菜前端的困惑、沉淀与方法路径,给团队带来更多创作成就感
  • 从更多视角侧切进入团队管理 / 技术演进 / 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探讨工程师团队的价值最大化

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小菜前端团队,会集体智慧共同凝聚,一起撰写并推出一本偏前端职业生涯、技术成长和团队成长的小册,回馈给大家,大家在文后记得留言评论和提需求哦,还有别忘了加 Scott 微信哈:codingdream。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