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inux:说透IO多路复用模型

47次阅读

共计 927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京东批发 石向阳

在说 IO 多路复用模型之前,咱们先来大抵理解下 Linux 文件系统。在 Linux 零碎中,不论是你的鼠标,键盘,还是打印机,甚至于连贯到本机的 socket client 端,都是以文件描述符的模式存在于零碎中,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所以能够这么说,所有皆文件。来看一下零碎定义的文件描述符阐明:





从下面的列表能够看到,文件描述符 0,1,2 都曾经被零碎占用了,当系统启动的时候,这三个描述符就存在了。其中 0 代表规范输出,1 代表规范输入,2 代表谬误输入。当咱们创立新的文件描述符的时候,就会在 2 的根底上进行递增。能够这么说,文件描述符是为了治理被关上的文件而创立的零碎索引,他代表了文件的身份 ID。对标 windows 的话,你能够认为和句柄相似,这样就更容易了解一些。

因为网上对 linux 文件这块的原理形容的文章曾经十分多了,所以这里我不再做过多的赘述,感兴趣的同学能够从 Wikipedia 翻阅一下。因为这块内容比较复杂,不属于本文遍及的内容,倡议读者另行自研,这里我十分举荐马士兵老师将 linux 文件系统这块,解说的真的十分好。

select 模型

此模型是 IO 多路复用的最晚期应用的模型之一,距今曾经几十年了,然而当初仍旧有不少利用还在采纳此种形式,可见其长生不老。首先来看下其具体的定义(来源于 man 二类文档):

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rror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这里解释下其具体参数:

参数一:nfds,也即 maxfd,最大的文件描述符递增一。这里之所以传最大描述符,为的就是在遍历 fd_set 的时候,限定遍历范畴。

参数二:readfds,可读文件描述符汇合。

参数三:writefds,可写文件描述符汇合。

参数四:errorfds,异样文件描述符汇合。

参数五:timeout,超时工夫。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检测到描述符被触发,则返回。

上面的宏解决,能够对 fd_set 汇合(精确的说是 bitmap,一个描述符有变更,则会在描述符对应的索引处理 1)进行操作:

FD_CLR(inr fd,fd_set* set) 用来革除形容词组 set 中相干 fd 的位,即 bitmap 构造中索引值为 fd 的值置为 0。

FD_ISSET(int fd,fd_set *set) 用来测试形容词组 set 中相干 fd 的位是否为真,即 bitmap 构造中某一位是否为 1。

FD_SET(int fd,fd_set*set)用来设置形容词组 set 中相干 fd 的位,行将 bitmap 构造中某一位设置为 1,索引值为 fd。

FD_ZERO(fd_set *set)用来革除形容词组 set 的全副位,行将 bitmap 构造全副清零。

首先来看一段服务端采纳了 select 模型的示例代码:

// 创立 server 端套接字,获取文件描述符
    int listenfd = socket(PF_INET,SOCK_STREAM,0);
    if(listenfd < 0) return -1;
    // 绑定服务器
    bind(listenfd,(struct sockaddr*)&address,sizeof(address));
    // 监听服务器
    listen(listenfd,5);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
    socklen_t addr_len = sizeof(client);
    // 接管客户端连贯
    int connfd = accept(listenfd,(struct sockaddr*)&client,&addr_len);
    // 读缓冲区
    char buff[1024]; 
    // 读文件操作符
    fd_set read_fds;  
    while(1)
    {memset(buff,0,sizeof(buff));
        // 留神:每次调用 select 之前都要从新设置文件描述符 connfd,因为文件描述符表会在内核中被批改
        FD_ZERO(&read_fds);
        FD_SET(connfd,&read_fds);
        // 留神:select 会将用户态中的文件描述符表放到内核中进行批改,内核批改结束后再返回给用户态,开销较大
        ret = select(connfd+1,&read_fds,NULL,NULL,NULL);
        if(ret < 0)
        {printf("Fail to select!\n");
            return -1;
        }
        // 检测文件描述符表中相干申请是否可读
        if(FD_ISSET(connfd, &read_fds))
        {ret = recv(connfd,buff,sizeof(buff)-1,0);
            printf("receive %d bytes from client: %s \n",ret,buff);
        }
    }

下面的代码我加了比拟具体的正文了,大家应该很容易看明确,说白了大略流程其实如下:

首先,创立 socket 套接字,创立结束后,会获取到此套接字的文件描述符。

而后,bind 到指定的地址进行监听 listen。这样,服务端就在特定的端口启动起来并进行监听了。

之后,利用开启 accept 办法来监听客户端的连贯申请。一旦有客户端连贯,则将获取到以后客户端连贯的 connection 文件描述符。

单方建设连贯之后,就能够进行数据互传了。须要留神的是,在循环开始的时候,务必每次都要从新设置以后 connection 的文件描述符,是因为文件描描述符表在内核中被批改过,如果不重置,将会导致异样的状况。

从新设置文件描述符后,就能够利用 select 函数从文件描述符表中,来轮询哪些文件描述符就绪了。此时零碎会将用户态的文件描述符表发送到内核态进行调整,行将准备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置位,而后再发送给用户态的利用中来。

用户通过 FD_ISSET 办法来轮询文件描述符,如果数据可读,则读取数据即可。

举个例子,假如此时连贯上来了 3 个客户端,connection 的文件描述符别离为 4,8,12,那么其 read_fds 文件描述符表(bitmap 构造)的大抵构造为 00010001000100000….0,因为 read_fds 文件描述符的长度为 1024 位,所以最多容许 1024 个连贯。





而在 select 的时候,波及到用户态和内核态的转换,所以整体转换形式如下:





所以,综合起来,select 整体还是比拟高效和稳固的,然而出现进去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进一步限度了其性能施展:

  1. 文件描述符表为 bitmap 构造,且有长度为 1024 的限度。
  2. fdset 无奈做到重用,每次循环必须从新创立。
  3. 频繁的用户态和内核态拷贝,性能开销较大。
  4. 须要对文件描述符表进行遍历,O(n) 的轮询工夫复杂度。

poll 模型

思考到 select 模型的几个限度,起初进行了改良,这也就是 poll 模型,既然是 select 模型的改进版,那么必定有其亮眼的中央,一起来看看吧。当然,这次咱们仍旧是先翻阅 linux man 二类文档,因为这是官网的文档,对其有着最为精准的定义。

int poll(struct pollfd *fds, nfds_t nfds, int timeout);

其实,从运行机制上说来,poll 所做的性能和 select 是基本上一样的,都是期待并检测一组文件描述符就绪,而后在进行后续的 IO 解决工作。只不过不同的是,select 中,采纳的是 bitmap 构造,长度限定在 1024 位的文件描述符表,而 poll 模型则采纳的是 pollfd 构造的数组 fds,也正是因为 poll 模型采纳了数组构造,则不会有 1024 长度限度,使其可能接受更高的并发。

pollfd 构造内容如下:

struct pollfd {
    int   fd;         /* 文件描述符 */
    short events;     /* 关怀的事件 */
    short revents;    /* 理论返回的事件 */
};

从下面的构造能够看出,fd 很显著就是指文件描述符,也就是当客户端连贯上来后,fd 会将生成的文件描述符保留到这里;而 events 则是指用户想关注的事件;revents 则是指理论返回的事件,是由零碎内核填充并返回,如果以后的 fd 文件描述符有状态变动,则 revents 的值就会有相应的变动。

events 事件列表如下:





revents 事件列表如下:





从列表中能够看出,revents 是蕴含 events 的。接下来联合示例来看一下:

// 创立 server 端套接字,获取文件描述符
    int listenfd = socket(PF_INET,SOCK_STREAM,0);
    if(listenfd < 0) return -1;
    // 绑定服务器
    bind(listenfd,(struct sockaddr*)&address,sizeof(address));
    // 监听服务器
    listen(listenfd,5); 
    struct pollfd pollfds[1];
    socklen_t addr_len = sizeof(client);
    // 接管客户端连贯
    int connfd = accept(listenfd,(struct sockaddr*)&client,&addr_len);
    // 放入 fd 数组
    pollfds[0].fd = connfd;
    pollfds[0].events = POLLIN;
    // 读缓冲区
    char buff[1024]; 
    // 读文件操作符
    fd_set read_fds;  
    while(1)
    {memset(buff,0,sizeof(buff));
        /**
         ** SELECT 模型专用
         ** 留神:每次调用 select 之前都要从新设置文件描述符 connfd,因为文件描述符表会在内核中被批改
         ** FD_ZERO(&read_fds);
         ** FD_SET(connfd,&read_fds);
        ** 留神:select 会将用户态中的文件描述符表放到内核中进行批改,内核批改结束后再返回给用户态,开销较大
        ** ret = select(connfd+1,&read_fds,NULL,NULL,NULL);
        **/
        ret = poll(pollfds, 1, 1000);
        if(ret < 0)
        {printf("Fail to poll!\n");
            return -1;
        }
        /**
         ** SELECT 模型专用
         ** 检测文件描述符表中相干申请是否可读
         ** if(FD_ISSET(connfd, &read_fds))
         ** {**   ret = recv(connfd,buff,sizeof(buff)-1,0);
         **   printf("receive %d bytes from client: %s \n",ret,buff);
         ** }
         **/
        // 检测文件描述符数组中相干申请
        if(pollfds[0].revents & POLLIN){pollfds[0].revents = 0;
            ret = recv(connfd,buff,sizeof(buff)-1,0);
            printf("receive %d bytes from client: %s \n",ret,buff);
        }
    }

因为源码中,我做了比拟具体的正文,同时将和 select 模型不一样的中央都列了进去,这里就不再具体解释了。总体说来,poll 模型比 select 模型要好用一些,去掉了一些限度,然而依然防止不了如下的问题:

  1. 用户态和内核态仍须要频繁切换,因为 revents 的赋值是在内核态进行的,而后再推送到用户态,和 select 相似,整体开销较大。
  2. 仍须要遍历数组,工夫复杂度为 O(N)。

epoll 模型

如果说 select 模型和 poll 模型是晚期的产物,在性能上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那么自 linux 2.6 之后新增的 epoll 模型,则彻底解决了性能问题,一举使得单机接受百万并发的课题变得极为容易。当初能够这么说,只须要一些简略的设置更改,而后配合上 epoll 的性能,实现单机百万并发轻而易举。同时,因为 epoll 整体的优化,使得之前的几个比拟消耗性能的问题不再成为羁绊,所以也成为了 linux 平台上进行网络通讯的首选模型。

解说之前,还是 linux man 文档镇楼:linux man epoll 4 类文档 linux man epoll 7 类文档,俩文档联合着读,会对 epoll 有个大略的理解。和之前提到的 select 和 poll 不同的是,此二者皆属于零碎调用函数,然而 epoll 则不然,他是存在于内核中的数据结构,能够通过 epoll_create,epoll_ctl 及 epoll_wait 三个函数联合来对此数据结构进行操控。

说道 epoll_create 函数,其作用是在内核中创立一个 epoll 数据结构实例,而后将返回此实例在零碎中的文件描述符。此 epoll 数据结构的组成其实是一个链表构造,咱们称之为 interest list,外面会注册连贯上来的 client 的文件描述符。

其简化工作机制如下:





说道 epoll_ctl 函数,其作用则是对 epoll 实例进行增删改查操作。有些相似咱们罕用的 CRUD 操作。这个函数操作的对象其实就是 epoll 数据结构,当有新的 client 连贯上来的时候,他会将此 client 注册到 epoll 中的 interest list 中,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ADD 标记来实现;当已有的 client 掉线或者被动下线的时候,他会将下线的 client 从 epoll 的 interest list 中移除,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DEL 标记来实现;当有 client 的文件描述符有变更的时候,他会将 events 中的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进行更新,此操作通过附加 EPOLL_CTL_MOD 来实现;当 interest list 中有 client 曾经筹备好了,能够进行 IO 操作的时候,他会将这些 clients 拿进去,而后放到一个新的 ready list 外面。

其简化工作机制如下:





说道 epoll_wait 函数,其作用就是扫描 ready list,解决准备就绪的 client IO,其返回后果即为筹备好进行 IO 的 client 的个数。通过遍历这些筹备好的 client,就能够轻松进行 IO 解决了。

下面这三个函数是 epoll 操作的根本函数,然而,想要彻底了解 epoll,则须要先理解这三块内容,即:inode,链表,红黑树。

在 linux 内核中,针对以后关上的文件,有一个 open file table,外面记录的是所有关上的文件描述符信息;同时也有一个 inode table,外面则记录的是底层的文件描述符信息。这里如果文件描述符 B fork 了文件描述符 A,尽管在 open file table 中,咱们看新增了一个文件描述符 B,然而实际上,在 inode table 中,A 和 B 的底层是截然不同的。这里,将 inode table 中的内容了解为 windows 中的文件属性,会更加贴切和易懂。这样存储的益处就是,无论下层文件描述符怎么变动,因为 epoll 监控的数据永远是 inode table 的底层数据,那么我就能够始终可能监控到文件的各种变动信息,这也是 epoll 高效的根底。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这两篇文章:Nonblocking IO & The method to epoll’s madness.

简化流程如下:





数据存储这块解决了,那么针对连贯上来的客户端 socket,该用什么数据结构保留进来呢?这里用到了红黑树,因为客户端 socket 会有频繁的新增和删除操作,而红黑树这块工夫复杂度仅仅为 O(logN),还是挺高效的。有人会问为啥不必哈希表呢?当大量的连贯频繁的进行接入或者断开的时候,扩容或者其余行为将会产生不少的 rehash 操作,而且还要思考哈希抵触的状况。尽管查问速度确实能够达到 o(1),然而 rehash 或者哈希抵触是不可控的,所以基于这些考量,我认为红黑树占优一些。

客户端 socket 怎么治理这块解决了,接下来,当有 socket 有数据须要进行读写事件处理的时候,零碎会将曾经就绪的 socket 增加到双向链表中,而后通过 epoll_wait 办法检测的时候,其实查看的就是这个双向链表,因为链表中都是就绪的数据,所以防止了针对整个客户端 socket 列表进行遍历的状况,使得整体效率大大晋升。整体的操作流程为:

首先,利用 epoll_create 在内核中创立一个 epoll 对象。其实这个 epoll 对象,就是一个能够存储客户端连贯的数据结构。

而后,客户端 socket 连贯上来,会通过 epoll_ctl 操作将后果增加到 epoll 对象的红黑树数据结构中。

而后,一旦有 socket 有事件产生,则会通过回调函数将其增加到 ready list 双向链表中。

最初,epoll_wait 会遍历链表来解决曾经筹备好的 socket,而后通过事后设置的程度触发或者边缘触发来进行数据的感知操作。

从下面的细节能够看出,因为 epoll 外部监控的是底层的文件描述符信息,能够将变更的描述符间接退出到 ready list,无需用户将所有的描述符再进行传入。同时因为 epoll_wait 扫描的是曾经就绪的文件描述符,防止了很多有效的遍历查问,使得 epoll 的整体性能大大晋升,能够说当初只有议论 linux 平台的 IO 多路复用,epoll 曾经成为了不二之选。

程度触发和边缘触发

下面说到了 epoll,次要解说了 client 端怎么连进来,然而并未具体的解说 epoll_wait 怎么被唤醒的,这里我未来具体的解说一下。

程度触发,意即 Level Trigger,边缘触发,意即 Edge Trigger,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了解,则不太容易,然而如果将硬件设计中的程度沿,回升沿,降落沿的概念引进来,则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比方咱们能够这样认为:





如果将上图中的方块看做是 buffer 的话,那么了解起来则就更加容易了,比方针对程度触发,buffer 只有是始终有数据,则始终告诉;而边缘触发,则 buffer 容量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告诉。尽管能够这样简略的了解,然而实际上,其细节解决局部,比图示中展示的更加精密,这里来具体的说一下。

边缘触发

针对读操作,也就是以后 fd 处于 EPOLLIN 模式下,即可读。此时意味着有新的数据到来,接收缓冲区可读,以下 buffer 都指接收缓冲区:

  1. buffer 由空变为非空,意即有数据进来的时候,此过程会触发告诉。





  1. buffer 本来有些数据,这时候又有新数据进来的时候,数据变多,此过程会触发告诉。





  1. buffer 中有数据,此时用户对操作的 fd 注册 EPOLL_CTL_MOD 事件的时候,会触发告诉。





针对写操作,也就是以后 fd 处于 EPOLLOUT 模式下,即可写。此时意味着缓冲区能够写了,以下 buffer 都指发送缓冲区:

  1. buffer 满了,这时候发送进来一些数据,数据变少,此过程会触发告诉。





  1. buffer 本来有些数据,这时候又发送进来一些数据,数据变少,此过程会触发告诉。





这里就是 ET 这种模式触发的几种情景,能够看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接收缓冲区或者发送缓冲区的状态变动来进行的。

艰涩难懂?不存在的,举个栗子:

在服务端,咱们开启边缘触发模式,而后将 buffer size 设为 10 个字节,来看看具体的表现形式。

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贯,发送单字符 A 到服务端,输入后果如下:

-->ET Mode: it was triggered once
get 1 bytes of content: A
-->wait to read!

能够看到,因为 buffer 从空到非空,边缘触发告诉产生,之后在 epoll_wait 处阻塞,持续期待后续事件。

这里咱们变一下,输出 ABCDEFGHIJKLMNOPQ,能够看到,客户端发送的字符长度超过了服务端 buffer size,那么输入后果将是怎么样的呢?

-->ET Mode: it was triggered once
get 9 bytes of content: ABCDEFGHI
get 8 bytes of content: JKLMNOPQ
-->wait to read!

能够看到,这次发送,因为发送的长度大于 buffer size,所以内容被折成两段进行接管,因为用了边缘触发形式,buffer 的状况是从空到非空,所以只会产生一次告诉。

程度触发

程度触发则简略多了,他蕴含了边缘触发的所有场景,简而言之如下:

当接收缓冲区不为空的时候,有数据可读,则读事件会始终触发。





当发送缓冲区未满的时候,能够持续写入数据,则写事件始终会触发。





同样的,为了使表白更清晰,咱们也来举个栗子,依照上述入输出形式来进行。

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贯并发送单字符 A,能够看到服务端输入状况如下:

-->LT Mode: it was triggered once!
get 1 bytes of content: A

这个输入后果,毋庸置疑,因为 buffer 中有数据,所以程度模式触发,输入了后果。

服务端开启,客户端连贯并发送 ABCDEFGHIJKLMNOPQ,能够看到服务端输入状况如下:

-->LT Mode: it was triggered once!
get 9 bytes of content: ABCDEFGHI
-->LT Mode: it was triggered once!
get 8 bytes of content: JKLMNOPQ

从后果中,能够看出,因为 buffer 中数据读取结束后,还有未读完的数据,所以程度模式会始终触发,这也是为啥这里程度模式被触发了两次的起因。

有了这两个栗子的比对,不晓得聪慧的你,get 到二者的区别了吗?

在理论开发过程中,实际上 LT 更易用一些,毕竟零碎帮忙咱们做了大部分校验告诉工作,之前提到的 SELECT 和 POLL,默认采纳的也都是这个。然而须要留神的是,当有成千上万个客户端连贯上来开始进行数据发送,因为 LT 的个性,内核会频繁的解决告诉操作,导致其绝对于 ET 来说,比拟的消耗系统资源,所以,随着客户端的增多,其性能也就越差。

而边缘触发,因为监控的是 FD 的状态变动,所以整体的零碎告诉并没有那么频繁,高并发下整体的性能体现也要好很多。然而因为此模式下,用户须要踊跃的解决好每一笔数据,带来的保护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略微不留神就有可能出错。所以应用起来须要十分小心才行。

至于二者如何抉择,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行文到这里,对于 epoll 的解说基本上结束了,大家从中是不是学到了很多干货呢?因为从 netty 钻研到 linux epoll 底层,其难度十分大,能够用曲高和寡来形容,所以在这块摸索的文章是比拟少的,很多货色须要本人照着 man 文档和源码一点一点的推敲(linux 源码详见 eventpoll.c 等)。这里我来纠正一下搜索引擎上,说 epoll 高性能是因为利用 mmap 技术实现了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内存共享,所以性能好,我后期被这个观点误导了良久,起初下来了 linux 源码,翻了一下,并没有在 epoll 中翻到 mmap 的技术点,所以这个观点是谬误的。这些错误观点的文章,国内不少,国外也不少,心愿大家能审慎抉择,防止被谬误带偏。

所以,epoll 高性能的根本就是,其高效的文件描述符解决形式加上颇具个性边的缘触发解决模式,以极少的内核态和用户态的切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并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