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 | Jenny 乔
来源 | Jenny-Qiao-Love
当前的危机,很大程度都源自过去自己的不努力。既然没有后悔药,敢于面对当下才是根本。敢于重新开始,才是一个人最稀缺的能力。
自从开始创业,每天在干的一件事儿就是挖人。
每次在朋友圈里发招聘启事,都有人问我:你怎么还没招到人。
过去我也觉得这事儿挺怪的,新闻里铺天盖地都是 90 后爱跳槽,不惜裸辞的新闻,频繁到马云爸爸都来劝大家慎重。
放在现实里,才发现,其实这是对年轻人巨大的误解。
每每看到网上有裸辞的新闻,一定有人疯狂打 call 点赞,可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99% 的人都会选择忍。
比如十一期间,一个浙江义乌的姑娘发帖吐槽,老板突然通知她,有人临时有事,要顶上,可姑娘已经“在路上”,只好跟领导解释自己不在家。
结果,领导让她把行程取消,“公司大于个人。”一想到好好的计划要泡汤,姑娘十分恼火,当场辞职……
身边一群人聊起这个新闻都说解气,可现实里,个个都曾经为了工作取消过假期。
于是,你就懂了,这届年轻人,只是嘴上不好惹。认识一个 985 毕业的研究生,第一份工作干了三年多。每次见我,都是吐槽:同事不给力,领导很过分,公司没发展。倒起苦水非常可怜。可你让他辞职,瞬间就怂了。在他看来,“再好的婚姻也有一百次想离婚的冲动”。工作也一样,间歇性冲动,持续性忍耐。熬一熬,没准就好了。
毕竟,谁的工作不难受,哪个老板不烦人。
所以,一直在观望和纠结,总觉得自己没做出点成绩,没资格面对残酷的世界。
这样的年轻人,其实有很多,明明早已经具备“辞职自由”,却还在痛苦纠结,嘴上说要找条出路,身体却从未离开熟悉的工位。
前几天,关于“年轻人到底该先攒钱还是先生活”的讨论上了热搜。
结果我司的一位 95 后看了很生气:这是谁意淫出来的问题?我们那点钱,只够生存……
的确,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去掉房租水电,可支配的收入不多。就像微博网友 @莎拉很咸晒的一张图:
40 万的年收入,算完剩下八万五,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不敢换工作,毕竟就那么点存款。
穷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承受能力低,而人一旦不能承担风险,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越穷越怂,不是骗人的。
当然,缺钱并不是唯一的理由。
曾经和不少 HR 聊起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月薪 1 万的 offer,挖不到月薪 8000 的人。如果真是缺钱,应该对加薪非常敏感.
所以在我看来,缺钱是个因素,但大部分人还是输给了自己的“怂”,对离开“舒适区”感到无比恐慌。
“舒适区”,这几年被说烂了,只能说舒适区里的人过得都不舒适,因为每天都在“要不要走出去”中煎熬。
这两天看了段北京卫视主持人栗坤写的离职体会:
“直到现在,我依然很难释怀我办完离职手续、交回所有证件,从 BTV 大楼里走出来的那一刻。我甚至不敢转身回头再看一眼,因为有这里有太多的回忆。”
许多年轻人可能也不想面对这一刻,不敢为不确定的未来负责,所以才不断劝自己:
“眼下的工作没那么好,但也不差。”
毕竟,对环境熟悉,跟同事要好,还有多年积累的经验、人脉、资源。
一切已知、可控的安全感,让人留恋。
也极易让人怀揣着侥幸心熬着:
“没准哪天好运降临,就出头了”。
再不称心的工作也能找出几个理由让自己留下,一混又是三五年。
这种想法,像极了当代青年面对困难的一贯处理方式:该放弃就放弃,千万别相信自己有能力。
其实,从换工作这件事上,能看出,年轻人在大事上的拖延,基本分为这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拖着。另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到行业概况,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只有理论,懒得实践。前者需要方向,后者需要决心。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否则,你不变,环境也会倒逼你改变。
最近,曾经风头无两的 keep,也 keep 不住了,闹起了裁员危机。
互联网这个行业虽然很新,但迭代起来也是快到模糊。
老牌大厂也不再意味着稳定。
日本 7 -11 母公司预计 2022 年将裁员 4000 人,面临闭店约 1000 家。
曾经零售界“圣经”般的存在,也落下神坛,自身难保。
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服务相比,跟闪送、跑腿,“次日达”网购相较,便利店不如从前便利了。
除了行业震荡,公司内部的变动也可能猝不及防。
你在担心“离开了平台,自己什么也不是”。
但是平台抛弃你,从不说抱歉。最遗憾的是,有人其实一早感受到了自己的鸡肋,却守着这个坑,一直没走。
从“有机会跳槽”到“被迫离职”。看看身边那些提前布局,一早跳槽的人,都平步青云,越混越好。不是因为他们个人强大到不需要平台的资源支持。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人要不断地找到更能成就自己的平台。
那些让你离开平台就活不下去了的地方,我劝你早点撤退。
正如《深夜食堂》作者安倍夜郎说的那样:“一定要好好辞职,辞职从来不是对当下的逃避,而是对未来的选择。”
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出过一本非常火爆的书《灰犀牛》。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车水马龙的路上,没红绿灯、没探头,没管理,秩序很乱。大家都说:“这么下去,非出车祸不可。”
可就是没人管。
直到有一天真出了车祸,甚至是出了人命。
警察来了,红绿灯、探头之类也都装上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对问题心知肚明,就是不解决,因为当下还能凑合。
可是,凑合这两个字,其实代价很沉重。
还记得《小欢喜》中方圆失业后醉酒那一幕吗?
乔卫东宽慰好友:曾经的自己也做什么赔什么,后来才渐渐做大。
并直指方圆的问题:“说实话,你就是跟头栽得太少。”
而方圆回答:“我今年 45 岁了”。
上有老下有小,哪还摔得起?
当你不再年轻,再想改变,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可能高到无力承担。
所以,如果有了想辞职的想法,且这种想法非情绪化的,一定正视它。
因为年轻时下不了的决心,蹉跎几年,就更难了。
看过一句话:人生只有短短的 900 个月,每一次的将就和犹豫不决,都是对自己的辜负。
时间不等人,不破局,就得收拾残局。
辞职要趁早。求战者安,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