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笔:家春雨随笔

灰蒙蒙的天空,雨水冲刷着不安宁的心大风起,四扇门半开,不断吹动隔壁门吱吱宁宁股市动荡,伊人晃荡不远的老斑鸠在雨中沟边觅食,划着曲线飞走地里的油菜花开了,麦苗子争先比个头

October 24, 2022 · 1 min · jiezi

关于随笔:今天注册了sf

因为在这里看到几遍有帮忙的文章,感觉这社区不错,所以注册了个账号。随笔

September 30, 2021 · 1 min · jiezi

关于随笔:编译安装fish-shell

明天看了下fish更新日志,良久之前想提的性能忽然发现在3.3.0曾经实现了!太棒了,果决从3.2.2降级到3.3.1

July 26, 2021 · 1 min · jiezi

关于随笔:做项目容易但运营真的好难

直到做了一个平台后,当初真的明确当初华为为什么没有推本人的手机操作系统,因为用户生态很难建设,用户曾经习惯了现有的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再进去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可能就只有国内人买账了,因为对应操作系统上的利用真的太多了,一个个重头开发或兼容到新的操作系统上的确不是一两年能实现的,而以互联网的疾速倒退来看,恐怕等不急,时代变动太快。 自认做的平台还不错,扁平化清晰高亮(此时有种老王卖瓜的感觉,嘿嘿),各种SEO站长平台也做了,但一天的访问量的确没有多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技术畛域偏差及文章内容的问题,一方面当初市场上的确存在很多大的技术平台,如:思否、CSDN、简书等,必定竞争不上,也没打算竞争,只是在争取一个小空间,做一个技术积攒顺便赚点小钱而已。可后果对本人的打击太大了,由开始的几十人拜访,到当初只有本人在默默输入,快成一个死站了,心里就想网站做的再好有什么用,没有流量不懂经营,做的再好也无人问津。 本人也没学过经营,也不晓得如何经营,只是以本人的形式,在各大平台同步本人的文章引流而已,但这个成果不太现实,因为技术这行的粘性不是那么强,大家搜寻查看大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很少有人专门停留。到了这个阶段,也不晓得要如何经营了,筹备买本书看看经营之道学习下,也是期待可能成长,给本人激励了。 欢送关注:https://www.fenxianglu.cn/

October 30, 2020 · 1 min · jiezi

关于随笔:第一篇博文

上次面试,面试官问我有没有写博客的习惯?我想当程序员这麽多年,也从社区取得了很多帮忙,还是写个博客吧,把本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分享进去。

October 13, 2020 · 1 min · jiezi

深入大脑记录片观后笔记

第一节:你感受的世界是现实吗1.人类进化的感官限制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比如声音 人类只能听见广大声音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有些东西是人类无法感知的 受限于自身的器官 第二节:是什么塑造了你__1.人类婴孩时期 大概二岁前吧 大脑会疯狂发育 如果这个时期对孩子不进行教育 孩子的智商和理解能力会达达低于其他人 大于二岁之后再怎么进行教育也无法弥补了 这是生理上的规律.有一群孤儿院的小孩,几岁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收到过外界的教育,长大之后智力水平不如正常人,而且有着性格上的缺陷,心理医生也束手无策.所以对小孩的早教非常的重要__(这个真的我个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对小孩子的教育,做了着重标记)2.没有教育和训练 神经元突触无法建立 3.大脑的每个区域有自己特定的功能 如果遭到压迫或者破坏 会导致人的性格和行为异常 做出异于平常的事情 比如影片中杀戮的举动 4.大脑中会有替代方案 如果某部分功能不行了 其他部分可以替代着完成它的功能 第三节:谁在做决策1.人类长时间或者说进行某种训练 会使得大脑的神经元构建出对应的联结 之后在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人类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模块 而且不怎么费力 2.大脑帮我们做了很多细节分析 然而这些细节的分析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 或者说是潜意识替我们做了分析 瞳孔放大是性邀请 会让男人更加喜欢 但是本身男人并不会知道是这个原因 第四节:我该如何做决定1.大脑在做决定的时候,负责不同的功能的不同部分会进行竞争,最后你做出的决定就是大脑中胜出的部分,就像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脑海中有两个正反对立的小人在争斗.胜出的那一方就会控制你的决定. 2.电车困境:即使两种情况都是用一条生命去换四条生命,拉动操作杆可能没有使用到大脑中感性的部分,而徒手推人下去将感性系统加入进来.影响了人的决策.这同时也是为什么远距离的战争容易发生,而近战难以发生的一部分原因.人们操作的是冰冷的机器去执行任务,没有亲临现场,降低了感性系统在决策中的作用. 3.如果没有感性系统,或者说感性系统受到了损伤,人们只用理性的系统去决定的话.人可能会崩溃,很多事情,必须经过比较,分析.那么人要做决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导致大脑超负荷的在运转.会让人很难受. 4.做决定会消耗人类的能量,人类在饥饿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会比较保守,在饱食后能量充足,做出的决定会更加的开放.所以在饭桌上谈事更容易成功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五节:我为什么需要你1.人类大脑某个区域控制着人解读其他人信号的功能,自闭症患者这部分就有问题但是经过经颅磁刺激后恢复了 2.人类解读其他人面部表情传递的信号,自己的面部会不自觉的模仿其他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做出判断.注射了肉毒杆菌(用来清除皱纹用的).会导致面部表情僵硬,不管是自己的表情还是别人的表情,都难以被别人解读,也难以解读别人的表情传递的信号 3.当你处于不同的群体中的时候,会对其他群体的受伤或者苦难感到漠视或者不关心,这一点仅仅只要一个标签上写着别人不是你群体,你的大脑就不会有强烈的感受 4.心里变态的人是少部分的,他们可以模仿你的表情,但是不会去理解你的感受,当你受伤他们毫无感觉 第六节:我们将是谁1.大脑更像是一个集群的系统,癫痫病人大脑被切除了一半,依然可以正常的或者,而不是缺失了某些功能,虽然这样让她一般身体的灵活性下降了很多.但是证明了大脑是可以自适应的构建出需要的完整功能. 2.人工耳蜗,输入了电子化学信号到大脑,大脑也可以识别出来,让聋人听见声音.大脑有着能自动学习的功能将传入大脑的信息给解读出来.不仅仅满足于人类本身的器官接收到的信号,人造的器官和工具发出的信号一样可以被大脑给接收,解读. 3.人类是身体和大脑的结合体,进一步说主要是大脑,器官都是可以更换的,那么大脑就是人类的标识.在往深处说大脑的知识媒介,载体,里面的思想才是人类的本质.印证着笛卡尔的那句话我思故我在.就像硬件和软件一样,思想是软件,大脑的物质部分是硬件,没有大脑的载体,思想就无法存在,没有硬件,软件也不复存在.那么这个载体是否可以更换?更换以后 思想还会和原来一样吗?是否未来思想可以上传下载,复制粘贴,不得而知.

November 3, 2019 · 1 min · jiezi

从《原则》一书想到的关于ML算法,决策与权重

今天听书听到对冲基金桥水总裁写的《原则》一书,提到意见听取,感觉和ML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提到一个权重的观点,说决策时,采取独裁与民主都不可取。在他的公司,所有人都有一个集点器,不按照职位入职时间,所有的观点都被记录,预测正确加分。在某个问题上有成功先例的人,该领域的权威,获得更多的权重点数。以上均为复述,待稍后回顾本书再修改补充。不禁想到,事实上,在各行各业,都有师从大师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的倾向。作为举例,也是凑巧翻到听书版《建筑家安藤忠雄》(本人看过纸质),作为高中学历,从未接受过科班教育的建筑师,(这在建筑界大师中极为罕见)其也细致的研究过一代大师勒·柯布西耶(我认为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当然更与其游历日本、欧美,实地考察建筑、以及多年从业与勤勉不屑坚持自己的设计核心,并懂得与不同意见商榷分不开。)在目前学到ML课程的神经网络,采用了分层,然而人的大脑,存在中枢这个东西,如何将这一概念应用到AI的设计与算法上,可能更先进的算法会有展示,没有的话,可是思考。眼睛疼的时候在听书,虽然感觉很食肉糜,但是肉糜好吃。《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作为投资界的两位大神,两人竟然均在年轻时做过高尔夫球童。于此想到,高尔夫球都是商业成功人士打的(至少在当时),赚零花的时候,收货了一线大佬的投资经验。于是想到,要注册个twitter或者什么(曾经有一个学术界的facebook网站,一时忘记名字了)多接触各大权威,拓宽自己的思路,却不盲从。对于AI的设计也是如此。《原则》一书中还提到,很多时候,即使做了所有可能的分析,决策时依然会失误,因此永远要尊重市场。History repeating itself, but history is never now. 进化的要意是适应。作为AI的设计者,说白话就是能跑,跑的好的(预测的准)的才是好算法。跑得不对,就是哪儿有问题没想到。尤其喜欢彼得林奇提到的逆市思维。提到的作为个人投资者的优势。这一点和安藤忠雄作为拳击手,与其受到切格瓦拉影响,“对抗”的思想很像。突出自身优势的产品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更快的获得成功,就是成功本身。美剧《硅谷》中,主创业者虽然有宏大的理想,但其产品并没有及时推出获得很好的销售业绩,没有业绩的支撑,资金链就容易断裂,影响后续发展。眼光可以伟大,但是着眼点必须现实。考虑到个人的设计、美学、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心理学背景,考虑未来方向为机器人。

February 27, 2019 · 1 min · jiezi

GitHub 为什么免费了

本文作者:张海龙,CODING 创始人兼 CEOGitHub 免费了,广大程序员喜大普奔。很多人关心 GitHub 这个操作会不会影响我们。首先说结论,对我们没有影响。而且,在目前这个 toB 的大时代前提下,这个操作是必然趋势。下面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免费策略背后的商业基础看到很多人在说:“抱了微软爸爸大腿之后就是财大气粗。”这似乎也是许多人的认知,拿了投资就可以做福利了。我们在拿了腾讯的投资以后,很快跟腾讯云一起推出了腾讯云开发者平台,个人版的产品也彻底免费了。这个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致的,而且并不仅仅是做福利。我们先讲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 Commoditize your Complement。因为暂时没有标准翻译,我们暂且称之为互补品策略。互补品策略是现代经济环境中,科技类公司的一个经典策略。具体体现为,在一个供给体系里面,在快速占有自身业务市场份额的同时,尽可能地将上下游环节的溢价降到最低,从而更有效地为自己的产品获取用户的剩余价值和增加在潜在用户前的曝光度。 这句话很晦涩,看不懂没关系,接着往后看。 2002 年,前微软的产品经理 Joel Spolsky 在他的文章 Strategy Letter V: The Economics of Open Source 里讨论过在这个在科技公司,尤其是软件/服务类公司中尤为明显的现象。任何在市场中的产品、服务或者软件其实都存在相对应的替代品(Substitutes)和互补品(Complement)替代品(Substitutes)指的是当用户觉得你的产品价格太贵而考虑其他的其他产品,比如猪肉就是牛肉的替代品,如果你是卖猪肉的,当牛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很多用户就会来买猪肉代替,你的销量就会上升。互补品(Complement)指的是跟你的产品一起购买的相互补充的产品,比如汽油就是汽车的互补品,典型的例子比如操作系统和电脑硬件也是互补品,当电脑的价格下降的时候,操作系统的销量就会上升。对于公司而言,主要的战略方向就是尽可能地让自身核心产品相对应的互补品的价格降低,如果你有能力让互补品的价格降低,你将能获得更多销量和收入并享受由于互补品受众扩大带来的曝光和热度。当 IBM 在设计 PC 的系统架构的时就大量选择了标准化的配件,并在那本传奇的 IBM-PC Technical Reference Manual 中详细的记录各个配件之间的规格和接口标准。这样其他的供应商就可以很省事儿地参与 PC 配件的设计和生成。结果就是有大量低价的内存条、硬盘、显卡等配件涌入市场,大大丰富了 PC 的配件市场。对于 IBM 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扩充配件市场,因为配件和 PC 为互补品,低价的配件会很好地促进 PC 的销量。同样的招数微软用过。当微软最初将 PC-DOS 操作系统授权给 IBM 的时候,通过谈判打消了 IBM 希望独家授权的要求。微软此举的目的是消除 PC 之间的溢价,扩充 PC 市场,之后的故事我们就很清楚了,PC 的价格持续走低,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Windows 操作系统逐步变成全球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微软估值一路起飞直到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那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策略之后,再回头来看 GitHub 将私有仓库免费的策略,就能读懂此举背后的商业逻辑了。GitHub 为什么免费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GitHub 之前的策略。免费的公开仓库和付费的私有仓库:通过提供免费的公开仓库和搭建开源社区来为付费的私有仓库和企业服务提供更大的用户基数。根据 2016 年,bloomberg 报道的 GitHub 财务情况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个逻辑。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个人版的私有仓库业务收入占到了总收入将近 13% 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在 GitLab、Bitbucket 等竞品纷纷推出免费的私有仓库的时候,GitHub 还在坚持收费的原因,因为企业版和私有仓库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互补关系,即使将私有仓库免费,扩大用户,也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版的收入。 虽然都是给开发者用的产品,但是个人用跟公司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这里面其实是两个市场,两类用户,两种场景。把个人版用户转化为企业版用户是极低概率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 CODING 要彻底区分个人版和企业版的原因。但是现在为什么又把私有仓库免费了呢?这要从去年 10 月微软完成收购 GitHub 的事件说起了,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微软的野望,GitHub 的长歌》阐述微软收购 GitHub 这件事对双方的意义。其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微软收购 GitHub,目标是通过 GitHub 这一软件开发的入口,获取更多的企业级云服务的客户,以及将 GitHub 售卖给微软现有的客户群体。”我们仔细分析 Github 免费仓库的细则:3 人/项目 的人数限制、私有项目无法使用保护分支、持续集成等高级功能。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针对于团队使用的限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GitHub 放开了开发者个人的使用限制,但是对于公司和团队来说,基本没有任何变化。同时,微软改名部今年又将 TSVS 更名为“Azure DevOps” 进行包装与推出。GitHub - Azure Devops - Microsoft Azure 的路径逐渐明了。GitHub 与我们预想的一般,在微软的体系里成为其下游产品的互补品(Complement)。GitHub 13% 的总收入,对于微软来说,是可以舍弃的部分,微软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因此构建出以 GitHub 为入口,DevOps 产品为切入点的微软云服务生态。GitHub 正逐渐走入微软的产品和生态体系中,这对于被收购的 GitHub 来说,也是必须达成的目标。未来会怎样?自从微软宣布收购 GitHub 之后,我们对 GitHub 私有仓库免费这个策略是有预期的,并且这件事情的落地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晚。Gitlab 被 Google 和 Facebook 旗下基金投资,GitHub 被微软收购,CODING 被腾讯云战略投资。SaaS 及 PaaS 产品与基础云的合作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SaaS 需要依赖基础云服务厂商的生态资源以扩充自己的产品可能性,基础云服务厂商需要 SaaS 产品为载体为开发者以及研发团队提供更便捷的计算服务。基于同样的逻辑, CODING 在 2018 年 也和战略投资方腾讯云联合推出了腾讯云开发者平台:dev.tencent.com。腾讯云开发者平台是全面免费的。舍弃 CODING 个人版的收入对于腾讯云来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站式的云端开发生态,商业模型是建立在 toB 的市场上的,而不是向个人开发者收费。GitHub 在开源这件事情上已经做到全世界垄断了,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都不会有挑战者,但是通过开源吸引来的将近 3000 万开发者,并没有给它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的微软云,Azure DevOps 给出了另外一条商业化路径。往前看十年,软件开发工具是一个生意,却不算是一个行业,真正商业化的玩家并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受重视。但是伴随着云时代的来临,我们发现,许多工具都可以云服务化。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交付速度和创新的要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新的故事又产生了。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大驱动下,DevOps 工具的诉求会井喷式的产生,特别是传统的 IT 研发团队。但是通过需要安装配置的本地软件去满足这样的诉求效率太低,成本也比较高,而云和 SaaS 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 DevOps 工具也必须云服务化。可以预见的是,云厂商将不断完善通用的基础设施,包括 SaaS 形态的 DevOps 工具。微软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再加上 GitHub 的生态补充,我相信会是跑的最快的一个。再看看国内的云厂商,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都在做相关的布局和开发。云计算的竞争已经从资源能力的竞争上升到业务能力的竞争了。GitHub 对个人用户免费只是一个前阵,对于开发者来讲,这样的变化肯定是好事。工具免费了,效率提高了。我们依然坚信云端开发的时代将要来临,软件开发的效率将会翻倍的提高,并且门槛会降低。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资讯。Reference:Joel on Software: And on Diverse and Occasionally Related Matters That Will Prove of Interest to Software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Managers, and to Those Who, Whether by Good Fortune or Ill Luck, Work with Them in Some Capacityhttps://medium.com/@moritzpla…https://www.bloomberg.com/new… ...

January 17, 2019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