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化一个项目发展到一定的环境或者一开始就是为多国打造的,就需要考虑国际化了。简单来说,就是一套页面,多套语言。前不久做了一个国际化的项目,基于react和antd,里面用到了国际化,使用方式也很简单import zhCN from ‘antd/lib/locale-provider/zh_CN’;return ( <LocaleProvider locale={zhCN}> <App /> </LocaleProvider>);然后,页面所有的官方组件都变成了中文(默认是英文)。如果你使用其他工程,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vue + vue-i18nangular + angular-translatereact + react-intljquery + jquery.i18n.property具体使用方式可以自行搜索,无非就是看各种api和配置文件。可以说相当成熟了,那么,如何自己实现?国际化的实现原理其实原理很简单,这里只讲最基本的原理,不谈框架的特性。上面列举这里这么多js框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一个类似语言包的东西。zh.jsonen.jsonjp.json…这个也很好理解,把各种语言独立开来,便于管理和维护。便于测试,我们把请求的过程去掉了,直接写在一个json对象里面,如下intl.jsvar intl = { “zh”: { “title”: “测试”, “content”: “这是一个测试” }, “cn”: { “title”: “test”, “content”: “this is a test” }}大概会写一些这样的配置语言,然后通过某种手段把对应的字段设置到相应的位置就可以了。下面是伪代码<h2 id=“title”>测试</h2><p id=“content”>这是一个测试</p>var lang = getGlobalVar(‘LOCALE’)||‘zh’;//获取语言var local = intl[’lang’];$title.innerHTML = local[’title’];$content.innerHTML = local[‘content’];上面是一个简单的实现思路,如果是一个简单的静态页面,大可以用这种方式,也不需要引入一些第三方库,然后啃他的api。当然,国际化还远不止页面静态文字的简单翻译,还包括本地化服务(时间、货币等等),如果涉及到这些还是使用现成的库来的快。另类的尝试除了以上js的思路,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没有就不会来写这篇文章了。下面重点来了,如何不借助js来实现国际化?国际化的解决要点实现国际化有两个基本要素语言配置前端呈现语言配置是指如何设置多语言,也就是说如何把多种语言记录下来,就像前面js里面的配置文件。前端配置是指如何根据需要把需要展示的语言显示在页面,比如在中文环境下显示中文,英文环境下显示英文,用户看得到才算数。乍一看,好像不借助js根本行不通啊,又要配置文件,又要渲染页面内容,简直无解啊。content生成技术css中有个content生成属性,一般配合伪类:before或者:after来使用。可能一提到content,很多人可能就明白了,没错,content就可以实现内容生成。那么,试一试?<!DOCTYPE html><html lang=“en”><body> <h2 class=“title”></h2> <h3 class=“paragraph”></h3> <h4 class=“summary”></h4></body></html>/ch/html:lang(ch) .title:after{ content: ‘标题’;}html:lang(ch) .paragraph:after{ content: ‘段落’;}html:lang(ch) .summary:after{ content: ‘描述’;}/en/html:lang(en) .title:after{ content: ’title’;}html:lang(en) .paragraph:after{ content: ‘paragraph’;}html:lang(en) .summary:after{ content: ‘summary’;}怎么样?是眼前一亮还是。。很锉?好吧,我也觉得很挫,写起来比较麻烦,不过也是一种思路。content+attr上面的方式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思维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下面用到了使用属性值作为content内容,之前的用纯css实现打星星效果(三)也使用这个特性,大家有兴趣可以回过去看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用法<style> span:after{content:attr(a)}</style><span a=“我是A”></span>这样就可以通过属性值来生成内容。为什么要用属性值呢?上一种方式之前不好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语义化太差,单独看html文件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内容<h2 class=“title”></h2><h3 class=“paragraph”></h3><h4 class=“summary”></h4>下面我加点属性<h2 data-lang-ch=“标题” data-lang-en=“title”></h2><h3 data-lang-ch=“段落” data-lang-en=“paragraph”></h3><h4 data-lang-ch=“描述” data-lang-en=“summary”></h4>这下语义化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很清楚知道每个标签的内容大家应该知道我要做什么了吧,如下/ch/html:lang(ch) [data-lang-ch]:after{ content: attr(data-lang-ch);}/en/html:lang(en) [data-lang-en]:after{ content: attr(data-lang-en);}很简单,各自取各自对应的属性即可,需要什么语言直接在html添加属性即可,也不需要什么js结合之前讲过的css地址选择器,可以很轻松的实现根据地址栏来适配各种语言[data-lang-ch]:after,#ch:target~[data-lang-ch]:after{ content: attr(data-lang-ch);}#en:target~[data-lang-en]:after{ content: attr(data-lang-en);}页面添加一点元素<body> <div id=“ch”></div> <div id=“en”></div> <h2 data-lang-ch=“标题” data-lang-en=“title”></h2> <h3 data-lang-ch=“段落” data-lang-en=“paragraph”></h3> <h4 data-lang-ch=“描述” data-lang-en=“summary”></h4> <a href="#ch">中文</a> <a href="#en">英文</a></body>下面是demo小节以上主要探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化方式,前一种主流,后一种完全属于另类,但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如果你的页面不太复杂,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没有了js,速度也快了,视野也开阔了,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虽然以上跳过js实现了国际化需求,但是如果说是一些动态内容,比如时间,就没法放在属性里面的,这一部分,就只能通过js来处理了,实属无奈。。还有一个就是,如果页面复杂,或者需适配语言太多,那就意味着属性要写很多<h2 data-lang-ch=“标题” data-lang-en=“title” data-lang-fr=“XXX” data-lang-jp=“XXX” data-lang-de=“XXX” data-lang-fi=“XXX” data-lang-it=“XXX” ></h2>这样就不太友好了,这种情况下就推荐主流的js解决方式如果喜欢的文章的话,可以点赞并收藏,多多关注我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