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区

关于计算机:海明校验码检错和纠错的工作原理

海明码(Hamming Code)是一种常见的谬误检测和纠正码,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和纠正错误。它由理查德·海明(Richard Hamming)于 1950 年提出,具备简略、高效的特点,在计算机通信和存储系统中失去广泛应用。海明码通过在数据中插入冗余位(校验位),使得接管方可能检测到并纠正单个位谬误。

上面将具体介绍海明码的工作原理:

  1. 二进制数据编码:首先,将要传输的数据依照二进制模式进行编码。假如要传输的数据为 m 位,其中包含 k 位数据位和 r 位校验位。校验位的数量 r 由海明码的类型决定,常见的有海明 (7,4) 码、海明 (15,11) 码等。
  2. 插入校验位:在数据中插入校验位,使得数据的总长度变为 m + r 位。校验位的地位通常是 2 的幂次方(1、2、4、8 等),对应着数据位的索引地位。例如,在海明 (7,4) 码中,数据位的索引地位是 1、2、3、5,校验位的索引地位是索引地位为 2、4、6、7。
  3. 计算校验位的值:依据校验位的索引地位,对相应的数据位进行计算,以确定校验位的值。校验位的值由数据位的奇偶性决定。在海明码中,每个校验位都涵盖一组特定的数据位。对于每个校验位,通过异或操作(XOR)计算相应数据位的值,并将后果作为校验位的值。例如,对于海明 (7,4) 码中的校验位 1(索引地位 2),计算的数据位为 2、3、6,计算形式为:校验位 1 = 数据位 2 ⊕ 数据位 3 ⊕ 数据位 6。
  4. 发送数据:将蕴含数据位和校验位的编码数据发送给接管方。
  5. 谬误检测:接管方收到编码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解码,并检测是否存在谬误。谬误检测通过比拟接管到的数据位和从新计算的校验位的值来实现。如果接管到的数据位与从新计算的校验位的值相匹配,则认为数据没有谬误。否则,发现校验位的值与从新计算的值不匹配,阐明数据存在谬误。
  6. 谬误纠正:如果发现错误,接管方能够利用校验位的地位和值来纠正错误。通过比拟谬误位所对应的校验位的值,接管方能够确定产生谬误的位的地位.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