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网络概述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font color=#0099ff >连通性,共享</font>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互连网:网络的网络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TCP/IP协议族)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形成了多层次的ISP结构的互联网互联网交换点IXP的主要作用: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互联网组成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互联网的主机(用户直接使用)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B/S)对等连接方式(P2P)注: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的某个进程进行通信互联网的核心部分(路由器起特殊作用)路由器: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存储转发分组电路交换特点: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道: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资源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存储转发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更小的包(分组)注: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用存储转发(造成一定时延)的方式把分组交付给最终的主机计算机网络的类别按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按网络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计算机网络的性能:速率:数据的传输速率,也称数据率 单位(比特每秒 bit/s或b/s(或写bps))带宽:单位时间内网络中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通信上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带(bit/s 比特每秒)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Gbit/s Mbit/s)时延: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传播时延: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带宽往返时间(RTT)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是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U表示(网络)利用率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的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主要由以下三要素组成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的内容)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报文)运输层(TCP(报文段),UDP(用户数据报))网络层(包/分组/IP数据报)数据链路层(帧)物理层(比特流)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控制两个或多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使用下一层的服务实现本层协议,为上一次提供服务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