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会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必定都要实现中台

91次阅读

共计 930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AI 前线导读: 自 2018 年底以来,伴随着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一众互联网巨头的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中台”的热度陡然攀升。一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跟随建设中台。中台的概念是被阿里带火的,2015 年,马云正式确定了阿里的中台战略,最早从 2009 年建设“共享事业部”开始,经过十年实践,阿里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沉淀出了一套综合能力平台,并梳理出了一套中台建设的方法论。

如今,阿里提出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管理模式也已经成为主流的数字化转型思想,很多企业都想学习阿里的中台策略。但长期以来,外界多听闻过关于阿里中台的各种“故事”,但鲜有人知道,阿里的中台到底是什么?究竟在做什么?在 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深圳站)2019 现场,InfoQ 有幸采访到了阿里云中间件架构总监谢纯良,听他分享关于阿里巴巴中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下为 InfoQ 与阿里云中间件架构总监谢纯良对话全文,有删减。

InfoQ: 您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契机加入阿里云?目前主要负责哪一块业务?

谢纯良: 我此前曾先后在 BEA、Oracle 工作,连续 13 年一直在专注于中间件领域,包括中间件的应用、架构。2015 年,当时只是听说阿里很牛,尤其是做中间件很牛,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进入了阿里。目前,我在阿里主要负责中间件的应用、商业化等工作。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其实这些东西就是外面传说中的业务中台,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InfoQ: 在明天的演讲中,您会讲述阿里巴巴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历程,您觉得有哪些关键的经验可以作为模版,给其他企业借鉴或者直接复制?

谢纯良: 有非常多。

InfoQ: 最关键几个点?

谢纯良: 外界只听闻过阿里当时为什么要提业务中台这个概念、“大中台”、“小中台”等,但鲜有人知道阿里的业务中台做的究竟是什么,在新闻报道中也找不到特别多相关资料。所以,我们这一次也是正式的、第一次对外去讲一讲,阿里的业务中台究竟是什么。

其实掰开来看,它包括几部分内容:一是阿里这么多年的 IT 建设沉淀的一个技术平台;第二,整个中台建设其实是有很多坑的,阿里在长期的实践中梳理出来了一整套方法论;第三是现在大家看得见的这套业务体系,即在天猫淘宝上交易的这套体系。现在我们要把阿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对外输出的话,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直接拿出去的,比如技术平台,(其他企业)就可以直接复制。

此外,在方法论层面,以往是很少对外讲的,但从今年 5 月开始,我们已经在逐步对外输出一些经验,诸如“怎样建中台“、“怎样管理中台”,“你的业务跑在中台上,怎样不断地进化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中台“等等,在建设中台的过程中,“坑”是比较多的,我们积累的一些模版、规范,外部企业是可以直接拿去用的,现在也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用了,用的效果非常好。

InfoQ: 是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吗?

谢纯良: 是的,整个阿里巴巴的输出都是通过阿里云。

InfoQ: 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

谢纯良: 这是个好问题。今天我们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做数字化转型?(之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 IT 建设,很多业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流程自动化了,那为什么还要谈转型?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要转到哪里去?第三个问题是,怎么转?

我曾经跟大量的较大型的外部企业的 CEO、CTO 去聊这几个问题,得到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转?有人说因为我现在系统有问题,不好用,听说阿里那个好用。其实,为什么要转?最根本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就是现在的环境变了。我们以前做的系统云有点类似于计划经济,你的终端有多少是定的。而今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环境、尤其是用户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的终端用户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一个基数,可能是几千万、上亿,像阿里可能都十几亿了。当如此庞大的基数要访问你的系统的时候,这个系统要有抗压的能力,在出现大规模瞬间高峰时,要有抗压能力。

另一方面,今天我们做生意的环境也在变化,从前线下摆个摊别人就会来买,现在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现在在流量经济下,要去推荐,那么根据什么去推荐?以前的系统都是孤岛式的建设,信息在一个系统里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做一个精准的推荐,你的数据不是够的,没法去做精准的营销,是做不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的。生意的模式在变化,所以你必须得去转(型),这个“转”是大家有意识的,有痛点,才会转。

转到哪里去?转肯定得有个目标,阿里在 2015 年提出要进入 DT 时代,是跟中台战略配套提出来的。我的理解是,今天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就是要转到 DT 时代,因为到了 DT 时代,所有数据是有结构化的,数据的清洗也做完了,才能用得上现在大数据的一些技术、AI 的技术,否则就用不上。

那怎么转呢?从旧时代到新时代怎么去转?很多人现在提的是中台,对阿里来说,通过 IT 如何去引领业务的发展这一套体系探索了十年,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论。业务中台本身是带一套方法论的,如果学习借鉴阿里去“转”,大概率是能成的。因为阿里在十年前就做了数字化转型,那时阿里做的生意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比很多传统企业先感知到互联网环境下的这些特殊要求,而他们这几年才逐步感觉到环境变了,所以要转型。

InfoQ: 所有的传统企业都需要去做这个(数字化)转型吗?

谢纯良: 什么时候需要?如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上看,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我总结过去的 IT 建设时代有点像过去的“马车时代”,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它总要被淘汰掉的。而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云计算时代,或者说数据时代 /DT 时代,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这个时代,你才能把现在一些重要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的技术、AI 技术等用起来,不到这个时候你用不起来。因此,我觉得企业都要转,只是早晚的问题。

InfoQ: 提到“早晚”,企业需要做怎样的前期准备,或达到一个什么阶段之后,才能开始去做转型?

谢纯良: 首先我觉得,如果你的业务还是传统的业务,可能现在转的时机还没到。但如果你的业务跟互联网密切相关,那就要考虑快速去转型。

InfoQ: 可否分享一个具体案例?

谢纯良: 比如我们接触最早的中石化最典型。中石化主要做传统的资源类油品业务,它整个的加油体系都是固定的加油站,好像没必要放到一个中台上去。但它后来又发现,它又做采购又做油品相关、炼油等业务,它需要把上百万与其关系密切的供应商组织起来,这就是一个互联网生意了,这时,它必须有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玩儿法,或互联网时代的 IT 建设的办法,它才能做。在采用了阿里的中台方法后,中石化转型非常成功。

InfoQ: 阿里云是如何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推出了哪些产品支持?

谢纯良: 现在,从产品到方法论,阿里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全面了。阿里云今年强调“被集成”建生态,我们不但提供先进的平台,还打包传输体系化的经验方法论,帮助外部企业做好战略转型。

InfoQ: 近期,“中台”概念非常火,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们纷纷宣布实施数字中台战略,涌现了组织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各种“中台”概念,你怎么看待这几个概念?

谢纯良: 他们说得都没错。中台是什么?中台就是一个企业的 IT 的能力,它是在一个大的平台上,能够比较稳定地去往外提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涉及到数据、业务、技术、组织、文化等,只要他们相互配合、融为一体才能将中台建设、运行好。

InfoQ: 在阿里内部,你们会这样细分不同的中台吗?

谢纯良: 可能偶尔有人会在叫法上区分,但这个不重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经济体的能力,它是有序的在一个平台上对外提供服务,这很重要。

InfoQ: 上述这几个概念里,热度最高的当属“数据中台”,有媒体把 2019 年称为“数据中台元年”,单说数据中台这块,阿里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分享下呢?

谢纯良: 今天有很多人对中台的理解跟阿里的最佳实践还是有些偏差的。我总感觉是硬生生造出来的一个“数据中台”概念。我们经常在阿里讲“业务数据化”,业务中台它本质是在做什么?它是在造数据的,源源不断地造数据。数据中台在干什么呢?数据中台是做数据二次加工的,它加工的结果再服务于业务中台,服务于业务的。现在有很多企业没有业务中台、只有数据中台,那它加工的结果服务于谁呢?大部分是服务于大屏,就搞一个大屏就结束了,你看我中台有了,看到结果了,其实这个离阿里理解的数据中台差的还远呢。

InfoQ: 阿里的数据中台应该是什么样的?

谢纯良: 数据中台二次加工的结果是服务于你的业务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从分层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常讲“前端是客户的 UI”,有一层是负责处理 UI 的请求和应答的前端系统,再往后走一点,要用到后端的很多业务服务,这就到了业务中台这一层。

业务中台光有第二层是跑不起来的,它得有数据库,可以往数据库里写入,或查一些关键信息。业务中台下面应该有两个数据库,一个生产库,一个数据中台库(历史库),所有的历史数据都在里面。以阿里电商业务为例,用户如果想买一个手机,业务中台会做“手机壳”、“充电宝”等其他相关产品的推荐。但值得注意的是,业务中台在服务的过程中,它一上来并不知道用户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它只能从数据库里去查找、根据用户一系列消费行为的历史记录去做推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数据库非常庞大,现查是非常慢的,不可能瞬间就查到结果。那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怎么解?这就是阿里做的很聪明的地方—— 把数据业务化,把用户在历史库里面的一堆数据做成一个业务类型,将业务固化,然后,在业务中台里,要查某一用户喜欢什么,它立马能调出结果并反馈,这是数据中台最大的魅力。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阿里做到千人千面,这才是数据中台真正发挥价值的地方,而不是说,做个大屏就觉得有了数据中台或一听说“数据驱动”、“数据有价值”,就去搞个数据中台,这都没有真正理解、没有用好数据中台。从建设的角度来谈,一般是先建业务中台,然后有一定量的数据,想清楚了这个数据该怎么用才去建数据中台,然后反过来再建业务中台。

InfoQ: 阿里中台架构背后有哪些核心技术作为中坚力量支撑?

谢纯良: 要谈技术是非常多的。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核心技术,比如中间件技术、大型平台技术等,这是比较大的层面,要从小的层面,如中间层面的微服务技术,包括中间件的框架等非常多。现在阿里有很多技术是别人搞不定的,比如异地多核、全链路压测等,这些技术光靠在实验室是很难想出来的,需要有业务场景“逼”着你去解决,然后再沉淀出来。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阿里在做这样的一个中台建设时,是大概在十年前就开始自己研究这一套技术平台和各种需要的技术组件,发展到今天构成了一个新的中台技术的一个底座,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是外面没有的。

InfoQ: 中台对阿里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谢纯良: 其实它的价值非常多,要说最大的价值,我也一直在思考,按我的理解,一个公司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那么中台的价值是什么?它能激发每一个人都去创新,这是第一个很大的价值。第二个价值,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包括协同效率等。

我具体解释一下这两点。为什么能够激发每个人去创新呢?对于公司各方面的决策,其实很多员工是很有想法的,但在很多企业里,这个想法最终成行可能要经历立项、申报预算、评估投入产出比、研发周期、采购、营销等多个环节,十分复杂且漫长。而在阿里的中台战略里,因为很多能力都在中台已经梳理好了,所以当有一个创新的想法的时候,很快就能实践。比如聚划算(的诞生),当年就是 7 个普通的员工想要搞出一个阿里的“团购”来,用了大概两到三个月时间就上线了,而且跑的非常好。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们分析了一下发现,80% 的东西不需要做了,中台有限制的能力,直接调用就行了,直接把差异化的那部分做好就行了。这样大家就敢去创新了,这前提是,已经有了相应的组织配套做支撑。不管是组织中台,还是业务中台,是相辅相成的,是一整套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能力中台放在那里,因为大部分都可以重用,“低成本创新、短周期建效”就变得可能了,这样才能去激发很多人创新的欲望。

第二点,中台真的是大大解决了人的工作效率。你会发现去调的时候,很多事情有限制,这是一个大家看得见的效率。再一个大家看不见的效率是协同效率,即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在阿里,这叫“能力地图化”,就是中台上支持的各种能力,会形成能力地图,不需要人来各种找了,这是别的企业做不到的,这是一个极大的效率提升。

即便中台战略落地了,每天的变更仍然频繁,尤其对阿里而言,每天会产生众多新的需求。比如阿里新收购了一个公司,这个收购公司的 IT 如何融入到现有的阿里的 IT 平台上来,还要确保阿里整个经济体上所有的 IT 业务系统都“长”在一个平台上,这就是中台能力的建设。

InfoQ: 你刚刚提到的组织中台,需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去推进这种“融合”?

谢纯良: 它可能更多地是跟文化相关,如组织文化,你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基因都是鼓励创新的,比如“赛马”。

InfoQ: 阿里内部有“赛马”?

谢纯良: 也有,这是很有效的一种创新办法,一个组织里面必须有一些比较扁平化的组织,有能够去快速决策模型、快速拉到资源的模型,这些都需要有配套的支撑才能更好的激发组织创新。其实在中台建设里面,没有什么服务一夜之间就建好了,都需要长期瀑布式的开发,而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里,一个中台会被很多应用访问,会不断有新需求进来,如何让你的中台这种支撑能力,这是需要组织文化去激励的。

一个人的效率,发自内心想去做和指派任务带着情绪做的时候,这差 10 倍不止的。在阿里的组织组织体系里,每个人都在拼尽力全力,大家都觉得我做得事情越多,把事情做得越好,就越有价值。如果没有这种组织配套,那中台想建好有难度的。中台往往都是和前端业务的组织文化隔离的,怎样能够让不同组织的人之间能够做高效的协同,除了激励之外就是文化,我认为,中台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业务、组织或文化,它是一个全部,它代表是组织的能力。

InfoQ: 除了中石化采用阿里巴巴中台技术的案例,可否再分享一个典型案例?

谢纯良: 比如中国联通。联通最宝贵的资源是号码资源,以前,他们放号都是各个省单独放的,如这个省分一千个号,那个分八百个号,类似这样的操作。现在它采用了中台后,将整个资源、放号能力都集中到一起,效率大大提升。此外,以前联通的系统能力是没法跟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现在集中放号后,它可以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新业务,诸如推出联名电话卡。一改过去的“终端模式”,如今开放出来后,联通的号卡能力、客服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逐渐汇集到中台上来。

InfoQ: 阿里巴巴的中台技术在向传统企业输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受用”的情况?

谢纯良: 能不能做好中台,关键在于意识。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的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大趋势变化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信息变革,这个变革涉及整个 IT 建设的理念、人员的调配等等。

因此,中台建设是一个一把手工程,还有要全员共识,才能把中台在你的企业里落地好。但如果一个企业抱有“我就想做个项目,我不想这么早去做变化”的想法,硬要生编硬套,它觉得中台特别贵,不断压价,SOA 这边又大量的裁减,这样往往做的效果就不好,这是一种不受用的一种情况,这是以一个项目的形式去做的,并没有真正发挥中台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中台受用不受用,也不是通过一个项目就能看出来的,它可能要通过一系列项目不断地去融合,让中台的能力慢慢突出来,这样才能看得出来。

InfoQ: 在“中台”概念火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各家纷纷宣布建立中台,这其中也有不少跟风的心理存在,他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中台?

谢纯良: 只要你做了互联网的业务一定是需要的,只要你的业务跟互联网的业务密切相关是一定需要。

InfoQ: 所以只要是做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他都需要去做中台?

谢纯良: 你不做中台,最终你会遇到阿里曾经碰到的很多问题。

InfoQ: 企业怎样判断,我这个中台到底做的好还是不好?

谢纯良: 第一个角度,我打一个比方,我曾经跟很多 CEO、CTO 去聊,我建议他做一些简单的判断,我说你在没有建中台之前,很多业务方提的需求到了你这里,你都会说,这个我做不了,系统不支持,还有一种回答是,这个可以做,等我六个月,时间长。而现在中台建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需求没问题,都能做,大部分都能做了,从说“no”变成说“yes”。另一个关于周期的回答,“这个可以做,给我一周或两周”,从几个月变成了几周。

第二个去判断的角度是,如果你的 IT 团队,假设总共一百个人,如果 80% 的人都在研究业务服务的能力怎么去构建,我觉得这个中台建设就成功了,如果倒过来,你 80% 的人都忙着处理技术故障,那一定是失败的。

InfoQ: 技术中台只适合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吗?小企业可以做吗?

谢纯良: 小企业,开源的是没问题的,但企业到一定的规模,选择开源的话,那就是开始付的成本低一点,后面付的成本是越来越高的,单就 PCU 的角度,如果放大到未来五年来看,那一定是赔本的。

InfoQ: 所以其实小企业也需要做中台,比如说规模一两百人这种小的企业,如果它的业务跟互联网相关,它也是需要去做中台?

谢纯良: 我觉得是需要的,因为中台它是一个新的 IT 的治理的方法论,而且现在在公共云上,资源的费用已经下降很多了,比如买个数据库服务,一年也就一万块钱或几千块钱,我觉得这个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讲是可以接受的。

InfoQ: 中台建设有哪些坑,怎么才能不踩坑?企业应该如何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中台?

谢纯良: 坑是很多的。现在很多人提中台,喊口号,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就只有阿里。对一家企业来说,希望少走弯路,那可以考虑借鉴阿里的平台、经验和方法。

现在在中台建设里面,常见的一些“坑”,我认为有这样几个:

1、要真正树立一个认识:中台是企业 IT 变革的一个起点,而不是单纯认为,我就是做一个项目,我搞一个采购中台,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非也。你要深刻意识到它是变革的关键,认真去做战略规划,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人员的配套?需要有这样统一的意识。把一个项目当成一个中台去做,这是不合适的,但如果倒过来,我规划了一个中台,做一个项目的试点,这是对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不见得多投多少。把项目当成中台去做,这个“坑”是很多人容易踩上的,这是一个最大的坑。

2、第二个“坑”发生在选择中台的技术平台时,很多时候人想,我就选一个便宜的能用的平台,以后我再选一个复杂的、更全面的平台。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这就跟“种菜”似的,一旦菜长起来了,你要把底下换了,这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应该推倒重来。这个坑,尤其是在这中小型企业里较为常见,它可能更多地是被 SV 给洗脑了,你看我的平台很好的,够用了,你花那个冤枉钱干什么?这个坑很多是被 SE 平了,你一定要相信一点,如果开源能解决这么大复杂的问题,阿里还养那么多人干什么?在选择技术平台这一块,这是一个大家踩的最多的一个“坑”。

3、第三个坑,我认为这是一个坑,我觉得大家对试点、试点项目这块不太重视,往往会抱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是试点、大概率是失败,就试一试”。在中台建设里头,我觉得试点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抱着必胜的态度去做试点。因为中台的建设会涉及到技术升级、业务升级、组织升级等很多变化,你只有抱着必胜的这样一些态度去做试点,那这些相应的变化,你才能赶的上,否则到最后你就赶不上,就凑合做个试点,大概率是失败的。

InfoQ: 你刚提到,选技术平台不能凑合,觉得差不多够用就行,一定要选一个被成功检验过的平台,但阿里的用户量、业务量级别太大了,很多企业根本达不到,对企业来说,它现在不需要这么好的,这是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谢纯良: 有很多人有一个误区:用阿里那么好的平台干吗?花冤枉钱。但他们不知道,阿里平台给到你的是可以支撑同等的业务,当你没这么大量级的时候,你在这个平台是非常省心的,可以去发展其他的新业务。但从价格上讲,不是因为我这么大的一个平台,我就收这么多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贵,很多企业被误导了。

阿里这样的平台,能支撑这么大的业务规模,它在两个维度上是搭积木搭出来的,一个维度是什么?用户规模没这么大的时候,你不用买这么多。阿里这个平台可能它支持的机器都是以万为单位,你可能就是以百为单位,那你只需要把以百为单位的能力买回去就行了。如果你要把阿里以万为单位的能力买回去,可以搭积木似的,业务量涨起来再买,再涨再买一点,阿里是阶梯式的去计价,这是一个维度,我们称作“管理能力”。第二个维度是“组件类型或复杂度”,阿里的组件非常多,也是搭积木搭起来,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用到 AI 的能力,你不需要 AI 的组件,你可以先买个 Basic,基本的一点点去堆起来。不要误以为,阿里规模那么大,我先把它这个平台一比一的“搬”回家,并不是这种模式,你可以照着一千分之一的比例,或者万分之一的比例“搬”回家,这个费用也是很低的。

InfoQ: 对一个企业来说,它买一个产品,就能解决中台问题?还是一个产品无法解决问题,还需要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务?

谢纯良: 任何一个产品只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中台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肯定有很多问题要去解答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问题。可能在 A 组织里面,需要买五个产品组合使用,但 B 组织,可能买 8 个产品组合使用,这是不一样的,这不是一个产品,因为我们都是以平台的形式对外。

此外,比如你今天做试点可能只需要五个产品就解决了,可能明天,新的业务进来了,又加两个产品进来,它是这种累加式的。这其实是很多客户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当你把五个产品揉成一起的时候,它是不是一个整体,这个很重要。因为阿里是以平台的名义对外,且内部也是一个平台在运行,所以不管你怎么弄,它都能无缝的对接到一起。

InfoQ: 不论企业买多少个组建或产品,就直接买过去这样一套,还是根据自己的一些业务或问题去做调整?

谢纯良: 需要做调整。凡是阿里参与的都会给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去做逻辑部署服务,现在我们好多 SV 也有这个能力了,阿里也会帮助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InfoQ: 阿里的中台战略实践原来只在内部做,当初为什么打算今年开始把这套战略体系对外放出来?

谢纯良: 这也是时间的巧合,因为梳理和整理也需要时间,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了,也是正好这个时候有一部分东西是可以放出来,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外面的呼声实在太高了,大家都在谈中台。

InfoQ: 都想做,但很多人可能还没彻底搞清楚中台到底是什么?

谢纯良: 这次在 InfoQ 的 AS 大会,是第一次来讲阿里业务中台实践,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层了解业务中台解决方案,可以关注 9 月杭州云栖大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场。

嘉宾介绍: 谢纯良,阿里云中间件架构总监,曾供职于 BEA,Oracle,20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间件技术、产品、应用架构和 PaaS 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近期深度参与了中国邮政、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探讨与建设。


本文作者:刘燕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AI 前线”,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