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度学习:如何看待PyTorch-20

37次阅读

共计 38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吴育昕

1

为什么是 TorchDynamo

Graph capture 把用户 Python 写的模型代码变成 graph,是所有编译的根基。而 PyTorch 在试了这么多计划之后仿佛曾经锁定 TorchDynamo 作为 graph capture 的将来方向了,所以写一点对于 TorchDynamo 的内容,次要是解释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个货色(来到 FB 一年了,内容次要凭本人的猜想和了解 )。

一句话尽量解释 TorchDynamo 干了什么: 利用 PEP523(https://peps.python.org/pep-0…) 的 API 在用户执行每个 python frame 前,拿到这个 frame 的 bytecode,把其中意识的局部用 tracing 的形式提取出 graph (并送给后端编译),不意识的局部维持原样。把批改后的 bytecode 还给 CPython 跑。

因为 LazyTensor 和 TorchDynamo 都做 tracing,并且都是 best-effort graph capture,即只编译本人能 capture 的局部,capture 不到的用 Python 跑 (aka Python fallback),所以观感上两者可能会差不多。

然而,这两个计划的差异正是 TorchDynamo 要害的中央:

LazyTensor 是个纯靠 tracing 的计划,不可避免的问题是 「只能看见 trace 到的局部,只有 trace 一下才晓得哪里不能 trace」。而每次执行模型的时候,不能 trace 的局部可能不太一样。为了保障正确性,LazyTensor 就不得不每次执行都要从新 trace。举个极其的例子,模型里写了一个 torch.add(tensor, random.random()),其中 random 是个 LazyTensor 看不见摸不着的 Python 函数,那只有从新 trace 能力保障正确性。

而当 TorchDynamo 批改 bytecode 的时候,事件就不太一样了:

  1. 在 bytecode 里可能看得见所有须要的信息,所以可能证实「这段模型代码没有用到奇怪的货色所以不须要从新 trace」。
  2. 光证实了「不须要 trace」不代表能够真的不 trace,因为用户的代码还是一行行给 Python 来跑的。然而 TorchDynamo 又来了:CPython 到底跑什么 bytecode 是能够被它换掉的!

因而它能够做到这么一件事:当用户 call 一个被 capture 过的模型时,模型里大部分 Python 代码都相当于不存在了,连 symbolic execution 的 overhead 都没有,而被换成了编译后的 native code。这一点在以前所有的 partial graph capture 的计划里是做不到的:

  • LazyTensor 即便编译过的 graph 也要每次从新在 Python 里 trace 一遍,能力发现「哦,这个 graph 我曾见过的」。
  • @torch.jit.script、@tf.function、@jax.jit 能够把装璜的 python code 换成编译后的,然而这都依赖用户把这个 subgraph refactor 进去放到一个独自的函数里。而 TorchDynamo 是全自动不须要用户改代码的。
  • 这种 refactor 除了减少额定的工作量之外,还可能与用户的代码结构冲突,因为「用来编译的 graph 的边界」与「用户代码须要的形象边界」很可能不 match:例如用户原本心愿写三个函数,然而最佳的优化是把其中两个半函数变成一个 graph,这会让用户很难堪。

这只是一个最间接的例子。因为可能读写 bytecode,实践上 TorchDynamo 能 access 更多 LazyTensor 基本没有的信息,做更多事件(前面会提到)。而读写 bytecode 的难度比 source code 要低不少,所以成为了一个可行的计划。

2

whole-graph capture 用途不大?

有的人可能会说,下面提到的货色对 whole-graph capture 没太大用啊。

我感觉的确是这样:TorchDynamo 是一个对 partial-graph capture 谋求极致的计划,可能对简直所有的 Python 实现的模型开箱即用有减速,不必改代码——前提是还要跑 Python 作为 fallback。然而部署个别须要的是 whole-graph capture 整个模型在一个 graph 里不能用 Python。

用 tracing 做 whole-graph capture 的前提是用户要在 Python 代码里防止所有不能被 trace 的货色,最常见的用户要做的三件事是:应用 symbolic shape,应用 symbolic control flow,禁用除了以后 tensor library 之外的所有其它 library。 如果用户做到了这些,那只有一个一般的 symbolic tracing 就能 capture 到残缺的 graph 了, 不须要 TorchDynamo 这么简单的机制。TorchDynamo 可能能够稍微简化用户做这些的工作量,但我感觉不会有实质不同。

我集体的观点是,从实用角度登程,要求用户做下面几件事不算是太简单的要求:禁用其余 library 理所应当就不说了;即便明天 PyTorch 还没有很好的 symbolic {shape, control flow},然而只有用 @torch.jit.script_if_tracing 来解决大量的 symbolic shape 和 symbolic control flow,大多数模型都是能够正确的被 torch.jit.tracecapture 的。Meta 应该有几十上百个 vision 模型实现在 detectron2/d2go 里,目前根本都是走这条路部署的(我另有篇文章 https://ppwwyyxx.com/blog/202… 介绍这外面的细节)。

TensorFlow 的 whole-graph capture 就简略了:TF 从第一天就有很好的 symbolic shape 和 symbolic control flow,用就完了。tf.autograph 甚至还自动化了一部分 control flow 的改写工作。

所以,用户大量改代码依然是必须的。当然,TorchDynamo 毕竟有着 ” 扭转用户要跑的 bytecode” 的超能力。所以如果违心的话,实践上能够让用户的 whole-graph capture 工作变得更简略。例如:

模型两头的一些像 if x.shape[0] > 100 的分支,有的能够通过 shape inference 等价转移到模型结尾的。这样的话就能够 capture 到更大的没有分支的 subgraph。这件事在 TorchDynamo 里当初叫做 “guard”。
实践上能够把 python control flow 主动替换成 symbolic 的,相似 tf.autograph 做的事件,只不过输出是 bytecode 而不是 source code。

目前 TorchDynamo 的 “nopython” 模式就是 whole-graph capture 了。不过仿佛还不是工作重心 (以下援用自 https://docs.google.com/docum…):

PT2 will provide infrastructure for a no python export mode for edge and performance sensitive serving cases. The PT2 team won’t drive this end to end stack, but we will keep a feedback loop with the teams in charge of this and ensure the components we build are reusable in these situations.

不过与此同时,PyTorch 2.0 最近在欠缺 symbolic shape 的反对;functorch 里也退出了大量 control flow operator。这算是利好 whole-graph capture 的音讯。

3

总结

总的来说,因为 TorchDynamo 在 bytecode 层面做文章,能做到一些其余计划做不到的事件。它的长处次要为 partial graph capture 服务: 让用户的 Python 模型代码在 0 批改的状况下就能 capture 并取得减速。这体现了 PyTorch 对于 “Python first” 哲学的执念。这种执着是否有必要,见仁见智。

TorchDynamo 的次要劣势来自对 bytecode 的读写。JIT scripting compiler 的失败表明在 source code level 做不了太多事,TorchDynamo 能在 bytecode level 做事件的确很奇妙。不过,要残缺的复刻 CPython bytecode interpreter,它的工作量、保护难度(以及出 bug 的概率)都是不小的。

另外,TorchDynamo 对 whole-graph capture 没有很大的帮忙。对于简单的模型,用户该做的改写还是得做。不过我预计 2.0 至多能对「用户该做什么」有个清晰的说法。

当然,最初 PT2 到底能不能把 compiler 做好,还有很多其余因素:IR 怎么设计,何时 specialize/recompile,各种 backend 不同的个性等等。比方 TorchDynamo 和 LazyTensor 应用的 IR 其实也不一样。然而本文只探讨 graph capture,其余问题就不提了。

(本文经受权后公布。原文:https://www.zhihu.com/questio…)

欢送 Star、试用 OneFlow 最新版本:https://github.com/Oneflow-In…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