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725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 | Japson
来源 | 木东居士
0x00 前言
天下苦数学久矣!
对于很多想要入门机器学习的工程师来说,数学是通往 AI 道路上的第一支拦路虎。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不得不捡起早已还给老师的数学知识,勉强拿起《统计学习方法》、《西瓜书》等入门书籍钻研。或被一个个复杂的机公式劝退,或记下一堆公式定理之后却不知道和代码有什么关系,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对于工程师来说,最直接的入门方法就是 coding。
本系列从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K- 近邻算法”开始,通过代码走进机器学习的大门,搞定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首先会介绍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依据原理手动实现算法,最后使用 sklearn 中提供的机器学习库完成一些小 demo。不用担心,相关的机器学习概念以及算法原理也会穿插其中,帮助你以“代码 -> 原理 -> 代码”这种迭代的方式完成学习。
需要:
掌握 Python 语言,能够使用 Numpy、Pandas 等工具库。
安装 Anaconda
不要求对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相关概念有很深刻的了解,因为在文章中会对首次出现的概念进行介绍。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动永远是引发改变的第一步,话不多说,先让我们码起来吧!
0x01 初探 kNN 算法
为什么选择 kNN
为什么说 KNN 算法是机器学习的敲门砖?
首先 KNN 算法思想简单朴素,容易理解,几乎不需要任何数学知识。这一点使得 KNN 算法非常适合入门。
其次,KNN 算法也很好用,理论成熟,简单粗暴,既可以用来做分类(天然支持多分类),也可以用来做回归。并且与朴素贝叶斯之类的算法相比,由于其对数据没有假设,因此准确度高,对异常点不敏感。
最后,kNN 算法简单,但是可以解释机器学习算法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能够完整的刻画机器学习应用的流程。
当然 KNN 算法也有缺点,我们会在最后进行总结。
kNN 思想简介
鲁迅曾经说过:“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看看他的朋友”。因此,KNN 算法是鲁迅发明的。
kNN(k-NearestNeighbor),也就是 k 最近邻算法。顾名思义,所谓 K 最近邻,就是 k 个最近的邻居的意思。也就是在数据集中,认为每个样本可以用离他最距离近的 k 个邻居来代表。
贴出一张从百度百科上找的一张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朴素的思想:我们要判断 Xu 是什么颜色的,找到与其距离最近的 5 个点,有 4 个是红色的,有 1 个是绿色的。因此我们认为 Xu 是属于红色的集合
因此我们说:
在一个给定的类别已知的训练样本集中,已知样本集中每一个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标签)。在输入不含有标签的新样本后,将新的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最相似的 k 个数据 (最近邻) 的分类标签。通过多数表决等方式进行预测。即选择 k 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K 近邻法不具有显式的学习过程,而是利用训练数据集对特征向量空间进行划分,并作为其分类的“模型”。
kNN 算法流程
通过理解算法思想,可以将其简化为“找邻居 + 投票”。K 近邻法使用的模型,实际上是特征空间的划分。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决定:
- 距离度量
- k 值
- 分类决策规则
其中两个实例点之间的距离反映了相似程度。一般来说使用欧氏距离来计算。
梳理 kNN 算法流程如下:
- 计算测试对象到训练集中每个对象的距离
- 按照距离的远近排序
- 选取与当前测试对象最近的 k 的训练对象,作为该测试对象的邻居
- 统计这 k 个邻居的类别频率
- k 个邻居里频率最高的类别,即为测试对象的类别
0x02 算法实现
kNN 算法自实现
打开 Jupyter Notebook,创建 Python3 文件。
准备数据
首先我们准备一组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raw_data_x 是特征,raw_data_y 是标签,0 为良性,1 为恶性 raw_data_X = [[3.393533211, 2.331273381],
[3.110073483, 1.781539638],
[1.343853454, 3.368312451],
[3.582294121, 4.679917921],
[2.280362211, 2.866990212],
[7.423436752, 4.685324231],
[5.745231231, 3.532131321],
[9.172112222, 2.511113104],
[7.927841231, 3.421455345],
[7.939831414, 0.791631213]
]
raw_data_y = [0, 0, 0, 0, 0, 1, 1, 1, 1, 1]# 设置训练组 X_train = np.array(raw_data_X)
y_train = np.array(raw_data_y)# 将数据可视化 plt.scatter(X_train[y_train==0,0],X_train[y_train==0,1], color='g', label = 'Tumor Size')
plt.scatter(X_train[y_train==1,0],X_train[y_train==1,1], color='r', label = 'Time')
plt.xlabel('Tumor Size')
plt.ylabel('Time')
plt.axis([0,10,0,5])
plt.show()
数据可视化后生成的图片如下图所示。其中横轴是肿块大小,纵轴是发现时间。每个病人的肿块大小和发病时间构成了二维平面特征中的一个点。对于每个点,我们通过 label 明确是恶性肿瘤(绿色)、良性肿瘤(红色)。
那么现在给出一个肿瘤患者的数据(样本点)x:[8.90933607318, 3.365731514]
,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求距离
我们要做的是:求点 x 到数据集中每个点的距离,首先计算距离,使用欧氏距离
下面写代码:
from math import sqrt
distances = [] # 用来记录 x 到样本数据集中每个点的距离 for x_train in X_train:
d = sqrt(np.sum((x_train - x) ** 2))
distances.append(d)# 使用列表生成器,一行就能搞定,对于 X_train 中的每一个元素 x_train 都进行前面的运算,把结果生成一个列表 distances = [sqrt(np.sum((x_train - x) ** 2)) for x_train in X_train]
distances
输出:[5.611968000921151, 6.011747706769277, 7.565483059418645, 5.486753308891268, 6.647709180746875, 1.9872648870854204, 3.168477291709152, 0.8941051007010301, 0.9830754144862234, 2.7506238644678445]
在求出距离列表之后,我们要找到最小的距离,需要进行一次 排序操作。其实不是简单的排序,因为我们把只将距离排大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知道距离最小的 k 个点是在样本集中的位置。
这里我们使用函数:np.argsort(array)
对一个数组进行排序,返回的是相应的排序后结果的索引
nearest = np.argsort(distances)
nearest
输出:array([7, 8, 5, 9, 6, 3, 0, 1, 4, 2])
结果的含义是:距离最小的点在 distances 数组中的索引是 7,第二小的点索引是 8... 近到远是哪些点
选 k 值
然后我们选择 k 值,这里暂定为 6,那就找出最近的 6 个点(top 6),并记录他们的标签值(y)
k = 6topK_y = [y_train[i] for i in nearest[:k]]
topK_y
输出:[1, 1, 1, 1, 1, 0]
决策规则
下面进入投票环节。找到与测试样本点最近的 6 个训练样本点的标签 y 是什么。可以查不同类别的点有多少个。
将数组中的元素和元素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votes = Counter(topK_y)
votes
输出:一个字典,原数组中值为 0 的个数为 1,值为 1 的个数有为 5Counter({0:1, 1:5})
# Counter.most_common(n) 找出票数最多的 n 个元素,返回的是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是一个元组,元组中第一个元素是对应的元素是谁,第二个元素是频次 votes.most_common(1)
输出:[(1,5)]
predict_y = votes.most_common(1)[0][0]
predict_y
输出:1
得到预测的 y 值是 1
自实现完整工程代码
我们已经在 jupyter notebook 中写好了 kNN 算法,下面我们在外部进行封装。
相关代码可以在 https://github.com/japsonzbz/ML_Algorithms 中看到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h as sqrt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class kNNClassifier:
def __init__(self, k):
"""初始化分类器"""
assert k >= 1, "k must be valid"
self.k = k
self._X_train = None
self._y_train = None
def fit(self, X_train, y_train):
"""根据训练数据集 X_train 和 y_train 训练 kNN 分类器"""
assert X_train.shape[0] == y_train.shape[0], \ "the size of X_train must be equal to the size of y_train"
assert self.k <= X_train.shape[0], \ "the size of X_train must be at least k"
self._X_train = X_train
self._y_train = y_train return self def predict(self,X_predict):
"""给定待预测数据集 X_predict,返回表示 X_predict 结果的向量"""
assert self._X_train is not None and self._y_train is not None, \ "must fit before predict!"
assert X_predict.shape[1] == self._X_train.shape[1], \ "the feature number of X_predict must be equal to X_train"
y_predict = [self._predict(x) for x in X_predict] return np.array(y_predict) def _predict(self, x):
distances = [sqrt(np.sum((x_train - x) ** 2)) for x_train in self._X_train]
nearest = np.argsort(distances)
topK_y = [self._y_train[i] for i in nearest]
votes = Counter(topK_y) return votes.most_common(1)[0][0]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kNN(k=%d)" % self.k
当我们写完定义好自己的 kNN 代码之后,可以在 jupyter notebook 中使用魔法命令进行调用:
%run myAlgorithm/kNN.py
knn_clf = kNNClassifier(k=6)
knn_clf.fit(X_train, y_train)
X_predict = x.reshape(1,-1)
y_predict = knn_clf.predict(X_predict)
y_predict
输出:array([1])
现在我们就完成了一个 sklearn 风格的 kNN 算法,但是实际上,sklearn 封装的算法比我们实现的要复杂得多。
sklearn 中的 kNN
代码
对于机器学习来说,其流程是:训练数据集 -> 机器学习算法 -fit-> 模型 输入样例 -> 模型 -predict-> 输出结果
我们之前说过,kNN 算法没有模型,模型其实就是训练数据集,predict 的过程就是求 k 近邻的过程。
我们使用 sklearn 中已经封装好的 kNN 库。你可以看到使用有多么简单。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创建 kNN_classifier 实例 kNN_classifier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6)# kNN_classifier 做一遍 fit(拟合)的过程,没有返回值,模型就存储在 kNN_classifier 实例中 kNN_classifier.fit(X_train, y_train)# kNN 进行预测 predict,需要传入一个矩阵,而不能是一个数组。reshape()成一个二维数组,第一个参数是 1 表示只有一个数据,第二个参数 -1,numpy 自动决定第二维度有多少 y_predict = kNN_classifier.predict(x.reshape(1,-1))
y_predict
输出:array([1])
在 kNN_classifier.fit(X_train, y_train)
这行代码后其实会有一个输出:
KNeighborsClassifier(algorithm='auto', leaf_size=30, metric='minkowski',
metric_params=None, n_jobs=1, n_neighbors=6, p=2,
weights='uniform')
参数
class
sklearn.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 weights=’uniform’, algorithm=’auto’, leaf_size=30, p=2, metric=’minkowski’, metric_params=None, n_jobs=None, **kwargs)
我们研究一下参数:
-
n_neighbors
: int, 可选参数(默认为 5)。用于 kneighbors 查询的默认邻居的数量 -
weights
(权重): str or callable(自定义类型), 可选参数(默认为‘uniform’)。用于预测的权重参数,可选参数如下: -
uniform
: 统一的权重. 在每一个邻居区域里的点的权重都是一样的。 -
distance
: 权重点等于他们距离的倒数。
使用此函数,更近的邻居对于所预测的点的影响更大。 -
[callable]
: 一个用户自定义的方法,此方法接收一个距离的数组,然后返回一个相同形状并且包含权重的数组。 -
algorithm
(算法): {‘auto’,‘ball_tree’,‘kd_tree’,‘brute’}, 可选参数(默认为‘auto’)。计算最近邻居用的算法: -
ball_tree
使用算法 BallTree -
kd_tree
使用算法 KDTree -
brute
使用暴力搜索 -
auto
会基于传入 fit 方法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算法。
注意 : 如果传入 fit 方法的输入是稀疏的,将会重载参数设置,直接使用暴力搜索。 -
leaf_size(叶子数量)
: int, 可选参数(默认为 30)。传入 BallTree 或者 KDTree 算法的叶子数量。此参数会影响构建、查询 BallTree 或者 KDTree 的速度,以及存储 BallTree 或者 KDTree 所需要的内存大小。此可选参数根据是否是问题所需选择性使用。 -
p
: integer, 可选参数(默认为 2)。用于 Minkowski metric(闵可夫斯基空间)的超参数。p = 1, 相当于使用曼哈顿距离,p = 2, 相当于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对于任何 p,使用的是闵可夫斯基空间。 -
metric
(矩阵): string or callable, 默认为‘minkowski’。用于树的距离矩阵。默认为闵可夫斯基空间,如果和 p = 2 一块使用相当于使用标准欧几里得矩阵. 所有可用的矩阵列表请查询 DistanceMetric 的文档。 -
metric_params
(矩阵参数): dict, 可选参数(默认为 None)。给矩阵方法使用的其他的关键词参数。 -
n_jobs
: int, 可选参数(默认为 1)。用于搜索邻居的,可并行运行的任务数量。如果为 -1, 任务数量设置为 CPU 核的数量。不会影响 fit
方法
对于 KNeighborsClassifier
的方法:
方法名含义 fit(X, y) 使用 X 作为训练数据,y 作为目标值(类似于标签)来拟合模型。get_params([deep])获取估值器的参数。neighbors([X, n_neighbors, return_distance])查找一个或几个点的 K 个邻居。kneighbors_graph([X, n_neighbors, mode])计算在 X 数组中每个点的 k 邻居的(权重)图。predict(X)给提供的数据预测对应的标签。predict_proba(X)返回测试数据 X 的概率估值。score(X, y[, sample_weight])返回给定测试数据和标签的平均准确值。set_params(**params)设置估值器的参数。
0xFF 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了解了第一个 ML 算法 kNN,kNN 凭借着自己朴素成熟的特点成为机器学习的敲门砖。
然后我们学习了 kNN 算法的流程,并且在 jupyter notebook 上手动实现了代码,并且在外部也进行了封装。最后我们学习了 sklearn 中的 kNN 算法。
虽然我们自己实现了一个机器学习算法,但是它的效果怎样样?预测准确率高不高?我们在机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且听下回分解。
搜索进入小程序,可解锁更多精彩资讯和优质内容,不要错过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