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效降本蚂蚁金服如何用融合计算改造在线机器学习

34次阅读

共计 35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去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的活动可谓风靡一时,每张福卡背面都有刮刮卡,里面有来自蚂蚁金服、阿里巴巴以及合作伙伴的上百种权益。集五福的活动集中在春节前的几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如何实现权益和投放人群的自动匹配,解决系统的冷启动问题,优化转化率和提升用户体验,就成了一个在线学习的优化问题。

之前我们搭建一个这样的系统需要的模块非常繁杂。我们需要日志收集、数据聚合、样本的拼接和采样等流处理任务,需要对接模型训练、模型验证等机器学习模块,需要有把模型实时加载的模型服务,还需要其他的配套设施等等。众多模块的衔接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涉及的系统比较多,我们之前的系统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大促时为了保证高优链路的稳定性,上游某些数据处理的链路就会被降级了,但下游同学并不知情。另外一个很常见问题的是流批逻辑不一致,需要离线特征来训练基准模型,同时在线计算的特征来对模型进行实时更新。这两个模块一个在离线一个在线,曾经出现过处理逻辑的细微差别对业务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总结下来,我们曾经遇到的坑可以归结为三类:

  • SLA:整个链路的 SLA 会受到每个模块的 SLA 的影响,并随着模块的增多而放大,稳定性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 系统效率:模块之间的衔接多数是通过数据的落盘来进行,模块间的调度通过系统调度来实现,造成不必要的 I /O、计算和网络开销。
  • 开发和运维的成本:各个模块风格迥异,开发模式、计算框架、甚至代码风格都不一致,开发和运维对接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系统,降低业务开放的效率。

一个理想的系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能力呢?可以从“稳快简”三个方面来讲:首先从数据来讲它需要保证数据和计算一致性,实现整个链路端到端的 SLA,数据一致性和链路的稳定是保障业务稳定的基础。第二是我们需要去优化系统效率,我们希望把这十几个系统的衔接转换成系统内部的衔接,希望把这些作业调度转换成任务的调度,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希望把计算与计算之间协同调度,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网络带宽使用的目的。一个融合的系统也可以对开发和运维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对接十几个系统,现在只要对接一个系统就可以了。以前我们在应急的时候需要回溯好几个业务来发现问题,现在融合在一起的系统调试也会更加容易。

在线机器学习最外层需要透出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模型服务三个能力。这三个能力反映到对计算引擎框架上的需求是敏捷的调用机制、比较灵活的资源管控,以及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上层的系统往往是通过不同编程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有多语言接口。通过对底层需求的考量以及现在各框架的特点,最后我们选择了 Ray 为融合计算的底座。

Ray 是由伯克利大学 RiseLab 实验室发起,蚂蚁金服共同参与的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框架,它提出的初衷在于让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更加简单。Ray 作为计算框架可以帮我们实现上面“稳快简”三个目标。Ray 作为计算框架具有敏捷的调度机制,用它可以一秒钟进行上百万次任务调度,它也可以根据计算对资源使用的需求实现异构调度。

在目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框架,都有三个比较基础的分布式原语,分布式任务、对象和服务。而我们常用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中,也刚好有三个基本概念,函数、变量和类。这三个编程语基本概念刚好可以和分布式框架的原语对应起来。在 Ray 系统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动,实现他们之间的转换。

左边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函数前面需要加入一个“@remote”修饰符,就可以把一个函数转换成为分布式任务。任务通过“.remote”调用执行,返回值是一个变量,又可以参与到其他计算中。

右边是另一个例子,通过加“@remote”修饰符的方式可以把一个类转变成服务。类中的方法可以通过“.remote”调用变成一个分布式任务,和函数的使用非常相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从单机程序到分布式任务的转变,把本地的任务调度到远程的机器上进行执行。

Ray 上应该做怎么样的调度,衡量指标就是系统的效率问题,系统的效率很多时候取决于计算和数据的组织方式,比如说我们要计算 Add(a,b),首先这个函数在本地会被自动注册并且提供给本地调度器。之后通过全剧调度器和第二个节点的本地调度器一起协同工作,把 A 备份到第二个节点执行 Add 这个操作。它还可以根据 A 和 B 的数据大小来进行进一步的调度和控制优化,A 和 B 可以是简单数据类型,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变量或者矩阵。

Ray 上面提供多语言 API 接口。由于历史原因,在蚂蚁金服内部流式计算使用最多的语言是 Java,而机器学习建模比较普遍使用的语言是 Python。我先希望重用 Java 语言实现的流处理算子,同时保留 Python 进行机器学习建模的便捷性。Ray 上面提供这样的多元化支持就非常方便我们做这个事情,用户在上层开发的时候可以可以方便地使用 Java 和 Python 分别进行流处理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

对于在线机器学习来说,它最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通流计算和模型训练,那我们需要使用一个介质,这个介质能够比较方便的将两者衔接在一起。之前我们介绍 Ray 的几个特点,如提供多语言的接口、灵活的调动机制,这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在 Ray 上可以比较方便做这个事情,Ray 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节点是流计算的输出,worker 节点消费数据,是模型训练的输入。Ray 就可以通过调度机制把这两个计算调度在一个节点上,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两个模式的打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兼容流计算和机器学习,也可以将其他模式进行衔接。

计算中 DAG 概念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多阶段分布式计算的效率而提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调度减少计算时的 IO。但是以前的计算 DAG,在任务执行的时候它就已经确定了,但我们在机器学习的任务里面,很多时候我们会需要设计新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超参进行调试,我们希望看到这些模型能被加载到链路上,看到业务效果的同时又不想线上已经有的模型的训练和服务被中断。在 Ray 系统内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动态的生成另外一个节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增点和变,从而动态的对 DAG 进行局部修正。

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之间比较大的区别,在于如果一个离线系统里的任务挂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重启机器的方式来解决,但对在线系统来说,出于时效性的考虑,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重启机群回溯数据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就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我们在模型训练的时候可以利用 Ray 的 Actor 来拉起模型训练的 worker 和 server 节点。如果 worker 或者 server 节点处于不健康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 Actor 的容错特性通过血缘关系来对数据和计算进行恢复,从而实现容错的训练。

我们比较追求链路的时效性,模型能够尽快的拟合实时数据里。但是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链路的稳定性,在敏捷和敏感之间达到平衡。我们从三个方面,系统稳定性、模型稳定性、机制稳定性来保障整个链路的稳定性。

  • 系统稳定性,里面包括数据实时性和强一致性保障。
  • 模型稳定性,我们希望设计的模型能够拟合实时数据流,但同时要防止在线学习链路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下,如数据噪音,造成的效果退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线特征和离线特征的组合,在模型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深层模型和浅层模型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噪音的容忍度。
  • 机制稳定性,赛马机制、快速回滚策略。

除了之前用 Ray 来实现融合以及它带来的好处,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模块建设,TF 融合、稳定性保障、样本回流、延迟样本修正、数据共享、流批一体、端到端强一致、模型增量导出。我们把这个平台上线了支付宝的几个场景,从下面的几个数字可以一探效果:

  • 99.9% 的全链路 SLA
  • 业务指标有 2% 到 40% 的提升
  • 几十分钟模型延迟到 4、5 分钟,并且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进一步降低
  • 机器使用降低了 60%

我们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建设,今年 2 月份开始上线第一个场景,在支付线财富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会推广到蚂蚁金服的其他业务线上。

基于融合计算机器学习,它是融合计算和机器学习这两种模式的有机组合,实现优化资源共享。我们通过这两方面的探索初步验证了融合计算的框架,融合计算是旨在数据共享来进行计算模式的兼容,融合的本质是开放,开放的基础是实现数据的互通,只要我们能够方便的实现各模式之间的数据互通,并且能够保障它们数字的实时性和端到端的一致性,就可以实现复杂场景里面需要多种模式进行组合的计算。模块的衔接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基本的模块可能只有几种,但是搭建出复杂且多变的系统。

阿里云双 11 领亿元补贴,拼手气抽 iPhone 11 Pro、卫衣等好礼,点此参与:http://t.cn/Ai1hLLJT


本文作者:缪克卢汉

阅读原文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完
 0

提效降本蚂蚁金服如何用融合计算改造在线机器学习

34次阅读

共计 35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去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的活动可谓风靡一时,每张福卡背面都有刮刮卡,里面有来自蚂蚁金服、阿里巴巴以及合作伙伴的上百种权益。集五福的活动集中在春节前的几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如何实现权益和投放人群的自动匹配,解决系统的冷启动问题,优化转化率和提升用户体验,就成了一个在线学习的优化问题。

之前我们搭建一个这样的系统需要的模块非常繁杂。我们需要日志收集、数据聚合、样本的拼接和采样等流处理任务,需要对接模型训练、模型验证等机器学习模块,需要有把模型实时加载的模型服务,还需要其他的配套设施等等。众多模块的衔接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涉及的系统比较多,我们之前的系统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大促时为了保证高优链路的稳定性,上游某些数据处理的链路就会被降级了,但下游同学并不知情。另外一个很常见问题的是流批逻辑不一致,需要离线特征来训练基准模型,同时在线计算的特征来对模型进行实时更新。这两个模块一个在离线一个在线,曾经出现过处理逻辑的细微差别对业务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总结下来,我们曾经遇到的坑可以归结为三类:

  • SLA:整个链路的 SLA 会受到每个模块的 SLA 的影响,并随着模块的增多而放大,稳定性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 系统效率:模块之间的衔接多数是通过数据的落盘来进行,模块间的调度通过系统调度来实现,造成不必要的 I /O、计算和网络开销。
  • 开发和运维的成本:各个模块风格迥异,开发模式、计算框架、甚至代码风格都不一致,开发和运维对接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系统,降低业务开放的效率。

一个理想的系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能力呢?可以从“稳快简”三个方面来讲:首先从数据来讲它需要保证数据和计算一致性,实现整个链路端到端的 SLA,数据一致性和链路的稳定是保障业务稳定的基础。第二是我们需要去优化系统效率,我们希望把这十几个系统的衔接转换成系统内部的衔接,希望把这些作业调度转换成任务的调度,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希望把计算与计算之间协同调度,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网络带宽使用的目的。一个融合的系统也可以对开发和运维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对接十几个系统,现在只要对接一个系统就可以了。以前我们在应急的时候需要回溯好几个业务来发现问题,现在融合在一起的系统调试也会更加容易。

在线机器学习最外层需要透出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模型服务三个能力。这三个能力反映到对计算引擎框架上的需求是敏捷的调用机制、比较灵活的资源管控,以及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上层的系统往往是通过不同编程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有多语言接口。通过对底层需求的考量以及现在各框架的特点,最后我们选择了 Ray 为融合计算的底座。

Ray 是由伯克利大学 RiseLab 实验室发起,蚂蚁金服共同参与的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框架,它提出的初衷在于让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更加简单。Ray 作为计算框架可以帮我们实现上面“稳快简”三个目标。Ray 作为计算框架具有敏捷的调度机制,用它可以一秒钟进行上百万次任务调度,它也可以根据计算对资源使用的需求实现异构调度。

在目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框架,都有三个比较基础的分布式原语,分布式任务、对象和服务。而我们常用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中,也刚好有三个基本概念,函数、变量和类。这三个编程语基本概念刚好可以和分布式框架的原语对应起来。在 Ray 系统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动,实现他们之间的转换。

左边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函数前面需要加入一个“@remote”修饰符,就可以把一个函数转换成为分布式任务。任务通过“.remote”调用执行,返回值是一个变量,又可以参与到其他计算中。

右边是另一个例子,通过加“@remote”修饰符的方式可以把一个类转变成服务。类中的方法可以通过“.remote”调用变成一个分布式任务,和函数的使用非常相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从单机程序到分布式任务的转变,把本地的任务调度到远程的机器上进行执行。

Ray 上应该做怎么样的调度,衡量指标就是系统的效率问题,系统的效率很多时候取决于计算和数据的组织方式,比如说我们要计算 Add(a,b),首先这个函数在本地会被自动注册并且提供给本地调度器。之后通过全剧调度器和第二个节点的本地调度器一起协同工作,把 A 备份到第二个节点执行 Add 这个操作。它还可以根据 A 和 B 的数据大小来进行进一步的调度和控制优化,A 和 B 可以是简单数据类型,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变量或者矩阵。

Ray 上面提供多语言 API 接口。由于历史原因,在蚂蚁金服内部流式计算使用最多的语言是 Java,而机器学习建模比较普遍使用的语言是 Python。我先希望重用 Java 语言实现的流处理算子,同时保留 Python 进行机器学习建模的便捷性。Ray 上面提供这样的多元化支持就非常方便我们做这个事情,用户在上层开发的时候可以可以方便地使用 Java 和 Python 分别进行流处理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

对于在线机器学习来说,它最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通流计算和模型训练,那我们需要使用一个介质,这个介质能够比较方便的将两者衔接在一起。之前我们介绍 Ray 的几个特点,如提供多语言的接口、灵活的调动机制,这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在 Ray 上可以比较方便做这个事情,Ray 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节点是流计算的输出,worker 节点消费数据,是模型训练的输入。Ray 就可以通过调度机制把这两个计算调度在一个节点上,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两个模式的打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兼容流计算和机器学习,也可以将其他模式进行衔接。

计算中 DAG 概念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多阶段分布式计算的效率而提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调度减少计算时的 IO。但是以前的计算 DAG,在任务执行的时候它就已经确定了,但我们在机器学习的任务里面,很多时候我们会需要设计新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超参进行调试,我们希望看到这些模型能被加载到链路上,看到业务效果的同时又不想线上已经有的模型的训练和服务被中断。在 Ray 系统内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动态的生成另外一个节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增点和变,从而动态的对 DAG 进行局部修正。

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之间比较大的区别,在于如果一个离线系统里的任务挂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重启机器的方式来解决,但对在线系统来说,出于时效性的考虑,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重启机群回溯数据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就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我们在模型训练的时候可以利用 Ray 的 Actor 来拉起模型训练的 worker 和 server 节点。如果 worker 或者 server 节点处于不健康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 Actor 的容错特性通过血缘关系来对数据和计算进行恢复,从而实现容错的训练。

我们比较追求链路的时效性,模型能够尽快的拟合实时数据里。但是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链路的稳定性,在敏捷和敏感之间达到平衡。我们从三个方面,系统稳定性、模型稳定性、机制稳定性来保障整个链路的稳定性。

  • 系统稳定性,里面包括数据实时性和强一致性保障。
  • 模型稳定性,我们希望设计的模型能够拟合实时数据流,但同时要防止在线学习链路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下,如数据噪音,造成的效果退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线特征和离线特征的组合,在模型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深层模型和浅层模型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噪音的容忍度。
  • 机制稳定性,赛马机制、快速回滚策略。

除了之前用 Ray 来实现融合以及它带来的好处,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模块建设,TF 融合、稳定性保障、样本回流、延迟样本修正、数据共享、流批一体、端到端强一致、模型增量导出。我们把这个平台上线了支付宝的几个场景,从下面的几个数字可以一探效果:

  • 99.9% 的全链路 SLA
  • 业务指标有 2% 到 40% 的提升
  • 几十分钟模型延迟到 4、5 分钟,并且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进一步降低
  • 机器使用降低了 60%

我们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建设,今年 2 月份开始上线第一个场景,在支付线财富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会推广到蚂蚁金服的其他业务线上。

基于融合计算机器学习,它是融合计算和机器学习这两种模式的有机组合,实现优化资源共享。我们通过这两方面的探索初步验证了融合计算的框架,融合计算是旨在数据共享来进行计算模式的兼容,融合的本质是开放,开放的基础是实现数据的互通,只要我们能够方便的实现各模式之间的数据互通,并且能够保障它们数字的实时性和端到端的一致性,就可以实现复杂场景里面需要多种模式进行组合的计算。模块的衔接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基本的模块可能只有几种,但是搭建出复杂且多变的系统。

阿里云双 11 领亿元补贴,拼手气抽 iPhone 11 Pro、卫衣等好礼,点此参与:http://t.cn/Ai1hLLJT


本文作者:缪克卢汉

阅读原文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完
 0

提效降本蚂蚁金服如何用融合计算改造在线机器学习

35次阅读

共计 34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去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的活动可谓风靡一时,每张福卡背面都有刮刮卡,里面有来自蚂蚁金服、阿里巴巴以及合作伙伴的上百种权益。集五福的活动集中在春节前的几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如何实现权益和投放人群的自动匹配,解决系统的冷启动问题,优化转化率和提升用户体验,就成了一个在线学习的优化问题。

之前我们搭建一个这样的系统需要的模块非常繁杂。我们需要日志收集、数据聚合、样本的拼接和采样等流处理任务,需要对接模型训练、模型验证等机器学习模块,需要有把模型实时加载的模型服务,还需要其他的配套设施等等。众多模块的衔接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涉及的系统比较多,我们之前的系统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大促时为了保证高优链路的稳定性,上游某些数据处理的链路就会被降级了,但下游同学并不知情。另外一个很常见问题的是流批逻辑不一致,需要离线特征来训练基准模型,同时在线计算的特征来对模型进行实时更新。这两个模块一个在离线一个在线,曾经出现过处理逻辑的细微差别对业务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总结下来,我们曾经遇到的坑可以归结为三类:

  • SLA:整个链路的 SLA 会受到每个模块的 SLA 的影响,并随着模块的增多而放大,稳定性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 系统效率:模块之间的衔接多数是通过数据的落盘来进行,模块间的调度通过系统调度来实现,造成不必要的 I /O、计算和网络开销。
  • 开发和运维的成本:各个模块风格迥异,开发模式、计算框架、甚至代码风格都不一致,开发和运维对接时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系统,降低业务开放的效率。

一个理想的系统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能力呢?可以从“稳快简”三个方面来讲:首先从数据来讲它需要保证数据和计算一致性,实现整个链路端到端的 SLA,数据一致性和链路的稳定是保障业务稳定的基础。第二是我们需要去优化系统效率,我们希望把这十几个系统的衔接转换成系统内部的衔接,希望把这些作业调度转换成任务的调度,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希望把计算与计算之间协同调度,从而提高系统效率和降低网络带宽使用的目的。一个融合的系统也可以对开发和运维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对接十几个系统,现在只要对接一个系统就可以了。以前我们在应急的时候需要回溯好几个业务来发现问题,现在融合在一起的系统调试也会更加容易。

在线机器学习最外层需要透出数据处理、模型训练、模型服务三个能力。这三个能力反映到对计算引擎框架上的需求是敏捷的调用机制、比较灵活的资源管控,以及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上层的系统往往是通过不同编程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有多语言接口。通过对底层需求的考量以及现在各框架的特点,最后我们选择了 Ray 为融合计算的底座。

Ray 是由伯克利大学 RiseLab 实验室发起,蚂蚁金服共同参与的一个开源分布式计算框架,它提出的初衷在于让分布式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更加简单。Ray 作为计算框架可以帮我们实现上面“稳快简”三个目标。Ray 作为计算框架具有敏捷的调度机制,用它可以一秒钟进行上百万次任务调度,它也可以根据计算对资源使用的需求实现异构调度。

在目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框架,都有三个比较基础的分布式原语,分布式任务、对象和服务。而我们常用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中,也刚好有三个基本概念,函数、变量和类。这三个编程语基本概念刚好可以和分布式框架的原语对应起来。在 Ray 系统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动,实现他们之间的转换。

左边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这个函数前面需要加入一个“@remote”修饰符,就可以把一个函数转换成为分布式任务。任务通过“.remote”调用执行,返回值是一个变量,又可以参与到其他计算中。

右边是另一个例子,通过加“@remote”修饰符的方式可以把一个类转变成服务。类中的方法可以通过“.remote”调用变成一个分布式任务,和函数的使用非常相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从单机程序到分布式任务的转变,把本地的任务调度到远程的机器上进行执行。

Ray 上应该做怎么样的调度,衡量指标就是系统的效率问题,系统的效率很多时候取决于计算和数据的组织方式,比如说我们要计算 Add(a,b),首先这个函数在本地会被自动注册并且提供给本地调度器。之后通过全剧调度器和第二个节点的本地调度器一起协同工作,把 A 备份到第二个节点执行 Add 这个操作。它还可以根据 A 和 B 的数据大小来进行进一步的调度和控制优化,A 和 B 可以是简单数据类型,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变量或者矩阵。

Ray 上面提供多语言 API 接口。由于历史原因,在蚂蚁金服内部流式计算使用最多的语言是 Java,而机器学习建模比较普遍使用的语言是 Python。我先希望重用 Java 语言实现的流处理算子,同时保留 Python 进行机器学习建模的便捷性。Ray 上面提供这样的多元化支持就非常方便我们做这个事情,用户在上层开发的时候可以可以方便地使用 Java 和 Python 分别进行流处理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

对于在线机器学习来说,它最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打通流计算和模型训练,那我们需要使用一个介质,这个介质能够比较方便的将两者衔接在一起。之前我们介绍 Ray 的几个特点,如提供多语言的接口、灵活的调动机制,这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在 Ray 上可以比较方便做这个事情,Ray 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节点是流计算的输出,worker 节点消费数据,是模型训练的输入。Ray 就可以通过调度机制把这两个计算调度在一个节点上,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两个模式的打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兼容流计算和机器学习,也可以将其他模式进行衔接。

计算中 DAG 概念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多阶段分布式计算的效率而提出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调度减少计算时的 IO。但是以前的计算 DAG,在任务执行的时候它就已经确定了,但我们在机器学习的任务里面,很多时候我们会需要设计新的模型,或者对模型的超参进行调试,我们希望看到这些模型能被加载到链路上,看到业务效果的同时又不想线上已经有的模型的训练和服务被中断。在 Ray 系统内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动态的生成另外一个节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增点和变,从而动态的对 DAG 进行局部修正。

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之间比较大的区别,在于如果一个离线系统里的任务挂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重启机器的方式来解决,但对在线系统来说,出于时效性的考虑,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重启机群回溯数据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就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容错机制。我们在模型训练的时候可以利用 Ray 的 Actor 来拉起模型训练的 worker 和 server 节点。如果 worker 或者 server 节点处于不健康状态,我们就可以利用 Actor 的容错特性通过血缘关系来对数据和计算进行恢复,从而实现容错的训练。

我们比较追求链路的时效性,模型能够尽快的拟合实时数据里。但是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链路的稳定性,在敏捷和敏感之间达到平衡。我们从三个方面,系统稳定性、模型稳定性、机制稳定性来保障整个链路的稳定性。

  • 系统稳定性,里面包括数据实时性和强一致性保障。
  • 模型稳定性,我们希望设计的模型能够拟合实时数据流,但同时要防止在线学习链路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下,如数据噪音,造成的效果退化。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线特征和离线特征的组合,在模型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深层模型和浅层模型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噪音的容忍度。
  • 机制稳定性,赛马机制、快速回滚策略。

除了之前用 Ray 来实现融合以及它带来的好处,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模块建设,TF 融合、稳定性保障、样本回流、延迟样本修正、数据共享、流批一体、端到端强一致、模型增量导出。我们把这个平台上线了支付宝的几个场景,从下面的几个数字可以一探效果:

  • 99.9% 的全链路 SLA
  • 业务指标有 2% 到 40% 的提升
  • 几十分钟模型延迟到 4、5 分钟,并且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进一步降低
  • 机器使用降低了 60%

我们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建设,今年 2 月份开始上线第一个场景,在支付线财富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会推广到蚂蚁金服的其他业务线上。

基于融合计算机器学习,它是融合计算和机器学习这两种模式的有机组合,实现优化资源共享。我们通过这两方面的探索初步验证了融合计算的框架,融合计算是旨在数据共享来进行计算模式的兼容,融合的本质是开放,开放的基础是实现数据的互通,只要我们能够方便的实现各模式之间的数据互通,并且能够保障它们数字的实时性和端到端的一致性,就可以实现复杂场景里面需要多种模式进行组合的计算。模块的衔接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基本的模块可能只有几种,但是搭建出复杂且多变的系统。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