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与数据报
在TCP/IP通信中,相互连贯的网络应用IP地址对主机和路由器
进行标识
数据报记录了传输过程
的相干信息,蕴含IP地址、大小以及分片信息等
- IPv4
- IPv6
1 IPv4
- 定义
- 分类
- 播送地址
- 子网掩码
- 首部
1.1 定义
地址模式
4个字节共32位
,每8位
1组两头以".
"隔开,常以十进制
示意
10101100.00010100.00000001.00000001172.20.1.1
这样计算最多容许43亿台计算机连贯到网络
每一台主机上的每一块NIC
都得设置IP地址,路由器往往会有多个网卡
组成:网络标识(网络地址) + 主机标识(主机地址)
- 网络地址:对
网络
的标识,在相互连贯的每个网段的地址不反复 - 主机地址:对
主机
的标识,在雷同网段内相连的主机必须有雷同的网络地址与不同的主机地址 在地址后加一个
数字
来标识网络地址占多少位
,用"/
"分隔,后面的0能够省略
//同一网段主机标识为10和1的两台主机192.168.128.10/24 , 192.168.128.1/24
当初根本应用
子网掩码
(网络前缀)来辨别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上述办法在特定场景仍然存在
1.2 分类
共四个级别:A类、B类、C类、D类
依据第1位到第4位
的比特对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进行辨别
A类地址:0 + 7位网络地址 + 24位主机地址
- 0.0.0.0~127.0.0.0:一个网段内能够包容16,777,214个主机地址
B类地址:10 + 14位网络地址 + 16位主机地址
- 128.0.0.0~191.255.0.0:一个网段内能够包容65,534个主机地址
C类地址:110 + 21位网络地址 + 8位主机地址
- 192.0.0.0~223.255.255.0:一个网段能够包容254个主机地址
D类地址:1110 + 29位网络地址 (无主机地址)
- 224.0.0.0~239.255.255.255:罕用于多播
1.3 利用
播送地址:在同一个链路
中相互连贯的主机之间发送数据包(主机地址全为1)
- 本地播送:在本网段内的播送
间接播送:在不同网络之间的播送
192.168.0.0/24向192.168.1.255/24产生数据,路由器会依据路由表会将数据包发给192.168.1.0/24
从而所有192.168.1.1~192.168.1.254的主机都能够收到这个包
IP多播:将数据包发送给特定组
内的所有主机(D类地址)
前4位1100,后28位为多播的组编号
公有地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遍及,IP地址有余
的问题日趋显著,就呈现了一种技术,不要求为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调配一个固定的IP地址,而是在必要的时候
只为相应数量的设施调配
一个惟一IP地址
在独立的网络
中各自随便地设置
IP地址,可能会在须要连贯互联网
的时候产生地址抵触
,这就呈现了公有网络
的IP地址
分类:A类、B类、C类
A类:10.0.0.0~10.255.255.255 (10/8)
B类:172.16.0.0~172.31.255.255 (172.16/12)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192.168/16)- 在这些范畴内的网络为
公有网络
,在此之外的为全局网络
- 初始的设计并不思考让公有网络连接互联网,只在单独的网络中进行数据交互
NAT技术
可能调换
公有IP与全局IP,在IPv6尚未遍及,IPv4地址逐步耗尽,应用NAT技术解决问题是以后互联网的现状公有IP在本人的域中惟一,全局IP在整个互联网中惟一
1.4 子网掩码
应用IP地址的分类时会造成节约
一个IP地址只有确定了分类也就确定了它的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网络标识雷同
的计算机必须同属于同一个链路
,例如在架构B类IP网络时,实践上在一个链路内容许6万5千多台计算机连贯
在理论的架构中这是不存在的,间接应用A类、B类...地址就显得浪费资源
子网掩码的识别码通过子网网络地址细分出比A类、B类更小粒度的网络
理论是哪个就是将原来分类中的主机地址用作子网地址,将原网络分为多个物理网络的一种机制
子网
:从分类网络中的划分出的一部分
- 为了确定网络区域,离开主机和路由器的每个接口,从而产生了若干个
拆散的网络岛
,接口端连贯了这些独立网络的端点。这些独立的网络岛叫做子网 - 传统的分类中,不同的网段之间须要网关连贯,子网则是更轻微的网络
- 引入子网后,IP地址就有个
两种识别码
,一个IP地址自身,另一个是示意网络部的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
:32位,IP地址网络局部全为1,IP地址主机局部全为0
//以172.20.100.52的前26位网络地址的地址为例IP地址: 172. 20. 100. 52子网掩码: 255.255. 255.192
不拘泥于是哪种网络类型,能够自在的示意网络标识
就如下面的示例,在一般分类中并没有26位的网络地址类型
1.5 首部
通过IP进行通信时,须要在数据后面退出IP首部信息
,IP首部中蕴含着用于IP协定进行发包管制
时所有的必要信息
数据局部前是IP首部
- 版本4~6:IPv4、ST、IPv6、TP/IX、PIP、TUBA
- 首部长度:单位为
4字节
,无可选项时为5
,也就是20个字节 辨别服务:前三位-优先级、4-最低提早、5-最大吞吐、6-最大牢靠、7-最小代价
上述是TOS表示法,当初还有将其分为两段DSCP(前6位)、ECN(后2位)
- 总长度:IP首部与数据局部
总字节数
,216-1个字节 - 标识ID:标识分片ID,一个包拆分的分片有雷同的标识ID
- 标记:1 - 必须是0,2-
是否分片
、3-0示意该包是分片完结
的包 - 片位移:每个
分段
绝对于原始数据的地位
- 生存工夫:记录以后包在网络上应该生存的期限,通过一个路由则减1
- 协定:IP包传输层的
下层协定编号
,ICMP-1、IP-4、TCP-6、UDP-17、IPv6-41 首部校验和:用于确保IP数据报不被毁坏
初始全为0,以16位划分IP首部,用
1补数
计算所有16位字的和,将所得和的1补数赋给首部校验和字段- 可选项:
长度可变
,用于试验与诊断,包含安全级别、原门路、门路记录、工夫戳 - 填充物:填充
0
,因为可选项的存在,须要填充物将首部位数设置为32的整数倍
- 数据:包含
下层协定的首部
信息以及具体的数据内容
2 IPv6
- 定义
- 特点
- 利用
- 首部
2.1 定义
地址模式:128位
,16位一组
应用":
"进行分隔,用16进制
示意
地址构造
类型 | 网络地址 | 缩写 |
---|---|---|
未定义 | 0000...0000 | :: /128 |
环路地址 | 0000... 0001 | :: 1/128 |
惟一本地地址 | 1111 110 | FC00 :: /7 |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 | 1111 1110 10 | FE80 :: /10 |
多播地址 | 1111 1111 | FF00 :: /8 |
全局单播地址 | 其余 |
全局单播地址:世界
惟一
的一个地址,互联网通信中和各个域外部所应用的IPv6地址网络地址:n位
全局路由前缀
(广域网络) + m位子网ID
(站点外部)
主机地址:128-n-m位接口ID(能够是MAC地址
,通常会应用一个随机产生的长期地址
保障平安)链路本地单播地址:同一数据链路内的惟一地址,不通过路由器在同一个链路内通信
1111 1110 10 + 54位0 + 64位MAC地址
惟一本地地址:不进行互联网通信时所用的地址,通过NAT技术与代理联网的环境下应用
1111 110 + L(通常为1) + 40位全局ID + 16位子网ID + 64位MAC地址
互联网通信应用全局单播地址
不应用路由器或者在同一个以太网网段应用链路本地单播地址
同一链路也能够应用惟一本地地址
进行通信
能够同时将这些IP地址全都配置在同1个NIC上,按需灵便应用分片解决
在发送端的主机
上进行,缩小路由器负荷,进步网速,须要门路MTU发现
技术提供门路中的最小传输单元的最小值
,避免在路由器转发时包过大还须要分片解决
2.2 特点
- IP地址的扩充与路由管制表的聚合
IP地址仍然适应互联网分层构造,调配与其地址构造相适应的IP地址,尽可能防止路由表膨大 - 性能晋升
包首部长度采纳固定值,不必首部校验和
,路由器不再做分片解决
构造简化、升高路由器负荷 - 即插即用
即便没有DHCP服务器也能够实现主动调配IP地址
- 认证与加密
应答伪造的IP地址的网络安全性能,避免线路窃听的性能 - 多播、Mobile IP成为扩大性能
- 不仅仅解决了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甚至视图补救IPv4中绝大多数缺点
2.4 首部
- 通信量类:相似于IPv4中的IOS,示意
服务质量
(速率、吞吐量、优先级等) - 流标号:
服务质量管制
,与源地址+指标地址独特标识一个流 - 有效载荷长度:相似于IPv4的
总长度
,首部+数据,蕴含可选项 - 下一个首部:相似于IPv4的
协定
字段,标识上一层协定的编号 - 跳数限度:相似于IPv4的
生存工夫
,标识可通过路由器个数
扩大首部:IPv6的首部是
固定长度
,应用扩大首部作为其扩大项当在路由中
必须分片
时,在扩大首部中增加标识
以及标记
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