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讨厌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作者 | 马小聪来源 | 怀左同学01 好像是2016年的冬天吧,窗外下着鹅毛大雪,屋内暗沉沉的,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早晨7点钟,我收拾好东西,出了门,当时我边走边跟好友视频,说着我昨晚复习的状况,有时说着说着会把自己说激动了,然后开始一个人对着屏幕手舞足蹈。 不知说了多久,聊得正起兴时,脚下一滑,整个人脸朝下跟大地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我手上拿的东西“嗖”的一下飞了出去。 当时很尴尬,心里想着:千万不要被人看到我这幅窘样。于是,我立马起身捡起东西,像没事人一样走着。 我偷偷从包里拿出小镜子,看看裹在嘴里的牙还都在不?我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摔跤了,但狼狈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先看看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受伤。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曾亲眼看见,一个路人从我身边走过,有说有笑的,估计太过沉浸在喜悦中,脚下的“安危”没察觉到,摔了下去,门牙磕掉了半个。 其实我都告诉过自己好多回了,走路的时候不要玩手机,不要哈哈大笑,好像一到那种场景就跟控制不住一样,依旧做着让自己后悔、也让自己讨厌的事情。 那次我还信誓旦旦告诉自己,以后绝不可以这样了,走路要小心,不能三心二意。 可就在前段时间,刚一出门,看到读者发来好几行文字,言语中有无奈、有焦虑、也有痛苦,问我究竟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边走路边给他打字,也许太过“专注”了吧,没看清前面的路,猛的一下,撞了电线杆上。 有时候我真的很讨厌自己,说了很多遍还是不改,走路这件小事都做不好。 02 以前我特别能说,一些话不经过大脑就说了出去。 别人说我活泼、天真,其实后来想想,这个词的背后还有一层含义:傻。 记得上学时候,我特别不理解一点是,分明对方穿得衣服不好看,可人人都在吹捧,说着一些赞赏的话:你今天好漂亮啊,你这个衣服太适合你了; 明明你根本没学习,考试挂科是你没看书的原因,搞不懂为什么都要把做不成事归结在运气不好、老师不喜欢我等外在因素上。 那时的我,性格比较直,常常与别人唱反调。就好比,刚买了一件东西,都在说好看,只有我说了不好看,还多嘴了几句,给了些建设性意见。 当时说的把我自己都感动了,以为她肯定会感谢我。可是,第二天我跟她的关系便走远了。 我明明是好心,真心实意为你好,搞不懂身边的人为什么都愈发讨厌我。 后来在朋友的提点下,我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提意见可以,但前提是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你太笨了,都过半个月了还没学会。” “你穿这个衣服好丑,就像是要去唱戏一样。” .......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每次说完,自己都会后悔,第二天连忙去道歉,发现已经没什么作用了,我的无心之言早已在对方心中深深扎了根。 那时很不喜欢自己,这么大人了,连话都不会说。 03 我有段时间,考试频频落榜,总是差那么一两分,对自己特别失望。 我真的努力过,晚上睡觉时在床边备一瓶水,第二天自己起不来的时候,就拿水擦一擦脸,瞬间清醒。 宿舍11点熄灯,为了不影响室友睡觉,我钻进被窝里,打着LED灯继续背书。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分明很努力了,可结果总是让人难过。讨厌自己为什么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当然当你冷静下来从中找原因时,也会有太多你不行的理由。 就比如;不够仔细;不够谨慎;没有时间观念等等。 丧,每个人都会经历。 时间长了,我倒不觉得它是一件坏事,暂时的不成功没有什么,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好,从失败过程中找不足,等各方面都沉淀得足够优秀时,该有的,都会有。 二十多年来,我讨厌过自己的性格,讨厌过自己的为人处事,甚至也讨厌过自己的愚笨和不聪明。 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很感谢那个一直在讨厌中的自己。 我不够好,所以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不那么讨厌。 04 如果你问我,现在还讨厌自己吗? 我想告诉你的是:仍旧。 改变了这么多年,我现在依旧在讨厌自己,讨厌自己不够细心、心思不够细腻。 平时在排版文章的时候,发给小午看时,他总能看出很多问题,就好比字号变了、空格多了、少一个逗号等等。 一次又一次,我在努力学着像他一样仔细,因为我也不喜欢粗糙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哪哪都满意,那很容易知足,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昨天我去参加一个活动,台下坐的差不多都是90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说:有没有人觉得自己没有缺点,完美无瑕,全身上下挑不出一点毛病? 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 其中有一个人说道:我这个人很懒,打心眼里很讨厌自己这点,不过我一直在强迫自己动起来,我自己都不喜欢,想必别人更不喜欢了吧。 自己最了解自己,不好的地方,正因为自己不喜欢,所以才甘愿花时间去改变。 不得不说,讨厌自己,是变得更好的开始。 每一个活出自我的人,都曾深深讨厌过自己; 继续保持你的不喜欢, 总有一天,你会爱上你自己。

November 5, 2019 · 1 min · jiezi

不再当好人之后我的生活轻松了很多

作者 | 怀左来源 | 怀左同学01我以前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好人”,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在乎身边人的评价,平时做事小心翼翼,唯恐得到哪怕是一点点差评。 朋友有事叫我帮忙时,我不管自己手边有没有事都会说没事,先去陪别人,完了回来再做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搞得自己很累,但看到别人开心,我就觉得很值得。 谈恋爱时,我也超级在乎对方的小心思,有事没事就会去猜对方话里的意思,她开心我就开心,她不开心我也不开心。 爱得很用力,但是情绪起伏不定。 做“老好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没办法,怕得罪人,怕别人对自己有意见,怕自己苦苦经营起来的“好人”人设毁于一旦。这种感受最强烈的时候,是在我住宿舍的时候。 和别人一起住时,明明已经很晚了,自己也想睡觉了,但如果还有人在玩,我就永远都不会提出关灯的建议。躺在床上的我,睁着眼,听着别人玩游戏的声音,每次都熬到别人关灯才睡觉。 主动权一直交给别人,留给自己的永远都是被动。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想提建议,但是心里倒数十个数以后想想还是算了吧。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嘴上告诉自己的是维护关系,友谊第一,其实心里的实际情况是有点怂,怕和别人闹掰。 直到蒋方舟描述了她的“讨好型人格”后,我才知道自己身上的状态其实也是这种人格。 “老好人”原来不是真正的好人,更多时候,是失去自我的怂人。 0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和之前的一个舍友闹掰,也就是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不管你怎么做,也不管你做什么,总会有一些无缘无故的矛盾和不喜欢,而这些,都是你控制不了的。 解释没有用,苦苦维系关系没有用,逆来顺受更没有用。 也就是脆弱活生生展现在眼前时,我终于发现,建立在讨好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实际上都是无效的,像极了豆腐渣工程。 另外,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每一个刚开始写作的人都希望收到大量好评,永远都不要看到差评,但其实很多读者都不认识你,如果不认同你的观点,骂几句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一篇文章数据好,自然会收到很多评论,之前我每次看到那些不好的言论时,内心都久久过不去,难受半天。 我觉得文章是我辛苦写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们怎么能这么对我? 现在回头再看时,这种想法完全就是自己内心戏太足的表现。社会从来不会因为你的苦劳而奖赏你,别人也只看结果,不会在意你的过程。永远都有人喜欢你,也永远都有人讨厌你,这一切,可能都与你无关。 后来我写文章时间久了,再看到不好的评论时也就直接略过了。你不懂我,我就不强求你懂了;你不喜欢我,那我也不强求你喜欢了。 多说无益,再说就是浪费。 03但总有人会悄悄爱着我们,关注我们的动态,时常看我们写的东西,留心我们的行程,在意我们的心情。往往,我们会选择性地忽略这些,而特别在意那些不好的信息。 这也是做“好人”最累也最纠结的地方吧,被偏爱的时候有恃无恐,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却永远在骚动。 可能也是因为贪心,想让一切都好,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想让自己的人设看起来阳光灿烂,想让别人提到自己时满口都是夸赞。 而这样做事,人往往活得最累。 我朋友和我一样,之前也有这种“好人”病。她微信里加了很多陌生好友,人家觉得她学习成绩好,平时积极优秀,就会经常问她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刚开始她还能应付,但随着好友人数的增加,她每天要在回复别人的问题上付出很多时间。 有一次她用工具检测微信好友时,发现几千好友里,有几百人已经将她删除或拉黑了。她顿时觉天踏了,伤心地问我:“我平时对别人那么好,有问必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删掉我?” 我说:“对别人来讲,你就是一个免费的客服,问问自己,你对免费客服有感情吗?” 这句话好像听着有点扎心,所以我就换了一句更扎心的:“别人删掉你,是因为你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价值。” 越长大,越发现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互换,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是好人,别人就要对你好,而是因为你有用有价值,别人才会花时间对你好一些。大家都很忙,谁也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用的地方。 所以“老好人”做的大多数维系感情的努力,到后来都没有太多实际作用,而是越是付出,越可能不被珍惜。 好的关系就像跷跷板,你压一下我也压一下,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平衡,是势均力敌。 04所以彻底想通之后,我就不再做“好人”了,好坏评价都一笑而过,该关灯时关灯,该说不的时候就说不。 拒绝是我之前一直缺乏的能力,于是当我真正拥有时,我才发现原来拒绝别人也没有自己设想的那么糟糕。 这些天我重看《三国演义》,张辽劝降关羽时,关羽提出的一个条件是:如果日后有我大哥的消息,我一定追随而去。曹操后来答应了,因为他也觉得对关羽好一些,关羽可能会选择跟随他。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在演义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直奔刘备而去,这段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流传到今天。 那么换个角度试想一下,如果关羽也是一个”老好人“,觉得受了曹操太多恩惠而放弃刘备,那么世人又将如何评价他呢? 所以说,一个有态度的人往往比那些没态度人,更受人尊敬。 我突然发现,管理时间、精力或者自我的精髓就在于说不,不是每件事都得做,不是给每个人都得讨好,而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把感情投入到重要的人身上。 这也是二八定律的应用表现啊,而这样做起来之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生活轻松了很多,也高效了很多。 今后,我再也不想做老好人,我只想做一个独立且有能力的人。 不再依赖被人喜欢的样子活着。

August 20, 2019 · 1 min · jiezi

说说高考填志愿

1. 成绩一下来,那帮熊孩子们就得忙着填写志愿了。 高考志愿,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城市,学校,还有专业,这几者之间该如何权衡。 人这一生的选择有很多,但关键的却寥寥无几,去哪儿上学,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谁结婚生子,每个关键的选择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考志愿,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他们人生中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了。 首先直接说我的个人结论吧:在知道自己职业兴趣的前提下,专业 > 城市 > 学校,在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情况下,城市 > 学校 > 专业。 请注意这里的字眼,是职业兴趣。高中的男孩子大多喜欢打篮球,于是毕业之后,想往体育方面发展,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你觉得这可能么?几乎不可能,所以这不能叫做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得跟自己想从事的行业挂钩,并且在人生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以它为日常工作,例如律师,医生,建筑师,程序员等等。 2. 高中时期就知道自己真正爱好,并把它当做人生职业的人,是很幸福的,因为在大学期间,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这时候,选择相应的专业,能够让自己长时间接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多少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运气好的话,遇到自己敬佩的老师,从他身上学习,还有更大的概率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选择好的城市同样重要,虽然前面说这种情况下专业大于城市,但我觉得就算是约等于的关系也不过分,那该怎么选?很简单,国内最顶尖的城市北上广深,这当然是首选,以及其他新一线城市,挨个看一遍,估计心里就有答案了。 新的行业,新的趋势,新的机会,基本上都首先诞生在大城市中,最优秀的人群,也汇聚在了顶尖城市之中。在大城市的环境熏陶下,一个人的视野、格局都会有明显的变化。 3. 但不得不泼一盆冷水,能够在高中刚毕业时期就知道自己职业兴趣的人,可以说非常少,对于农村的孩子更是如此。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实践已大大脱节,高中教室里的孩子,没日没夜的学习,刷题,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学习的那几门学科知识,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兴趣去了解外部社会,有哪些行业,行业的特征和需求是什么,当然,其实也没啥条件去了解。 并且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的思想便是努力学习,考个好的大学,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并不知道,只是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很少有选择权,于是缺乏对于选择的判断能力。 所以到了高中毕业的阶段,大多数人,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认知是不太够的。 这个时候,城市是首选,除了上面说到的优势,还有便是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资源是其他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秀的资源不仅能够利于我们自己,甚至也会利于我们的后辈。 前段时间我问一朋友,毕业之后怎么打算的,他半开玩笑似的跟我说:回老家建设家乡呗!于是我跟他建议道:尽量不要回老家,你的家乡不需要你去建设,你没那么牛逼。拼了命也要留在大城市,至少让你的下一代接受这里的教育,不然的话,你的下一代很可能会重复你走过的路。 学校的选择其实没啥好说的,因为这直接和考试分数挂钩,在没有出现填写志愿重大失误的情况下,能够上什么层次的大学,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时候可以看看学校的风格,有的学校是偏理工科的,有的学校的是偏文艺语言经济类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上面第一种情况下的学校选择,也参考这里。 最后,说一下专业。大多数人选专业,包括当年的我们,一是盲目从众,选热门的,比如文科生会倾向于经济,金融,会计,商贸;二就完全是闭着眼睛乱选。等上了大学,学习了一段专业课程以后,我们会发现对其完全不感兴趣。 这种情况大概率会发生,你选择的专业并不是你所喜欢的,可能也并不了解。但是没关系,一个事实便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有的人大学读了四年,都不知道自己专业究竟是啥。 只不过很多人在人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其实跟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没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没必要上了。 大学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便是一次选择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当然选择前,肯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就是你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比如你喜欢写作,大学坚持写几年,可能成不了专业作家,但是写文章赚钱,做个自媒体总是可以的;比如你喜欢英语,学精通一些,当个培训老师赚钱养活自己总是没问题的。 再退一步说,你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也没关系。选择一个好的行业,例如互联网,工程技术,经济金融,大学自己潜心学习几年,到毕业时,可能考上名校研究生有难度,但是找个相关的工作,养家糊口是没啥问题的。 你得知道,二流及以下学校的大多数人,甚至一些优秀学校的人,是没什么耐心在大学期间保持学习状态的。当你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个一两年,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之后,你就已经超越很多人了。

June 21, 2019 · 1 min · jiezi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的成因和特征注意力: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有即时的回馈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容易进入心流的典型的角色及其行为,诸如攀岩选手、外科医生、诗人、作家。想想网络游戏是不是很容易令人进入心流,这种失序的心流被称为:瘾。当事人太沉迷于做某件事所带来的心流体验了,像很多的数学家、象棋大师、作家,以至于不愿意再回到现实世界中。人类为何难以进入心流作者指出与动物相比,人类拥有一套复杂的神经系统,可以感知、摄取更多的外在信息。“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而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只要没有外来冲突,它们总能保持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想想你家的猫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但是人类往往因为所拥有的一套强大、复杂的神经系统而“自作自受”工作比休闲时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这位国外作者竟然还举了中国古代的《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来说明例子。整合,而不是二选一我发现人的思维某些时候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法从一个圈子里跳出来,最后只能一直原地打转。最要命的是往往自己却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困在其中了让我想到了最近流行的网络语:做什么选择题,我全都要!第二篇序的作者曾谈到,在年轻时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讨厌厚黑,但是这种在中国生活的人生态度自然不会很顺利,一想到如果自己变成奉行厚黑的人,又与内心真实的自己相矛盾。当他看到这本书时才恍然大悟:他并不需要在这两者之中做取舍,而应该把它们整合,整合成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意义。全神贯注减轻了脑力负担哈,好熟悉的一个词:全神贯注!,我记得小学有篇课文就叫《全神贯注》。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当人们集中注意力时,大脑皮层活动竟然减少了!全神贯注不但没有耗费更多心力,反而似乎减轻了脑力负担。最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心流较强的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事情上。幸福只不过是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的某种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内心对外在环境的阐释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到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我们并不创作音乐,而只听身价数百万美元的歌手的白金唱片;我们不从事艺术创作,只会对拍卖场上喊得最高价的名画赞叹不已;我们也不肯冒险贯彻自己的信念,只会每天花几个小时,看演员在虚拟的情境中,假扮出生入死。这种替代的参与方式,至少粉饰了浪费时间的空洞感。但是跟投注在真实挑战上的专注相比,它实在太薄弱了。自寻目标的时代大多数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会传统的制约,亦即来自外界;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时,往往以某种奖励吸引你追随它。世界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不做外部目标的奴隶,就要拒绝它们的奖励。而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序最多的书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读了半天心想:怎么还没到第一章?????共有六篇序,前两篇序写的比较长,但也是写得非常好的。值得细细品读,第一篇序《序一:自造内心秩序之途》是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所写,第二篇序《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还是这本书作者的一个中国学生写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小尾巴上面大部分都是引用原书的话,真心觉得作者对这方面研究的太透彻了,可以总结出一套理论的那种。所以我也没必要再用我这理科生的头脑加工转述一遍了。不过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观点来看,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一本书的话,你应该可以使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January 21, 2019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