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display:block;text-align:center;">这里是《齐姐聊大厂》系列的第 15 篇
<span style="display:block;text-align:center;">每周五早上 8 点,与你唠唠大厂的那些事
小齐说:
大家周五好~明天是《齐姐聊大厂》系列的最初一篇了。
可能大家并不分明这一篇文章的制作老本和起源,明天先和大家叨叨两句。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文章是怎么来的?
我自身不是 CS 科班出身,身边的敌人在互联网公司的很少,而这半年来疫情宅家也没有社交活动,接触的人也很少。
为了这个系列,我更多的是要去分割一些陌生人,比方去 Linkedin 上加人,而后问人家是否违心参加,许可之后我还须要和他聊天,疏导的问些问题,最初再整顿编辑排版进去,比我本人写文章还要费时间费精力费钱。
就像当年找工作一样,我一共给上百集体发了音讯,回复我的大略有 10%,最终可能拿到的只有这 15 篇文章。。当然了,也是有其余益处的,比方链接到了这些人。
随着这个系列浏览量的逐步走低,我决定不再更新了,让本人劳动一下,也须要保护已有的这些关系。
如果你喜爱这个系列,还请转发反对一下,谢谢大家~
明天这家公司有点特地,可能不理解金融行业的同学不分明,先做个小介绍。
Bloomberg
这家公司只做一件事:提供 Bloomberg
这个软件(文中的 terminal
),是一个集金融信息、数据、社交为一体的软件,简直所有金融公司都须要的,价格也十分低廉,能够说曾经垄断了整个行业。
国内对应的软件是 Wind
,当年在券商实习时都是要天天用的,当然国内也会用 Bloomberg
,毕竟须要获取国外的数据,然而因为太贵,所以只会在某些部门里才有。
Bloomberg
是规范的 Fintech
公司,私人企业,创始人Mike Bloomberg
曾是纽约市市长,目前公司年收入 100 亿美金左右,最近还传言要“借壳上市”,就是一种 SPAC
的形式,这个就不多开展了,来看作者的工作感触吧。
来 Bloomberg
大半年,感触不少:
不同职业的人眼里,这家公司的定义是齐全不同的。
- 纯码农眼里,这是一家金融公司;
- 金融人眼里,这是一家软件公司;
- 老百姓眼里,这是一家电视台(以至于我父母始终认为我在电视台工作);
- 我集体眼里,这是一家fintech 公司,terminal 给华尔街提供数据和咨询服务(infrastructure),而 IB 是金融从业者的 facebook(ecosystem)。
公司文化
我感觉感触最深的, 或者说 BBG 最大的长处还是Culture 十分赞!感觉大家都挺开心 + 挺 nice, 千金难买爷开心呀!
有几点:
a. wlb 很好。
可能是产品和商业上很成熟, 所以技术角度咱们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总之我目前只算使出 50%的心力,就算 performance 不错 + 本人开心。
b. Tech 员工扁平化。
组里有 tech lead (就是间接管咱们的 manager),下面有 manager(相当于其余公司的 senior manager)。
Tech lead 同时要布局我的项目,管理人员,本人也仍然要写代码;所以跟直属 manager 交换没任何问题。当然了, 对于能力超长的技术大牛,扁平化反而不是坏事。
c. 把员工当做 asset, 尊重员工。
对于 SDE 新人提供三个月的 training(貌似过来培训大半年);这也反馈出公司的心态,就是期待员工会很短暂的呆在这里。考 CFA 会报销,修 part-time degree 也会报销一部分。还有一个细节,有 HR 或者 journalist 这种纯理科员工,只有会 coding 竟然也能外部转成码农,真是离奇。
d. 貌似从来不开革码农。
这是 good culture 的重要起因。因为大家不愁生计, 不必放心亚马逊那种 PIP,这种环境下大家天然更加友善,违心互相帮忙。只有你违心,能够做到退休。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及当初的疫情疫情期间,Bloomberg 都是在招人的,正好搜罗从其余公司被迫就业的人才。
e. 人才起源。
首先, 能够看到很多气质齐全不同的金融人才,挺有意思。
其次码农这边的话主力是两类,一类是优良新人,另一类是多年教训 + 虔诚的老员工(10 年+)。
新人里牛人挺多的比方不少 H Y P S M 这类顶级学校的;同时貌似越来越偏向于招美本的,所以大家英文都不错的样子。老员工的话,因为好些组历史长远或者须要特定的 finance knowledge,所以老员工的贵重教训很重要,不过也可能就一辈子在这个组干了。而薄弱环节貌似是两头局部比方做了 3-5 年的 senior,要么跳槽要么很难堪,据说工资不够 competitive。
技术
Bloomberg 是 Fintech 公司, 总体来说纯技术水平当然落后西海岸巨头的(FLAG 这种)。
很多起因,比方咱们可能比科技公司更加 business driven,维持华尔街稳固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比方公司历史太久有很多 legacy code;再比方只服务于几十万用户所以 scalability 不可能跟 billion 用户级别的 F/G/A 比;而后基于金融业对 security 的高要求必然有很多 in-house tech stack,等等等等。
一些具体的毛病,如外部 tech infrastructure 很弱,没有 unit test, integration test, 没有 coding style, document 更加是没有,都是靠老员工"心口相传" (yes, verbal document, lol)。
而后老掉牙的 20 年前的 fortran code 里面套上好几层 wrapper,等等。
以上问题尤其是间接面向用户的 finance service 的组更加重大,纯 software 的组可能会好很多。
所以, 如果你是技术大牛,或者只对纯 software 纯 Internet 有趣味,那么不要来这家,坦白说不要来华尔街。
其实因为 Bloomberg 的间接盈利产品是软件,所以咱们是华尔街上很少的码农是 first-class citizen 的公司了。08 年危机后街上的银行貌似更加不行;个别的 fund 没名气待遇也没太好;那几家 top hedge fund 天然是超级好,但很难进去。
然而,公司也在十分迅猛的甚至壮士断腕般致力的全公司范畴内 update infrastructure,大量的组都在 migrate to Linux,去除过于 legacy 的货色,很多组也都在用 open-source technology。
当然我从来不认为 in-house tech 是一件好事,大公司都是如此,对码农的训练也差不多。只不过 FG 这种技术水平极高同时面向公众的公司能够把 internal tool 做成实在产品推广;而 BBG 的目标是服务于金融业,齐全没这个商业需要。另外 AI 组也倒退迅猛,因为商业上波及很多 news,所以对 NLP 有十分多需要。总之,技术角度总是能够找到喜爱的组的。
当然, 如果你喜爱金融/fintech, Bloomberg 当然是一家很棒的 dream company 了。这也是我来这儿的起因,至多肯定能够学到金融和投资常识,还能够摸索全新的职业前途。可能还是我本人 SDE 科班出身,对 pure tech 激情不高,而喜爱 tech + domain knowledge。另外能够多见见不同行业的人,感受一下华尔街,都会是人生贵重教训。
Business
最初想强调一下很多码农都未必关注的商业方面。
我集体感觉, 咱们 tech 员工能有不错的 wlb 很大起因就是公司商业上的胜利;咱们只是通过 tech 的伎俩来达到商业目标罢了。
Michael Bloomberg 是深谙华尔街之道但也懂计算机的,很晓得华尔街的 painpoint(其实 Jeff Bezos 也是, 如果你看他的背景)。
说几点集体认识:
a. 占到先机。
1980 年代就看到了需要,抢占了金融征询数字化的先机,跟微软抢 software 先机,Google 抢互联网先机一样,变成 monopoly 就很难被击败了(除非本人作死)。IB chat 曾经成了华尔街的 facebook,你不必就脱离了圈子。
b. 只租不卖, 一口价。
每台 terminal 年租金高达 2.5 万刀,其实大部分人怕是 1%的 function 都用不到,或者你只是冲着用 IB,但你要买就必须全副买下来。
当然当初 sales 上一个新卖点就是 enterprise data,而不是发售整台 terminal。这么王道的背地是因为没有其余取代产品;同时对于手握 hundred million 资产的 portfolio manager,这点小钱算个啥?很多时候也只是身份的象征吧。这也是金融跟咱们 tech 不同的思维。
c. 很理解金融需要。
只有你能想到的任何 financial service 需要,任何 security,恐怕都能够在 terminal 里找到。
Sales 十分弱小, 恐怕每一家 client(比方每一家 BOA branch)都会有一个 contact person 做售后服务。所以这让我充分认识到,首先这是一门 business,其次才是 tech;尤其是金融业水这么深的行业,怎么可能光靠 pure tech 就取胜的?Google 技术再弱小,google finance 也取代不了 Bloomberg 的业务,毕竟一个是收费,一个是 2.4 万美金的服务。华尔街怎么会有白吃的午餐呢。
d. Media.
老百姓眼里的 Bloomberg News 电视台,其实只是 terminal 的一个广告罢了。哪怕 Bloomberg News 这笔生意是间接亏损的,但换来的民间的广告效益是无价的,我感觉这是公司决策者十分高超的一项策略投资。
e. Private company.
公有公司,不须要股民投资,所以不受股市影响;影响着华尔街,却尽量避免华尔街的冲击,是不是有点小 ????,lol. 这或者也是公司比较稳定平安的起因之一吧。
其余
很多人说公司办公环境很高大上, 我感觉个别吧;鱼缸倒是挺 fancy 也挺少见的算是一个特色。
各种福利不说了。我感觉, 如果你对金融市场有趣味,那么最赞的福利应该是人手一台的每年 2.4 万刀的 terminal 吧。
NYC 的几栋楼地理位置优越,都紧靠交通枢纽/地铁站,不晓得是不是公司成心这么设计的。然而纽约地铁切实臭不可闻,哪天我来到这里肯定是因为纽约地铁。
没有 free lunch,只有汤。早晨 8 点后有晚餐。无论午汤还是晚餐,集体感觉都 barely eatable(难以下咽)。
公司没股票,所以给的 base 会高点,而后给 bonus in cash。貌似这是华尔街的规矩。
dei,无论是投行还是 fund,都是这样。
如果你不想在彭博永远待上来(you can if you want),很多做 2-3 年就跳去比方 Google NYC 或者其余 trading company/fund 啥的。
总之, 除了技术不如西海岸巨头,我集体感觉这是一家很赞的公司。另外,当初是艰巨期间,但疫情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固,反而极大减少了用户对 terminal 的依赖;另外我集体揣测 wfh 不能 share account 很多公司也被迫订更多 terminal;所以导致彭博其实在扩招,跟 2008 年的套路截然不同,历史惊人重演。所以这次危机中可怜失去工作的小伙伴,值得投一投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