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你仔细察看的话,你会发现,不论是哪一门编程语言,并发类的常识都是在高级篇里。换句话说,这块知识点其实对于程序员来说,是比拟进阶的常识。我本人这么多年学习过去,也的确感觉并发是比拟难的,因为它会波及到很多的底层常识,比方若你对操作系统相干的常识无所不知的话,那去了解一些原理就会费些力量。这是咱们整个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在两头遇到本人没想通的问题,能够去查阅材料,也能够在评论区找我,以保障你可能跟上学习进度。
你我都晓得,编写正确的并发程序是一件极艰难的事件,并发程序的 Bug 往往会诡异地呈现,而后又诡异地隐没,很难重现,也很难追踪,很多时候都让人很抓狂。但要疾速而又精准地解决“并发”类的疑难杂症,你就要了解这件事件的实质,寻根究底,深入分析这些 Bug 的源头在哪里。
那为什么并发编程容易出问题呢?它是怎么出问题的?明天咱们就重点聊聊这些 Bug 的源头。
并发程序幕后的故事
这些年,咱们的 CPU、内存、I/ O 设施都在一直迭代,一直朝着更快的方向致力。然而,在这个疾速倒退的过程中,有一个外围矛盾始终存在,就是这三者的速度差别。CPU 和内存的速度差别能够形象地形容为:CPU 是天上一天,内存是地上一年(假如 CPU 执行一条一般指令须要一天,那么 CPU 读写内存得期待一年的工夫)。内存和 I / O 设施的速度差别就更大了,内存是天上一天,I/ O 设施是地上十年。
程序里大部分语句都要拜访内存,有些还要拜访 I /O,依据木桶实践(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程序整体的性能取决于最慢的操作——读写 I / O 设施,也就是说单方面进步 CPU 性能是有效的。
为了正当利用 CPU 的高性能,均衡这三者的速度差别,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程序都做出了奉献,次要体现为:
- CPU 减少了缓存,以平衡与内存的速度差别;
- 操作系统减少了过程、线程,以分时复用 CPU,进而平衡 CPU 与 I / O 设施的速度差别;
- 编译程序优化指令执行秩序,使得缓存可能失去更加正当地利用。
当初咱们简直所有的程序都默默地享受着这些成绩,然而天下没有收费的午餐,并发程序很多诡异问题的本源也在这里。
源头之一:缓存导致的可见性问题
在单核时代,所有的线程都是在一颗 CPU 上执行,CPU 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一致性容易解决。因为所有线程都是操作同一个 CPU 的缓存,一个线程对缓存的写,对另外一个线程来说肯定是可见的。例如在上面的图中,线程 A 和线程 B 都是操作同一个 CPU 外面的缓存,所以线程 A 更新了变量 V 的值,那么线程 B 之后再拜访变量 V,失去的肯定是 V 的最新值(线程 A 写过的值)。如下所示是 CPU 缓存与内存之间的关系图:
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批改,另外一个线程可能立即看到,咱们称为可见性。
多核时代,每个 CPU 都有本人的缓存,这时 CPU 缓存与内存的数据一致性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当多个线程在不同的 CPU 上执行时,这些线程操作的是不同的 CPU 缓存。比方下图中,线程 A 操作的是 CPU- 1 上的缓存,而线程 B 操作的是 CPU- 2 上的缓存,很显著,这个时候线程 A 对变量 V 的操作对于线程 B 而言就不具备可见性了。这个就属于硬件程序员给软件程序员挖的“坑”。
多核 CPU 的缓存与内存关系图如下所示:
上面咱们再用一段代码来验证一下多核场景下的可见性问题。上面的代码,每执行一次 add10K()办法,都会循环 10000 次 count+= 1 操作。在 calc()办法中咱们创立了两个线程,每个线程调用一次 add10K()办法,咱们来想一想执行 calc()办法失去的后果应该是多少呢?
public class Test {
private long count = 0;
private void add10K() {
int idx = 0;
while (idx++ < 10000) {count += 1;}
}
public long calc()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final Test test = new Test();
// 创立两个线程,执行 add()操作
Thread th1 = new Thread(() -> {test.add10K();
});
Thread th2 = new Thread(() -> {test.add10K();
});
// 启动两个线程
th1.start();
th2.start();
// 期待两个线程执行完结
th1.join();
th2.join();
return count;
}
}
直觉通知咱们应该是 20000,因为在单线程里调用两次 add10K()办法,count 的值就是 20000,但实际上 calc()的执行后果是个 10000 到 20000 之间的随机数。为什么呢?
咱们假如线程 A 和线程 B 同时开始执行,那么第一次都会将 count=0 读到各自的 CPU 缓存里,执行完 count+=1 之后,各自 CPU 缓存里的值都是 1,同时写入内存后,咱们会发现内存中是 1,而不是咱们冀望的 2。之后因为各自的 CPU 缓存里都有了 count 的值,两个线程都是基于 CPU 缓存里的 count 值来计算,所以导致最终 count 的值都是小于 20000 的。这就是缓存的可见性问题。
循环 10000 次 count+= 1 操作如果改为循环 1 亿次,你会发现成果更显著,最终 count 的值靠近 1 亿,而不是 2 亿。如果循环 10000 次,count 的值靠近 20000,起因是两个线程不是同时启动的,有一个时差。
变量 count 在 CPU 缓存和内存的分布图:
源头之二:线程切换带来的原子性问题
因为 IO 太慢,晚期的操作系统就创造了多过程,即使在单核的 CPU 上咱们也能够一边听着歌,一边写 Bug,这个就是多过程的功绩。
操作系统容许某个过程执行一小段时间,例如 50 毫秒,过了 50 毫秒操作系统就会从新抉择一个过程来执行(咱们称为“工作切换”),这个 50 毫秒称为“工夫片 ”。线程切换示意图:
在一个工夫片内,如果一个过程进行一个 IO 操作,例如读个文件,这个时候该过程能够把本人标记为“休眠状态”并出让 CPU 的使用权,待文件读进内存,操作系统会把这个休眠的过程唤醒,唤醒后的过程就有机会从新取得 CPU 的使用权了。
这里的过程在期待 IO 时之所以会开释 CPU 使用权,是为了让 CPU 在这段等待时间里能够做别的事件,这样一来 CPU 的使用率就上来了;此外,如果这时有另外一个过程也读文件,读文件的操作就会排队,磁盘驱动在实现一个过程的读操作后,发现有排队的工作,就会立刻启动下一个读操作,这样 IO 的使用率也上来了。
是不是很简略的逻辑?然而,尽管看似简略,反对多过程分时复用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史上却具备里程碑意义,Unix 就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名噪天下的。
晚期的操作系统基于过程来调度 CPU,不同过程间是不共享内存空间的,所以过程要做工作切换就要切换内存映射地址,而一个过程创立的所有线程,都是共享一个内存空间的,所以线程做工作切换老本就很低了。古代的操作系统都基于更轻量的线程来调度,当初咱们提到的“工作切换”都是指“线程切换”。
Java 并发程序都是基于多线程的,天然也会波及到工作切换,兴许你想不到,工作切换居然也是并发编程里诡异 Bug 的源头之一。工作切换的机会大多数是在工夫片完结的时候,咱们当初根本都应用高级语言编程,高级语言里一条语句往往须要多条 CPU 指令实现,例如下面代码中的 count += 1,至多须要三条 CPU 指令。
- 指令 1:首先,须要把变量 count 从内存加载到 CPU 的寄存器;
- 指令 2:之后,在寄存器中执行 + 1 操作;
- 指令 3:最初,将后果写入内存(缓存机制导致可能写入的是 CPU 缓存而不是内存)。
操作系统做工作切换,能够产生在任何一条 CPU 指令执行完,是的,是 CPU 指令,而不是高级语言里的一条语句。对于下面的三条指令来说,咱们假如 count=0,如果线程 A 在指令 1 执行完后做线程切换,线程 A 和线程 B 依照下图的序列执行,那么咱们会发现两个线程都执行了 count+= 1 的操作,然而失去的后果不是咱们冀望的 2,而是 1。
非原子操作的执行门路示意图:
咱们潜意识外面感觉 count+= 1 这个操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一个原子一样,线程的切换能够产生在 count+= 1 之前,也能够产生在 count+= 1 之后,但就是不会产生在两头。咱们把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在 CPU 执行的过程中不被中断的个性称为原子性。CPU 能保障的原子操作是 CPU 指令级别的,而不是高级语言的操作符,这是违反咱们直觉的中央。因而,很多时候咱们须要在高级语言层面保障操作的原子性。
源头之三: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
那并发编程里还有没有其余有违直觉容易导致诡异 Bug 的技术呢?有的,就是有序性。顾名思义,有序性指的是程序依照代码的先后顺序执行。编译器为了优化性能,有时候会改变程序中语句的先后顺序,例如程序中:“a=6;b=7;”编译器优化后可能变成“b=7;a=6;”,在这个例子中,编译器调整了语句的程序,然而不影响程序的最终后果。不过有时候编译器及解释器的优化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 Bug。
在 Java 畛域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利用双重查看创立单例对象,例如上面的代码:在获取实例 getInstance()的办法中,咱们首先判断 instance 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锁定 Singleton.class 并再次查看 instance 是否为空,如果还为空则创立 Singleton 的一个实例。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if (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Singleton.class)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假如有两个线程 A、B 同时调用 getInstance()办法,他们会同时发现 instance == null,于是同时对 Singleton.class 加锁,此时 JVM 保障只有一个线程可能加锁胜利(假如是线程 A),另外一个线程则会处于期待状态(假如是线程 B);线程 A 会创立一个 Singleton 实例,之后开释锁,锁开释后,线程 B 被唤醒,线程 B 再次尝试加锁,此时是能够加锁胜利的,加锁胜利后,线程 B 查看 instance == null 时会发现,曾经创立过 Singleton 实例了,所以线程 B 不会再创立一个 Singleton 实例。
这看上去所有都很完满,无懈可击,但实际上这个 getInstance()办法并不完满。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 new 操作上,咱们认为的 new 操作应该是:
- 调配一块内存 M;
- 在内存 M 上初始化 Singleton 对象;
- 而后 M 的地址赋值给 instance 变量。
然而实际上优化后的执行门路却是这样的:
- 调配一块内存 M;
- 将 M 的地址赋值给 instance 变量;
- 最初在内存 M 上初始化 Singleton 对象。
优化后会导致什么问题呢?咱们假如线程 A 先执行 getInstance()办法,当执行完指令 2 时恰好产生了线程切换,切换到了线程 B 上;如果此时线程 B 也执行 getInstance()办法,那么线程 B 在执行第一个判断时会发现 instance != null,所以间接返回 instance,而此时的 instance 是没有初始化过的,如果咱们这个时候拜访 instance 的成员变量就可能触发空指针异样。
双重查看创立单例的异样执行门路示意图:
总结
要写好并发程序,首先要晓得并发程序的问题在哪里,只有确定了“靶子”,才有可能把问题解决,毕竟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针对问题的。并发程序经常出现的诡异问题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然而深究的话,无外乎就是直觉坑骗了咱们,只有咱们可能深刻理解可见性、原子性、有序性在并发场景下的原理,很多并发 Bug 都是能够了解、能够诊断的。
在介绍可见性、原子性、有序性的时候,特意提到 缓存 导致的可见性问题,线程切换 带来的原子性问题,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其实缓存、线程、编译优化 的目标和咱们写并发程序的目标是雷同的,都是进步程序性能。然而技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所以在 采纳一项技术的同时,肯定要分明它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躲避。
咱们这个专栏在解说每项技术的时候,都会尽量将每项技术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问题讲清楚,也心愿你可能在这方面多思考、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