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问题是产品

37次阅读

共计 306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03 年,是互联网公司最困难的时刻。互联网泡沫自 2000 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破灭,之后股市和投资额一路下跌,一直跌到了 2002 年底,该破产的公司早已破产,没破产的也很难再融到新的资金,只能靠裁员勉强让公司能多活一段时间。到谷底的时候,四处都是恐慌和绝望,甚至最坚定的互联网信仰者也多少有点动摇。大家也在疑问,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价值?

到 2003 年,硅谷名人,最大的计算机技术出版商 O’Reilly 的创始人,年近 50 的 Tim O’Reilly,决定站出来给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们鼓劲。除了开始推广一个叫做 Web2.0 的概念,宣称互联网最大的浪潮即将到来之外,O’Reilly 还组织了一场特别聚会,叫做 Foo Camp。

<center>The “camp” in the Googleplex atrium</center>

Foo Camp 和当时所有的技术活动都不一样,它是完全没有主题的。按照组织者的说法,这个活动就是大家拿出一个周末的时间,在一个有网络的大厅里,提供吃喝和帐篷,让大家随便聊天,并向其他人讲述自己对科技行业发展的想法,或者展示自己的产品点子。你可以随便抓住一个人开始聊,也可以累了钻帐篷里面睡一觉,起来继续聊,如果觉得自己聊出了特别有价值的东西,马上就到白板上自己写个时间表,上台给所有人讲。但是即使台上有人拿着麦克风讲,下面的人也未必感兴趣认真听,他们可能会继续激动的聊天,完全不理会台上的人。

这个活动吸引了 200 多人参加,大家聊了无数想法,一些程序员还带着自己正在做的项目原型当场展示。整个活动充满了西海岸的嬉皮劲儿,加州的一堆精酿啤酒作坊也带着自己得意的啤酒跑去为这些“聪明的脑袋”提供酒精燃料。

之后这个活动席卷全球,各国各地都开了一场又一场,中国也曾经开过几次。今天我们可以说,那是互联网的先驱者的活动。他们在整个行业最绝望的时候,讨论出了各种应用场景,最终这些场景大部分变成了产品。比如,如何组织信息流,如何提供 Feed,这些想法后来开启了 Blog 时代,最终又演变成了社交网络。再比如说,BT 下载在那次活动上已经能拿出一个完善的产品演示,通过在活动上的展示开始为世人所知。

实际上,在 2003 年那个时间点,互联网需要的基础技术和开源软件已经都具备了。虽然它们远没有今天强大,没有今天这么方便快捷,但是技术基础已经完全具备了。只是大部分人在那个时间点还不能理解,这些技术基础能提供什么实际用途。

这正如克林顿当年的竞选美国总统时候的著名标语:“笨蛋,问题是经济“。在那个时间点上,互联网面对的问题正是如此,问题是产品。

这种场景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历史上每过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再比如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从 GPRS 网络铺设完成就算开始了,到 3G 建设时候已经具有相当不错的技术基础,然而,人们苦寻杀手产品而不得,很多国家的运营商差点被拖到破产。一直到 iPhone 这个杀手产品出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才算真正开始。科技发展史可以 告诉我们的一个经验就是:技术发展的速度通常超前,产品通常滞后。而更有趣的是,产品的出现和发展弹性非常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取舍,在技术发展有一定局限性的时候,就产生出真正可用的产品。比如说,今天手机 4G 网络已经到了 200M 带宽,但是 90 年代末人们已经开始开始 P2P 下载了,当时常见的宽带带宽还不到 1M。

区块链,在我看来恰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状态。技术基础已经足够产生有意思的应用,但是实际上应用本身远远不够丰富。除了钱包,菠菜,真正让人们觉得可用的东西远远不够,一场热潮又刚刚结束,熊市还不知道要维持多久,这恰好就是 2002 年我见过的互联网世界。比起来 2002 年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今天区块链实际上已经好于那时候了,也有了足够多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已经足够解决一些问题了,但这些问题往往分布在不同行业里,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行业的从业者,也不知道区块链现在已经足够解决他们的问题。虽然区块链还有各种缺点,但是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应用场景下,根据具体需求重新组合效率,可靠性,成本,去中心化的不同需求和粒度,理应可以产生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模式。归根结底还是这句话:“问题是产品”。

因此,当我们的 PRESS.one 基础设施逐渐齐备,可以开始负担一些应用的时候,团队问我,咱们要不要搞一个黑客松之类的活动。但我第一个想起的活动不是黑客松这种开发类活动,而是更接近创意和讨论的 Foo Camp。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想法的碰撞,尤其是来自完全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群的想法,哪怕是觉得“你们这事完全不靠谱”的想法也值得辩论。毕竟,互联网的早期也有大批传统软件拥护者跑过来砸场,坚称大众互联网毫无价值,软件才是未来。

考虑到 PRESS.one 是一种数字内容分发协议,这件事由我们来做简直再合适不过。和 2002 年不同,现在我们可以让大家把提出的想法梗概记录在区块链上,并且捆绑一个智能合约,如果有人愿意基于这个想法开发真正的产品,即可通过这个智能合约交易,确定双方合作关系。这样无论产品未来是否成功,这个想法和创意的提出者永远可以被确认。当然,和 10 多年的硅谷不同,今天想做一个长达一个周末,200 人的活动不太容易。妥善起见,我们搞了一个微缩分叉版本的 Foo Camp:几十人规模,邀请制,进行一整天的活动。

前面的 1 月和 3 月,我们陆续在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北京共五座大城市各完成了一次这样的创意活动。效果比我起先的预期还要好,受邀参加活动的成员来自若干不同行业,讨论相当热烈,也讨论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产品思路。比起来传统的一天黑客松活动,我认为这样的活动更有意思。

之后我们在整理这五次活动产生的 idea,打算全部放到 PRESS.one 上,绑定智能合约,形成 idea pool 供大家挑选和合作。这个过程中,我们 BD 运营的同事反馈春节前后有些人没能参与现场,依然想要提交 idea;有些 idea 想法很好但并没有得到 owner 的重视;还有一些 idea 欠缺完备的表达而被淹没。于是我们启动了一个体现 人人参与、众包完善,并有 100 万枚 PRS 经济激励驱动的活动,idea 的线上征集与评选。我们将邀请这个圈子里对 dapp 有理解的专家构建专家团选出最优秀的一批 idea,给予 PRS 大奖只是一个开始,组建团队成立项目,获得投资或更多资源扶持,都是可以期待的。

虽然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基于 PRESS.one 提供的基础开发各种产品,但我们并不限定产品必须要基于 PRESS.one 开发,无论在什么基础上开发,对整个行业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欢迎各类 idea 来参加这个活动。PRESS.one 提供了一个工具,让人们可以方便的传播想法,寻找合作者,保护创意的模式,这已经是很有意义的事了。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人们能扩展想法,不要只把 PRESS.one 认为是内容发布或者版权平台,在这个时代,几乎一切东西都可以变成数字内容,都有机会在这里找到使用和交易的场景。

未来我们还会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更多城市开展这样的活动。如果你没有经历过 2003 年的互联网,没体验过早期参与者和推动者热火朝天畅想未来的那种激情,准备好你的想法、你的问题或者困惑,线上活动见。

了解我们,可以看西乔详解 PRESSone 应用场景解决思路:https://onedev.club/topic/434/

线上活动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这个版块找到:https://onedev.club/category/21/

<center> 撰稿:霍炬 设计:西乔 </center>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