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lfred:修改ctags让fzfvim插件显示CC方法声明的标签

背景在 vim 中应用 fzf.vim 插件能够进行不便的搜寻文件, 源码TAG, GIT 记录等, 最近抽空看了下 BTags 命令在 c, c++ 文件中, 无奈显示头文件中的函数申明 标签问题. 比方在头文件中有如下一个函数申明, 应用 BTags 命令是无奈显示出这个函数原型的. /*=========================================================================函 数 名: IMGVideoAlgOpen功 能: 算法初始化算法实现: 无参 数: pvHandle 算法句柄[in]emIMGAlgType 算法类型[in]pvOpen 初始化构造体指针[in]返 回 值: 返回函数调用信息===========================================================================*/int IMGVideoAlgOpen(void** pvHandle, EMIMGAlgType emIMGAlgType, void* pvOpen);剖析通过代码定位, 在 ~/.vim/bundle/fzf.vim/autoload/fzf/vim.vim 文件中, 能够看到 BTags 是通过 ctags 生成的标签. " query, [tag commands], [spec (dict)], [fullscreen (bool)]function! fzf#vim#buffer_tags(query, ...) ... let sort = has('unix') && !has('win32unix') && executable('sort') ? '| sort -s -k 5' : '' let tag_cmds = (len(args) > 1 && type(args[0]) != type({})) ? remove(args, 0) : [ \ printf('ctags -f - --sort=yes --excmd=number --language-force=%s %s 2> %s %s', get({ 'cpp': 'c++' }, &filetype, &filetype), escaped, null, sort), \ printf('ctags -f - --sort=yes --excmd=number %s 2> %s %s', escaped, null, sort)] ...endfunction通过在命令行执行 ctags 命令, 的确是没有生成函数申明的标签. ...

February 20, 2023 · 2 min · jiezi

把GitHub作为图床

背景最近又迷恋上了写博客,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很想要写点东西分享一些软件的使用感想。但当写完文章想要发表时就会碰到一个问题:由于我是现在本机的编辑器中用Markdown写好了全文的内容,再发表到各个平台(曾经是GitHub Pages搭建的博客,后来又多了简书,现在再加上SegmentFault)上的,因此文章里的图片都是引用在本地磁盘上的文件路径的。这么一来,如果直接将文章源码粘贴到博客平台上——比如粘贴到SegmentFault中,那么这些本地的图片链接就无法在发布后的文章中正常显示了。如果一开始就在SegmentFault中写作也会遇到问题。SegmentFault上的文章插入图片后,并不是像普通的Markdown源码那般插入一条形式的标记的,而是像下图这样显然,这样的文章源码复制到其它平台(GitHub Pages、简书)去发布的话,必然是需要针对其中的图片标记修改一番的——比刚开始的方法或许要更麻烦。看来要解决这个图片链接在不同平台间共用的问题,必须有一处纯粹的用于存放图片文件的地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图床了。刚开始我也放狗搜了一下,看看别人的推荐,印象中得到的答复不外乎是又○云、七○云、新○微博,以及sm.ms等。但它们要么需要注册并且实名认证,要么不纯粹,要么让人觉得随时会丢失。某个晚上忽然想到,GitHub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图床么?!在GitHub上建一个仓库专门存放博客中的图片,不仅免费、完全受自己管理,而且自带CDN加速,并且我的读者群(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群体的话)也应当可以畅通地访问GitHub。放图片的仓库虽然有了,但用起来还不是很便利——因为作为写作素材的图片在我的电脑上是存放在一个单独的、非GitHub仓库的目录下的,所以如果要丢到图床上,就需要先将文件复制过去,然后执行git的add、commit、push三部曲,最后还要到GitHub上复制这张新图片的“raw”地址。这个过程很机械化,完全可以用一个Alfred的Workflow来代劳。编写Workflow编写Workflow就像编写Common Lisp中的宏一样,总是从它们的用法入手的。在我的设想中,这个Workflow的使用方式应当是:首先,按下快捷键调出Alfred的输入框,输入关键字(在我这里就叫做upload)来唤起这个Workflow;然后,输入要上传的图片文件的绝对路径并按下回车,开始在后台处理最后,上传完毕后,弹出通知来告诉我整个Workflow的概貌其实很简单第二个节点所调用的External Script是长这样子的#!/bin/bash# 将磁盘文件上传到GitHubpath=${1}pictures_dir="${HOME}/Documents/Projects/riverbed/pictures"cp “${path}” “${pictures_dir}“echo ‘文件复制完毕’file=$(basename “${path}")cd “${pictures_dir}“git add “${file}“git commit -m ‘上传一张图片’git push -u origin masterecho ‘文件已提交到GitHub’/usr/local/bin/node -e “console.log(encodeURI(‘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Liutos/riverbed/master/pictures/${file}'));" | tr -d ‘\n’ | pbcopy获取文件的绝对路径其实很简单,在Finder中选中文件后,按下Command+Option+C即可这里使用basename命令获取文件名。并且,为了避免git打开文本编辑器要求输入commit message,向git-commit命令传递了-m选项。因为文件名含有非ASCII的字符(毕竟会有中文),需要做一次URL编码,因此用了node来做转换。在Node.js代码中用console.log输出编码后的图片URL,结尾会有一个换行符,所以用tr将其去掉。最后,输出的内容重定向给pbcopy,就将上传后的图片URL复制到剪贴板中了。如果此时正在编辑文章,便可以粘贴这个图片的链接到源码中。Alfred也提供Copy to Clipboard,用于将Workflow中上一个节点的输出复制到剪贴板中。之所以不使用,其实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用的Alfred的Copy to Clipboard,结果发现git运行过程中的输出也被Alfred接收了,跟图片URL一起混进了剪贴板中。所以最后改为直接调用pbcopy。全文完。

December 7, 2018 · 1 min · jiezi

值得使用的软件之Alfred

Alfred是一款所谓的“生产力工具”,可以理解为就是帮助Mac用户提高日常事务的处理效率的工具,在我还没有入手MBP的时候就已经(在知乎上)听闻了这款软件的大名了。实际使用了之后发现确实可以提升一些事情的处理效率,是一款值得身为程序员的读者朋友使用的应用。接下来我会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希望可以传达到我的感受。献上我的Alfred使用统计Alfred的Clipboard剪贴板真是一个再常用不过的功能了,我想所有的读者朋友应该都使用过复制&粘贴的功能——不管是在Windows上面的Ctrl-c Ctrl-v也好,还是在Mac上面的Command-c Command-v也罢。Alfred的Clipboard功能可以认为是一个强化版的剪贴板,它可以通过快捷键(在我的系统上设置为了Command-p)快速唤出并且支持搜索(虽然很遗憾图片没办法搜索)当需要在两个应用间复制粘贴多段内容的时候,Clipboard就派上用场了。只需要先把需要的每一段内容在一个应用中分别复制一次,打开另一个应用后唤出Clipboard,便可以把刚才复制的内容逐个粘贴进来。每当我在一些地方看到有趣的图片想要分享给微信或者QQ的朋友时,也是打开微信或者QQ后进入Alfred的Clipboard浏览——打开Clipboard后,敲入“Image”,便可以只查看记录在剪贴板中的图片了,并且还可以在发送前预览Alfred的SnippetsSnippets算是我近期才挖掘到并开始重度使用的功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话短说”。在Snippets中可以新建一个较短的关键字来代替一串较长的输入,例如我就分别用了gcd、gct,以及gmd来代替切换到develop分支、切换到test分支,以及合并develop分支这三条常用的Git操作命令之后既可以通过快捷键唤出Snippets面板的方式来输入短语,也可以直接在短语定义时勾选【Auto expandsion allowed】来做到输入短语后自动展开为完整的内容。下图演示的是输入gcd后自动展开为完整的命令我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短语了,不仅提高了输入的速度,也降低了重复输入这些内容的出错率,实在是居家旅行coding必备。Alfred的Workflow购买Alfred的Powerpack后就可以开启Workflow的功能了,实际上,在我真正开始用Alfred之前(还在用着Windows的时候),对Alfred的了解基本上局限于“它拥有一个很强大的叫做Workflow的功能”这样,可以说,让Alfred如此闻名遐迩的就是它的Workflow特性吧——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Mac自带一个叫做Automator的类似的功能。刚开始接触Workflow的时候,我也沉迷于在网上搜罗别人写好的来用,慢慢地才发现这些其他人经常(在知乎的答案里)列举到的Workflow,其实并不适合我。有一两个觉得眼前一亮的,在使用了一两次之后也就不怎么用了。现在,我自己写了一些Workflow,倒是显著地提升了我的开发过程。比较合适作为例子的是我写的三个用于处理时间的Workflow。一个是用于将日期时间字符串转换为UNIX时间戳(毫秒单位)的Workflow,名为gt——取的是get time之意。使用起来的效果大致如下这个Workflow最终会把结果复制到剪贴板中,便于在其它应用中使用。由于工作内容的缘故,我常常会需要获取某一个时候的UNIX时间戳(毫秒单位)。在有这个Workflow之前,我都是打开iTerm运行node,然后敲入new Date(‘2018-11-15 00:00:00’).getTime();这般的代码来得到结果的,不仅要在不同的应用间切换来切换去的,而且还需要重复地敲入new、Date,以及getTime等字眼,实在是一件很低效的事情。使用了gt之后,感觉幸福感也提高了很多。另一个Workflow名为wt——取的是what time之意,它的作用跟gt相反,是将毫秒数转换为可读的日期时间字符串,效果如下最后一个Workflow名为int——即I need time,它可以提供特定的一些时刻的时间戳,例如【今天零点】这样的特定的时刻。这三个Workflow的入口节点都是一个Script Filter,int的使用效果如下Alfred的Workflow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它是一个入口,很适合用于不需要肉眼查看含有大段文字的结果的交互场景,例如对字符串做编码转换、计算字符串的摘要、通过AppleScript调起微信联系人,以及控制音量等等,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提升平时的使用效率。程序员朋友们,不妨一起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吧。

November 17, 2018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