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花名孙权)曾在一场媒体采访中透露了自己的业务秘籍,说他永远记住两句话,一是“拓展商业边界”,二是“商业驱动技术进步”。
这句话不失为阿里的真实写照。的确,企业的安身立命之道,从来都不止于实验室里的技术,更要让技术产生商业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整个产业链乃至生态圈谋利益。但要说技术与商业无缝结合的企业,阿里可谓典型一家,比如阿里生态、蚂蚁生态、菜鸟生态,都是这一模式的缩影;再比如 2018 广东云栖大会,我们看到了从技术引入商业的背后逻辑。
产业发展的必然
工业互联网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谈起来更是迫在眉睫。说起来,是源于中国制造企业的“诟病”:内部出现产能过剩、成本上涨等发展问题,外部面临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成本不断走高。前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董事长陈永正曾在一次独家专访中告诉赛博故事(与「科技行者」同属于「至顶传媒」新媒体平台):“中国制造业不能再走低端制造,不能是依靠人的产业。必须往核心走,能够自动化、智能化、高质量,这是所有的制造业,不管大中小都会遇到的问题。”而且,“中国工厂里 90% 的设备是不连通的”,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现场也提到,机器设备上的所有传感器都是为生产所使用,却没有跟互联网连接。
也因此,胡晓明认为,工厂智能化改造、工厂与供应链的智联、制造与消费端的打通是实现新制造的三个关键点。可无论哪一环节,都需要工业互联网作为中枢枢纽,汇聚并打通各类数据——从工厂内部所有机器设备,到生产线的数据;从工厂到供应链(如金融平台、物流平台)的数据;从工厂生产,到消费端的数据——因此,工业互联网是新制造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直白点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工业互联网看成一个机器、数据、系统网络和人之间的循环。
工业互联网当然也不缺玩家,从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司,到互联网云公司,再到工业技术公司,都在涉足。比如,国内有海尔、航天科工、三一重工、东土科技、和利时等先行者,国外的 GE、西门子等是典型代表,它们的技术和方案成熟又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城市管理、医疗等诸多领域,全球约有 150 多种工业互联网平台。
重点是,对于最早起步于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原住民”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待开拓的疆土,阿里就是其中之一。
技术发展的偶然
把互联网技术带到制造业上,阿里云并不是新手。2015 年 3 月,胡晓明曾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到,“阿里巴巴很早就判断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云计算等新技术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提升机会,并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爆发点,并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技术部署。”2018 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也提出,“新制造的核心是数据,新制造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
无独有偶,“两年多前,当所有人争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时,阿里云的工程师们看到了实体经济中最有潜力、最有挑战的地方:数据特别密集,智能特别匮乏”,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现场回忆,天上的摄像头越来越多,但道路越来越堵;数据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低。他说,所有的数据都流失了,更别谈数据产生窍门,因为没有云计算、大数据唤醒它们。
通过上述三段观点,不难提炼出工业互联网的几项关键要素:数据、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AI 等)、产业、背后的开发者,而这些关键能力被阿里反复提及,好似一件件兵器,手到擒来。
1、先谈“数据”。大数据就像 9 世纪初发明的“黑火药”,在没放到恰当领域之前,只是夺人眼球的烟花,而大数据一旦应用于工业领域,就好比 14 世纪火药用于枪炮一样,释放巨大能量,并带来产业革命。
2、开发者故事 VS 技术平台。(这也是此次云栖大会的重点。)
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阿里使出一个杀手锏——“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便于理解,摘取一段阿里官方介绍:
“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基于阿里云领先的云计算、IoT、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制造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工业 IoT 梳理制造企业的供研产销全链路数据,在云端构建工业大数据平台,并通过阿里云 ET 工业大脑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优化制造流程,带来商业价值。”
图:解析“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底层,是工业 IoT 底座:通过海量异构数据边缘计算和物联网平台,采集工厂各种设施,如自动化系统、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纺织设备等全域数据,在云端构建工业大数据平台。中层,是工业 ET 智能:基于工业智能算法 + 工业知识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以 AI 创作间进行场景定制。对外通过工业 SaaS 系统反馈到工厂,带来具体商业价值;上层,是应用层:包括半导体、石油化工、钢铁金属、3D 打印、电力能源等行业应用。
“飞龙”背后,胡晓明强调了阿里云工业互联网的三个核心能力。第一,工业物联网服务,实现云边端一体化管理,服务了纺织服装、电子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第二,工业数据智能服务,实现工业数据智能化分析应用,服务了光伏、橡胶、化工、电力等数十个行业;第三,工业 APP 运营服务,帮助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实现一站式的工业 APP 开发、集成、托管、运维等工作。
然而,今天任何一个黑科技,如果没办法写入一个公式,那么它的价值诉求就是空洞的。一段段公式,是一段段从 0 到 1 的征程。
比如,为了写好“工业互联网”这个公式,阿里的工程师 / 开发者走到了车间,提炼出一个工业大脑的平台(即 ET 工业大脑)。这次云栖大会,阿里云几位发言人多次描述了开发者如何走进工厂,与企业内部人员朝夕相处,如何熟悉了其中的隐秘,开发出适合产业链的技术。
图:解析 ET 工业大脑。探索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头有一个小插曲:2016 年的 8 月,阿里一位工程师写下的 ET 工业大脑最早期版本时,编译错误,没有运行成功;而第二阶段,那位工程师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生产车间,重新改写代码,ET 工业大脑由此诞生;两年前,ET 有了第一个案例,此后完成了从 1% 的起点、1% 良品率,提升到 5% 的良品率,再到 100% 的开放,且成功融入了“飞龙”。
不难预见,有了 ET 大脑,包括“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内的任何平台,都会有技术支撑;平台上也不再有孤军奋战的工程师,而是汇聚了一切有能力的开发者。
这些开发者成功的轨迹被闵万里比作“武器”。当今天这样一个技术武器释放,嫁接到行业,以行业数据呈现,就是百分比的价值,就是一套价值公式,有了这套公式,新制造不一定非要新的生产线,不一定非要新的机器,而是有新方法、新技术、新平台,哪怕投射到中国整个 GDP 产值,都是无法估算的价值。
图:你或许好奇,那位工程师最终如何编译成功了?他的武器之一,是阿里云自研的 MaxCompute——源于阿里电商数据内部计算的场景打造出来的超大规模大数据计算服务平台(它帮助那位工程师,精准找到了六十几个关键参数和两个关键环节,实现了 1% 的良品率提升)。MaxCompute 今天的规模,已经达到 100PB,还有上百个作业任务实施点,都经过了双 11 场景的验证。
今天大家只要打开淘宝、天猫的 APP,当看到量身订作的首页,背后就是 MaxCompute 在帮你做计算,它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小功能,背后都是靠海量功能做支撑。
闵万里由此指出一个真理:“把探索的产业方向,从可行的道路变成畅通的道路,需要开发者们,需要群体力量”。
开发者们对于阿里云的贡献有目共睹。2009 年,阿里云一位女工程师在北京一间没有暖气的办公室里,写下“飞天操作系统”的第一行代码,在阿里云办公室门口贴着一副对联:“梦想永在凌云意意气风发,代码成就万世基积沙镇海”,激励了无数人;2010 年,中国开发者大会召开,3000 多名网站站长齐聚一堂,探讨解决社区网站技术问题,这也是云栖大会的前身。成立 9 年,已有数百万开发者在阿里云上主动学习、参与开发、分享云计算红利。
开发者正以他们独特的面孔出现在数字时代的建设中:82 岁的俞性佑是阿里云上年龄最大的开发者,退休后的他在阿里云工程师指导下仅用 3 天时间就开发出“家谱网站”;吾斯是 ET 工业大脑工程师,他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下到橡胶生产车间,用人工智能分析生产环节参数、提升效能;写下淘宝网第一行代码的蔡景现被称为代码界的“扫地僧”,作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依然奋斗在开发第一线……
阿里云也毫不掩饰对于开发者的重视。“开发者是数字文明的建筑师,阿里云希望与数百万开发者共同定义云计算的未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现场这句话一度被刷屏。阿里云开发者中心负责人毕玄也表示,“云计算的未来是云平台和开发者共同创造的。”
因此,这次云栖大会的第二个重磅发布来了:“四个共同”——阿里云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定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未来云计算的发展。
图:阿里与百万开发者共同定义云计算未来。毕玄说,“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们将不断回馈开源社区”。目前,阿里巴巴加入了 Linux、CNCF、Apahce 等 11 家全球顶级基金会,累计开源的项目超过 400 个,涵盖中间件、开发框架、数据库和各种工具类软件。在 GitHub 2017 贡献排行榜上,阿里是唯一一家入围顶尖贡献名单的中国公司。
开发者同时也在阿里系快速成长,包括云栖社区、阿里云大学、天池大赛等一些列活动,例如云栖社区汇集了 1 万多名技术博主和 100 万优质内容;阿里云大学提供了 4000 多个教学视频;来自 24 个地区的 300 多位全球技术领袖加入阿里云 MVP 计划,帮助开发者使用云计算。
3、最后是“产业”。
“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养成记告诉我们,阿里云的工业互联网不光走在中国,也走在全球。
国际方面,与德国工业企业博世,合力探索在中国打造下一代自动代客泊车技术的本地化场景;与挪威科技公司康士伯,把能源风电行业解决方案带到亚洲市场;与美国汽车公司福特,为中国消费者优化车联网和出行解决方案;与西门子,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国内方面,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已经三地落地开花。2018 年 8 月 24 日,在重庆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联合重庆南岸区政府、工信部下属赛迪研究院,三方共建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飞象”平台将在 3 年内接入 100 万工业设备,助力重庆 4000 家制造企业实现“智造”;2018 年 11 月 7 日,阿里云牵头,联合浙江中控、之江实验室等共同建设的 supET 平台获“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目前已有 200 多家生态参与方入驻,并入选首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今年,“飞龙”又落地广东。
在广东,阿里尝试把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打通,“飞龙”立足广东,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帮助广东打造新能源、电器装备等 8 个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2017 年,阿里云承接了打造国家级工业云平台的重任,目标是服务全国 10 万家制造企业;同年,阿里云将全国工业云总部定于广州;今年,以广东“世界工厂”为服务对象的“飞龙”腾空出世。
胡晓明提到:“广东是阿里巴巴在整个电子商务在商业最重要的省份,广东的制造业领先就是全球的制造业领先,我们如何跟广东实现工业互联”。胡晓明的话有数字可证:2018 年天猫“双 11”,整个 2135 亿双 11 销售额中,广东贡献了 476 亿人民币成绩单,当之无愧是当天最大贡献者。整个广东的销售占天猫“双 11”的 22.3%,绝对在中国名列前茅。整个广东制造,这些企业都来自于“Made in China”,包括华为、荣耀、VIVO、OPPO、美的等。
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油发展、京信通信、瀚蓝环境、迪森热能等广东制造企业已经采用“飞龙”。另外,ET 工业大脑还在平台上与合作伙伴、开发者共同赋能,让中小企业也能受惠于人工智能技术。
阿里由此与广东定下新“十年之约”——十年前,阿里帮助广东网货北上;十年后,阿里期望广货全国行,帮助广东打造新制造样本。
1% 的支点创造更大的智慧
一个趋势是,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基建已经按下了快进键。去年,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深化“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今年 6 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 2018 年工作计划》指出,到 2020 年底,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五个左右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城市),标识注册量超过 20 亿。
话说回来,阿里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失为产业的一个范本。阿里的开发者故事同时告诉人们,开发者生态是任何技术平台的重要一环,就像闵万里描述的“更大的智慧”,他说:“当我们(企业)走到开发者生态当中时,我们最后要成为那个 1% 的支点,因为在整个蓝图当中,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更大的智慧来自于开发者。”
今天阿里交出这一棒,以 ET 工业大脑作为内核,交付出工业互联网平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接力下去,重新定义“工业 4.0”、定义“智能制造”,让机器先学会思考。
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故事,是一段从 0 到 1 的征程,引人深思。万里长城、马拉松、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智慧升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产品一夜完成,需要几代科技人员不断接力传递。
本文作者:隐林阅读原文
本文为云栖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