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计算机革命
- 1970年代初成本下降,个人计算机变得可行。
- Altair 8800
- 比尔盖茨和保罗 艾伦写BASIC解释器
- 乔布斯提议卖组装好的计算机,Apple-1 诞生
- 1977年出现3款开箱即用的计算机:
Apple-II, TRS-80 Model I, Commodore PET 2001 - IBM 意识到个人计算机市场
IBM PC发布,采用开放架构,兼容的机器都叫IBM Compatible(IBM 兼容)
生态系统产生雪球效应:因为用户多,软硬件开发人员更愿意花精力在这个平台。因为软硬件多,用户也更乐意买“IBM 兼容”的计算机。 - 苹果选封闭架构,一切都自己来,只有苹果在非“IBM 兼容”下保持足够市场份额。
在计算机发展头30年难以想象,70年代初,各种组件的成本都下降了,可以做出低成本,同时性能足够强大的计算机,这个转变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单芯片CPU的出现,强大+体积小+便宜。集成电路的进步,也提供了低成本固态存储器。可以用于计算机的RAM和ROM。
计算机成本下降+性能提升,让个人计算机成为可能。第一台取得商业成功的个人计算机:Altai 8800。
虽然1975年之前就有计算机爱好者,但Altai大量催生更多计算机爱好者,爱好者们组成各个小组分享知识,软件,以及对计算机的热爱。最具传奇色彩的小组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第一次小组聚会在1975年3月,看一台第一批运来加州的Altai 8800。
之后,Steve Wozniak开始想设计自己的计算机,1976年5月,他向小组展示了原型机,并把电路图分享感兴趣的小组其它成员。他的设计不同寻常,要连到电视显示,并提供文本界面。
同是俱乐部成员和大学同学 史蒂夫 乔布斯 建议说与其免费分享设计,不如直接出售装好的主板。但用户依然需要自己加键盘,电源和机箱。1976年7月开始发售,价格$666.66美元,是苹果第一款产品。
就像Altai 8800一样,Apple-I也是作为套件出售。Apple-I吸引了业余爱好者,不介意机器买回来自己组装,但个人消费者和公司对Apple-I不感兴趣。
在1977年发生变化,市场上有了三款开箱即用的计算机。
第一款是Apple-II,苹果公司第一个提供全套设备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都是专业。它还提供了简单彩色图形和声音输出。Apple-II卖出上百万套,把苹果公司推到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前沿。
第二款是:TRS-80 1型。由Tandy公司生产,虽然不如Apple-II先进,但因为价格只有一半,所以卖但很火爆。
第三款是:Commodore PET 2001。集成了计算机,显示器,键盘和磁带驱动器。目标是吸引普通消费者。
这3台计算机被称为1977年的”三位一体“。
让不那么精通计算机的人也能用BASIC写程序,针对消费者的软件行业,开始腾飞。
市场上出现了各种针对个人的游戏和生产力工具。比如计算器和文字处理器。最火的是1979年的VisiCalc,第一个电子表格程序,比纸质好无数倍,是微软的Excel和Goole Sheets的老祖先。
因为IBM忽略了增长的“微型计算机”市场,随着微型计算机演变成个人计算机。 IBM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战略和设计,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一个由十二名工程师组成的精干团队(后来叫“肮脏十二人”)被派往博卡拉顿办公室。让他们独立工作,不受IBM内部的政治斗争干扰。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
没用IBM的CPU,选了Intel的芯片,也没用IBM的首选操作系统CP/M,而用了微软的DOS,依次类推,从屏幕到打印机都这样自由选择。IBM第一次不得不与外部公司竞争,来给新计算机做硬件和软件。这和IBM的传统做法不同:自己做硬件来节省成本,然后与其它公司合作。经过一年IBM发布了IBM PC
。
最具影响力的是它使用“开放式架构”,有良好的文档和扩展槽。使得第三方可以做硬件/外设。包括显卡,声卡,外置硬盘,游戏控制杆以及无数其它组件。刺激了创新,激发了竞争,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系统。这个开放式架构叫:IBM Compatible(IBM 兼容)。
意味着如果买了“IBM兼容”的计算机,可以用庞大生态系统中的其它软硬件。开放架构也意味着,竞争对手公司可以遵循这个标准。做出自己的“IBM 兼容”计算机。
很快,康柏和戴尔也开始卖PC,微软很乐意把MS-DOS授权给他们。仅在前三年,IBM就卖出200万台PC,超过了苹果。有了庞大用户群,软件和硬件开发人员,把精力放在“IBM 兼容”平台,因为潜在用户更多,同时,想买计算机的人也会看哪种计算机的软件硬件选择更多,就像雪球效应一样,而那些生产非“IBM 兼容”计算机的公司(一般性能更好),都失败了。
只有苹果公司在没有“IBM 兼容”都情况下,保持了足够都市场份额,苹果公司最终选择了相反的方式:“封闭架构”。即自己设计一切,用户一般无法加新硬件到计算机中。意味着苹果公司要做自己的计算机,自己的操作系统,还有自己的外围设备,如显示器,键盘和打印机。通过控制整个范围,从硬件到软件,苹果能控制用户体验并提高可靠性。
不同的商业策略是“MAC vs PC 谁更好”这种争论的起源。
为了在低成本个人计算机的竞争冲击下生存下来,苹果需要提高自身水平,提供比PC和DOS更好的用户体验。
图形用户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GUI)
- 图形界面先驱:道格拉斯 恩格尔巴特。
- 1970年成立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 1973年完成Xerox Alto(施乐奥托)计算机
- 1981年的Xerox Star system(施乐之星系统)
- 乔布斯去施乐参观
- 所见即所得WYSIWYG
- 1973年推出 Apple Lisa
- 1984年推出 Macintosh
- 1985年推出 Windows1.0,之后出到3.0
- 1995年推出 Windows 95 提供图形界面
- 1995年微软做失败的 Microsoft Bob
苹果在1984年发布了Macintosh,这台普通人可以买到的第一台带图形界面的计算机。那时的计算机全是命令行,图形界面是个革命性进展。不必记住或猜正确的命令。图形界面可以直接显示了,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