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2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 引言
前端展望的文章越来越不好写了,随着前端发展的深入,需要拥有非常宽广的视野与格局才能看清前端的未来。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下面几篇文章发表一些总结与感悟:
- A Look at JavaScript’s Future
- 前端开发 20 年变迁史
- 前端开发编程语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绕过技术纷争,哪些技术决定前端开发者的未来?
- 未来前端的机会在哪里?
读完这几篇文章可以发现,即便是最资深的前端从业者,每个人看前端未来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倒不是因为视野的局限,而是现在前端领域太多了,专精其中某几个领域就足够了,适量比全面更好。
同时前端底层也在逐渐封闭,虽然目睹了前端几十年变迁的开发者仍会对一些底层知识津津乐道,但通往底层的大门已经一扇扇逐渐关闭了,将更多的开发者挤到上层区域建设,所以仅学会近几年的前端知识依然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然而上层建设是不封顶的,有人看到了山,有人看到了星球,不同业务环境,不同视野的人看到的东西都不同。
有意思是的国内和国外看到前端未来的视角也不同:国内看到的是追求更多的参与感、影响力,国外看到的是对新特性的持续跟进。
2. 精读
前端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比如规范、框架、语言、社区、场景以及整条研发链路。
看待前端未来的角度随着视野不同也会有变化,比如 Serverless 是未来,务实的思考是:前端在 Serverless 研发链路中仅处于使用方,并不会因为用了 Serverless 而提升了技术含量。更高格局的思考是:怎么推动 Serverless 的建设,不把自己局限在前端。
所以当我们读到不同的人对前端理解的时候,有人站在一线前端研发的角度,有人站在全栈的角度,也有人站在业务负责人的角度。其实国内前端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老一辈的前端开拓者们已经进入不同的业务领域,承担着更多不同的职能分工,甚至是整个大业务线的领导者,这说明两点:
- 前辈已经用行动指出了前端突破天花板的各种方向。
- 同是前端未来展望,不同的文章侧重的格局不同,两个标题相同的文章内容可能大相径庭。
笔者顺着这些文章分析角度,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框架
在前端早期,也就是 1990 年浏览器诞生的时候,JS 没有良好的设计,浏览器也没有全面的实现,框架还没出来,浏览器之间就打起来了。
这也给前端发展定了一个基调:凭实力说话。
后面诞生的 Prototype、jquery 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而诞生的,所以有种时代造就前端框架的感觉。
但到了最近几年,React、Angular、Vue 大有前端框架引领新时代的势头,前端要做的不再是填坑,而是模式创新。国内出现的小程序浪潮是个意料之外的现象,虽然群雄割据为开发者适配带来了一定成本,但本质上是中国在前端底层领域争取话语权的行为,而之所以各大公司不约而同的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则是商业、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的自然产物。
在原生开发领域,像 RN、Flutter 也是比较靠谱的移动端开发框架,RN 就长在 React 上,而 Flutter 的声明式 UI 也借鉴了前端框架的思路。每个框架都想往其他框架的领域渗透,所以标准总是很相近,各自的特色并没有宣传的那么明显,这个阶段只选用一种框架是明智的选择,未来这些框架之间会有更多使用场景争夺,但更多的是融合,推动新的开发方式提高生产力。
在数据驱动 UI 的方式上,具有代表性的是 React 的 Immutable 模式与 Vue 的 MVVM 观察者模式,前者模式虽然新颖,但是符合 JS 语言自然运行机制,Vue 的 MVVM 模式也相当好,特别是 Vue3.0 的 API 巧妙的解决了 React Hooks 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 Vue 继续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未来前端 MVVM 模式甚至可能标准化,那么 Vue 是作为标准化的事实规范,还是和 JQuery 一样的命运,还需观察。
语言
JS 语言本身有满多缺陷的,但通过 babel 前端工程师可以提前享受到大部分新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早期语言设计带来的问题。
横向对比来看,我们还可以把编程语言分为:前端语言、后端语言、能编译到 JS 的语言。
之所以有“能编译到 JS 的语言”这一类,是因为 JS Runtime 几乎是前端跨平台的通用标准,能编译到 JS 就代表了可跨平台,然而现在“能编译到 JS 的语言”除了紧贴 JS 做类型增强的 TS 外,其他并没有火起来,有工具链生态不匹配的原因,也有各大公司之间利益争夺的原因。
后端语言越来越贴场景化,比如 Go 主打轻量级高并发方案,Python 以其易用性占领了大部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算场景。
与此对应的是前端语言的同质化,前端语言绑定在前端框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 IOS 平台只能用 OC 和 Swift,安卓只能用 JAVA 和 Kotlin,Flutter 只支持 Dart,与其说这些语言更适合这些平台特性,不如说背后是谷歌、苹果、微软等巨头对平台生态掌控权的争夺。Web 与移动端要解决的问题是类似的:如何高效管理 UI 状态,现在大部分都采用数据驱动的思路,通过 JSX 或 Template 的方式描述出 UI DSL(更多可参考 前端开发编程语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UI DSL 一节)、以及性能提升:渲染和计算分离(这里又分为并发与调度两种实现思路,目的和效果是类似的)。
所以编程语言的未来也没什么悬念,前端领域如果有的选就用 JS,没得选只能依附所在平台绑定的语言,而前端语言最近正在完成一轮升级大迁徙:JS -> TS,JAVA -> Kotlin,OC -> Swift,前端语言的特性、易用性正在逐步趋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仅了解这些语言的语法,对编程能力是毫无帮助的,了解平台特性,解决业务问题,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才是前端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随着前端、Native 开发者之间的流动,前端领域语言层面差异会会来越小,大家越关注上层,越倾向抹平语言差异,甚至可能 All in JS,这不是因为 JS 有多大野心,而是因为在解决的问题趋同、业务优先的大背景下,大家都需要减少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语言,从人类语言的演变就可以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趋同(人类交流)、与国家绑定的小众语言一直都有生存空间、语法大同小异,但不同语言都有一定自己的特色(比如法语表意更精确)、跨语言学习成本高,所以当国际化协作频繁时,一定会催生一套官方语言(英语),而使用基数大的语言可能会发展为通用国际语言(中文)。
将编程语言的割裂、统一比作人类语言来看,就能理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
可视化
前面也说过,前端的底层在逐渐封闭,而可视化就是前端的上层。
所以笔者很少提到工程化,原因就是未来前端开发者接触工程化的机会越来越少,工程化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前端会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本质 – 人机交互,而交互的重要媒介就是图形,无论组件库还是智能化设计稿 To Code 都为了解放简单、模式化的交互工作,专业前端将更多聚集到图形化领域。
图形和数据是分不开的,所以图形化还要考虑性能问题与数据转换。
可视化是对性能要求最高的,因此像 web worker、GPU 加速都是常见处理手段,WASM 技术也会用到可视化中。具体到某个图表或大屏的性能优化,还会涉及数据抽样算法,分层渲染等,仅仅性能优化领域就有不少探索的空间。性能问题一般还伴随着数据量大,所以数据序列化方案也要一并考虑。
可视化图形学是非常学术的领域,从图形语法到交互语法,从一图一做的简单场景,到可视化分析场景的灵活拓展能力,再到探索式分析的图形语法完备性要求,可视化库想要一层层支持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要有一个清晰的分层设计。
仅可视化的图形学领域,就足够将所有时间投入了,未来做可视化的前端会越来越专业,提供的工具库接口也越来越有一套最佳实践沉淀,对普通前端越来越友好。
BI 可视化分析就是前端深造的一个方向,跟随 BI 发展阶段,对前端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工程化、组件化、搭建技术、渲染引擎、可视化、探索式、智能化,跟上产品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其实是相当有挑战性的。
编辑器
编辑器方向主要有 IDE(Web IDE)、富文本编辑器。
IDE 方向 国产做的比较好的是 HBuilder,国际上做的比较好的是 VSCode,由于微软还同时推出了 Web 版 MonacoEditor,让 Web IDE 开发的门槛大大降低。
作为使用者,现在和未来的主流可能都是微软系,毕竟微软在操作系统、IDE 方面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很多。但随着云服务的变迁,引导着开发方式升级,IDE 游戏规则可能迎来重大改变 – 云化。云化使得作为开发者拥有更多竞争的机会,因为云上 IDE 市场现在还是蓝海,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内部都在走这个方向,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往更底层的技术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从发展阶段来说,前端也发展到了 Web IDE 这个时代。对大公司来说,内部有许许多多割裂的工程化孤岛,不仅消耗大量优秀的前端同学去维护,也造成内部物料体系、工程体系难以打通,阻碍了内部技术流通,而云 IDE 天生的中心化环境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还能带来抹平计算机环境差异、统一编译环境、源码不落盘、甚至实现自动的多人协作也成为了可能,而云 IDE 因为在云上,也不止于 IDE,还可以很方便的集成流程,将研发全链路打通,因此在阿里内部也成为了今年四大方向之一。
所以今年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前端又在逐步替代低水平重复的 UI 设计,从设计稿生成代码,到研发链路上云,这种顶层设计正在进一步收窄前端底层建设,所以未来会有更多专业前端涌入可视化领域。
富文本编辑器方向 是一个重要且小众的领域,老牌做的较好的是 UEditor 系列,现在论体验和周边功能完善度,做得最好的是语雀编辑器。开源也有很多优秀的实现,比如 Quill、DraftJS、Slate 等等,但现在富文本编辑器核心能力是功能完备性(是否支持视频、脑图、嵌入)、性能、服务化功能打通了多少(是否支持在线解析 pdf、ppt 等文件)、交互自然程度(拷贝内容的智能识别)等等。如果将眼光放到全球,那国外有大量优秀富文本编辑器案例,比如 Google Docs、Word Online、iCloud Pages 等等。
最好用的富文本编辑器往往不开源,因为投入的技术研发成本是巨大的,本身这项技术就是一个产品,卖点就是源码。
富文本编辑器功能强度可以分为三个级别:L0~L2:
- L0:利用浏览器自带的输入框,主要指
contenteditable
实现。 - L1:在 L0 的基础上通过 DOM API 自主实现增删改的功能,自定义能力非常强。
- L2:从输入框、光标开始自主研发,完全不依赖浏览器特性,如果研发团队能力强,可以实现任何功能,典型产品比如 Google Docs。
无论国内外都鲜有进入 L2 强度的产品,除了超级大公司或者主打编辑器的创业公司。
所以编辑器方向中,无论 IDE 方向,还是富文本编辑器方向,都值得深入探索,其中 IDE 方向更偏工程化一些,考验体系化思维,编辑器方向更偏经验与技术,考验基本功和架构设计能力。
智能化
笔者认为智能化离前端这个工种是比较远的,智能化最终服务前后端,给前后端开发效率带来一个质的提升,而在此之前,作为前端从业者无非有两种选择:加入智能化开拓者队伍,或者准备好放弃可能被智能化替代的工作内容,积极投身于智能化解放开发者双手后,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挑战性的工作恰好包括了上面分析过的四个点:语言、框架、可视化、编辑器。
类比商业智能化,商业智能化包括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也就是大量的网络协同产生海量数据,通过数据智能算法促进更好的算法模型、更高效的网络协同,形成一个反馈闭环。前端智能化也是类似,不管是自动切图、生成图片、页面,或者自动生成代码,都需要算法和前端工程师之间形成协同关系,并完成一个高效的反馈闭环,算法将是前端工程师手中的开发利器,且越规模化的使用功效越大。
另一种智能化方向是探索 BI 与可视化结合的智能化,通过功能完备的底层图表库,与后端通用 Cube 计算模型,形成一种探索式分析型 BI 产品,Tableau 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个智能化场景中,需要对数据、产品、可视化全面理解的综合性人才,是前端职业生涯另一个突破点。
3. 总结
本文列举的五点显然不能代表前端的全貌,还遗漏了太多方面,比如工程化、组件化、Serverless 等,但 语言、框架、可视化、编辑器、智能化 这五个点是笔者认为前端,特别是国内前端值得持续发力,可以做深的点,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都足以突破前端工程师成长的天花板。
最后,前端是最贴近业务的技术之一,业务的未来决定了前端的未来,创造的业务价值决定了前端的价值,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的商业化思考能力与产品意识,看得懂业务,才能看到未来。
讨论地址是:精读《前端未来展望》· Issue #178 · dt-fe/weekly
如果你想参与讨论,请 点击这里,每周都有新的主题,周末或周一发布。前端精读 – 帮你筛选靠谱的内容。
关注 前端精读微信公众号
<img width=200 src=”https://img.alicdn.com/tfs/TB…;>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 - 非商用 - 非衍生 - 保持署名(创意共享 3.0 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