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区

科创人独家GrowingIO叶玎玎技术要能够成就他人享受更高级的自由


2007~2009 自由职业者叶玎玎

2006 年,业界瞩目的网易杭州研究院在杭州落成,是年毕业自浙大的叶玎玎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杭研院的一员。可仅仅一年之后,他便选择辞职,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科创人:技术跨越式成长的常见模式是大厂镀金或创业历练,为何您在毕业后不久就选择成为了自由职业者?

叶玎玎:概括一句话:我希望自己的时间能被填得很满,职场工作对我来说有些悠闲,这种悠闲说直白些是浪费时间。

我 1999 年接触电脑,当时 windows 已经非常成熟,我老家那边对电脑的看法就是新一代的游戏机,没有人把它当成创造价值的工具。我本人对游戏不感冒,家里有了电脑,放着不用还浪费,干脆就开始练打字,进大学之前把打字练得飞快(笑)。

进入浙大之后,才知道计算机技术原来能够创造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那时候开始有了紧迫感吧,参与开源社团以及一些外部的开源项目,也帮学校的论坛——那时候很火的 88(Freecity)等等 IT 产品提供维护,很享受把时间填满的感觉。

还有一个原因,相比起研究技术本身,我更希望用技术去创造产品、创造价值,而成为自由职业者既能让我自由调配时间,又能直接参与到国内外的各类项目中去。

科创人:很多做技术的朋友都有一颗 Freelancer 的心,但自由职业者面临的挑战显然很大,比如如何持续实现收入,您在很多采访中都谈到了方法,《科创人》更想了解您的勇气从何而来?

叶玎玎:我家里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在挑战新事物方面胆子比较大,相信自己怎么都能养活自己,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其实在网易杭研院工作期间,我已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师兄做一些项目,一个是分布式餐饮搜索,一个是稍后阅读。在做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体验了远程协作,对于技术提供者如何能够很好的去实现产品、交付成果有了一些心得,感觉自己可以搞定。

可说实话,直到走出来那一天,我依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做下去,但持续一种让自己不满意的生活状态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想挑战一下,至于问题,想办法解决就好。

Tips:叶玎玎的 Freelancer 心得

1.    自由职业不是与世隔绝,相反,保持优质社交最为重要

2.    参与开源项目,既能确立专家形象,又能结识很多朋友

3.    在人脉匮乏的时候,思考适合自己的项目来源,主动出击

4.    建立个人的宣传阵地(叶玎玎是知名 IT 播客 TeaHour 的创始人)

5.    图书馆和咖啡店是比家更适合工作的场所(杭州图书馆非常棒)

科创人:当年接触的项目中,有没有让您眼前一亮、认为能火起来的产品?

叶玎玎:我的客户主要是美国那边的,2008、2009 年的美国与国内的 2013、2014 年非常像,涌现出很多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一个舆情分析工具,还做过一款垂直房地产行业、类似 Facebook 的产品。

但那段时间我的角色还是一个开发者,我的目标也是成为一名有质量、有速度的优秀开发者,主要负责响应需求,利用技术实现需求方的想法,对于商业领域的东西思考不多,当然也受制于遥远的空间距离,我没办法判断项目在美国市场的未来。

自由职业者可能都要经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在技术层面打磨好自己,先要技术过硬,再寻找机会向商业领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我用了两年多时间打磨技术,在 2009 年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个企业微博项目,开始从 0 到 1 的构建产品,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创业者叶玎玎 2009~2015

科创人:从自由职业者成为了创业者,工作方式上对您造成了哪些影响?

叶玎玎:企业微博这个项目,在美国的合作方负责提出商业理念和想法,负责市场、销售,我需要思考如何将商业与技术结合,不再是拿着软件设计直接开工,而是成为了产品设计者。还要学习团队管理,技术团队是我在中国搭建的。

科创人:复盘 10 年前的这次创业经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什么?

叶玎玎:企业微博是一个典型的 To B 项目,客户到底喜欢什么、在意什么,需要我们去持续探索。我们的想法是以信息流作为交互方式,衍生出企业内部的协同功能——本质上我们的产品和 Slack 非常像。在信息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嫁接了很多第三方工具,比如 QA、项目管理工具等等。

我们的竞争对手是 yammer,它的形态更接近于企业版 Facebook,后来被微软 10 亿美金收购。在竞争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差异化竞争点,确定 PK 方法。比如 yammer 的 SaaS 服务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 2 美元,我们则采用了免费吸引用户试用、在私有部署环节闭环的战术。但在推进过程中发现,私有部署从实施到成本都非常重 。另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不断在产品中添加功能,却逐渐意识到产品缺乏一个核心价值,我们到底做的是一个什么产品?私有部署的成本压力以及产品缺乏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处于竞争劣势的主要原因。

科创人:私有部署的压力和价值分散导致竞争弱势,哪一个是更为关键的原因?

叶玎玎:10 年之前我认为是前者,私有部署模式导致 ROI 很低,但现在我坚定认为是后者,明确核心价值不仅能够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你、接受你,也能让企业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虽然项目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但我认为协同管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 To B 服务方向,在 2010 年前后,国内使用的主流协同工具还是 05、06 年那段出现的一些开源项目,于是我启动了第二个创业项目:风车,是一款协同工具。2011 年开始思考、做出 Demo,2012 年和两个伙伴一起正式创业。

科创人:在三人创业团队中,您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商业负责人?还是技术核心?

叶玎玎:我们三个人都是技术背景,另外两位合伙人更偏向技术一些,市场端主要是我自己在做。团队虽然人不多,但我们的目标很大——如今我仍然在坚持着这个目标,就是做出一款中国自己的世界级软件。

风车直到今天都在维护着,它是一个能活下来的商业项目,但最初我狭隘地认为应该做出色的产品去吸引客户,拒绝走融资砸市场的路线;待到醒悟过来、有意向投资者要加入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些早期约定模糊不清、难以整理的状况,所以风车现在只是以一个情怀的形态在维系着,好在用户付费的额度足够 COVER 服务器成本,维护也不怎么牵涉精力。

CTO 叶玎玎 2015 至今

科创人:您跟 Simon(张溪梦)是怎么认识的?

叶玎玎:一连串的机缘巧合吧,通过了几个朋友连接在一起。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跟我谈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推动增长,这恰好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领域,如何更高效使用数据赋能业务,并且我认为他的想法可以产品化,他也正在找技术合伙人,所以一拍即合。

Tips. 张溪梦 GrowingIO 创始人兼 CEO

前 LinkedIn 美国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被美国 DataScienceCentral 评选为“世界前十位前沿数据科学家”。

科创人:加入 GrowingIO,让您结束了持续 7 年的远程办公生活,适应得顺利么?

叶玎玎:还不错,因为这份事业与我契合度很高。技术方面我很自信,企业微博那个项目我们采用的技术超前竞争对手两到三年。拿风车和 GrowingIO 比较,前者是偏运营的产品,后者更偏技术,其实前者并不适合我的发挥,在 GrowingIO 我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工作习惯之类的就不是该计较的事。

GrowingIO 的 Demo 在 2014 年 12 月做了出来,但 其实直到 2015 年初,大家还在纠结:到底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发展。前面提到过,2013、2014 年中国掀起了一轮创业热潮,我认为这是一个机遇,初创企业一定需要解决增长问题,需要更有效地使用数据分析用户、驱动业务,另外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增长也远未封顶,在发展力度大的市场中打拼更好一些。

我拉着 Simon 来中国待了三个礼拜,在全国几个主要城市转了一圈,其实第一周他就已经下决心要做中国市场了。

科创人:眼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 To B 创业项目,这也是技术人发挥能量的主要战场,您能否分享一些 GrowingIO 的创业经验?

叶玎玎:GrowingIO 的核心团队来自美国,早期对国内市场认知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比如,在美国 SaaS 云服务是主流的商业模式,但在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金融等行业客户接受的还是私有化部署的方式。不过,GrowingIO 对这种转变适应得很快,一旦开始深入市场,了解客户,就快速地调整了思维和产品方向。这种快速调整与适应能力也是创业团队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第二,作为技术人,要时时刻刻认知,产品和技术是为市场、为客户、为需求服务的。在过去半年,我基本每周都拜访客户,疫情期间也保持跟客户的互动,我们越来越发体会到,产品、服务、市场等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到客户一线,才能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懂得客户语言等。客户需要的是工具、是服务,还是整体解决方案。只有想通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才知道你应该如何和客户一起成长,如何匹配产品、提供配套的培训、咨询等服务。

科创人:在 GrowingIO 的 5 年中,您个人最大的成长体现在哪个方面?

叶玎玎:思维模型和认知。从最初自由职业阶段的接单干活,到早期创业完成产品从设计到交付,再到 GrowingIO 进一步深入到业务层面。思维转变是一个长期挑战,说实话,直到今天偶尔我依然会用产品去反推需求,然后就会被团队警醒,相互提醒必须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GrowingIO 服务的客户群也在逐步扩大,从之前的互联网到现在传统零售、金融、汽车、房产等行业,大家的背景、语言和需求都有巨大的不同,如何用客户认可的语言体系进行交流,我必须更主动、更积极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更好地服务对方。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