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下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历史
“投行”、“经纪”和“资产管理”号称是证券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在大家对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的基本情况略微有所了解以后,让我们来浏览一下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这部分业务里边的 IT 系统的核心应用。
先讲讲资产管理业务的历史吧。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十分重要,它不仅能让你知其然,而且能让你知其所以然。
早期,资产管理业务就叫“自营业务”,意思是说证券公司用自己的钱(就是股东的钱)在二级市场上炒股,赚差价。这个业务部门叫“投资部”或者“自营部”,领导叫投资总监。
在牛市情况下,特别是 96 年那种疯狂的全民炒股的投机意识主导的环境下,做为大机构的证券公司很容易从信息闭塞的中小户那里赚到大钱。甚至通过“坐庄”的方式赚钱。
什么是坐庄呢?就是由某个大资金,做为某只股票背后的控制力量,通过来回自买自卖,操纵股价。建仓完毕后,逐渐拉高股价,迷惑中小散户。然后,串通这只股票的发行公司,或者一些黑嘴股评家,散布有关于这只票的好消息,让大家都认为股价还会上涨,纷纷买进,这个庄家趁机大规模抛售股票,从而实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套利。(电视剧《坐庄》对这种行为有细致深刻的描述。)
在 96~01 年的大牛市里,“坐庄”给证券公司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前两项业务的受益。
一些刚刚上市的国营企业手上有钱,没地方花,看到证券市场这么红火,都纷纷希望利益均沾。证券公司瞄准这一需求,提供一个保底利率收益,与这些资金提供方签署“委托理财”协议,用这些钱在二级市场上“坐庄”,赚的钱再与客户分成。这个业务叫做“资产委托”业务。一般也交给自营部门去做。
99 年证券公司有一批大的增资扩股运动,其实很多新增的股东就是证券公司原有的“资产委托客户”(那些刚圈到钱的上市公司)。这些大公司一旦成了股东后,反而可以突破“委托理财协议”里一些限制,直接从证券公司那高的吓人的利润中获得分红收益,所以都很踊跃。
这样,“资产管理客户”并成了“股东”,客户的资金变成了自己的资本金。同时又有新的资产管理客户(上市公司、年金管理单位等等),往往都是长期资产管理协议,而且都是自营部来运作这些资金。于是,“自营”和“受托”变得模糊起来,干脆就叫“资产管理”业务了。
一直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做多机制,没有做空机制。意思就是,坐庄只能在牛市赚钱,熊市只有亏的份。果然到 02 年,庄股大崩盘。
03 年证券公司又一轮的增资扩股运动中,很多“委托理财”客户又成了证券公司的股东,不过这一次更多的是无奈。由于股市下跌,很多证券公司管理的委托理财客户资金已经被套牢,拿不出钱来还客户,这些客户不得已作了股东。
所以,在当时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下,“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与“受托资金”的委托理财业务,往往是混在一起的。
之后,股市越发的不好,存款利率低得不能再低。这时,债券市场火爆起来。那些企业财务部门、政府住房公基金、社保基金(所谓年金)觉得买国债合算,于是证券公司积极的把钱揽过来,替他们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里买入国债。(债券是介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种类型,所以在“银行间”这个典型的货币市场和“交易所”这个典型的资本市场都可以买卖。)
然后,悄悄的,先是一些金融诈骗狂人控制的证券公司(德龙的恒信证券、周正毅的富国证券等)后来扩散到所有证券公司,利用国债登记结算上的空子,证券公司们一方面告诉客户,“嘿,你的钱我都用来买了国债了”,另一方面把这些客户的国债作为抵押物,向别人借钱(所谓“回购”业务)。向毒品贩子洗钱一样,借来的钱经过这么一倒手,我就可以自由支配了。拿到钱来干什么?继续坐庄呀。指望市场好转能弥补由于大熊市导致的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亏空。
可是,到了 04 年上半年,不光股市在跌,债券市场也有一个下跌的过程,那些委托证券公司买债券的客户纷纷要求把债券卖掉。可是,怎么卖得掉呀,人家已经把你得债券抵押出去了。于是产生了恐慌,大家纷纷要求把钱拿出来。这叫“资金链断掉”,叫“挤兑”。政府一查,发现整个证券市场已经被所谓的资产管理业务搞得完全的资不抵债。
正赶上胡温新政,胡总偏偏是个不怕出问题的人,问题暴露出来更好,正好借机还原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高层(高到温总理那一层),一方面强压发改委送出丰厚的私有化馅饼,另一方面对市场违规行为痛下杀手。一举扭转资本市场的欺诈风气(以往的欺诈风气说到底是上边造成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资产管理业务”在这 3、4 年里得到极大的分化:
1、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与基金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如何把资金在二级市场上增值。只是原来坐庄的行为不透明,是私募基金;现在的基金管理公司,高度透明,搞得是阳光投资。一批原来做资产管理的投资专家到基金公司做了基金经理。
2、彻底不允许“保底资产委托”业务行为,不允许挪用客户的债券做回购。受托业务必须接受国家专门规章流程(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细则)。获得创新试点资格的证券公司可以发行所谓“集合理财”产品(就是小型的开放式基金),原来不透明的业务也暴露在阳光下了。
3、自营和受托业务彻底分离,交易席位,结算帐户,银行帐户,财务科目一律分开管理。
到现在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觉得“坐庄是低专业水准的投资行为”的业界潜规则,搞得很多坐庄高手去了越南(那可是一块资本市场的处女地呐)。
好了,回到最没趣味的 IT 系统吧。
1、资产管理部都有一套“资产管理系统”。
早期,坐庄的时候,为了规避监管部门的检查和掩中小股民的耳目,巨量的买卖行为都是通过几个(几十个)证券营业部来完成的。自营部门在操盘室里放了很多看行情的电脑和很多电话,每个营业部也都有专门为自营业务服务的操盘手,他们在交易时间里必须守在电脑和电话机旁边,一旦总部的买卖指令下达以后,他们必须准确、迅速的输入本营业部的交易系统,并把成交结果通知总部控制中心。
一家深圳的软件公司创源世纪(名字里带“世纪”两个字的十有八九都是 99 年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诞生的,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的“世纪大道”,美国的“二十世纪 FOX 电影公司”等等,扯远了!),推出一套能够通过电子手段连通自营总部和各个营业部交易系统的系统。
这个系统,把分散在数十个营业部的数百个虚拟的帐户的信息记录在系统中,总部的操盘手直接能够选择这笔数百万的大单如何分拆为数十笔小单,分散到几个营业部的几十个不同的虚拟个人帐户上,通过电话线(后来就是广域网)自动把指令发到不同的营业部的交易系统,同时自动获得成交回报。这种交易自动化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这个系统提供一些项目管理的功能,例如:我这一批客户的钱放在 A 项目,一共多少钱,打算买卖哪些股票(所谓股票池),已经买了多少股票,盈利多少,这个项目由谁负责,每做一笔大的委托是否要给领导授权,等等。(听上去象管理基金一样,前边说过,资产管理业务就是一种特殊的私募基金的业务。)
这个系统是资产管理部最核心的系统。
2、TA 系统。(怎么听上去还是跟基金公司那么类似呀?)
的确,TA 系统(所谓 TransactionAccount 系统、交易帐户系统,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猜不出 TA 的意思,笨!)是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系统。但在“集合理财”管理办法下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就是一只小型基金,有 TA 系统的不奇怪了。
关于 TA,再罗嗦几句。在法律上,TA 帐户是拥有某个股份属于谁的最后的决定权的帐户。上海证券登记公司就是一个大的 TA 公司,它管理的就是股票交易帐户。一个股民有多少 600001 流通股票,最终由上海证券登记公司的股东帐户上记载的为准;同样,一个基金户有多少基金,最终由这个基金公司的 TA 系统里的这个人的 TA 帐户上记载为准;依次类推到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的 TA 帐户。(有关谁的东西到底属于谁的问题,是金融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业务最难搞清楚,法律关系最让人困惑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国家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困惑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