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端:如何找寻职业方向感

2次阅读

共计 12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是 ONES 公司成立以来,首次推出面向全公司公开的转岗竞聘机制。刘鑫加入这次竞聘,胜利从业务开发岗转到了基础设施后端,也在思维上从程序员成长为软件工程师。

以下是刘鑫与 ONES 的故事。

找寻职业方向感

我有一种天才:每到一个生疏的中央,只有看过当地的地图,我就能将那里的根本地理位置信息刻印进脑子里,八九不离十。

一到生疏的中央,我就爱看城市的地图,我也不刻意去记,但反正我就是能记住地图里的细节。说不清具体的感触,总之我就是对地图和地理知识很敏感。

如果我不从事 IT 工作,我可能会去当一名地图或地理杂志的编辑,或者从事跟天文相干的工作。

在 2018 年,我在一个线下技术沙龙找到了本人新的职业方向感。过后 Kid(ONES CTO 冯斌)是那场沙龙的嘉宾,他作了对于麻利开发继续改良的分享,于是我就留意到了 ONES,还拿了公司的宣传材料回去看,也始终关注着 ONES 动静。

到了 2019 年,我在某个技术社区看到了 ONES 的招聘帖,而后投了简历,也通过了面试,当年 5 月入职。

在 2021 年,既然公司推出了转岗竞聘制度,我也想尝试一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开始了对新岗位的申请。

我之前的岗位更多的是面向一线的业务开发,当初的岗位则是给咱们的产品提供根底能力建设。用个粗略的比喻,就是以前的岗位偏重「台前」,当初的岗位偏重「幕后」。

当然,我当初除了要做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性能的优化,有时候也要解决一些业务上的「疑难杂症」。

从程序员到工程师的变质

来 ONES 工作快三年了,感觉本人最大的变动,就是从一个一般程序员变质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工程师。

以前,作为程序员,咱们写代码,只是为了实现某个性能,或者可能只是想玩一下。

而且,我来 ONES 工作之前所在公司,技术团队很小,才三四个人,做的产品生命周期都很短。

来到 ONES 后,逐渐转变成为工程师的角色,咱们要思考的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变幻无穷的需要,如何和共事们单干、如何设计、如何实现创作出一个能够让上百人协同的软件,而且这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可能是 5 年—10 年,甚至更长。

所以,工程师跟程序员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真正系统化地思考问题。在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是无奈感触到的,只有到了 ONES 才取得这样的机会来成长。

尤其 ONES 的工作流程很符合规范。因为 ONES 采纳的是麻利开发的模式,从需要的提出到整个迭代流程,再到最初上线,都是严格依照标准来进行的。

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也是有激情的,而对应各种场景上的性能也足够弱小,能够对标国内一线的竞品。

当然,越来越大规模的客户也是咱们的挑战。其中个别超大规模的客户,将咱们产品零碎中的一些软肋裸露进去——这是把双刃剑,在一直的商业化过程中,公司继续承受规模越来越大的客户,来锤炼本人的产品能力,其中,不仅了锤炼本人的人,也把咱们的产品打磨得更好了。

公司与客户其实是「双向驱动」,尤其客户逼迫着咱们的能力一直地往上晋升。

经验了各种能力降级后,ONES 积攒了不少当先的技术劣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咱们拓展了 GraphQL 查询语言的很多能力,针对咱们的业务的筛选条件查问做了很多深度的革新和翻新,从而能够尽量简略地实现比较复杂的筛选条件查问工作。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