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朝花夕拾-3-Year-50-G-20-W

我的故事,就在那里。 不论有没人看这一番平淡激情,不论他人是贬斥还是贬责,它肯定调演完。 这个故事的配角,叫「jsliang」。 一 前言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一年到头,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咋出门生产,回头一算啥钱也没挣着。 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一望无垠,活得小心翼翼然而总满眼期待,虚浮干活想着今天更好。 Hello 大家好,我是爱折腾的 jsliang,一名在一线奋斗的普普通通前端程序猿。 2020-2022,3 年,50 G 相册,20 W 贷款,见证我的短暂人生片段。 心愿此时此刻,此故事,能分享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欢送点赞评论,加好友,和你共见证每一天的成长。 二 晓得本人想要什么,尤其重要简述:2020 年,裸辞,坐在创业园小板凳上,笑着个脸,电话跟外婆说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2.1 起2019.04.01,jsliang 入职了跨境电商 S。 那一天,是愚人节;那一天,情绪冲动而期盼;那一天,我衣着自认为得体的翻领长袖,和穿到 2023 年还在用的劣质外套;那一天,身上沾满了昨晚缓和期待没留神到,睡了假棉绒被后,一身的小细毛。“看那个新来的多勤奋” 尽管很忙,但很空虚~ 2.2 承2019-2020,这一年,经验了很多事件。 这一年,我在哼次哼次写着后盾管理系统;这一年,我差点被杀鸡儆猴优化掉;这一年,我嘴软地和领导吵过架,和产品吵过架,和测试吵过架;这一年,我由脾气火爆,到被教会了什么叫 “工作不能带集体情绪” “产品测试说的都是对的” “你要好好致力能力有更好倒退”。在 2020 年 7 月的时候,带着 20 天调休假期,惨淡开场,裸辞待业。 迷迷糊糊回来租房的时候,我没敢和任何一个亲戚说。 正如我没遵循父亲倡议靠关系去尝试国企,而是稀里糊涂本人找了一份外包工作一样。 我有本人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在当初看来是那么稚嫩。 然而,本人曾经做的事,那就做了,扭扭捏捏不像样。 晓得本人想要什么,尤其重要。 2.3 转那时候的日子是煎熬的。 因为我裸辞后才晓得,原来面试还有那么多弯弯绕,而我的技术,还有余于让面试官高看我一眼。 心田的煎熬,让我晓得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是时,置顶笔记「月薪 13k 了吗?晓得本人想要什么,尤其重要」 始终被我拿来压服本人:他只不过是想让薪资更高一点,他能有什么错。 无所谓,我会出手~ 于是我开始了 “海量” 的打算,我尝试让一个无业游民的生存趋于均衡。 我成为了一枚 b 站 up 主,继续更新我的到职状态,以及我的复习计划: 账号已改名「jsliang95」 ...

January 27, 2023 · 2 min · jiezi

终究与大学说了再见

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纵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得收拾行囊去往人生的下一站,迎接新的挑战。到上海已经有几天了,安顿下来之后,花点时间写一篇文章,记录总结一下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活。 大一大一的时候,生活充斥着新鲜感,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心里还有一种从高中沉重的负担下解脱出来的愉悦,现在觉得那时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那时候我加入了三个组织,因为一直都对体育比较感兴趣,加入了学校的体育部,二是计算机协会,三是图管会(学校一个关于图书馆的学生组织),一个学期之后,前两个因为一些原因退掉了,图管会却一直保留着。 在图管会时,带领我们的一个部长爱好跑马拉松,整天给我们传递的东西是非常积极正向的,我很庆幸能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浑身都是正能量的人。 还接触到了图管会兼计算机协会会长,他是唯一 一个我在大学期间很钦佩的人,因为他对计算机那份纯粹的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大一的时候,还是我们班上的班长,竞选班长的原因是:那时候我有点愤青,总觉得大学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奋斗,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样子,看不得有一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如行尸走肉,我当时就说我想带着大家一起改变。 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大一的时候,我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就起床了,然后在班级群里发一条心灵鸡汤,想以此感染每一个人,还坚持了一段时间。 后来事实证明,我彻头彻尾的失败了,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不可能去改变每一个人,况且大多数人究其一生,连自己都无法改变。这一想法也让我在大二的时候卸任班长一职。 在学习方面,当时仅比较喜欢数学和英语,大一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考了满分,还高兴的给数学老师发消息。大一时的英语老师是我大学期间唯一喜欢的老师,她给人一种睿智、成熟、富有魅力的感觉,情商极高。我跟室友还开玩笑的说到,她要是年轻个五岁,我一定要去追她。 大二大二的生活就过的非常平淡了,在图管会带一个小部门,平时组织一些活动,学习方面自我感觉没大一的时候那么用心了。那时候看足球比赛非常的多,喜欢 C 罗,追完了 2016 年的欧洲杯,最后葡萄牙还神奇的夺冠了,非常开心。皇马从 2016 - 2018 年的欧冠三连冠,我都看了,感觉非常的幸运,C 罗在皇马最好的时期恰好贯穿了我的大学生活。 那时候和室友干得最多的事情,便是打网球了,很多的空闲时候都是在打网球。网球比赛看的也很多,主要是看纳达尔的。 那时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看书,文学类的书籍看了很多,加之经历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些都让我更加成熟理智了,没有再像以前那么愤青。 大一大二时候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单纯,没有对未来的向往,没有什么烦恼,每天沉浸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在网球场上肆意的挥洒汗水,有时候会看到蓝天白云,阵阵微风吹来,一切都很美好。 大三 · 学习大三的时候,压力就上来了,不得不思考以后的打算。有的同学想着出国,拼命学英语;有的想考研,每天泡图书馆学习;有的想直接工作,于是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有的还依然无所事事。 我选择了直接工作,一个原因是想早一点出来接受社会的历练,并且我所选择的计算机行业,本身就极具实践性,实际的工作或许比学校的理论学习更加有用,况且工作之后自己还是会坚持学习的。 另一个原因便是,跨专业考研的难度太大了,计算机又是近几年的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考上名校的概率极低,认清这一现实之后,我便放弃了这个打算。 于是大三基本上都在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链接,记录了我的学习历程,以及大四刚开始时找工作的事情,这里不再赘述了。 大四 · 实习大四基本上都在实习了,在成都的一家公司待了半年多,前不久才离开。关于自己的实习我本想专门写一篇文章的,但临近毕业这段时间有点忙,还回家了一趟,没来得及写。 实习的这段时间,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技术相关的东西,还有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自己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工作,正确的和团队的人打交道,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很难学习到的。 对于打算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提早出来实习是非常必要的,越早越好。以计算机行业为例,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能够更有效的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知道一些技术在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知道自己的技术还欠缺哪些,哪些是比较重要、需要学习的,哪些是没必要学习的。 有一份实习的经历,在找工作的时候,也更加具有优势。 回校拿了毕业证之后,学生时代基本上就这样匆匆散场了,很遗憾的是,一些人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以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了,有的人或许再也见不到了。 心得体会大学毕业之际,内心感触还是挺多的,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吧,当作是给后来人的一些小小的建议。 1. 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工作,都是如此。我想很多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最后悔的便是没能够好好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考研的人可能会想,如果更加努力一点,我就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了;选择工作的人会想,要是学的知识多一点,我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了(我时常也有这样的想法)。 很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现在的结果,都是之前的选择所造成的。 2.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实大学老师教授的东西非常有限,有的甚至还过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需要自己去钻研感兴趣的东西,工作之后,仍然如此。自学能力,应该是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培养的能力了。 3. 提早给自己一个毕业后的规划,规划越明确越好,比如想考研,就要规划想考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想直接工作,就得想想在哪工作,从事什么样的行业。 当然这得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意愿、家庭条件等来综合考虑。 4. 跳出自己的圈子,结识更厉害的人,不要做井底之蛙。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容易能够认识到优秀的人,结良师交益友,当你看到比你厉害的人还比你努力十倍,你就没有理由堕落了。 5. 可以的话,谈一场恋爱吧,无论成败。毕业之后,你很难遇到不嫌你穷,愿意跟你吃街边小吃还不抱怨的女孩子了。

July 9, 2019 · 1 min · jiezi

职场中的坑的一个一个踩

1. 这几天心情稍显低落,犯的错误的确有点儿多,大多是非常细微的事情,发生之后让人感觉无可奈何,却又往往在情理之中。比如前几天 leader 给了我一个文件,这文件默认是 Excel 打开的,我傻乎乎的打开之后再保存,结果文件中的数据格式就变了。然后我就根据这个错误格式的文件写代码,导致这种类型的文件处理全部出错。当时非常的无语,甚至对自己很气愤,为什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但是仔细一想,这又是合理的,因为之前还从没遇到过。 很巧的是,前几天看到了一个人的分享: 我是一名大专生,女生,现在大三,在一家小公司做 java 实习生,实习有一个月多了。公司同事给过来 bug,或者是大佬给的需求,都要好久才能解决(解决完之后,才发现那个 bug 其实很简单)。然后还总是粗心大意导致任务或者 bug 没有很好的解决,需要重新回去修改,粗心大意我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改,多注意。 虽然很注意,感觉有些事情还是会出错,比如今天自己测试的数据没有错误,大佬测试的数据有错误。上次因为一次犯错,丢掉了同事们的信任感,虽然是个小错,因为上一次的犯错,好像和同事们的相处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开发这一行,要不要转行做测试。。。 看完之后很是感慨,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是的,初入职场的人总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甚至是平时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但是在某个瞬间,不知道怎么的,就是会犯毛病。刚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认为这是每个人会经历的东西,但当我们总是在一些小事情上面犯错的话,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随着而来的便是焦躁不安。 可能很多人总是对小的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喜欢更有挑战性的大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中能发展到的高度,就是一些小的细节所决定的。注意一些细微的事情,比如发邮件的时候尾部加上一个签名,文档格式调好了再发出去,代码注意规范,小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才会信任你,才敢把大的问题交给你。 后来转念想想,其实自己是很幸运的,尽早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可以给自己提个醒,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要是自己没有经历这些实践的检验,我可能一直都不知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把自己拉出了舒适区,尽管心情经历了起伏,但结果总归是好的。 2. 另一个坑,是关于职场态度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leader 给了一个任务,叫你做这个,改那个。你当然接受了,并且因此而忙活,一天忙下来,总算是提交了任务。后来 leader 发现了问题,又出错了,叫你改。于是你整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听 leader 的指示,然后完成任务。 这样虽然没错,但终究是被动的,你的工作是由别人指示来完成的,而不是主动的行为。长此以往,慢慢会变得懈怠,甚至烦躁,因为你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不是这出错,这就那出错。而你的上级也会慢慢变得不舒服,因为他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工作,还要给你提出相关未解决的问题。 假如换一种态度,主动一点,花时间高质量完成该做的事情,并且向 leader 询问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很省心,替他分担了压力。 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下班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这里我觉得可以这样来优化……两种对待工作的方式,体现出完全不同的职业态度。 3. 职场中的坑,的确是需要一个一个去踩,至少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各种事情,自己算是慢慢的适应了。并且很开心我的心态始终保持很平稳,没有那种跌落到谷底的失望与痛苦,而是把每次教训都当作自己的宝贵财富,慢慢积累,坑就会越来越少了。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踩一些坑,有的人可能会永远掉坑里爬不出来,有的人会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可能只是自己不太适合现在的环境,然后会幻想自己在另一个工作环境当中肯定会做得很好。但其实,在一个环境之中做不好,连小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到了另一个环境,很大概率上仍然做不好自己的工作。 心态的确非常重要,就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就算别人不再相信你了,你自己的还是得相信自己,是能够做好的。年轻的时候踩坑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或者有了错误,却没有调整的能力。每一个职场中的精英,不都是在各种坑里面爬出来继续成长么?

April 27, 2019 · 1 min · jiezi

「小目标」背后的“大意义”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欢迎下方扫码订阅我的个人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哟本文长度为4673字,建议阅读11分钟。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春节过去1个月了,最近陆陆续续在和部门里的同事做1:1沟通。除了想对工作方向达成一个共识之外,还想了解一下每个人对自己在19年的一些规划,或者说希望达成的「小目标」。28法则真的在很多场景都适用,随着这几天的沟通。我发现大约也就只有20%人对自己有设立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什么叫明确的目标呢?就是除了知道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果之外,还有一定的前进路线规划。先不谈路线是否清晰、可行。在沟通时表现出的一种状态也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差异。没有路线规划的人,在说的时候给人的感受就比较“虚”,没底气。而有规划的人,则明显透露着一份坚定。当然了,没有目标也可以照样生活,这是每个人各自的选择,没有对错。不过,我们来讲一个实际的利益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愿意在后续的工作中给谁更多的机会?我想大家心里的答案应该都是一样的。所以,Z哥我将这些天在沟通中引导大家设立「小目标」的观点整理了一下,同样分享给关注Z哥的小伙伴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些触动,哪怕作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只要你能作出一点点改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剩下的就是保持这个惯性,如此便可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如果你希望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欢迎继续往下看。为什么要设立小目标首先,被大家熟知的设立目标的意义无非是:有动力,有方向等等。这些的确是目标的作用,但是对大家来说可能会觉得太虚,太空洞,没什么感觉。下面Z哥带你到“表象”层面来看一下,设立小目标会带来哪些实质的变化和影响。Z哥认为的实质作用有四点:避免「伪勤奋」。人生处处有意外,让你走出的“曲线”能最终回到“救国”的道路上。获得一种确定性,知道自己不是在异想天开。知道在什么环境下对自己有助力作用。第一点,避免「伪勤奋」。这个可能自己看自己不太明显,但是当你去看待其他人或者过去的自己的时候会有更直接的感观。比如,你会发现过去的自己在当时的确很努力,但是往往获得的结果并不是自己当时所期望的。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精力分散。有的时候你会觉得有很多事情都应该去做,但是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将一份精力分成了10份,投入在了十件事上,最终没有一件达到自己的预期。二是虽然精力集中,但是不断反复。比如,你想减肥,然后很努力的去锻炼,最后的确减到自己理想中的体重了。但是呢,保持平稳一段时间之后松懈了,又胖上去了。然后再减,再松懈,再胖,如此不断循环。这2点就是「伪勤奋」的体现,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意义」。具有了「意义」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加深你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另外,只有明白了一件事的「意义」,你才能根据它对你所能产生的「价值」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做。然后,再将你身边的相关「资源」与这件事串起来,去完成这件事。题外话:你身边的「资源」决定了你需要多久完成这件事,以及能产生多少“杠杆”效果。第二点,人生处处有意外,让你走出的“曲线”能最终回到“救国”的道路上。我想,从整体来看,应该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吧,总会遇到一些突发的、临时的、意料之外的情况。然后又会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可能会选择“曲线”的方式绕行。但是,很有可能绕着绕着就不知道跑去哪了。哪怕你真的是“锦鲤附体”,一生顺风顺水,但思维的「发散性」是人的本能之一。「发散思维」虽是寻找「更优解」的主要途径,但是就怕被中途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风景给吸引过去,带到一条新的道路上重头开始。第三点,获得一种确定性,知道自己不是在异想天开。有时候,可能就算你有一个模糊的目标也不愿意说出来,因为害怕自己喊出来了可能最终没做到就尴尬。但是,通过小目标的设立,你必然需要经过自己理性的分析。如此一来,就可以得到一种「确定性」。比如,这事有没有可能实现,有几成把握,对这些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除了自己的动力有了,还避免了真正做的时候瞻前顾后,老想着如果完不成的话自己要怎么办。第四点,知道在什么环境下对自己有助力作用。我们不管做什么,本身还是处在一个复杂环境中去做的。所以理想情况下,如果能借助环境中的一些“顺风”,来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的达成目标,是极好的。但是,没有目的地的船,永远遇不上“顺风”。想知道什么是“顺风”,就必须要先有一个目标。讲明白了为什么要设立目标,Z哥再来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聊聊该怎么做。小目标应该怎么定先说个题外话,从大的层面来说,小目标也可以是不小的,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理想的小目标结构最好是这样,逐级支撑更大的目标,直到「人生目标」。当然,这个需要自己花时间去思考,Z哥这里就不废话了。那么,在小目标的“制定“上有哪些方法呢?Z哥给你的建议是,「SMART原则」结合「浮动标准」和「分解」。首先,「SMART原则」。这是「目标管理」领域内最经典的原则之一,可能很多小伙伴已经有所了解,我就简短描述一下(有兴趣扩展阅读的话大家可以自己搜索,网上资料很多)。S=Specific,表示具体的、明确的。这个是SMART原则的核心思想,支撑了剩下的4个指导方针M=Measurable,表示可衡量的。A=Attainable,表示可达到的。R=Relevant,表示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T=Time-bound,表示有明确的截止期限。放到我们制定小目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比如,你可能会说,“我想成为一个牛逼的人”,这个就不够Specific。因为每个人对“牛逼”的定义标准不同,不容易达成共识,也就不够明确。但是你改成,我想成为一个XX领域内无所不知的人,这个大家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但是这个无法客观的判断是否达到了,你不可能真的找这个领域内所有人向你提问吧,这不现实。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可衡量的标准。比如,发表5篇论文,拥有20W粉丝,这就够Measurable了。当然了,定目标也不能太漂,太离谱。比如拥有2E粉丝。因为作为辐射面最广的娱乐圈,微博粉丝最多的也就1E+。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但也不是说,标准很低,比如200粉丝。Z哥建议最好是自己使出12分力踮踮脚能勾着的尺度就比较合适。这就是Attainable。从「马斯洛需求模型」来看,现在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迷茫呢?就是因为已经没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小目标,更多是处于「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实现」层面。这样的话,会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脱离实际。所以你需要找到与设立的这个目标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能对你产生经济收入。否则理想很丰满,现实吃不饱~。这就是Relevant,前面的「目标层级树状图」也是这个道理。最后,还需要时间的加入,来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目标,否则建立在无限的时间下,2E粉丝还是有可能达到的:),毕竟你这个人本身能“长生不老”就已经可以给你带来举世闻名的影响力了,完全够涨2E粉丝了。Time-bound就比如是这样,3年内拥有20W粉丝。以上就是「SMART原则」的原生用法。但是预估毕竟还是预估,不可能总是那么的“精准”。所以,Z哥建议你在考虑Measurable的时候,用一个「浮动标准」来表示。比如发表4~6篇论文,拥有18W~22W的粉丝。如此,不但可以用于应对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也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上限”,完成这个目标之后开启下一个目标。另外目标还是要尽量「分解」的,除了前面「目标层级树状图」中展现的维度之外,你还可以通过「时间」维度来进行。Z哥的建议,如果可以,尽量的分解到「月」甚至是「周」粒度的小目标。如此,可以容易让你更容易的感受到它是可触达的,是一种让付出更快获得反馈的思路。不管是到「月」还是到「日」,每日睡觉前花几分钟整理一下,明天要做些什么。(之前写的文章《如何在一众95后中脱颖而出?》中也提到了这个方法,它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有了小目标的后续一旦你愿意作出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易的事。为了让如此难得的动力得以持续,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些着力点。比如,当你泡咖啡的时候,就代表自己要开始做某件事了。又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只做跟工作有关的事;如果想休息,看电影,刷手机就要求自己换一个地方。通过「仪式感」来培养成一个条件反射。(同《如何在一众95后中脱颖而出?》中提到的一样,就是帮助自己保持一种节奏)不管是「浮动标准」也好,还是「分解」到更细粒度也好。虽然尽量去降低了「不确定性」,但是还是无法避免会偶尔遇到由于某些突发因素导致小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其实不用非得在接下去几天死赶进度。如此虽然短期来看进度追上了,但是透支的是你未来的精力。(Z哥自己本身也是个完美主义者,之前也是深受其害)当然了,也不能当没发生过,我们一定要去修正原先的执行计划。这主要指的是「时间」,除此之外的标准不能降低,否则会给你一种永远可以有”后路“的错觉,逐渐消磨光你的动力。总结好了,我们总结一下。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做计划,设立目标。因为它可以让你以「自我投资」的角度去思考做每一件事,以及屏蔽外部环境中的杂音和不确定性。另外,一个好的目标必须要“看得见摸得着”,如此才能很明确的知道是不是完成了。并且,反馈环越小越好,通过达成一个个每天的小目标来完成一个大目标。最后,虽然不能随意降低目标,但是计划是可以调整的,不要死磕。同时,你可以通过「仪式感」来建立抓手,进入状态。哈佛大学做过一个为期30年的人生目标课的调查。按照对目标的清晰程度,把相关人员分成四类,分别的占比如下:第一类:没有人生目标,占调查总人数的27%;第二类: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占60%;第三类:有短期目标,而且短期目标清晰,占10%;第四类:有长期目标,且长期目标清晰,这部分人只占3%。30年后,结果出来了:第一类人(无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失败的阴影中挣扎;第二类人(目标模糊者),基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整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短期目标清晰者),大多成了白领阶层,生活在社会中上层;第四类人(长期目标清晰者),他们目标清晰,而且勇于坚持、奋斗,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富翁、行业领袖、精英人物。希望Z哥的每一位读者都至少是一位目标清晰者,哪怕是短期目标,共勉~相关文章:如何在一众95后中脱颖而出?什么技巧能「一日千里」?一线程序员该如何面对「中年危机」?作者:Zachary出处:https://www.cnblogs.com/Zacha…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文末的「赞」。这样可以给我一点反馈。: )谢谢你的举手之劳。▶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个人微信号:Zachary-ZF)。坚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质量原创。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定期发表原创内容: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一些思考。如果你是初级程序员,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序员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颈想拓宽一下视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技术」,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如果你是运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束手无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运营策略,以丰富自己的“仓库”。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跨界架构师」,回复「运营」,送你一份我长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维导图。

March 15, 2019 · 1 min · ji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