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悟-心得-思考:写给自己

保持每周至多两篇博客,并且始终坚持下去,心愿可能可能成为一个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大佬。 附一段话激励本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September 22, 2020 · 1 min · jiezi

千与千寻

当初,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剧作家普莱卫说,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小的时候,看《千与千寻》,你只会觉得它是一部漂亮的动画,当你长大后,你在看发生在千寻身上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是清澈的目光,还是未经世事的无畏,或者是关于环保、爱、和平,仿佛在解答每一个成年人的困惑,以前总听人说,觉得生活很难,除去随波逐流之外别无选择,但这部电影告诉你,在社会这个大游戏盘中,我们不仅是接受规则的人,也可以变成游戏的制定者,区别就在于,有人,被规则驯化出的只剩下懦弱,而有的人,却始终有底线的活着。 小时候看《千与千寻》,以为就是一个小女孩跟随父母来到乡下,误入了一个怪物的世界,然后小女孩在这个世界冒险,最后带领自己父母逃离的童话故事。18年后这部电影被再一次搬上了大银幕,可是长大之后我们再去看《千与千寻》,却有了不同的领悟。 成人的世界,时刻都面临着“成为猪”的诱惑 !《千与千寻》里面有一幕,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千寻的父母在冷冷清清的街道走着,突然发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免费餐馆,他们没有任何质疑和等待,就进去大快朵颐。直到天快黑下来了,她的父母吃得还不肯走,最后千寻进去叫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变成了猪。餐厅的老板,用鞭子抽打千寻的父母,他们发出了猪一样的嚎叫,什么油脂、唾液、食物残渣全都喷到在地面上了。这样的食物一看就有问题,可是他们却跑进去大吃特吃。他们纵容自己的贪婪和欲念,变成了猪,最终变成了被人控制和奴役的动物。 其实想想我们现实的成人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排队免费领鸡蛋和听讲座,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这点贪念,买了对方高价的虚假保健品。免费让你玩游戏,最后你玩得爽到飞起的时候,想要升级却怎么也升不动了,必须花高价买他们的装备。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在悄然无息中变成了被割了韭菜的“猪”。不仅如此,许多人因为自己的贪念,正在变得麻痹、盲目。因为超前消费的渴求,陷入了网贷的陷阱,最后发现钱永远也还不完。因为短暂快感的迷惑,戒不了熬夜的习惯,自身的健康岌岌可危。因为嘴巴贪恋高热量、口味重的食物,可是自己却脂肪堆积,大腹便便。一个人有欲望很正常,可是如果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像千寻的父母那样,变成任人宰割的猪,最后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起。 在孤独面前,我们都是无脸男,《千与千寻》中最让人怜惜的人就是无脸男。汤屋里面热闹非凡,可是无脸男却一直在外面游荡,因为汤屋的那些人看不起他,不让他进来。只有千寻没有用世俗的眼睛看待他,下雨那天,千寻看到他站在雨中,担心他被雨淋湿了,便打开门让他进来躲雨。 无脸男是一个被孤独吞噬的人,他极度渴望爱。千寻对他的关心,就像一束光,点亮了他的整个世界,让他的身体温暖起来,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对千寻好。千寻需要一个药浴牌子,他帮她弄到了,后面又偷了好多药浴牌子给她。他看到别人喜欢金子,他以为千寻也会喜欢,可是千寻拒绝之后,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无脸男无法融入集体,他常常孤独地在桥头伫立。他经常会感觉很惭愧,觉得自己是在给别人添麻烦。但他常常又感觉很孤独,内心又渴望被别人爱,这像不像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交到朋友,谁对我们一点好,我们便掏心掏肺地想要回馈给对方。为了合群,我们会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说一些违心的话,极尽努力去讨好和巴结那个群体里的人。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无脸男的卑微和讨好中,都有我们的影子。 有时候和一个人聊天,我们发给对方的消息,他很久才回复,可是我们收到对方的消息,却总是迫不及待地大段大段回复给他。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习惯,给一个很重要的人发消息,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回,那自己就会默默删了那个对话框。因为总感觉那个对话框,见证了自己的卑微和讨好。我的很多朋友,都曾经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过无脸男,而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脸男为什么是没有脸的?因为他在卑微和讨好中,早已失去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我们曾反击这个社会可是却变成了最讨厌的人. 为什么《千与千寻》的大部分场景是发生在浴室?因为这里是洗去人们污垢,是最脏的地方。汤婆婆讨厌别人不做事,只知道吃饭,可是她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大的巨婴。她总是对儿子说外面很脏,不想他看到浴室那丑陋的一面。可是她自己才是肮脏的源头,她可以在上一秒钟对顾客笑脸相迎,下一秒又对员工变脸痛骂。锅炉爷爷最向往自由,他年轻的时候去过很多地方,曾经仗剑走天涯。可是中年之后却困在一个锅炉房里面。这四十年来,他一直在锅炉房添煤加炭,吃了睡、睡了吃,无限次循环。白龙似乎很酷,惩恶扬善。可是他迷恋魔法,被汤婆婆控制,替她做了很多坏事,他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千与千寻》整部电影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投射。“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June 30, 2019 · 1 min · jiezi

程序员入门应阅读死亡两篇好文章分享

程序员入门应阅读的两篇好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两篇程序员入门时应该阅读的好文章。1.《Peter Norvig:自学编程,十年磨一剑》文章指出,自打编程这门技术出现以后,人们总是想要快速的学会它,市面上各种3天学会xx编程语言的书籍不计其数,远远超过其他技术,但是3天是远远不够的,3天最多让你有个粗浅的映像。相信大家都知道10000小时理论,在各个领域中,想要取得专业性的成果,你需要10000小时。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需要真的沉浸在其中。那么作者对此的建议是以兴趣为导向沉浸于编程。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学习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领域方面能够达到最高水平,并不是因为这个人经验增长了以后而自动获得的,而是这个人为了进步所做出了专门的努力之后产生的结果。最有效的学习包括如下几个要素:明确并且难度适当的任务,适应学习者个人情况,及时的信息反馈,有重新开始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同其他程序员交流,多阅读其他人写的程序。与其他程序员一起做项目。尝试理解他人所写的代码,同时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代码,让他们更容易被其他人理解和维护。良好的意识,能尽快适应语言标准化的成果。2.《刘未鹏: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现在IT市场上,在招聘方和应聘者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招聘方无法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对应聘者的技术水平,性格等各方面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而应聘者也不清楚雇主的需求的是什么,不知道向何处努力,两头都有动力,但是却没有办法解决。事实上根据笔者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我很想学点东西,但是不知道哪些重要,要学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导致不确定,不确定导致决策瘫痪,到最后什么都没学,荒废时间。《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里指出促成改变的关键在于:要改变的人必须要有情感层面的动力。有一些特定的方法能够比另一些方法更能对人的情感产生触动。给出清晰、明确的目标:目标一定不能含糊,模棱两口的目标让人无所适从,导致决策瘫痪。给前进的道路扫清障碍:人是懒惰的,只要有借口就会不想往前。如果既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道路又直直指向目标,一览无余,只等你开始往前走,那么便没有借口,一往无前。结合程序员自学来说,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写自己的博客,无论是在思否,掘金,或者是自己搭建一个博客,你必须去记录,输出。书单计划,阅读好的书籍可以打好你的基础知识,可以去搜索大牛推荐的必读书籍。GitHub从你的GitHub旅程开始,企业对你的面试就开始了。Social Coding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流程,真实的人名,一切代码review, check-in, test, build, document, 甚至讨 论,计划,brianstorming,流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项目历史的一部分,都可以像棋局那样复盘。 经验的面试者只要稍稍扫两眼一个人的GitHub历史,挑出几个check-in历史看一看,便完全能够迅速 判断这个人是否满足他的要求。不像象牙塔里面大作业,这里有源代码管理系统,自动化build,有check-in,有review,有分工,有 合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集市,一个超出象牙塔的集市,牛人相互吸引,你可以在互联网上 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的一帮人,真正做起一点事情,而不是交差,不需要受限于几十个人 的一个小班级。Here Comes Everybody。希望能以此为开端,我会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共勉,加油各位。

April 13, 2019 · 1 min · jiezi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

听君一席话,回头自己想啊,无论做什么事情头脑必须清醒,别人才不会以为你是个傻子,要有属于自己的灵性。NLP理解层次NLP理解层次**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是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1976年创办的一门学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微软领袖比尔盖茨、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等许多世界名人都接受过 NLP培训,世界500强企业中的 60%采用NLP培训员工,理解层次是NLP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于每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解决办法当然就会不同。「NLP理解层次」说,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我们可以分成6个不同的层次,而这个层次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你用低维度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以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理解层次」,把人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理解层次越高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环境理解层次的最低层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环境:你身边的人;你的领导、同事;你的公司;你的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天气;大众舆论……等等诸如此类。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环境的不好」而产生的问题。比如: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是个蠢蛋…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的办公室政治严重,没有好的晋升机制…房子太贵买不起,都是因为那些黑心炒房团、政府调控无能、没有一个富爸爸…总之,发生了现在的这个困局,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是运气的问题,都是我命不好,生在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遇到了这样一群人….而他寻找解决办法的路径,也会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这家公司不好,导致我没有晋升机会,那我就换个公司呗…找了一个男朋友,他现在对我越来越差了,又是一个渣男,再换一个呗…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接触过这种人,只要一与他们接触,就会感受到这「满满的负能量」,感觉这人世间的不幸都被他们碰巧遇上了,命运多舛的不行,分分钟生活就无法继续了…我们通常称这种行为叫做「抱怨」,但你是不是也曾劝说过这些人不要抱怨?她们似乎好像也知道抱怨不好?但为什么他们还是在不断抱怨呢?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层次处在了最低的「环境层」,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被死死的困在了这个层次,并不是他们想抱怨,而是在他眼里,除了看到环境之外,再也无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就只能是换个更好的环境了。如果是第五流的人才遇到了案例中的困境,他似乎除了抱怨房租、淘宝、员工,他是真找不到还有什么原因能解释这个问题…行动往上走一层,来到第二个层次「行为」想要解决问题,那你就得开始行动啊!你不能改变环境,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不改变,环境如何改变?你不行动,环境如何改善?是不是听着很鸡汤?有点像成功学?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在外人看来是一位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从不对环境妥协,他们相信上天不负有心人,只要我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是新时代的斜杠青年…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他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因为我的努力还不够」而产生的问题。比如:收入太低?因为我还不够努力…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创业失败了?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总之,发生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因为自己偷懒了?是不是努力程度还不够?是不是要加大工作量?如果你处在「行动」这个层次上,「环境」的问题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要解决问题,你就会从「行为」这个层面去寻找解决办法,看看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去做,去改变的?比如:都一年没涨工资了,今晚开始多加1个小时的班!女朋友为什么最近对我变得冷淡了?我要多发些消息,多打些电话去关心她!公司业绩变差了?一定是我睡觉睡的太多了,明天开始不睡觉!越努力的人,获得的成就也就会越大?他们也许比你更加勤奋,可产生的价值却不足现代社会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鸡汤?反对成功学?就是因为它们只告诉了你要努力,却没有给你方法,它们只是帮助你脱离了最低的「环境」层,来到了第二低的「行为」层!以为给你打一针鸡血,你就开始奋斗了,就一定能成功了!问题的解决,时代的进步,并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后推动,我们需要进入下一个理解层次…能力农业时代的人,比你更努力,但生产力不足现在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更勤奋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他们不会使用机器,也不会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工作效率、协作效率。机器和互联网是什么?看似是工具,本质是扩展了你的能力。5000年前,你想要告诉一个人一件事情,你得策马奔腾三天三夜,而现在通过互联网不需要1秒钟,互联网扩展了你的沟通能力。什么是能力?就是你能用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有选择便是有能力。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把问题归结成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所以,他们也会在「能力」这个层次里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线下门店生意不好,是因为我的经营模式太陈旧,我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社群经济的方式来降低我的获客成本,提高客户复购率….和男朋友关系处理不好,一定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要去学习能改善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比如《关键对话》、《幸福的婚姻》….以前我是做业务的,现在刚成为部门经理,团队业绩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我以前根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管理的方法,我得去报个MBA,从「古狄逊定理」开始学起…这类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他们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并且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去重新发明轮子,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我应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走到这个层次,既有「行为层」的勤奋努力,又有「能力层」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为公司里的中高层了。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当然,这里说的每提高一个层次,并不是说就不要下一个层次了,比如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思考层次。不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这一点很重要,切记!「能力」这个理解层次,是我们「意识」能想到的最高层次了。**再往上走,就要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区域,内容会变得比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层面,所以可能会比较难理解。看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多读几遍,多思考一下,毕竟看完不是目的,真的理解了,能改善自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才是目的,才是这篇文章真正能带给你的价值。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什么意思?你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开始的案例,导致现状的原因看上去有很多,哪个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团队管理的问题?营销方式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是应该打折清库存减少损失,准备关门?还是战略转型,坚持到底?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那如何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呢?我们就需要进入到下一个层次…BVR如果说「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什么是BVR?B(Believe):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从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为什么我们的专栏第一季度全是围绕概念来讲的?就是在帮你构筑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这是你的硬件,是你所有能力能够得以发挥的基石。V(Value):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的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内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定的价值衡量。东西不同,价值就会有高低,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因此,当出现A/B选择的时候,选择我们认为更有价值的一项。比如,你遭遇抢劫,别人问你「要钱还是要命?」通常你会选择要命,因为你的价值观是:命>钱但是当你现在有1个小时空闲时间,你打算用来看书?还是刷朋友圈?还是睡觉?每个人的选择就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对这3者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为什么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那是因为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也就无法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他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R(Rule):规条,做人做事的原则。这就像是公司的规章制度,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信念和价值观。比如我的一条行为准则是「做时间的朋友」,这个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我的一个信念,因为我相信「复利效应」,我只做有积累的事,能彼此增益的事,然后耐心等待复利的出现。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我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规条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因此,「能力」层是让你把事情做对,而「BVR」层则是帮你选择做对的事情。处在「BVR层」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先思考「哪个是最重要的问题?」、「除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的?」BVR层的缺陷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心生疑问,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几个选项都有客观的价值标准,可有时候2个选择看似都是对,或者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怎么办?比如你还是那个经销商,你是否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一定要当老板吗?还是回去打工?以我的能力至少也能百万年薪,还没有风险,何必那么辛苦?」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主观选择的问题,就需要再往上走一个层次。身份还没有身份精神我也不知道那应该怎么办呢?当你处在低层次的时候,你的思维会被限制住,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处在「环境」层的人,经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还有「行为层」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更看不到「能力层」里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最可悲的人生,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全都知道…直接让自己成为一流人才或者顶级人才!

January 30, 2019 · 1 min · jiezi

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2019.01.18问题描述:在学习响应式布局视频教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不是特别明白的知识点,比如:媒体查询、视口,视频中会讲解使用的那一部分东西,不太影响我继续看视频(能大概理解),但我对这个知识点完全没有清晰的整体认识(没有归纳过),觉得不踏实。我是应该先记下来,学完本块内容后,去阅读相关的资料。还是先阅读相关资料,弄清楚个大概,再去学习下面的内容。分析:其实将这个问题准确的描述出来的时候,心里面就有个差不多的答案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应该是——会不会影响我继续看视频。如果会,那就么的选择;如果不会,则两个都可以。不过也要注意,如果选择先看资料,往往会出现拔出萝卜带着泥情况,学新知识的时候,不懂的问题也会一个接一个,这时候要适可而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不能影响课程进度。如果选择后看资料,最需要注意的是别偷懒,看完课程后把记下的问题都解决一下,不能看完视频就跑。解决方案:先继续学习,完事秋后算账。这样短时间学习进度会很明显,会有正反馈。

January 18, 2019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