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i:如何构建指标生命周期管理

3次阅读

共计 16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次给大家说到企业为什么要做好指标治理,通过指标治理,有利于企业进行精细化治理;帮忙企业全面把握外围业务状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进步企业生产力,加强产品竞争力。

明天,就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构建指标治理的话题吧~

首先,咱们要搞清楚定义。指标的生命周期次要蕴含定义、生产、生产、下线四个阶段,指标生产上线后并不代表指标生命周期的起点,前期还须要继续做指标运维及品质保障,为了更好地进行指标治理周期治理,须要记录指标的治理属性,包含指标的创立与生产记录、指标的权责治理(负责人)等。

一、指标字典

指标字典包含业务属性、技术属性及治理属性三大类:

二、申请指标

根据不同企业的指标应用流程,可演绎为共用指标应用流程和指标需要申请流程,共用指标无需通过申请可间接查看和生产,需要分析师从业务及数据倒退的角度,通过业务调研、需要剖析及数据摸索理解需要目标,依据数据价值判断发动指标生产需要,并通过审核流程输入最终的论断与反馈,具体审核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指标的生产数据

指标开发流程是指标体系生产、运维及品质管控的过程,也是数据产品或数据分析师和数仓研发沟通协调的桥梁。

1、明确指标类型指标类型的确认须要业务管理人员、数据分析师及数据产品独特确认指标类型,次要蕴含 2 种如下类型:

l 原子指标用于明确业务的统计口径和计算逻辑,是基于用户的业务流动(即业务过程)创立的,用于统计业务流动中某一业务情况的数值。例如,用户的业务流动为购买,则原子指标就能够指定为领取金额。

l 计算指标是由原子指标、工夫周期、修饰词形成,用于反映企业某一业务流动在指定工夫周期及指标范畴中的业务情况。例如,某企业近一周上海地区的所有产品销售金额总和。

2、明确统计口径为了后续的指标拆解,须要进行指标口径的明确,理解指标背地的业务过程及其业务场景,确认指标的限度条件、业务过程、统计对象、量化词及维度。

3、指标标准定义指标定义信息与业务定义应互相响应,使用者见到指标名称就能直观理解到指标的业务含意,因而指标命名应“通俗易懂、长篇累牍”,“与行业权威指标名称对标”,“在企业各级管理层保持一致”。

(1)指标编码标准

举例:ZGTG-SJ-RZ-RL-2022-00001

(2)指标名称标准指标名称由“限定词 + 业务过程 + 统计对象 + 量化词”构造组成,各个构造名词的阐明举例:分公司每日出库台数,如下图所示:

(3)指标目录名称和编码标准

(4)维度名称和编码标准维度蕴含区域维度和工夫维度绝对固定,平台侧为业务所需的维度编码也须要制订标准

(5)度量编码标准次要指度量计量的数据类型和显示精度。其编码规定为“T+ 3 位程序码”, 其中 T 蕴含 I(代表数值型),C(代表字符串)(例如:“I001”,“C002”)。

4、模型设计模型设计以维度建模为实践,构建明细宽表、业务主体表、剖析主题表及最终的利用表,在这个环节中最终输入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输入的物理模型须与相干人员进行初步沟通达成统一。

1)逻辑模型表示数据的逻辑构造,作为数仓的储备知识库和 ETL 开发向导。

2)物理模型蕴含数据表的所有字段、类型及含意等 5、数仓开发在满足数仓开发标准的前提下,数据开发工程师次要依据物理模型的设计及指标的技术属性进行开发,保障数据安全和数据品质。

6、指标校验 / 上线数仓开发结束后须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核查,具体核查流程如下所示:

四、指标的批改指标上线后,在指标生产过程中将频繁产生指标的批改、减少剖析维度等场景,容易导致指标口径混同,因而在指标批改上须要遵循以下流程:

五、指标的生产

指标上线后即可进行报表制作、自助剖析、自助取数等应用场景。六、指标的下线当产品改版或者业务产生扭转后,可能导致指标有效,为了避免指标持续应用带来的数据谬误,须要对指标进行下线操作。此外,对于曾经构建的指标确认将来无应用场景的前提下也可操作指标下线,具体流程如下:

指标管理体系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忙大家高效利用工夫,把工夫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寻找问题上,从而进步团队整体的人效。通过这六个步骤,就能构建一个残缺的指标管理体系。看了这么多,大家都学会了吗,如果您有纳闷,欢送私聊小麦哦~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