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模块化、组件化之前,最好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高内聚,低耦合。它能更好的帮忙你了解模块化、组件化。
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它是判断代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内聚,就是指一个函数尽量只做一件事。低耦合,就是两个模块之间的关联水平低。
仅看文字可能不太好了解,上面来看一个简略的示例。
// math.jsexport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export function mul(a, b) { return a * b}
// test.jsimport { add, mul } from 'math'add(1, 2)mul(1, 2)mul(add(1, 2), add(1, 2))
下面的 math.js
就是高内聚,低耦合的典型示例。add()
、mul()
一个函数只做一件事,它们之间也没有间接分割。如果要将这两个函数分割在一起,也只能通过传参和返回值来实现。
既然有好的示例,那就有坏的示例,上面再看一个不好的示例。
// 母公司class Parent { getProfit(...subs) { let profit = 0 subs.forEach(sub => { profit += sub.revenue - sub.cost }) return profit }}// 子公司class Sub { constructor(revenue, cost) { this.revenue = revenue this.cost = cost }}const p = new Parent()const s1 = new Sub(100, 10)const s2 = new Sub(200, 150)console.log(p.getProfit(s1, s2)) // 140
下面的代码是一个不太好的示例,因为母公司在计算利润时,间接操作了子公司的数据。更好的做法是,子公司间接将利润返回给母公司,而后母公司做一个汇总。
class Parent { getProfit(...subs) { let profit = 0 subs.forEach(sub => { profit += sub.getProfit() }) return profit }}class Sub { constructor(revenue, cost) { this.revenue = revenue this.cost = cost } getProfit() { return this.revenue - this.cost }}const p = new Parent()const s1 = new Sub(100, 10)const s2 = new Sub(200, 150)console.log(p.getProfit(s1, s2)) // 140
这样改就好多了,子公司减少了一个 getProfit()
办法,母公司在做汇总时间接调用这个办法。
高内聚,低耦合在业务场景中的使用
现实很美妙,事实很残暴。方才的示例是高内聚、低耦合比拟经典的例子。但在业务场景中写代码不可能做到这么完满,很多时候会呈现一个函数要解决多个逻辑的状况。
举个例子,用户注册。个别注册会在按钮上绑定一个点击事件回调函数 register()
,用于解决注册逻辑。
function register(data) { // 1. 验证用户数据是否非法 /** * 验证账号 * 验证明码 * 验证短信验证码 * 验证身份证 * 验证邮箱 */ // 省略一大堆串 if 判断语句... // 2. 如果用户上传了头像,则将用户头像转成 base64 码保留 /** * 新建 FileReader 对象 * 将图片转换成 base64 码 */ // 省略转换代码... // 3. 调用注册接口 // 省略注册代码...}
这个示例属于很常见的需要,点击一个按钮解决多个逻辑。从代码中也能够发现,这样写的后果就是三个性能耦合在一起。
依照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一个函数应该尽量只做一件事。所以咱们能够将函数中的另外两个性能:验证和转换独自提取进去,封装成一个函数。
function register(data) { // 1. 验证用户数据是否非法 verifyUserData() // 2. 如果用户上传了头像,则将用户头像转成 base64 码保留 toBase64() // 3. 调用注册接口 // 省略注册代码...}function verifyUserData() { /** * 验证账号 * 验证明码 * 验证短信验证码 * 验证身份证 * 验证邮箱 */ // 省略一大堆串 if 判断语句...}function toBase64() { /** * 新建 FileReader 对象 * 将图片转换成 base64 码 */ // 省略转换代码...}
这样批改当前,就比拟合乎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了。当前即便要批改或移除、新增性能,也十分不便。
模块化、组件化
模块化
模块化,就是把一个个文件看成一个模块,它们之间作用域互相隔离,互不烦扰。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性能,它们能够被屡次复用。另外,模块化的设计也体现了分治的思维。什么是分治?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
字面上的解释是“分而治之”,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分成两个或更多的雷同或类似的子问题,直到最初子问题能够简略的间接求解,原问题的解即子问题的解的合并。
从前端方面来看,独自的 JavaScript 文件、CSS 文件都算是一个模块。
例如一个 math.js
文件,它就是一个数学模块,蕴含了和数学运算相干的函数:
// math.jsexport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export function mul(a, b) { return a * b}export function abs() { ... }...
一个 button.css
文件,蕴含了按钮相干的款式:
/* 按钮款式 */button { ...}
组件化
那什么是组件化呢?咱们能够认为组件就是页面里的 UI 组件,一个页面能够由很多组件形成。例如一个后盾管理系统页面,可能蕴含了 Header
、Sidebar
、Main
等各种组件。
一个组件又蕴含了 template(html)
、script
、style
三局部,其中 script
、style
能够由一个或多个模块组成。
从上图能够看到,一个页面能够分解成一个个组件,每个组件又能够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充分体现了分治的思维(如果忘了分治的定义,请回头再看一遍)。
由此可见,页面成为了一个容器,组件是这个容器的根本元素。组件与组件之间能够自在切换、屡次复用,批改页面只需批改对应的组件即可,大大的晋升了开发效率。
最现实的状况就是一个页面元素全副由组件形成,这样前端只须要写一些交互逻辑代码。尽管这种状况很难齐全实现,但咱们要尽量往这个方向下来做,争取实现全面组件化。
Web Components
得益于技术的倒退,目前三大框架在构建工具(例如 webpack、vite...)的配合下都能够很好的实现组件化。例如 Vue,应用 *.vue
文件就能够把 template
、script
、style
写在一起,一个 *.vue
文件就是一个组件。
<template> <div> {{ msg }} </div></template><script>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msg: 'Hello World!' } }}</script><style>body { font-size: 14px;}</style>
如果不应用框架和构建工具,还能实现组件化吗?
答案是能够的,组件化是前端将来的倒退方向,Web Components 就是浏览器原生反对的组件化规范。应用 Web Components API,浏览器能够在不引入第三方代码的状况下实现组件化。
实战
当初咱们来创立一个 Web Components 按钮组件,点击它将会弹出一个音讯 Hello World!
。点击这能够看到 DEMO 成果。
Custom elements(自定义元素)
浏览器提供了一个 customElements.define()
办法,容许咱们定义一个自定义元素和它的行为,而后在页面中应用。
class CustomButton extends HTMLElement { constructor() { // 必须首先调用 super办法 super() // 元素的性能代码写在这里 const templateCont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button').content const shadowRoot = this.attachShadow({ mode: 'open' }) shadowRoot.appendChild(templateContent.cloneNode(true)) shadowRoot.querySelector('button').onclick = () => { alert('Hello World!') } } connectedCallback() { console.log('connected') }}customElements.define('custom-button', CustomButton)
下面的代码应用 customElements.define()
办法注册了一个新的元素,并向其传递了元素的名称 custom-button
、指定元素性能的类 CustomButton
。而后咱们能够在页面中这样应用:
<custom-button></custom-button>
这个自定义元素继承自 HTMLElement
(HTMLElement 接口示意所有的 HTML 元素),表明这个自定义元素具备 HTML 元素的个性。
应用 <template>
设置自定义元素内容
<template id="custom-button"> <button>自定义按钮</button> <style> button { display: inline-block; line-height: 1; white-space: nowrap; cursor: pointer; text-align: center; box-sizing: border-box; outline: none; margin: 0; transition: .1s; font-weight: 500; padding: 12px 20px; font-size: 14px; border-radius: 4px;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409eff; border-color: #409eff; border: 0; } button:active { background: #3a8ee6; border-color: #3a8ee6; color: #fff; } </style></template>
从下面的代码能够发现,咱们为这个自定义元素设置了内容 <button>自定义按钮</button>
以及款式,款式放在 <style>
标签里。能够说 <template>
其实就是一个 HTML 模板。
Shadow DOM(影子DOM)
设置了自定义元素的名称、内容以及款式,当初就差最初一步了:将内容、款式挂载到自定义元素上。
// 元素的性能代码写在这里const templateCont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button').contentconst shadowRoot = this.attachShadow({ mode: 'open' })shadowRoot.appendChild(templateContent.cloneNode(true))shadowRoot.querySelector('button').onclick = () => { alert('Hello World!')}
元素的性能代码中有一个 attachShadow()
办法,它的作用是将影子 DOM 挂到自定义元素上。DOM 咱们晓得是什么意思,就是指页面元素。那“影子”是什么意思呢?“影子”的意思就是附加到自定义元素上的 DOM 性能是公有的,不会与页面其余元素发生冲突。
attachShadow()
办法还有一个参数 mode
,它有两个值:
open
代表能够从内部拜访影子 DOM。closed
代表不能够从内部拜访影子 DOM。
// open,返回 shadowRootdocument.querySelector('custom-button').shadowRoot// closed,返回 nulldocument.querySelector('custom-button').shadowRoot
生命周期
自定义元素有四个生命周期:
connectedCallback
: 当自定义元素第一次被连贯到文档 DOM 时被调用。disconnectedCallback
: 当自定义元素与文档 DOM 断开连接时被调用。adoptedCallback
: 当自定义元素被挪动到新文档时被调用。attributeChangedCallback
: 当自定义元素的一个属性被减少、移除或更改时被调用。
生命周期在触发时会主动调用对应的回调函数,例如本次示例中就设置了 connectedCallback()
钩子。
最初附上残缺代码:
<!DOCTYPE html><html><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Web Components</title></head><body> <custom-button></custom-button> <template id="custom-button"> <button>自定义按钮</button> <style> button { display: inline-block; line-height: 1; white-space: nowrap; cursor: pointer; text-align: center; box-sizing: border-box; outline: none; margin: 0; transition: .1s; font-weight: 500; padding: 12px 20px; font-size: 14px; border-radius: 4px;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409eff; border-color: #409eff; border: 0; } button:active { background: #3a8ee6; border-color: #3a8ee6; color: #fff; } </style> </template> <script> class CustomButton extends HTMLElement { constructor() { // 必须首先调用 super办法 super() // 元素的性能代码写在这里 const templateCont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ustom-button').content const shadowRoot = this.attachShadow({ mode: 'open' }) shadowRoot.appendChild(templateContent.cloneNode(true)) shadowRoot.querySelector('button').onclick = () => { alert('Hello World!') } } connectedCallback() { console.log('connected') } } customElements.define('custom-button', CustomButton) </script></body></html>
小结
用过 Vue 的同学可能会发现,Web Components 规范和 Vue 十分像。我预计 Vue 在设计时有参考过 Web Components(集体猜测,未考据)。
如果你想理解更多 Web Components 的信息,请参考 MDN 文档。
参考资料
- 前端工程——根底篇
- Web Components
带你入门前端工程 全文目录:
- 技术选型:如何进行技术选型?
- 对立标准:如何制订标准并利用工具保障标准被严格执行?
- 前端组件化:什么是模块化、组件化?
- 测试:如何写单元测试和 E2E(端到端) 测试?
- 构建工具:构建工具有哪些?都有哪些性能和劣势?
- 自动化部署:如何利用 Jenkins、Github Actions 自动化部署我的项目?
- 前端监控:解说前端监控原理及如何利用 sentry 对我的项目履行监控。
- 性能优化(一):如何检测网站性能?有哪些实用的性能优化规定?
- 性能优化(二):如何检测网站性能?有哪些实用的性能优化规定?
- 重构:为什么做重构?重构有哪些手法?
- 微服务:微服务是什么?如何搭建微服务项目?
- Severless:Severless 是什么?如何应用 Sever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