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了程序员你休息了吗

北京中国,北京,后场村。 据说每个工作在这里的人都喜欢这个称呼。 我没有去过,但听说过这里有互联网的十字路口。腾讯、百度、网易、新浪各占十字路口的一角。 在这里的人忙忙碌碌,每天挤着公交,坐着地铁,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奉献出去。不是给企业,而是给自己的梦想。 他们本可以找一份悠闲的工作,朝九晚五,成家教子,但是梦想二字刻在心中,又岂是说放就能放下的。 彻夜不眠的新浪大楼,是梦想驱赶着他们向前迈进。 这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就像我远在北京的哥哥一样,奋斗着,想在北京买个房子。 为了房子,放弃了安逸的工作,冷落了家,才有了彻夜不眠的互联网大厦。十二点了,程序员,你休息了吗? 我舍友去过北京实习一段时间,实习工资每天150元,去掉房租,去掉吃饭、挤地铁,实习证明,是唯一剩下来的东西。 观念为什么要去北京? 我想,如果我还在我的家乡哈尔滨的话,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是不需要犹豫的。 如今,我在天津读了大学,我开始怀疑我曾经的价值观。一定要去一线城市,这是上一代人的观念。 我在天津,邻家孩子在北京。那肯定,他们都看不起我,都觉得去北京的真厉害。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毕业薪资,也成为了评价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去百度、腾讯、阿里,去头条、美团、滴滴,众人的谈资成为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导致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进不去BAT,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我相信每个报考软件工程的人,都曾有创业的心,因为这是一个创业门槛最低的专业。 我们都曾有着创业的想法与点子,第一次说给人听时,被班里的人嘲笑一番,然后就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不爱与人交流。 因为害怕被嘲笑,一些想法不过是在种在心里,也不敢与人表达,渐渐地,连自己都淡忘了。 就像现在的我,被嘲笑的创意,但是当我觉得我现在去表达应该没人会嘲笑我时,我却想不到创意了。 因为长大的我们,真的是被二十年的生活限制住了思想,墨守成规,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也不敢去想了。 期望其实,冷静地思考思考,发现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我想去做,而是我会觉得,我如果这样做了,其他人会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看法,我才会去做。 我活了这么大,人生不是活给了自己,而是活给了父母的期望。 父母期望着我们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就这样安稳地活下去。然后父母拿着一辈子的积蓄,对我们说:“对不起,我们只能帮你们交个首付了”。 每次想到这个画面,我都会哭出来。父母一辈子的辛劳,都是为了我们。我们理解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努力工作,就想着减轻父母的压力。 然后呢? 在异地打拼十几年,天天加班,忙得连父母的电话都忘了打。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父母已经休息了,明天再说吧。 加班十年,父母辛劳一辈子,结果呢?我们没有了青春,父母也长了白发,剩下的,不过是一座没有感情的房子而已。 感谢父母,但是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生命还剩多久?为什么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 每个人都想的是,年轻的时候多拼搏,以后不后悔。只是,我们年轻,父母还年轻吗? 长大一夜之间,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少。我再也不是昨天那个被VNC的需求折磨得焦头烂额的程序员了,看清了这一切。 无情的世界,换一任领导就废弃掉老师半年的工作成果,改一项政策就浪费掉程序员大好的青春。我曾是一个对开发充满热爱的人,但是却已渐被各种不靠谱的甲方消磨殆尽。 为什么你要去百度?因为我去的第一家公司,又要xxx,又要xxx,忙活了半年,最后差点没拿到工资。在百度,起码稳定。 原来去BAT竟然是这种理由,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梦想这是谷歌搜索出来的前辈给的建议,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底下人数着工资悠哉悠哉地朝九晚五,自己忙得997天天发愁,最后发现所有的项目都是外包的,就靠着项目挣点钱,给员工开完工资后发现没剩下钱。 再也不相信甲方了。 5000块给我做个携程出来。需求无论合不合理,先改了再说。先别签约,把这个实现了再说,然后甲方跑了。 谁都有梦想?而我们的梦想和甲方的诚信一起埋葬了。 还是程序员最靠谱! 十二点了,程序员,你休息了吗?祝在梦想道路上奋斗的你们前程似锦,加油!

June 14, 2019 · 1 min · jiezi

别人放假去旅游你却在家搞学习

➢ 假日狂魔去年春节前, 一不小心就聊到了过年的安排。 同事说打算在星巴克闭关, 好好深入下技术相关的内容。 也就意味着过年, 大概有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沉浸在学习中。 后来,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 选择了与书相伴,没有回家。 忘了是出于什么原因, 我也曾在去年的五一和国庆节奋斗过。 一个整整7天,一个整整10天。 除了看课程,就是在写代码。 甚至于残忍到像这种2,3天的小长假, 我都没放过。 ➢ 一个小长假节假日的意义很多, 但是最重要的有两个。 一个是和家里人一起聚聚, 一个是去外面的世界走走。 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 是不是已经想好了怎么安排? ➢ 上线定律没关系,如果你还没安排好, 你的老板也已经替你安排好了。 放假,不存在的。 一到节日就上线,加班加点撸起键盘开干吧。 如果节日前能够顺利上线,恭喜你。 节假日的24小时*3每分每秒你都可能被召唤。 如果节日前不能够顺利上线,还是恭喜。 妥妥的通宵和节日都加班,好好写,不要停。 ➢ 加班余额讲道理, 加班的另一个意义不是调休吗? 上班的核心意义不就是赚钱吗? 放假的意义不就是回家和休息吗? 钱没赚到, 加班的时长到是比卡里的余额还多好几个0 ➢程序员的世界现在的程序员早已不是性格木讷, 不善言辞,没有社交了。 反而是上班撩妹,下班吃鸡, 明里暗里还在努力搞学习的那种。 也许有过我和同事类似体验的同学不多, 理由也各不相同。 愿大家的小长假能够如期释放, 至少,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June 5, 2019 · 1 min · jiezi

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反对996了?

摘要: 反对996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也许不少人和我的感觉一样,996这个话题持续的时间有点长了,这挺神奇的。因为,通常一个热点最多持续三四天左右。而996这个话题,竟然从年初聊到现在,这里不妨梳理一下最重要的3个时间节点:1月19号,有赞员工在脉脉爆料公司强制实行996;3月26号,某程序员在GitHub上发起996.ICU开源项目,不到一个月时间,获得22万个Star,成为GitHub网站Star数最多的项目;4月12号,马云谈996发布,称“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来,马云彻底引爆了996这个话题。对于996,支持者觉得天经地义,反对者觉得不可思议,究竟谁对谁错,暂时不去说它。我们来先聊聊为什么996突然这么火了?或者说,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反对996了?简单地说吧,时代变了,观念也变了。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2018年,中国的GDP是13.6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生活也算是"丰衣足食"了。中国人有一句很实在的问候语,“你吃了吗?”,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古怪,因为对现代人来说,吃没吃不是问题,吃什么才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其实,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中国人是在最近几十年才正真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的祖父辈,甚至父辈都经历过没东西吃的疾苦。现在时代变了,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会去问“你吃了吗?”。当收入达到某个阈值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自然会有所改变,简单的一个问候语也能说明问题。那么,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改变呢?也许是时候改变996了,我们可以听听环球时报的胡大主编是怎么说的:我个人认为,舆论场这一轮对996的批评有其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理解和追求。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包括工作效率的提升,以更加文明、人性的劳动时间安排。我相信很多大公司将会面临优秀员工对长期加班意愿减退的现实压力,全凭“弟兄们”一起玩命工作、支撑公司锐气的时代文化实际上已在动摇。反向思考一下,如果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现代人过得越来越累,那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还需要拼命工作,我们要这AI有何用?95后已经步入职场22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话,那么95后差不多工作2年了,不同年代的人有代沟,这是我们这些“长辈”不得不承认的事情。举个例子,大部分长辈觉得我们必须买房、必须结婚、必须生小孩、必须生二胎,这让我们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有时候也有点崩溃,生活哪有这么多必须啊,太累,还不如按照自己想法去生活,不影响其他人就行。崇尚自由、享受生活、充满个性曾经是贴给我们8090后的标签,这些也适用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只是他们会比我们走得更远一些。我不是95后,说实话也不太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但是我想有2点是确定的:他们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会更加崇尚自由、更加享受生活、更加充满个性;长辈们再去拿成功学去教育下一代也是徒劳的,因为每一个世代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你们的成功是没完没了的赚取名利,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你们热爱工作,他们更热爱生活,不理解拉倒,但是也没有必要去洗脑对方,改变不了的。996是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这至少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对决,还是可以和解的,而方法无非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结论996只是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一种比较变态的工作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革新,它一定会被改变,相信这次996辩论只是一个起点。正如国父所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谁也阻止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996的支持者们,我只能说,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哈哈。关于FundebugFundebug专注于JavaScript、微信小程序、微信小游戏、支付宝小程序、React Native、Node.js和Java线上应用实时BUG监控。 自从2016年双十一正式上线,Fundebug累计处理了10亿+错误事件,付费客户有Google、360、金山软件、百姓网等众多品牌企业。欢迎大家免费试用!版权声明转载时请注明作者Fundebug以及本文地址:https://blog.fundebug.com/2019/04/16/why-do-people-against-996/

April 16, 2019 · 1 min · jiezi

程序员工作 996 生病 ICU ?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2 分钟。说实话,一般平时这个点我已经睡着了,今天准备好的文章也会准时在凌晨推送给大家。睡前看篇关于强制 996 加班的消息,里面有句口号还挺溜,上班996,下班ICU,为此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思来想去,还是变更一下明天的内容,临时改为这篇,让我们一起发下声,虽然不一定有用。当下,996 是部分公司的工作模式,特别是部分互联网公司。对此,有人在GitHub上建立了 996.icu 项目,项目发布一个小时之后,标星就超过了 1000 。截至发文,项目标星已经达到了 8698 ,目前还在持续上升中。这个 GitHub 链接是这个:https://github.com/996icu/996…看了下项目简介,是一个程序员抵制 996 的帖子,然后希望更多人在 issues 里曝光哪些公司实行 996 工作制的,同时还明确了 996 这种机制下应该有哪些补偿和权利。除了在 GitHub 上建立项目之外,996.icu 域名也被注册,相关页面上大举控诉部分互联网公司实行 996 工作制的行为,并直接点名京东等公司。网站作者给 996 的员工算了一笔账,按照劳动法规定,996 工作制下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 2.275 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对于 996.icu,作者解释为 “工作 996,生病 ICU” 。在今年 3 月中旬,职场社交平台上,有自称京东员工称,京东未来将实行 “995” 工作制。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不会强制要求员工加班,但鼓励大家全情投入。我自己在公司,也会经常加班,但是都是我自己主动进行加班的,从来没有过强制的 996,如果规定你早 9 点来,晚 9 点在走,我估计是个人都受不了,我能接受加班,但是你不能强制,周末本来就已经很幸苦了,还得占用一天,真的接受不了这种工作制度。但对比下当下,确实不少公司都开始 996,可能 996 的原因很多,有业绩不好的,有重要项目要赶的等等,反正一大堆理由。从我接触的程序员中,大部分程序员相对来说都比较自觉的,工作没完成,都会主动加班的。而且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加班氛围也确实浓厚,本来也没几个踩点走的,强制 996 后,大部分人实际下班时间其实更晚了。我是真心觉得全都是借口,变相的对我们进行剥夺,就好比,一到各种请假的时候,开始跟你说法律规定了,一到各种加班的时候,从来不跟你讲法律规定。虽然我这点微薄之力不一定有用,但好歹挣扎下,程序员们虽然老实,但是程序员们也要生活,程序员们也要休息啊,程序员们也要权利啊,不能看着程序员好欺负,就真的欺负到底了。最后,态度鲜明的抵制 996,这不是个好氛围,今天不说话,未来很可能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实行 996了,力量有限,但是我也要发声。说句真心话,员工的效率与产出不是靠堆时间换来的,磨时间是最蠢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也不是靠压榨员工时间来获取的。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希望可以点个在看,同时转发给身边同样是程序员的朋友、同学和亲人,让我们一起发声抵制 996。·END·程序员的成长之路路虽远,行则必至微信ID:cxydczzl往期精彩回顾程序员接私活的7大平台利器Java程序员的成长之路白话TCP为什么需要进行三次握手Java性能优化的50个细节(珍藏版) 设计电商平台优惠券系统一个对话让你明白架构师是做什么的? 教你一招用 IDE 编程提升效率的骚操作!送给程序员们的经典电子书大礼包

March 28, 2019 · 1 min · jiezi

为什么美国程序员工作比中国程序员工作轻松、加班少?

摘要: 低效的加班文化需要时间改变吧。作者:LJ,微信公众号「LJ说」( LjNotes ),卡耐基梅隆(CMU)硕士、前腾讯/OPPO产品经理。正在美帝留学的PM,与你分享产品、互联网和学习成长话题。Fundebug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难道美国的程序员就不加班吗?他们就一天八小时工作,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非工作时间完全找不到人?还有什么食物饮料都免费提供?让我来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吧,还… 真是这样的。加班文化应该是中美两地最明显的不同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可以讲清楚的。我在两个国家都工作过,也在不同岗位工作过,所以就尽量从不同角度来简要说一下。国内程序员加班严重,问题首先不在程序员这个群体。产品层面拍脑袋决策多产品层面,拍脑袋决策多,美其名曰:互联网思维、小步快跑、试错思维,其实是没想清楚,反正我就需求一提,技术团队来做,上线后成功了我是产品天才,失败了也没啥坏处,找个借口说什么“互联网市场变化太快”也能搪塞过去,或者找个新项目,继续画大饼。国内的产品经理实在是太多了,很多还是刚毕业的小鲜肉,没有一点经验积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一个需求,就能让一帮技术专家为之操劳好几个月去实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产品经理很厉害,但人数一多,每个人都要业绩,都拼命想点子、提需求,技术团队怎么能招架得住那么多需求呢。于是就会这些现象:节假日来了,我们上一个活动,或者节日小彩蛋功能。竞品上了一个 xx 功能,看起来不错,我们也抓紧上一个。10个产品经理同时跟你说:这个需求我跟老板对过了,xx 之前必须上线。产品经理没有想清楚某个功能的价值,或者带来的收益不痛不痒,而技术团队则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心血,也就是加班。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产品经理的错,国内公司,老板的指令太多了,不说了,你懂的。在美国这边,产品经理大多是行业经验非常丰富的人,要么是从工程师转过来,要么是从多年的商业领域经历然后读个 MBA转过来。上线一个功能,经过严谨的理论推演、多轮前期调研、科学的 AB test,从提出 idea 到最终用户看到更新,经常耗时半年或一年。很多不成功的 idea 还没面市,就因为数据不好而“胎死腹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产品需求的质量,另一方面也给技术团队足够多的时间来设计和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架构。技术团队话语权低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往往更重视产品更新迭代,而忽视技术的建设。比如说技术团队有100个小时,老板可能会把90小时都投入到实现产品功能,给技术优化、修补技术债务。于是就会出现技术实现非常粗糙的情况,举个栗子,给你一周时间,实现一个 IM 功能,你还会考虑什么模块化、可维护性、性能优化之类的吗?当然是怎么快怎么来,百度一下有没有别人实现过的代码,ctrl+v / ctrl+c,一点运行,诶,跑通了,上线。所以国内很多程序员看别人的代码,感觉都是一团 shit,完全没法维护,干脆自己重写一个。技术老大能跑到老板面前说“我们先把产品需求停一停,让我们的技术团队好好地优化一下基础设施吧。”吗?只要他不是傻子,都不会这样说。话语权低还体现在,对产品几乎没有决策权,甚至不能质疑产品决策,提反对意见,总会被产品经理各种理由挡回来,产品经理有一句话终结争论的尚方宝剑:这是老板要做的。久而久之,技术债务越堆越高,bug 越来越多,程序员不加班,谁加班?而美国公司的现象是,技术话语权非常高,一个没想清楚的产品需求,能被技术团队直接打回去。同时,技术团队可以自主地花很多时间在技术优化上面。产品不能按时上线?经理说:没关系,延后,按照最优的技术方案来推进。有时候你想赶紧上线,提交一段粗制滥造的代码,会被同事鄙视死,被老板骂死。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专门抽出精力,来弥补技术债务,产品需求放一边先。在这样的环境下,短期看起来效率低,但长期是最高效的。国内是“欲速则不达”,美国是“慢工出细活”。技术基础设施差知乎上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讨论:腾讯的技术建设是否落后?这不但是腾讯的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都非常差。有多少个公司能养一个专门的 Infra 团队?有多少个技术团队能专门成立一个小团队,进行 Infra 优化?即使有,有多少个公司能保证 Infra 团队的成果能在全公司推行?我相信能做到这样的公司是凤毛麟角的。中小公司不必说,在这样高度竞争环境下,哪有财力养一个不能直接带来 KPI 提升的团队,即使有钱,也没时间搞优化。而大公司呢,即使腾讯这样的体量,有一个 TEG 事业群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实情况是,依然没有全公司通用的内部工具,各个团队依然在重复造轮子。阿里算是做的很好的,前几年开始推行的大中台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解放了各个产品部门的生产力。计算机程序这种东西,一个人写和一群人写,几千个用户使用和几千万用户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团队越壮大,效率越低,用户数越多,bug 越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天没有人关注基础设施,未来就会又无数个程序员为此加班。而说回美国这边,专门的 Infra 团队几乎是每个公司的标配了。这也是工程师文化的结果,创始人、高管团队一定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走过了很多弯路,所以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畸形的职场文化最后再来说说文化的差异。美国人非常注重个人和家庭,牺牲自己的时间来给公司加班,这是不可能的。一到下班时间准点走,非上班时间完全不查邮件。很多公司入职培训就专门强调了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就是说:下班时间就是你的时间,你有权利不处理公司事务。反观国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加班就是约定俗成的。还出现了看似很有道理的人生经验,比如“年轻人就应该多拼一下”,“加班能学到更多东西,对未来也有好处”。加班,竟然成了光荣的、可以拿来攀比的现象,比如说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收到老板的点赞很开心。而管理者呢,还就吃这一套,谁加班多、会来事儿,考核的时候就更有好处。在这种加班氛围下,甚至还出现了“伪加班”。早上十点到公司,上个厕所、看会儿新闻、刷刷朋友圈,就到十一点半了,什么工作也没做,然后准备吃午饭;饭后逛一逛、睡个觉,又到2点上班时间了,写会儿代码、刷刷知乎,一下午又过去了,很多公司有免费晚餐,吃完饭回来7点左右,再写写代码,磨到10点。哦耶,又是充实的一天呢,发个朋友圈给老板知道。其实一天有效工作时间还不够8小时,但就是“加班”了。综上,大概就是国内加班严重的原因。我觉得这也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现象,谁都没有错,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在国内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公司为了生存必须跑快点,个人为了发展必须多做事,毕竟你不做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来抢。等到中国真的发展到美国这样的发达程度,生存的减小了,才有资格谈更好的生活品质。作者:LJ,微信公众号「LJ说」( LjNotes ),卡耐基梅隆(CMU)硕士、前腾讯/OPPO产品经理。正在美帝留学的PM,与你分享产品、互联网和学习成长话题。

February 21, 2019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