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正在重塑法律(上)

30次阅读

共计 1916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秘猿科技法务总监钱靖受邀参加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举办的数字金融 workshop 第十讲,作为主讲嘉宾就《区块链正在重塑法律》做了主题演讲。下文是基于本次学术讨论意见整理成的文字稿件,虽然不是技术文章,但阅读本文对理解区块链很有帮助,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特殊的技术会对文明带来重大变革
(一)文明是有记录的承载
我们今天先回顾一下人类的文明史。众所周知,文明是由记录手段来承载的。最早的文字是篆刻在石板上,泥板上,龟甲上,以及金属上的。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记载工具主要使用在奴隶社会。在这之后广泛出现了可以书写的文字,文字书写在羊皮上,丝绸上和纸上。建立在书写文字上的文明,其传播水平相对于刻写的信息提高了一个效率档次。人类来到了封建社会。
时间继续推移,人类又进入了活字以及铅字印刷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印刷传播的时代,一台印刷机可以顶几百个上万个文字抄写员。这是一个书刊,报纸的时代。以我们毛主席为例,如果说毛主席拥有一个大学专业,这个专业就是报人,媒体人。毛主席参加了蔡元培校长在北京大学组织的第一届媒体人的专业培训。作为一个专业的报人,他担任了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毛主席和他的同辈人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毋庸赘述。
(二)区块链将成为下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基础
由此看来,每次重大的社会体系变革,文明体系变革,其后方都存在一种特殊的技术在推动这个变革。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来到下半场。区块链技术很有可能为下一次社会变革提供一个传播技术的基础。下文会提到,现如今大量的基于印刷技术时代特点设计的法律文书和法律程序设计是存在许多缺陷的。而区块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系统可以被当作下一代的法律效力文书系统的技术背景。而我们观察到这一点,即区块链技术作为新一代的监管科技正在比其他任何区块链应用领域更快的落地。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占卜师对殷商政权的控制;儒教士大夫集团对中国封建社会合法性的控制权;新教各教派是由对圣经版本的不同解释分裂形成的各个教派。谁能够控制法律效力文书,谁就控制了整个社会的通信权利和解释权利。正如历史中反复提醒我们的那样,这种场景也很可能成为即将发生的场景。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次变革将比过去任何一场类似的变革更加原子化,其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也将是几十倍,甚至百倍于于过去的任何一次文明变革。
(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区块链
这次的讲座内容将从四个方面切入。第一个方面是区块链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答案。其中包括对时间的答案,对空间的答案以及对能量的答案。
而第二个方面是区块链作为基本工具的工具论。这个方面包括了它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它使用了哪些工具,以及它使用了哪些方法?构造了哪些全新的博弈环境并形成了哪些新的博弈均衡态?这些方法也许和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方法都不太一样,就像原始人无法理解一个现代白领的工作意义一样。这些玩法也是区块链的核心,需要人们去重新理解,积极参与的,并将从根本上重新塑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方面涉及到区块链对每个部门法的影响。这种冲击不是表面上的影响,也不是细枝末节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可能一开始表现在细枝末节上,但是区块链技术最终会对各个部门法的基础,部门法的基本假设以及假设的实现造成比较重大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方面会在下文一一讲到。
而最后一个方面,在章节的最后,我会对整个行业以及技术应用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二、区块链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答案
(一)区块链是一个时钟
让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区块链可以被看作一个时钟。如果与文明史结合来看,最早的时钟是什么?在北大隔壁学校的广场上有一座日晷。日晷上有一根杆子,从杆子影子的位置可以推测时间。这种时钟非常的依赖于太阳并且不精确。同时它只能够提供有限的服务范围,阴天或者晚上就不在服务区了。
1. 牛顿时间与柏格森时间
想要理解时间,首先要区分两个关于时间的概念。第一个概念叫做牛顿时间。它是牛顿力学,也就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时间的概念。在经典力学里,时间实际上是空间的附庸。这个时间具有同质,可逆,均匀的性质。换言之,如果将牛顿力学中有关时间的公式在时间变量上逆转,公式也是成立的。
除了牛顿时间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时间。这个时间叫做柏格森时间。亨利. 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在柏格森看来时间是绵延的洪流。它是非均质的,不可逆的。它也是发散的,自由发展的并且是在连续创新的。这个时间是人类的时间。换言之,这个时间是社会的时间。它并不是物理的时间。
2.柏格森的习得记忆和纯粹记忆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柏格森记忆。柏格森记忆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习得记忆。以人类的历史为例,人们把过去事件的回忆记录下来,就叫做习得的记忆。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学家克罗奇提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建立在这种历史上的记忆就是习得记忆。
另外一种记忆是纯粹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记忆。记录者会非常忠实的记录发生过的事情。这种记忆实际上是非常昂贵的。例如古代的史书如果想拥有这种纯粹的记忆,史官想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史实,比如李世民杀兄屠弟的前因后果,做到这一点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为尊者讳,肆意删改历史的“春秋”史学和政治传统。所以纯粹的记忆是非常奢侈的。
3. 区块链的时间
现在区块链给了人们一个选择,或者一个答案。这个选择就是区块链上的时间。区块链给了社会另外一种时钟的选择。
区块链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区块链的时间是不可逆的。一般情况下,在确认了比特币上的六个区块之后,再把六个区块重新推翻的可能性在数学概率上是非常小的。所以当有人进行一个交易,例如我给别人转了 0.01 个比特币,在确认了一个区块以后,换言之就是交易的这个区块被打包以后,交易所就会发出通知:这个比特币已经转入了。但是在这时,比特币里只有一个区块被确认。那么当支付方看到已经有六个区块被确认的时候,比特币的支付就已经完成了。因此,区块链有不可逆的特性。同时,区块链也是不可改的,也就是说区块里的哈希码是无法更改的。
区块链的时间是非均质的
区块链上的时间还具有非均质的特性。何为非均质?举个例子,以太坊的以太猫交易曾导致以太坊的网络拥堵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一段时间人们发现以太坊的的交易特别多,这就使得有些交易被拖延了。因此,区块链的时间具有非均质的特性。有的时候区块链上的时间会出现非常火热的情况,有的时候反而又很冷清。
区块链时间是发散,自由并且连续创新的
区块链的时间又可以被视为一个发散,自由并且连续创新的时间。这个概念该怎么理解呢?人们经常听说区块链上存在分叉。例如以太坊马上要在块高 7,280,000 上做一次硬分叉(注:后来又因为漏洞被推迟了,而且这次硬分叉原则上讲不会出现两条链)。如果这次升级后导致出现了两条新链,硬分叉之前的这段时间实际上是两条链来共享的。但是在硬分叉以后,出现了两个有共同过去的时间。并且在硬分叉这个节点的后面,两段时间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时间是一种自由的,连续创新的时间。
区块链时间是由事件堆叠而成的
这样一来,区块链实际上给人类,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时间。在过去,人们拥有的时间是国家授时中心颁布的时间。它是物理的时间,由于这个时间是中心化发布的,这个时间很精确,但是人们在社会中交互的时候对这个时间的使用却很难做到精确。在这个时间里,时间和事件也无法紧密地结合。而区块链的时间却是由事件堆叠而成的时间。这个时间里每个事件都对应一个哈希值,每个哈希值都存在一个区块里,而区块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紧密相连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另一个事件的时间证据,也就是区块关系上的见证。
所以如果想要在区块链上做一些有关商业,政治,文化的事情,首先需要理解一点:区块链是一个时钟。而且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过去与未来的事件的见证上的,世界性的时钟。处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时钟里,如果有人提问一个商业行为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答案不会是某年某月某日。对方给出的回答会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以太坊的某一个块高上。而这个回答可能对未来的商业交易来说是更加精确的。因为“块”是可查的。通过这个“块”的底层的交易哈希码就能够查到对应的商业交易,也可以查清哪些商业行为是在此之前,与此同时和在此之后发生的。
以下这个图片中的人是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他的手上举着这个牌子是有原因的。事情发生在 2017 年的时候,有谣传说他因为遇到交通事故而丧命。而 Vitalik 在第二天就在 Twitter 上贴出了这张图片。图片中有他和最新的以太坊的区块报头。这个照片就可以证明 Vitallik 没有死。这就是一个以太坊在运用区块链时间的基本特性的例子。Vitalik 将块高和报头都写在了这个牌子上。而这张照片是无法在拍照当时以前的任何时间拍到的。

(二)区块链与空间
让我们再来从空间的角度看区块链。每一个用户在区块链上都会有一个账户。这个账户包括一个比特币的地址。与此同时,用户还会有一个比特币的余额。这个地址可以先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空间坐标,稍后我们会提到这个空间有多大。而在这个地址上会存在一个值。这个值可以是标量,例如比特币的余额。这个值也有可能是个向量。如果一个账户是被智能合约所控制的,那么这个值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向量,向量的特性是有方向的,有条件的。有了坐标,有了标量,还有了向量,我们在这个空间能干多少事情就无需烦言了。
1. 区块链账户和传统账户的区别
传统银行账户
那么这个账户,或者称之为空间,跟传统的银行账户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呢?先回到一个基本问题:银行账户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人想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开户,银行在开户时会告知一个账号。在此之前,银行会调查这个人在这家银行是否已经开通了三个以上的帐户。如果账户超过了三个,银行会要求这个人把对应的银行卡找出来。或者,如果卡找不到了就需要本人去办理挂失。银行不可能为任何人提供无限的服务。而且银行很难容忍账户里没有钱或者余额太少。如果卡中的余额不足以支付银行的服务费用,银行会把这张卡取消。如果这个人成功地开通了新账户,银行会让他设置一个密码。有一点需要明确:账户的号码是银行给的。而密码是账户持有者本人设定的。账户和密码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同时这个没有必然联系的两个号码之间的联系是登记在银行的。持有者会自己记下账号和密码。但是,因为账户和密码是登记在银行的,所以最后银行比账户持有者更有发言权。
刚才也曾提到,在银行开户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管制。例如根据现今的反洗钱法的规定,大额转账需要汇报。同样的法规在美国可能还更加严历。在美国收到特定金额以上的美元,是需要当事人把合同告知银行的。在合同报备了以后,当事人才能够把钱取出账户。从这个角度出发,美国比中国的管理得还要严格许多。这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管制和限制。
所以有人会问账户里的钱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这个问题的后面会有一个很大的问号。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人们曾经会认为银行是不会倒闭的。但是对法律体系熟悉的人就会知道我国在好几年以前就已经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这个制度的最高赔偿金额是 50 万。在这里建议各位把的 50 万以上的存款分散存到不同的银行中。
区块链的账户
我们再来看一下区块链的账户。区块链的账户是什么?使用区块链的账户首先需要设置一个私钥。换言之就是用户需要先设定一个密码。这个私钥是一个随机数。拥有了这个私钥之后,通过一个计算的过程,用户才会拥有自己的账户地址。
举一个例子,有一名用户拥有一个私钥。这个私钥简称 k。k 只有这个用户知道。这个 k 最好不是名人诗句。因为有人可以用程序遍历这种名人诗句产生私钥,这种私钥控制的地址就不安全了。因此私钥应该是一个随机数。拥有了一个私钥之后可以用这个私钥产生一个 K。这个更高一级的钥匙就是公钥。用这个公钥去进行哈希计算,就可以生成一个地址 A。所以说从设定私钥到生成一个地址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换言之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如此一来,用户既有一个地址,又有一个操作地址余额的密码。这其中是没有第三方的介入的。除了用户自己没有任何人来登记账户和密钥之间的关系。用户自己在登记,自己在管理,自己在操作。
那么地址有没有数量限制呢?答案是无限。无限是什么概念?地址的数量理论上是由数据结构决定的。这个数量的上限是 2^256。这个数字折算成十进制大概是 1.158 x 10^77。一个数字的 77 次方有多大?根据物理学的最新的研究,通过微波背景辐射计算出的整个宇宙的原子数的量级是 10 的 80 到 82 次方。所以这个地址数量的上限已经非常接近无限了。可是使用账户的费用是按次计算的。一个账户可以一直放置到天荒地老。如果一个人想将一个地址留给重子重孙,是没有问题的。在这个传承地址的过程中间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操作。
2.区块链财产的绝对私有性以及永恒性
为什么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做持币?为什么比特币会变成一个信仰?因为比特币是一个可以把永恒的想象力放置在其上的一个系统。它可以被视为永恒。比特币也可以被当成真正的,绝对的私有财产。现在有任何可以称之为绝对的私有财产吗?也许有人会回答黄金。我记得在很早以前,各国,特别是美国,就曾经在战时有法律规定:不允许个人持有黄金。所以黄金是可以被从个人身上剥夺的,比如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剥下来的金戒指,还有日本人在中国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珠宝。
我们知道,犹太人之所以叫 jew,就是因为他们特别喜欢珠宝这种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便于隐藏的东西。犹太人会把所有的财产都换成 jewel 以便随身携带。从这个角度来看珠宝或者贵金属都无法被当成绝对的私有财产。
然而区块链上的私有财产,如果有人想要隐藏,是完全可以隐藏的。法哲学中有一句话:私有财产是自由的根基。人们经常讲民主自由。离开私有财产,是无自由可言的。一个社会只有拥有了私有财产,才存在是否自由的概念。如果一个人无法拥有维持自己基本的生物属性的属于自己的财产,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不承认私有财产,他就没有能力去奢谈自由。
接下来再举一个与区块链的财产有关系的例子。这是一种新的“玩法”。在这种“玩法”的特定操作下,财产可以被确定性地丢失。怎样做才能确定性地丢失财产呢?这需要把所有的财产,可能是比特币,也可能是 STO,汇到一个公认的,但又没有人知道的私钥所产生的地址点。这样一来所有人就可以承认,这个财产被销毁了。
传统意义上的抛弃财产,是无法确定财产是否被销毁的。这从民法意义讲上叫做遗失物。遗失物是可以被取回的。国家对无人的荒地进行管理,可以马上赋予它物权。在经济上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一个人从事制度设计相关的工作,他就会发现这种概念是一把利刃。它对剩余控制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落地的商业项目是以此来进行分红操作。这种分红操作与传统的分红理论是不同的。
3. 区块链具有可控性
物理空间由中心化机构所控制
让我们再回到空间这个话题。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特点以外,区块链的空间与人们现在理解的空间有什么不同?人们现在所处的空间是被一个中心化机构所控制的。从大的角度来看是国土资源规划部门在管理空间。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城管或者县级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在进行空间的管理。
也许在现实中有人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地方的规划发生了改变,这个地区刚盖好的的房屋就可以被拆除重建。要知道房屋拆迁是非常容易的。也许对于个人来说,拆除一间房屋是十分艰难的。但对于政府来说,房屋拆迁十分容易。房屋的钥匙在占有房屋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说过:我不用钥匙就可以打开这个城市 2/3 的门!
区块链空间可以被个人控制
空间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人能够控制的东西。但是现在区块链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个人控制的点与点之间所能形成的区块链空间关系。而这个关系就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区块链的私钥来真正控制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未来有一天区块链上的空间可能会比现实中的土地更值钱。因为现在现实中的土地是不受私人控制的。当然这个观点也是见仁见智的,有人可能觉得非私有化的土地更有价值。这个可能会成为一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竞争。
4.区块链的量同样具有可控性
区块链的量是有上限的
区块链的量还有一个特性。这个特性人们以前也许并没有注意过。那就是总量是可以通过代码和算法来控制的。这一点在比特币上体现得最清楚。比特币的总量是 2100 万个。这个数量只会少不会多。因为这个量被产生比特币的代码直接控制住了。只要人们还是用同一套代码去生产比特币,最后比特币的量就不会超过这个上限。这个世界存在哪个上市公司能做到不增发吗?实际上是不存在这样的公司的。
人们可以在区块链上通过数学和代码的方法来控制区块链的量。换言之,这个空间中的量是可以进行总量控制的。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概念。
虚拟货币使构建货币系统的成本降低
通过虚拟货币,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拥有一套相当于央行货币系统或者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管理系统的计算体系。这是一个可以使用的系统。突然之间流通货币或者证券的门槛变得如此之低了。以至于人们现在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就实现这种操作。当然,如何使用这个系统以及这个系统代表了什么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是至少结算这个步骤现在已经没有十分昂贵了。
结算,登记以及存证在以前是十分昂贵的。银行需要购买并使用很多主机,才能够实现一个具有这些功能的系统。这在过去对个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如果有人想做商业系统的话也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实现这种结算功能本身已经没有价值了。它的价值存在于结算之后,在于和什么资产进行挂钩。
(三)区块链与能量
1. 比特币十分耗能
刚刚讲到了时间和空间。接下来让我们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区块链。大家都知道比特币最大的缺点就是它太耗能了。生产比特币的过程是很贵很慢又非常耗能的。这跟节能环保的理念背道而驰。
比特币的能耗是多少呢?算力是计算能耗的一种功率。比特币的算力单位是哈希每秒。普通矿机的算力一般是 T 哈希每秒。2017 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全中国的耗电量是 6.3 万亿千瓦时。而这个数字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中国已经在 2014 年左右的时候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用电量第一的国家。而美国在第一名这个位置保持了 200 多年。也就是说自从发电机被发明以后,美国就一直在用电量上位居第一。然而现在中国成为了第一名。而且中国在这方面跑得很快,并把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如果用中国总用电量这个数字来进行对比,据估算今年生产比特币的耗电量能够达到 5.937 x 10^10 千瓦时。这个数是什么概念?它几乎达到了 2017 年中国用电总量的百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用电量。跟中国这种巨兽级体量的用电量比起来,它还能够达到百分之一。这个数字还要继续增长。而且增长率还会很高。
如何看待生产比特币的能耗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太坊白皮书就被提出来,并且确定了以太坊必须要向 PoS 转型的路线图。虽然现在以太坊还是在使用与比特币类似的 PoW 机制,不同是以太坊在用 GPU 进行“挖矿”。但是现在以太坊已经准备要向 PoS 转型了。
2. 比特币是一个生命
物理学家张首晟先生在 2018 年 12 月 1 日不幸去世。他曾经从物理学家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生命行为是把自己的熵减小。换言之就是增大自己的负熵,并使周边环境的熵增大。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在浪费世界的能源。但实际上它使我们得到了一种更可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就是一种共识。”
这个观点应该如何理解呢?实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很多人开始关心如何理解生命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涉及到了伊里. 亚普里戈金 (Ilya Prigogine) 的耗散结构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了如何去解释生命。每一个生命的新陈代谢都是在不断消耗负熵并增加正熵的过程。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以及后续的信息论其实都是建立在这同一套熵的理论上的。因此如果逆向地看待这个关于熵的理论,就可以产生一个这样的设想:比特币是一个生命。因为它在不断地消耗能源并创造负熵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比特币成为了人类社会中第一个通过代码运行形成的生命体。它可以被当成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生命。
如果比特币被视为生命,比特币的耗能又应该如何被看待?秘猿科技现在正在支持的一个公链项目 Nervos 也将采用 PoW 机制。这个项目核心创新是对比特币的 UXTO 模型进行扩展。耗能可以被理解为是数字世界扎在现实物理世界的根。
3. 比特币完成了资产上链
有一个概念一直被提及:资产上链。如何才能做到资产上链?比特币在这方面做的就十分出色。它做到了能源资产上链。大家可以认为比特币是资产上链做的最好的区块链之一。其他区块链可能都没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比特币做到了。它运用了一套博弈结构,做到了能源的资产上链。
所以人们可以信任比特币,因为比特币是扎根在现实物理世界的。
4. 区块链十分耗时
如果想要理解区块链,有一点必须明确:区块链注定要又贵又慢的。与比特币相关的交易是一秒钟七笔。以太坊是一秒钟二十笔。这两个正好是每秒事务处理量最低的两个虚拟货币。要知道天猫还有京东在双 11 的交易 TPS 是以几十万笔每秒来计算的。
区块链不是云计算。有很多开采虚拟货币的矿主为了将电费压到更低,会告知政府自己在进行的项目是云计算以争取补贴。但区块链并不是云计算。云计算是通过分割计算任务来提升整个计算效率的。云计算是提升效率的。而区块链是消耗效率的,它的效率很低。
业内有一个术语叫做:不可能三角。这三角分别是性能,安全以及去中心化。这三者是不可能兼得的。因为以太坊和比特币选择了提升安全和去中心化,它们的性能就会很低。这两者达成的是最可靠的全球共识。而全球共识就是又贵又慢的。
与之相对,EOS 实际上是强调性能的。它现在的 TPS 性能可以达到 3000 到 4000 之间。但代价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去中心化。EOS 可以写入数据的节点只有 21 个。同时它还存在一些限制。在某个节点的交易是可以被 block 的。换言之,就是交易可以被拉入黑名单。这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中心化的做法。不仅如此,EOS 还有大量的人为制定的规则。根据规则可以人为地暂停交易。那么 EOS 到底算不算区块链呢?这个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在这里提到的,只是对不可能三角三种特性的取舍。
这就是从时间,空间以及能量的角度来看待区块链。能量最后转化成了人们的共识。有的文章也把这种共识叫做社会可扩展性。社会可扩展性说起来比较拗口。但这个名词在学术上相对比较严谨一些。
三、区块链作为基本工具的工具论
(一)区块链是软件开源运动结出的果实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在整个新的商业结构里面还有哪些玩法是大家不熟悉的。
区块链是软件开源运动所结出的果子。在以下这张图中左侧是软件开源,右侧是硬件开源。软件开源是从 1991 年的开源系统 Linux1.0 开始的。硬件开源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叫做 RISC-V。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因为这可能跟目前所说的内容有关系。RISC-V 是 CPU 的指令集。

1. 个人电脑的指令集
在个人电脑时代,只存在一个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叫做 x86。这个指令集是英特尔还有 AMD 公司正在使用的指令集。然而这个指令集是闭源的。并且这个指令集非常复杂。现如今它包括了几十万条的指令。现今个人电脑的英特尔制造的 CPU 用的指令集就是 x86 指令集。
这种指令集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的存在是闭源的。换言之,只有特定公司懂得如何编译这种指令集。第二,这个指令集非常的复杂。其中有几十万条指令。这么多指令是很难进行修改的。将这个指令集开源,其他人也看不懂;能看懂也不敢改,一改很可能就崩了。非专业人员很难对这些指令进行编译。这种商业模式给英特尔这些核心的芯片厂商带来了巨额的垄断利润。
2.手机端的指令集
还有一个指令集。它是手机芯片的 ARM 指令集。编译这个指令集的公司是一家英国公司。这个指令集是有开放许可的。授权费用大概在 1000 万到 2000 万美元之间。有这个指令集的存在,谷歌开源的安卓系统才会大规模应用。安卓就是手机操作系统软件的开源。ARM 并不是开源,但是它是公开许可使用的。所以在国内可以看到众多厂商,只要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公司,这些厂商就可以制做自己的手机,比如步步高的 OPPO 和 VIVO。还有很多家电厂商也可以做手机,比如 TCL。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这也是中国现在手机厂商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去占领印度以及非洲市场的原因。印度人用的手机和非洲很多国家的人用的手机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手机的品牌大多数人在国内并没有没听说过。这种手机并不在中国售卖。它们不是针对中国人设计的产品。它们的设计理念是超长待机。超长待机是什么概念?这些手机充一次电可以用半个月。因为有些非洲国家的人时隔半个月才能找到可以充电的地方。所以这些手机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但是人们会发现这个市场比原来宽松了许多。
3.物联网时代的指令集
说完个人电脑和手机的指令集,我们现在来谈谈物联网时代的指令集。我们将 RISC-V 称之为物联网时代的指令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指令集呢?这个指令集是 2016 年加州伯克利大学专门研究指令集的教授做的。这个指令集的指令十分简略,基本指令控制在一百条以内。这个教授说:根据他多年对指令集的研究,这一百条以内的指令可以搭建出其它所有的复杂的指令。而且这个指令集是开源的。不知道大家对 IC 行业有没有了解。现在已经有很多基于 RISC-V 的芯片在流片了。也存在很多大的芯片生产设计厂商提出会支持 RISC-V。
RISC-V 是专门为物联网设计的。它的指令集会达到 32 位甚至更小的 16 位,并拥有更低的耗能。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就会看到,过去的昂贵的嵌入式芯片很快就会被基于 RISC-V 的芯片全部替代。这个改变是 2016 年才开始的,到现在为止也不到三年时间。因此这会是一个重大的机会。
这个就是开源的玩法,我们看到大量的软硬件产品在进行开源,包括很多大厂的产品。以上提到的软硬件对程序员或者从事 IC 行业的人来说应该更为熟悉。这些软硬件都是他们日常在使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中间出现了很多误解,开源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代码开源运动不代表着免费。代码开源运动被称为自由代码运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些代码,但是不代表这些代码是免费的。
(二)区块链和开源运动的关系
1. 区块链应该是开源的
那么区块链和开源运动是什么关系呢?有这样一个说法:没有开源就没有区块链。原因是区块链创造的信任是基于代码产生的。这里存在误解。这个误解是就很多国内的公司不会宣传自己的做的区块链是开源的。很多人会问如果做的是区块链,为什么不开源?这些公司不敢对区块链进行开源的原因,我不敢妄自揣测。但是如果所做的区块链不是开源的,其他人就不能看到对应的代码。不能看到代码就不能证明这个是区块链还是一个 TPS 很高的中心化系统。因此不开源的区块链技术是无法在技术上实现区块链的增信的,你还只是在信任这家区块链公司而已。
2. 对区块链的信任建立在它代码之上
那么最早比特币的信用又是怎样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呢?原因并不是中本聪这个人。是因为中本聪长得帅还是因为中本聪有钱呢?其实都不是。当然也不是因为比特币的白皮书。很多人非常看重白皮书。白皮书其实没那么重要,白皮书就是一个 vision,它是一个编写出的梦想。
对比特币的信任来自它的代码。这种信任是一步步建立的。到后来才有很多人开始觉得比特币可以信任。在这之后比特币才扩展成了一个网络。最后网络成型了,大家都愿意持续地在这个网络和网络的交易逻辑上进行投入。这种信任是基于代码增长起来的。
比特币的代码在对量进行控制。代码也在对账户进行控制。代码允许用户自己对量进行控制并且对账户进行控制。这种信任是基于代码的。因此我想说黄皮书比白皮书重要无限倍。
3. 区块链白皮书、详细设计文档与开源代码
在 ICO 风潮出现之后,大家都会去看白皮书。这是完全错误的方向。正确的做法是去看它详细设计文档和代码写的如何。详细设计文档是什么呢?以区块链详细设计文档的著名代表,Garvin Wood 撰写的以太坊黄皮书为例,它的细节丰富完备,定义清晰严格,逻辑自洽,根据这个黄皮书的内容,以太坊白皮书的内容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了,才会有人进行投资和支持。只有白皮书是无法证伪所提出来的愿景是可以在工程上和博弈关系上实现的。另一方面要看代码,代码已经基本完成并且已经开源,程序员们才能通过去 review 以及测试这些代码,在觉得代码是可行的才会进行投资。这里要补充强调一点,并不是一个项目有了详细设计文档和开源代码,就一定是靠谱的项目,但是相对于一个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证伪的材料的项目而言,有详细设计文档和开源代码的项目至少是走在一个有诚意的、科学的道路上。
如果说有人想要做一个 ICO 投资的投资准入门槛或者说资格,他实际上应该做一个代码能力测试者。作为一个区块链项目的合格投资人,如果看不懂技术设计文档在写什么就什么也做不到。如果说一个项目的技术设计文档,或者说它的代码以及它的思路都没有做出来并且开源的话,这也很可能是一个失败的项目。
区块链的核心点在什么地方?它的核心点在它的代码实现。也就是,它的设计能不能够实现它白皮书里面所提到的东西。别人要做的判断是它实现的难度有多大?它的障碍在什么地方?如果判断的依据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景,那风险实在太大了。
4. 开源是一种商业行为
开源是一种商业行为。大家不要认为可以自由使用开源软件就是一件好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开源软件的安全性是堪忧的。一套代码没有进行封装测试,没有人进行注释和写文档,是没有人敢用的。GitHub 为什么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男性交友平台?它是面向程序员的,程序员在上面干什么?这个平台可以用来测试代码。测试结果 OK 的话,这套代码就可以用到其他系统中去。
代码是需要测试的。一个人是有能力去确定代码是否可用,是否安全的。一套开源代码下载或者 fork 下来之后就像从微软直接下载下来一样,就可以放心使用吗?并不是。在这个自由使用的过程中,开源者也会得到反馈。他可以通过这种免费的测试去修正自己开源的代码。这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开源并不意味着公司放弃了大量的利益来提供免费的代码。它不是一个慈善活动。
以下这个图片是在说最近开源社区的企业可以进行估值了。这个社区就是 Red Hat。有的人已经把图片中的红色改成了蓝色。因为 Red Hat 被 IBM 以非常高的价格收购了。

Red Hat 实际上是 Linux 社区孵化出来的一家软件服务企业。一家企业如果在使用企业级的 Linux,Red Hat 会给这家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刚才到的封装、维保、安全以及修改。这个服务很值钱。这其实是一个在开源社区里面孵化出来的一个可估值的商业模式。所以正经的区块链企业的代码应该都是开源的。而且要确定这个企业有一个技术社区。如果一个项目在技术社区中得不到认可,技术员都无法认同这些代码,这个项目就是不可行的。
(三)区块链与密码学和加密经济学
区块链的第二个玩法,叫做密码学与加密经济学,Cryptography and Crypto-Economics。
1.非对称加密算法
非对称加密算法,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私钥和公钥。其中公钥是可以公布的,是用来加密的,而不能用来解密。而私钥只有个人拥有,它是可以用来解密的。换句话说就是公钥只能用来加密,而私钥用来解密。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公钥,而私钥只有个人自己拥有,它是从来没向任何人传播过的,所以也不存在泄露的风险。非对称加密系统基于数学原理一部分是 RSA,RSA 是基于大质数的。比特币用的 ECC 是基于椭圆曲线函数的。
通过哈希算法,不管是多长的一段明文,都可以得到一个等长的 256 位的 16 进制的值。这是一个单向函数。也就是说知道哈希值是不可能推出明文是什么的。还有一点,这个算法是一个很难碰撞的函数。数学上很难有两段有意义的明文,其哈希值是一样的。
在去年的年初,谷歌用 SHA1 也就是最原始的哈希算法做了一次非常值得铭记的测试,碰撞出了两段有意义的明文却拥有同一个哈希值。谷歌基本动用了全部的计算资源才算出这个结果。
所以说一旦拿到了一段明文的哈希值,就可以反向对照它的原文是什么,这个原文基本是唯一的,动任何一个符号都不行。这其实都是很古老的技术了。但是比特币把这些技术都结合在了一起,具体如何结合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2. 密码学成为了工具 - 加密经济学
比特币除了应用这些数学方法以外,更大的创新或者说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对博弈论的使用。这实际上就到了制度经济学的范畴。
在比特币的启发下,现在业内提出来一个概念,就叫做加密经济学。加密经济学的概念是:密码学成为了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密码学的方法把各种商业交易固定起来。尼克. 萨博(Nick Szabo)曾经说过,区块链是一块透明的琥珀。这块琥珀是不断生长的,会不断的把交易过程固定下来。当人们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交易记录全部被透明地记录下来不可篡改的时候,人们对未来的行为预期就会被改变。这就涉及到了博弈论以及制度经济学。也就是怎么样运用加密的方法来达成新制度的设计。这是一个新的加密经济的出发点。
数学家和密码学家迎来了春天
在加密经济学的背景下,有两种人的春天已经来了。第一种人就是数学家以及密码学家。据我所知,大部分国际上知名的密码学家都有自己的公链项目。在以前他们都是无人问津的,因为密码学家的雇主只有政府和军方。密码学是很偏门的一个学科,而现在这些密码学家走到了经济的前沿和主流赛道里面来了。
众所周知,以太币最小的单位是 Wei。这个单位来自比特币白皮书里面提到的戴伟(Wei Dai)。他是华裔的密码学家。他在近日就推出了自己的公链项目。
人们会发现:数学家直接得到了市场认可。而且酬金可能达到上千万美金。这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在以前,数学家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的成就,是需要通过其他领域的应用来实现的,或者通过股市上的量化交易来达到。量化交易可能让数学家赔得很惨。但是现在他们可以直接筹集到资金然后面对市场。
制度经济学家迎来了春天
第二种人是制度经济学家。我在这里把法律经济学也加进来了。因为我虽然是法学院的,但是当时法学院的苏力老师以及他的博士们,实际上都是法律经济学的拥趸。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理查德.A. 波斯纳 (Richard Allen Posner)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法学家。他曾经对各种法律制度进行经济学原理的分析。
有一种说法是:经济学在吃掉法学。下图是理查德.A. 波斯纳的儿子,艾瑞克.A. 波斯纳(Eric Andrew Posner)。他现在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法学教授。他在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叫“Radical Markets”,译作《激进市场》。Vitalik Buterin 给这个书写了很长的书评。法律经济学家,或者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设想在什么地方能够最好地实验?答案是区块链上。

小波斯纳教授在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第一观点是:设想一个“哈伯格税”(Harberger Tax)。每个人定期为自己的财产估一个价,然后按照这个价格去纳税。这个税就是哈伯格税。任何第三方在此期间都可以以这个价格强制收购这个人的财产。哈伯格税只是一个设想。这个设想也是存在争议的。这个税可能会抑制那些从房地产这种垄断性的财产里面获得暴利的人的收益。但它可能会促进资源的使用。这个设想现在还在讨论中。但是如果想进行实验,区块链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场所。
另一个观点是关于累进制的投票的。举例来说,对任何一个公共话题,如果一个人想投第二票的话,那么这个第二票的投票权付出的成本必须是第一票的倍数或者是平方数。如此一来,想要一个人在某个议题上投很多票的成本是呈指数上升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制度。它是关于怎么去评议更富有的人去获得更多投票权的。当然也有投票者可以负担得起巨额成本的可能。当然这个系统的应用也需要区块链上的身份作为一个可信的基础设施作为前提。
实现这种制度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障碍。这种障碍在目前的纸质文件系统中是无法去排除的。换句话说其实存在很多制度经济学的设想和实验,它们是无法在目前的纸质文件系统中便宜的完成的。然而如果把这种设想和实验放在密码学控制的区块链的系统中,它们的完成度可能性会很高。
对各种思想实验,经济学实验以及制度学实验,区块链提供了一个成本很低的实验的场所。这种实验不需要发生在一个现实国家中,不需要去推翻某个统治者。而且在区块链中可以反复修改制度参数,这种修改都不会对样本造成伤害。这样一来投票的成本会变得很低。
(四)软件架构师可以成为未来世界的设计师
我们知道西方所有哲学、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理想国》(Republic)。柏拉图在里面提到的最理想的统治是哲人王的统治。第二位才是民主的统治。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未来的世界是由一群数学家和程序员来设计的,就像“黑客帝国”中所描绘的那样。这种设计师叫做:Architect。在软件领域中 Architect 是架构师的意思。这样一来上帝其实是一个 Architect,也就是软件架构师。这和哲人王的统治的设想已经非常接近了。我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阅读一下《理想国》。有一种说法,整个西方政治学史都是对柏拉图著作的注解而已。
(五)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我们再来看一下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以太坊区别于比特币的特点。而智能合约的概念其实早于比特币,也早于以太坊。大家都知道比特币在 2008 年推出了白皮书,在 2009 年才真正开始在代码层面运行。在这里讲一个笑话。在 2017 年的时候,有些人在应聘中会提到自己有十年的区块链开发经验。回到正题,智能合约概念的诞生是早于区块链的。有很多制度经济学上的思想实验室也是早于区块链的。
尼克. 萨博也是一名律师。他最早为智能合约提出了一个定义: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承诺的协议。在民法中的合同法中,合同是承诺与要约。承诺是对要约的完整的重复。而一组承诺就形成了合同的约定。当然,它还同时包括了判决以及执行。执行是发生在判决之后的。
1. 区块链与智能财产
他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智能财产”(smart property)。智能财产是通过智能合约控制的财产。智能合约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语言中的 if-then 语句。但是这个语句不是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的,而是运行在以太坊的节点的所有计算机上的。这些计算机同时在执行一个语句。而且这个语句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每一台计算机都在计算同一个合约。这是叫做合约的全球共识。当一个预先编好的条件被触发的时候,也就是预言机被触发的时候,它就会执行相应的动作,也就是决定如何结算如何分发。而处理的对象就是数字资产,也就是智能财产。
比特币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比特币解决了一个不受线下控制的数字财产的问题。它是一个自足的线上财产。它也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可供执行的智能财产。以太坊通过每个节点对合约的同步计算以及反复确认。确认的内容不再只是比特币余额,还有合约的计算。这样一来最终就达到了一个智能合约结算支付的执行。而这样一个智能合约的服务是按次付费的。
2. 契约不是万能的
有些人会想智能合约是不是可以替代现在的传统合同。但是要实现智能合约的完全替代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契约理论。2016 年两位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原因就是他们对契约理论的贡献。他们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不完全契约理论。
社会上的事情很多是不能够用契约来解决的。第一个原因是当两方进行契约的时,有时会由于信息成本过高,造成契约无法签订。也就是说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是无法全面约定的。因此人们并没有办法确定在这些未知的事件发生时将要如何处理。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无法全面约定,双方在碰到突发事件时都有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也就是通过损害对方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合同能否订立就是存在问题的。
第三个原因涉及到了执行方面的问题。就是双方实际上没有办法完整地把判决的信息传达给第三方。换言之,第三方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并做出判决。这就会使得整个合约过程是不完备的。因此合同能处理的事情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处理的过程也是非常昂贵的。
3. 智能合约的缺陷
其实智能合约也是存在一样的缺陷的。当约定变得复杂时,相关的成本就会提高。所以现在智能合约用在哪里最好?答案是博彩,减少了很多出老千的担忧。我们知道 EOS 的博彩项目都快成为“博彩链”了。国内某著名公链项目也拼命地从以太坊和 EOS 上挖博彩项目。所以我们看到,智能合约现在还处于早期。
现在的智能合约还达不到商业合同要求的复杂程度。这中间可能出现的大量问题也许可以用保险解决。在这个方面,传统合同也是一样的。当出现了意外情况,由保险公司可以 cover 相关的风险。但是大家要知道有大量的事情保险公司是不会保的,例如运转一些文物。保险公司首先需要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够精算出保费和相关的赔率。在这之后它们才能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如果一个风险是不可保的,保险公司也没办法提供相关的合同支持。这是一个很很吊诡的事情。当一个合同干扰因素太多的时候,其实双方是达不成合同的。智能合约也无法解决合同本身的很多固有的问题。当然,还是希望在以后能够把保险和一些不可抗力的波动加入进来,从而可以使用智能合约。但是这在目前还是无法达到的。
4. 智能合约与预言机
下图中的人是尼克. 萨博。他拿着一箱的 token。而这个箱子就可以称之为一个智能合约。这个 key 又是什么呢?key 就是事先约定好的能过触发智能合约的信息。而触发的机制就叫做预言机(Oracle Mechanism)。这个名字中的 Oracle 和甲骨文公司没有关系。预言机的存在不是因为甲骨文公司。它的意思实际上来源于古希腊的神庙里的神谕。

预言机是链外信息写入链内的机制。链内的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自足的信息。它的内容都是哈希。一个系统是需要从外界去获取新信息的。因此这个机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机制是区块链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现在有很多公司正在投入研究的。
现在的设想是有几种解决方式:比如说 Augur 以及菩提的项目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每一个人都选择一个方向,来给出一个结果。另外有一些是关于金融信息的,例如彭博社,路透社。它们是权威的信息。人们可以去采信这些第三方的中心化机构的信息。例如,路透社在 2017 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可以使用的路透社的信息服务。现在很多以太坊的基金以及很多的条约的触发是借助美国股市的信息来决定的。
(六)区块链与对赌协议
网络赌博是需要随机数的。然而大家知道计算机系统自己产生的都是伪随机数。伪随机数不是真正的随机数。人们希望在未来能够把审计报告,生效判决以及行政命令都当作触发的钥匙。这时就可以事先约定好一个数据格式,然后再来问:你的数是多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赌。有一个条款叫做棘轮条款,也叫做对赌协议。这个条款是根据未来的投资公司的估值情况,或许再加一个其他的参数,来调整投资的股权数的。这种官司我自己打过。官司持续了两年但是最后也执行不了。原因是当官司打到第二年的时候,这个公司已经濒临倒闭了,没有价值了。
假如双方在对赌的时候,约定就以某个会计事务所出具的会计师签字的审计报告为触发条件。这个就可以立刻执行。公司的股份是登记在区块链上的。它会执行得非常快,并且不需要法官。如果真的要跟法官解释,当事人可能要花上 10 个小时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法官可能要花 20 个小时向审委会解释。这样一来两年过去了,也许都不可能实现股权调整结算,这是很没有效率的。在刚刚提到的情景中,如果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提供一个信息,如果四大按照约定好的数据格式把报告发给客户,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股份的分配,这个事情就结束了。如果有起诉的必要,当事人可以起诉四大和投资方,但是这个胜诉的举证责任和时间的成本就转移方向了。所以区块链其实不排斥结合链外的信用来做事。这个是我最近的思考,不知道对不对,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七)区块链为不同的产业链条提供了不同的重组
1. 开源的本质
在软件开发中有两个术语,一个叫耦合(Coupling),另一个叫内聚(Cohesion)。而这两者实际上在描述同一个东西。就是在内聚的同时也存在解耦。
什么是开源的玩法的本质呢?开源实际上是把微软等整体工作的公司的工作拆分出来了。也就是把原来是内部工作的开发和测试拆分开来。这个过程就提供了很大的价值。开发人员在进行测试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测试什么。在不同的环境里测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当最后这个软件完成开发,它面临的场景是千差万别的。开发人员最后实际上需要一千家企业去进行测试。最后可能期望一千家企业里面有两百家会采用这个产品。以上讲的这些是让大家理解这个商业玩法的核心。区块链作为一个工具,它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产业链条的重组,以及又提供了哪些机会。
2. 比特币解耦了支付和记账
而比特币又解耦了什么呢?比特币解耦了记账和支付。传统的支付和记账都是银行的工作。一个人把一个东西支付给另一个人,是把指令交给了银行。这个指令具体执不执行是银行的决定。可能出现一种情况:支付方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拉入黑名单。银行会把这笔款项优先冻结,并依据法院的指令支付给债主。这样一来,钱就无法支付给原本的对象。也有可能出现超限额的情况,大家可能碰到过,银行会告知不好意思,今天的付款已经超过了 5 万元限额,这很让人烦躁吧。而现在呢,通过比特币,可以支付任何自己想支付的量。在比特币网络上有过一个实验。转账价值 500 万元美金的比特币的费用和转帐五块钱价值的比特币是一样的。
而传统的 swift 系统是按照总金额收取费用的。而且很个过程非常慢。比特币很快,只需要一个小时。而且矿工是不管支付的。无论涉及到多少钱比特币工作者都不关心支付的相关问题。他们只负责把交易指令打包。而且他们是看不见交易的内容的。所以这个解耦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大家在考虑相关的事情的时候,请不要总是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大家在做这方面的商业设计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然在以上这个情景里面,其实完全可以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比如:矿工去中心化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它的核心在于解耦。
3. 以太坊内聚了签约和判决
以太坊内聚了签约和判决。判决就是刚才提到的预言机系统进行的执行。我们知道,传统的签合同的过程是:双方签约。然后在双方龃龉并谈不拢了之后,有一方要去法院起诉。所以现在法院把判决和执行分得很开。我去朝阳法院申请执行的时候,法官说:“不好意思请去小红门,你走错地儿了。”在过去签约,判决和执行是分得很开的。但现在在智能合约签约的时候,判决和执行都内嵌在其中了。它是一个自治性的一个系统。这个内聚也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大家从商业上考虑的时候,多从这方面去想。现在有很多人问,以太坊之后是什么?有人宣称自己是以太坊 2.0,比特币 3.0 或者是区块链 3.0,4.0 甚至 6.0 的。但是,你要明白你到底做了什么改进?

数字金融 workshop
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的讲座课,将邀请监管层、业内专家、技术专家、学者授课,内容涵盖数字金融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行业监管、商业应用,本学期讲座课(2018 年秋季)将重点追踪“区块链”、“数字货币”等领域。
钱 靖
钱靖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是我国最早系统了解和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律师之一,专注于区块链领域发展和法律监管的研究工作,现任杭州秘猿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钱靖律师作为专家多次向国内监管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也多次受邀至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专题讲座。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