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区

名川资本创始人王求乐IoT-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行业渗透将无所不在


名川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求乐(SegmentFault 思否的投资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物联网智库

名川资本创立于 2016 年 5 月,是数据驱动领域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重点投资 Pre-A 和 A 轮的初创企业,本期采访嘉宾为名川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求乐。王求乐先生拥有 11 年风险投资从业经验,11 年通讯领域工程、研发、管理经验。跟王总的交流过程中,王求乐先生喜欢用最朴素的逻辑去探索未来变化中的趋势,给我们勾勒出还未发生的世界。

物联网产业的未来机会在哪里?


李健:在互联网时代,投资可能大部分偏重于模式创新,物联网时代是否和之前有些不太一样,您怎么看待物联网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

王求乐:首先我不太认可“过去是模式为主,今后将转变为技术为主”的说法。过去 C 端所感受的互联网服务只是互联网的一个方面,其实很多底层技术的突破没有被大家感受到。

我之前在一个论坛跟人辩论,有人说阿里应该被打倒,因为他做的是买卖,没有什么技术。

我反驳说:你了解阿里吗?有多少了解?阿里其实是一个非常数据驱动的公司,facebook 乍看是个社交工具而已,但在美国没有人质疑它是科技公司,facebook 是美国最大的算法公司之一,跟谷歌的地位一样。

阿里现在有两个大的业务,一个是电商平台业务。这个平台,我们姑且不说他把买家、卖家,支付、物流打通,就从它的数据化本身,实现千人千面,后台系统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服务器连接在一起,能接入各种行业应用,这里面的难度其实是非常非常高的。

阿里 另一个业务是云平台,前段时间听说我们国家领导人将阿里云服务隆重介绍给日本。而在 20 年前,都是日本一直向我们出口各种高科技的数码产品,今天我们能反过来将算法和云技术向其输出,这就是藏在应用背后的底层技术创新。

我觉得在物联网时代仍然会延续这条路,它在初期阶段是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包括芯片、模组、传感器、网络、应用等。

在这期间大家对创业公司的技术会比较关注,但搭建完之后还是会走到应用端,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消费娱乐里面去。

最后从物联网在 GDP 的贡献怎么算?它要么会成为出口,要么会变成基建,要么就被消费掉或者吃进肚子里。

技术的价值从产业价值图谱看,底下是个小产值,上面是个大产值,最后大产值越来越大,最后成为放射状。

李健:您刚才提到基础设施这个关键词,现在有很多大公司,例如阿里、华为、中移动等都在推 PaaS 平台,您觉得这个细分赛道的创业者是否会受到大平台挤压而跑不出来?

王求乐:创业企业干 PaaS,难度肯定特别大。真正大的基础设施这一级的都是巨头的游戏,所需要投入的资源都是初创公司不能达到的,但是最后是不是中国移动、阿里等这几家,我觉得未必,没准可能还是其他巨头。

至于华为这样的公司,做 PaaS 服务似不大可能,看华为的发展过程,华为一直做的是通信解决方案,任正非他和爱立信一样都专注做行业赋能者,而不是去做中国移动运营商的事。

我推测十几年后的格局我们是不知道的、很可能不是我们今天想的这样,世界的发展太快了。

李健:在应用领域,您觉得物联网技术在哪个行业产生的效果会更大?

王求乐:几乎无所不在,会成为各个行业的标配。我觉得每个行业只要能够潜心研究都有机会,应该远远不止我们目前有限的想象力所能够覆盖的。

因为各行各业都会慢慢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我很难想象未来哪个行业没有物联网。其实零售业其实都已经在缓慢的被物联网化。

现在你去好多商场它都有探针检测,能够通过检测到你的手机而为你推送信息,可能你并没有意识到。汽车和家居也在陆续上网,这些都是物联网。

李健:您一直很提倡数据智能,您觉得数据驱动和互联网的流量驱动具有什么差别?

王求乐:它们其实是演进的关系,数据驱动是在流量驱动的基础上更升华或聚焦。之前曾鸣教授写过写一本书专讲数据智能,其实我们基金提出类似概念的时间比他还要早。

以阿里为例,早期的阿里是希望能先被大城市的人群使用,然后慢慢扩展至中等城市、农村等,这就是流量驱动。

但到今天,阿里的用户已经足够多,增长流量已经很难,那么它的增长,新的业务的增长要从哪来?

他要做用户的分析,同时也要做对供应商、对卖家的分析,然后给不同的人打上不同的标签,他要做很多的算法匹配,让每个人来了之后,就一直在上面不停地逛。

比如我本来是要买一瓶水,以前的推荐说看看这个人他是不是还要买橙子,最后发现根本不是的,我买完水之后更想干的是去看看书,学习到这个反射行为后,系统后面就会 push 书相关的内容,亚马逊就是这样玩的,这就是典型的数据驱动。

现今阶段,再和巨头拼流量是非常难的,新兴企业也一定要找一些巨头可能暂时无暇顾及,或者是它不太、不足以顾及的方向去做。

李健:听着很有意思,能不能介绍几个名川布局过的数据驱动项目?

王求乐:我们有投了一家公司叫诸葛找房,现在房产类的流量平台已经足够多了,如果我们重玩流量意思不大,市场也没有这么多的需求。

但是百姓买房子时会多渠道去找而不是只在一个渠道上去找,在找到房子后更想做多地点的比较。

比如我想要东直门的学区房,要求南北通透,单价每平方 6 万块,诸葛找房可以全平台搜索,多地点、多维度比较,解决百姓更个性化的诉求。

近期我们还投了一个小项目小木屋图书,是 YC 中国跟我们合作的第一家,做图书行业的服务。

从图书阅读,到书单和读书笔记,到出版社的读书分享会以及帮出版社做宣发、再版,这里均有沉淀的数据,将来可以赋能出版业的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都是巨头们以前没有重视的,或者即便重视、也不太可能革自己的命,所以它们没法自己做。我们非常喜欢这种有数据沉淀、有分析能力的公司,物联网恰好是获取和沉淀数据非常好的工具。

李健:您刚才提到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未来的应用开发都会有发展,站在您的角度,您觉得您在 3-5 年的投资里面您是倾向于基础设施类还是应用类?

王求乐:我觉得两个都会发生,未来几年行业的重心上还是在基础设施上,现在属于刚完成从标准的制定,正在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应用层会有些早的探索者,到底谁能跑出来,判断难度还是很大。但其实我们投资人在这两端都会深挖,二者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李健:您怎么看客户机构主要是政府的这类物联网项目?我们现在观察到很多公司的收入中,都有不少来自政府的订单。

王求乐:我主要是看需求,需求是不是 nature 的,是不是可持续的。就像买房子,人永远需要房子,看书,人永远需要学习。

海康的很多客户也是政府,华为的主要客户也是国企,二者都是好公司,所以客户是不是政府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背后需求的驱动力,是自然而然的需求、还是忽悠政府去做的?

如果不是内在的自然需求产生的,这就很拧巴了,最主要的还是看需求本身。

5G 能带来什么?

李健:5G 没有来之前或者说物联网还没有完全成型之前大家可能都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您觉得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创业机会?

王求乐:物联网其实已经是很早之前的概念,智慧开关、小度音箱、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都是物联网。

目前物联网的协议非常之多,包括 ZigBee、WiFi、蓝牙、红外、LoRa 以及 3G、4G、5G 或 NB-IoT 等。

对物联网来讲,5G 的到来主要是会造成成本的下降,尤其会倒过来进一步压缩上一代技术譬如 4G 的成本,能够实现很多今天由于成本原因而实现不了的物联场景。

李健:能不能畅想下 5G+ 物联网还有可能做出什么样的新应用?

王求乐:10 年前,电影里看到詹姆斯邦德抓坏人是那么智能,那时候只是概念,今天变成现实,而且已在中国实现,我们国家用的天网系统现在抓一个犯人,一小时能发现在哪。

现在如果说要抓一个车里的恐怖分子,像在北京这种城市,一旦发现,在下个路口就能卡住它,因为公安有即时分析。

在未来,汽车智联是个很大的事,将来的汽车体验跟今天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医疗上,无论说远程医疗,还是远程手术,我觉得都能够有很大的改变。

对病人来说,他的住院时间可能缩短很多,做完核心手术有一定的痊愈后,他就可以回家恢复,之后医生通过智能设备监测他的病情就行。

在工业领域,马斯克这个偏执狂,他在尽可能地将生产线做成智能柔性生产线,他说如果想从 Model S 的生产线切换到 Model X 额生产线的时候,只要“啪”地按一个键,就实现自动切换,这可能是最科幻的未来智能工厂。

工业互联网未来可期?

李健:纵向来看,工业 / 制造业领域涌现了大批物联网创新,您怎么看待工业领域的 IoT 改造?

王求乐:国外的工业进化经历两百年,是渐进地发生的:从最早的手工业到机械化、再到机电一体化,现在正在从机电一体化往更智能的方向走。

而下一个工业 4.0 时代,我们就需要让每个器械完成数字化改造、让每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改造,要把它们尽可能智能地联在一起协同作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我觉得这类前景很大。

现在日本和德国还大多在用 2G 和 3G,还有 ZigBee 什么的,这些都非常非常老,它的速率、效率各方面还不是那么理想,因此我们也未必要走和日本、德国相似的路,我们完全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直接开干就可以了,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协议直接做,我们没有包袱。

国内行业的落地会多层次体现出来。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存在经济、行业、地域等各种各样的差异,有的行业工厂制造管理还像“人工骑三轮车”,有的已经开始像“飞机、高铁”。

例如化工、能源等都属于高附加值行业或者特别需要精细化运营的行业。

可能大家不一定了解,能源和化工行业其实已经相当物联网化,比如我国的风电和太阳能产业就非常先进,已经可以远程掌握每一台发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再者化工行业也使用了很多大型作业平台。

但如纺织等行业可能暂时没有动机实现智能化,因为这里面的附加值没那么高。

李健:您觉得现在制约工业物联网发展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王求乐:可能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但并非是所谓的制约因素。制约是指被卡脖子,目前还没到那一步。

我们需要改进的有两点,第一,基础设施技术的完善和确定。比如我们国家将来主要是用 NB-IoT 还是在 LoRa 上改一改?

NB-IoT 是以 4G 还是 5G 为主?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用户对物联网的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需求才能一点一点地被看到。

供给端你是给我吃大米饭还是小米粥,这事还没有确定,客户说我饿了,我到底吃什么?

我过去吃野菜吃惯了,为什么要吃火烤的肉啊,吃生肉吃惯了,你现在要让我吃熟肉,我对熟肉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其实都还没有 ready,还需要不断的往前发展。

互联网在中国差不多发展了二十年,物联网又是真的可以和互联网相媲美的一个大的范畴,所以它也需要至少五到十年才能够从量变发展到质变。

给创业者的建议

李健:在投资方面,您更看中什么样的团队?

王求乐:我觉得大方向跟大家差不多,先说大方向的几点,第一,要有远见,也就是 vision,要能看到大众不太能看得着的东西,看的稍远一点;第二,要有比较强的执行能力;第三,学习力是比较重要的;最后一个是创始人一定要耐得住,我们管这叫 Perseverance,指的是坚韧不拔。

这里面一头一尾格外强调一下,我们希望在 vision 里是有 passion 的,创始人自己一定要相信这个事情,看到它、相信它、全力以赴对待它,坚持到底,伟大是熬出来的。

李健:如果说给物联网领域的创业者三点建议,您觉得他们应该要多注意哪几点?

王求乐:我觉得可以借用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策略。

高筑墙是要建立壁垒,要建立业务的技术壁垒;广积粮是要把业务基础打牢,一旦建立壁垒,就要把业务基础夯实,把客户基础搞好;缓称王是指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目标,只要企业发展得当,市场自然会给予奖励。

除了这三点,我认为大家还是 要对物联网市场有信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曲线,从长期来看,现阶段肯定还处于成长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还只是未来机会的沧海一粟,还没看到海呢,但它肯定是个特别大的海,大家一定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要足够坚韧,说 3 天改变世界那是不可能的。


雷达专访由物联网智库与山云资本联合发起,对 IoT 领域布局的投资人做深度访谈,智库和山云资本希望一起能为物联网领域的创业者在寻找资本时助力。

—— END ——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