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人独家军哥手记程军我的2020先打个60分吧

36次阅读

共计 360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技术人成长之路荆棘遍布,30 岁左右被手握新技术、加班凶猛的后辈冲击,转型管理成为前行的通行证;35~40 岁,掌握了管理技能、薪水更低的后浪再次袭来,能否补全商业思维、从成本模型跃迁为价值创造者、战略护航者,又一次成为生死考验。

程军打造的公众号“军哥手记”,是 2020 年初技术圈内的现象级自媒体。如今他站在阻隔技术人成长的叹息之墙前思考未来,陪伴着他的两位好友,名唤“焦虑”和“希望”。

参考阅读:

  • 1 个月错失百万,为什么还要感恩饿了么?
  • [](https://mp.weixin.qq.com/s?__… 为什么我放弃近千万期权离开贝壳找房?

40 岁之后不想打工

科创人:您长文回顾饿了么、贝壳找房两段经历的文章在圈内反响强烈,能否介绍下离职贝壳后的经历?

程军:2019 年 3 月离职贝壳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创业机会,当时有一个完整的想法,是钓鱼相关的一个互联网服务产品,简单说就是野钓信息的付费分享。我本人非常喜欢钓鱼,钓鱼带给我很多人生思考,但是作为创业项目来说,我接触了很多投资人朋友,他们的意见是这个市场很小,整体市场规模也就 3000 多万人,在互联网行业来说是很小的一个数字。我也测算过,在上海我家三公里范围内的钓鱼玩家可能也就 1000 多人,大部分还是有一定年龄的中老年用户,他们对互联网产品接受度天然偏低。纠结了大概半年还是放弃了,给孩子买了个学区房(笑)。

9 月的时候入职了一家奢侈品电商企业,融到 B 轮,期权条件都还不错,月流水过亿,但从商业的角度看不是非常看好,内部外包技术团队牵涉很多精力但收益有限,对个人成长来说帮助不大,3 个月后友好分手。

这 9 个月的两次尝试,倒是帮我想清了一些事。首先我确定自己 CTO 以下的机会不会考虑了,要么潜力公司 CTO、要么自由职业,这是面前的两条路。

ABZ 模式规划人生

科创人:2020 年以来,公众号军哥手记的阅读量和影响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一些文章引发了广泛探讨,但您同时也在做一些社群、知识星球相关的事情,您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如何规划的?还是说您目前倾向于多方向尝试、耐心探索?

程军:其实我目前的尝试和探索是基于一种人生设计方法的,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 ABZ 人生设计法,找到一个主业,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经营或者规划好一个副业,具有超越主业的潜力;并且还要做好最差的打算。

ABZ 人生设计法

A 计划: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目的是将我们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达到价值最大化。

B 计划:次好,或者暂时没法开始的计划,如果 A 计划曲线增长缓慢或者可能达到低点,那么就实行 B 计划,等 B 计划收入超过 A 计划,再培养一个 B 计划(递归方式)。

Z 计划:退路,救生船(比如之前积累的独特资源,比如房产投资得来“睡后”收入等等),职业生涯遇到重挫、生活遇到重大改变时的可行性方案。

 —— LinkedIn 创始人 里德·霍夫曼 

《最重要的关系》

目前我的 A 计划是打造个人 IP,提升个人影响力,这部分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公众号和知识星球。公众号的关注人数目前(采访当日)是 1.6 万人,付费用户小 300,这大约是 3 万左右的收入,虽然数量不大,但模式已经跑通,接下来是如何扩大规模。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今年内达到 5 万粉丝,目前比较焦虑于这件事(笑)。

B 计划是开发一些能够标准化的、边际成本低、收益高的产品,知识输出这一商业模式的瓶颈在于个人时间,有朋友建议我做 To B 咨询,但 To B 是个性化、定制化程度很高的生意,需要我投入大量精力,最终的交付也很难平行复制到下一个客户,所以这部分还需要详细规划和进一步思考。

Z 计划已经在尝试中,比如一些资源对接(人脉互助)方面的尝试,因为我是饿了么离职员工社群的运营者(目前社群有 1000 多人),我认识几乎全中国互联网圈技术或产品总监,但目前我还不想投入太多精力在这件事上,不排除今后会招募一个小团队开展相关的工作。

一边规划,一边学习,也开拓了很多视野,反思了一些过去的得失成败。

科创人:反思过程中,有否对过去某件具体事务产生颠覆性的认知?

程军:有两件事情,一是我曾经在饿了么负责支持早餐业务,这是一场防御战,最终双方其实都放弃了这块市场,但饿了么在整场战斗中都在跟着美团的节奏走,这部分有商榷的空间。

另一件也是饿了么的战略选择,当时企业上下对代理模式都不太感冒,给了美团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团通过代理模式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打开了局面,攻下了海量市场份额,一举实现了占有率的反超。在当时身处其中是看不清的,回头想来,自己也缺乏相应的高度和视野去看这件事。技术人还是要掌握经营思维,否则在老板眼中总是成本模型。

公众号运营:明确目标、方法和指标

科创人: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意识到打造个人 IP 是持续成长的重要手段,军哥手记做得很成功,请您跟我们分享下经验?

程军:4 个月的时间内公众号增加了 1 万粉丝,应该是做对了一些事情的(笑)。首先还是要学习,我在知识星球主要学习对象是 “生财有术”和“刘润”“辉哥奇谈”,学到了一些实用商业思维方法实践起来还不错。

先说起名,其实军哥手记不是个好名字,单看名字大家并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如果我改成“军哥说 IT”也许会好一些,等到粉丝发展到 5 万人以上的时候再聚焦到个人标签,但没关系,做个人 IP 肯定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5 万粉丝是我个人认为的自媒体迈过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界线,第一阶段大家并不知道你是谁,你要通过内容和故事告诉大家,聚焦于某个领域内是有必要的。

第二是要了解自己的目标,不仅是公众号的目标,也是每篇文章的目标。我写过一些出圈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基本不谈技术、管理这些干货,主要是故事吸引人,这类文章的目标就是出圈,制造影响力,我关注的指标就是阅读量;同样关注阅读量的文章还包括蹭热点的文章,通过阅读量来判断蹭得好不好,是否有效借助热点话题植入了有价值的内容。至于技术干货类的文章,一篇有 2000 阅读、增加四五十个关注,我认为就不错了。

第三,要了解你的读者是谁,我分析过我的读者,发现 50% 在北上广,大部分是工作 3~8 年,我会思考他们究竟想要看到什么?我早期写得很多文章是从管理者视角出发,如今会从员工成长角度出发,帮助大家更好的实现职场突围。

科创人: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一些自媒体的成长关隘,您对此是如何规划的,哪些方面您有信心实现持续输出?

程军:人生故事可能几年的经历一篇就写完了,但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场景,还是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很多思考可以分享,职场成长 这个话题就可以持续输出。

科创人:您倾向于哪一种模式:打造一套产品通过扩展渠道不断拓展新用户单次销售;不断制造新内容、新价值,实现已购买群体的复购?

程军:后者,我最近的焦虑点之一也是在复购上,如果处理不好,今年大家愿意付费,明年不买了,那还是不行。这点我一直在深度学习“辉哥奇谈”,我和辉哥有相似之处,技术出身、喜欢深度阅读、愿意分享,辉哥奇谈的知识星球年入百万,是我努力的方向。

科创人:您的文章涉猎范围很广,如果您自己是客户,你愿意购买军哥的哪些知识服务?

程军:(思忖片刻)排第一的应该是技术管理和产品洞察 ,100 人以下规模的团队我一定能帮你搞定。 第二应该是广泛阅读带来的思考,看的书比较多(最近三年平均年 30 本以上),也结交很多朋友,这份阅历和见识是有价值的,剩下就是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能力。但毕竟技术管理能直接创造价值,后者很难做成标准化成产品。

科创人:您如何消化一些争议和负面评价?

程军:公众号要营造传播必须要有观点,对你的强烈认可和强烈不满都能制造传播,温吞水是不行的。所以做公众号天然要面对争议,对的吸收,错的无视,不要打扰到情绪,否则就吃不了这碗饭。

我的 2020,60 分吧

科创人:您对自己眼下正处于的这个状态,能打多少分?

程军:嗯……饿了么的时候是 80 分,贝壳找房是 70 分,现在是 60 分吧。

科创人:参考标准是?

程军:收入呗(笑)。饿了么是我职场生涯的第一个波峰,那三年的收入能顶上其他时间加在一起。从饿了么离开之后,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下降区间,这没什么可避讳。用混沌大学的理论说,我进入了失速期,需要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线,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一件事我可能还需要时间想清楚,拥抱过去,就无法果断开拓第二曲线;抛弃过去,自己的价值还剩什么呢?对于我个人而言,什么是我第一性(核心价值)?

科创人:您理想中的未来生活大概是怎样的模样?

程军:用收入来描述比较直观,我希望 3 年时间我能够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工资外收入)实现 100 万的年收入,3 年之后考虑创业,或者是依托一个团队甚至考虑资本加杠杆,放大自己的价值。

科创人:2020 年越来越多技术圈的朋友面临着与您类似的难题,非常感谢您能与我们分享这样一个阶段的心路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法。

程军:我也希望多认识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看书,多思考,多输出,更新自己知识系统并不断进化它。今天交流里有很多事情我也需要好好想想。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