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程序员:不过是享受了互联网的十年红利期而已

35次阅读

共计 48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你好呀,我是歪歪。

去年的最初一天,我在 B 站公布了这个视频:

我真没想到这个长达一个小时的视频的播放量能到这么多,而且竟然是一个投币比点赞和珍藏还多的视频。

评论区加上弹幕,有上千条观众的留言。每一条留言都代表一个观众的感触,外面极大局部的感触总结起来大多是示意对于我集体这十年经验感叹和艳羡,然而我是感觉十年的工夫这么长,谁还不能提炼出几两故事和几段感悟呢?

感觉感叹的,只不过是在我的视频外面看到了几分本人的影子。感觉艳羡的,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我艳羡的形式生存着。

还是有人说是逆袭,我并不感觉这是逆袭。逆袭个别是说绝地出击的故事,然而我感觉这十年,我还没有真正的走到过“绝地”,更多的只是随着时代同流合污,我集体的致力,在时代的浪潮前,微不足道,只不过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下,我使劲的方向恰好和浪潮的方向统一而已。

我过后没有想到一个好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和浪潮的方向统一”,所以过年期间我也始终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直到过年期间,我坐在火炉前听家里的前辈聊天,一个前辈问另外一个长辈:你什么时候把女朋友带回来给咱们看看呢?

长辈戏谑的答复说:我当初本人都过的不好呢,怕是没有女孩子违心跟我哦。

前辈说:我以前嫁过来的时候,你爷爷以前还不是啥都没有,就一间土巴屋,一个烂瓦房。结婚嘛,两个人一起致力不就把日子过好了。

我过后好想说一句:那个时代过来了,当初不一样了。

然而究竟还是没说进口,然而就在把这句话咽下去的霎时,我想明确了后面对于“浪潮”的问题,其实就一句话:

我只不过是有幸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罢了。有时候的看起来让人艳羡的人、胜利的人,只不过是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罢了,与集体的致力水平关系真的不大。

我说的时代的红利,就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专业横蛮倒退的这十年光景。

在视频外面,我说了一句话:我是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

而后有一些弹幕示意十分的震惊:

是的,在 2012 年,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热门业余,甚至有点被“淘汰”的感觉。

我记得那一年录取之后,给一个亲戚说是就读计算机专业,他说:怎么学了个这业余啊,当前每个家庭外面都会有一台计算机,到时候人人都会应用计算机,还学它干啥?

这句话尽管当初看起来很搞笑,然而在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到它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情理。

尽管我是调剂到“计算机”的,然而前提也得是我填报意愿的时候填写了“计算机专业”,对吧。

所以问题就来了:我当年是怎么高瞻远瞩,怎么三思而行,怎么推演计算,怎么预测将来,想着要填报一个计算机专业呢?

为了答复这个问题,我往年回到老家,专门把这个货色翻了进去:

这是我高考完结那年,学校发的 4 本和填报意愿相干的书,书外面次要的内容就是过来三年各个批次,各个学校,各个业余的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最低分数、录取均匀分数、录取最高分数的信息统计:

我当年填报意愿,就是通过翻阅这四本书来找到本人能够填报的大学。然而我的高考意愿特地好填,因为我高考问题只超过二本线 13 分,所以我间接看二本院校外面每年卡着分数线招收学生的学校就能够了。在这个条件下,没有多少学校能够抉择。

最初录取我的大学,是 2012 年那一年刚刚由专科学校降级为二本院校的一所大学。所以那一年是它第一次招本科生,没有过往的数据能够参考,报它的起因是因为我感觉它刚刚从专科降级为本科,录取分数应该不会太高。

填报意愿的时候一个学校能够填写六个业余,刚好它也只有六个本科专业,所以我就依照报纸上的程序,挨个填写,而且还勾选了“遵从调剂”。

而这六个业余,我也通过后面的书翻到了:

过后对于这六个业余,我齐全没有任何理解。基本不晓得要学习什么内容,更加不晓得毕业之后会从事什么工作。

起初入校之后我才晓得,报资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业余的人最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因为报的人没有报满,所以我被调剂过来了。

能够必定的说,如果当年这个学校没有计算机的本科专业,我就不会走上计算机的路线。

其实我填报意愿的状态,和当年绝大部分高考学生的状态一样,十分的茫然。在高中,学校也只教了高考考场上要考的货色,为了这点货色,咱们筹备了整整三年。然而当初回头去看,如何填报意愿,其实也是一件十分值得学习理解的事件,而不是高考完结之后,学校发几本材料就完事的。

我过后填报意愿时最外围的想法是,只有有大学录取就行了,至于业余什么的,不重要。

在意愿填报指南的书外面,我发现有大量的篇幅站在 2012 年视角去剖析将来的待业局势。

这部分,我认真的读了一遍,发现对于计算机局部提到的并不多,只有寥寥数语,整体是持看好态度,然而大多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很难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忙我填写意愿。

起初得悉被计算机录取了之后的第一反馈是,没关系,入校之后能够找机会转业余,比方转到机械。

为什么会想着机械呢?

因为那一年,或者说那几年,最火的业余是土木工程,紧随其后的大略就是机械相干的业余:

而这个学校没有土木业余,那就是想当然的想往人多的,也是学校的王牌业余“机械”转了。

计算机专业,尽管也榜上有名,然而那几年的风评真的是十分个别,更多的是无知,就像是亲戚说的那句:当前人人都有一台计算机,你还去学它干啥?

我也找到了一份叫做《2011 年中国大学生待业报告》的报告,外面有这样一句话:

真的如同弹幕外面一个小伙伴说的:土木最火,计算机下水道。

所以我在十年前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也就不是一个什么特地奇怪的事件了。

你说这是什么玩意?

这外面没有任何的高瞻远瞩、三思而行、推演计算、预测将来,就是纯正的运气。

就是恰好站在时代的大潮前,撅着屁股,等着时代使劲的拍上那么一小下,而后随着浪花飘就完事了吗?

我也已经想过,如果我能把它包装成一个“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故事,来体现我对于将来精准的预判就好了,然而现实情况就是这么的骨感和魔幻,没有那么多的预判。

所以有很多人,特地是一些在校的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视频找到我,来求教我对于职业倒退,对于将来方向,对于人生布局的问题。

说真的,我有个屁的资格和能力来帮你剖析这些问题啊。我本人这一摊子事件都没有搞清楚,我的职业前路也是迷雾重重,我何德何能给他人指出人生的方向?

当然,我也能给出一些倡议,然而我能给出的所有的回复,纯正是基于集体无限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加上本人的一些所见所闻,给出的本人角度的答复。

同样的问题,你去问另外一个人,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最终得出的答案千差万别。

甚至同样的职场相干的问题,我能够给你剖析的有条有理,列出一二三四点,而后说出每一点的利益得失,然而当我退职场上遇到截然不同的问题时,我也会一时慌乱,乱了阵脚,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寻求帮忙。

在自媒体的这三年,我写过很多观点输入类的文章,也答复过有数人的“迷茫”。对于这一类求助,有时是答疑,经常是聆听,总是去激励。

我并不是一个“人生导师”,或者说我目前肤浅的教训,还不足以成为一个“人生导师”,我只不过是一个有幸踩到了时代红利的幸运儿而已。

在这十年间,我踩到了计算机的红利,所以才有了前面看起来还算不错的故事。

踩到了 Java 的红利,所以能力把这个故事持续写下去。

踩到了自媒体的红利,所以才有机会把这些故事写进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当初还有很多很多人摩肩擦踵的往计算机行业外面涌进来,我一个直观的感触就是各种要求都变高了,远的就不说了,如果是三年前我回到成都的时候,市场状况和当初一样的话,我是相对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到当初这家公司,我只不过是恰好抓住了一个窗口期而已。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义无反顾的去学 Java,往这个卷得没边的细分畛域中冲的不可开交,导致待业岗位供不应求,从而企业晋升了面试难度。我记得 2016 年我毕业的时候,在北京面试,还没有“面试造火箭”的说法,当年我连 JVM 是啥玩意都不晓得,更别提分布式相干的技术了,听都没听过。然而当初,这些都变成了“根底题”。

还有很多人,看到了自媒体这一波流量,感觉一些爆款文章,仿佛本人也能写进去,甚至写的更好。或者感觉一些十分火的视频,仿佛本人也能拍进去,甚至拍的跟好。

然而真正去做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一条“百死一生”的路线,想要在看起来微小的流量池中挖一勺走,其实很难很难。

然而如果把工夫线拉回到 2014 年,那是公众号的黄金时代,注册一个公众号,每天甚至不须要本人写文章,去各处搬运转载,只须要把排版弄难看一点,多宣传宣传,而后坚持下去,就能积攒十分可观的关注数量,有关注,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钱来找你。从一个公众号,缓缓倒退为一个工作室,而后成长为一个公司的故事,在那几年,太多太多了。

诸如此类,很多很多的景象都在表明则一个观点:时代不一样了。

我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看过一本叫做《浪潮之巅》的书,书外面的内容记得不多了,然而晓得这是一本把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些值得记录的故事写进去的好书。

尽管书的内容记得不多了,然而书的封面上写的一段话我就很喜爱。

就用它来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站在技术反动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地位,即便不做任何事,也能够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工夫。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降临。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下,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尽管对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障其长盛不衰;然而,对一个人来说,毕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侥幸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以上。

如果我这篇文章完结在这个中央,那么你先简略的想一想,你看完之后那一瞬间之后的感触是什么?

会不会有一丝丝的失落感,或者说是一丢丢的焦虑感?

是的,如果我的文章就完结在这个中央,那么这就是一篇试图“贩卖焦虑”的文章。

我在不停的暗示你,“时代不一样了”,“还是以前好啊”,“以前做同样的事件容易的多”。

这样的暗示,对于 00 后、90 后的人来说,极小局部感触是在缅怀过来,更多的还是让你产生一种对当下的失落感和对将来的焦虑感。

比方我以前看到一些对于 90 年代下海经商的普通人的故事。就感觉那个时代,遍地是黄金,处处是机会,只有稍稍致力就能谱写一个逆天改命的故事,继而感叹本人的“生不逢时”。

只是去往回看过来的时代,而没有认真扫视本人的时代,当我想要去形容我所处的时代的时候,负面的形容词总是先入为主的钻进我的脑海中。

我之前始终认为是运气始终站在我这边,然而我真的是公布了后面提的到视频,而后基于视频引发了一点探讨之后,我才开始更加深层次的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是十分后知后觉的才感触到,我运气好的大背景是因为遇到了时代的红利。

要留神后面这一段话,我想强调的是“后知后觉”这个词。这个词代表的工夫,是十年无余的工夫。

也就是说在这十年无余的工夫中,我没有去刻意的谋求时代的红利、也没有感知到时代的红利。

这十年间,概括起来,我大部分工夫只是做了一件事:致力成长,晋升自我。

所以在我的视频的评论区外面还有一句话呈现的频率特地高:越致力,越侥幸。

我不是一个能预判将来的人,然而我并不否定,我是一个致力的人,然而和我一样致力,比我更加致力的人也大有人在。

你要深信,你为了本人在社会上立足所付出的任何致力是不可能会徒劳的,它肯定会以某种模式来回报你。

当回报到来的时候,兴许你认为是运气,其实是你也正踩在时代的红利之上,只不过还没到你“后知后觉”的时候,十年后,二十年后再看看吧。

在这期间,不要囿于过来,不要预测将来,你只管致力在当下就好了。迷茫的时候,搞一搞学习,总是没错的。

(特么的,这滋味怎么像是鸡汤了?不写了,收。)

最初,用我在网上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怠惰,审慎,诚恳的人埋怨命运不公;我也未曾见过一个认真负责、致力好学、心胸开阔的年轻人,会始终没有机会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处于“迷茫期”的一些大学生敌人的一点点集体的高见,也是我集体的一些自省。

共勉。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