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58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作者 | 诗苑
来源 | 创业邦
最近朋友圈一直被《亲爱的热爱的》男主角李现刷屏,而李现的经纪人是被称为“营销女王 ”的 杨天真。
不久前,杨天真带着她的一众艺人们参加了《我和我的经纪人》的综艺节目。
它是中国首档聚焦经济公司的职场真人秀,著名经纪人杨天真带领旗下艺人张雨绮、朱亚文、乔欣等一同参与了这档节目。
这档节目主打“经纪人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超大尺度曝光了明星的真实处境。第一集出现的乔欣所面临的的困境,更是引发了大众对职场的探讨。
在节目中,杨天真直言不讳地表明了对乔欣的看法:提炼了一组能够描述乔欣的关键词,比如年轻、清爽,但是这些关键词并不典型,没有绝对的【不可取代性】。
经转达,乔欣也颇为崩溃,经纪人问她想要什么,她说就是想不停地工作,一天也不休息。
可惜的是,无论乔欣希望的工作是拍戏、上综艺,还是做流量艺人,上热搜、走时尚路线,她都拿不到最好的选择。
说到底,还是杨天真总结的那句话——“没有绝对的不可取代性”。
1
2018 年底,很多公司都裁员了。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颇有名气的大互联网公司,对 85 年以上 没升到 管理岗位 的,一刀切,依法赔偿,温柔劝退。
这样的裁员,和我们通常的 认知不太一样。
过往的辞退,都是末位淘汰。换句话说,无论你自己认不认账,裁掉你,是因为我觉得你是最差的那一个。
而这样的裁法,根本无视员工的绩效和贡献,只要你 年纪够大,还没有能升到管理岗,那么你就算再优秀,再努力,加再多班,我都要跟你说再见。
我无意兜售焦虑,也知道这样的做法是个例。
但是,我今年 36 岁,身边已经有很多同龄人,真的陷入了这样的困局——上不去,下不来,房贷车贷,二胎三胎,一个小小的波动,再难找到工作,直接陷入经济危机。那种无力感,作为外人的我,远远的看着,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有一句话,还是有很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中年危机,只跟中年有关,甚至跟你无关。
他们不努力么?他们不拼命么?不是!我看到的情况,越是努力的,越是挣扎。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努力,给他们挣下了一小片家业,房子、车子、孩子,全都有了。但是一旦稍有不顺,这些本来给他们带来幸福感的东西,都一下子 从资产,变成了负债。他们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决定了他们没办法弯下身子大幅降薪,因为赚的少了,就不够家里支出了,就不够还贷款了。所以,他们困在中间,举步维艰。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2
我们应该赚多少钱?我们到底值多少钱?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些跟我们的学历挂钩,跟我们的能力挂钩,跟我们过往的成绩挂钩。但是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我们值多少钱,只跟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唯一相关。
为什么?我们拿薪酬举例:
老板决定你薪水的时候,心里面有一杆秤,秤的左边,是你现在的收入;秤的右边,是你【此刻】的【价值】。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此刻】:不是你一年前的价值,不是你过往的总价值,就是你此时此刻的价值;第二个词,是【价值】,注意,不是贡献。贡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业绩。而价值,是说这个事儿,如果我不用你,我现去大马路上招一个人,最少得花多少钱。
我举一个夸张的例子,2018 年上半年,一个区块链的技术工程师,在北京用 5 万块钱月薪招不到人。同样一个人,1 年前的 2017 年,他可能 1 万块钱也拿不到,1 年后的今天,他肯定 1 万块钱也拿不到,但是 2018 年初,他至少值 5 万。他没给这个公司做过任何贡献,一分钱都没赚过,但是 2018 年初,他至少值 5 万。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你大概能理解我的意思了?
我们太多的人,犯了这个职场大忌,就是把过往的贡献,等同于应该拿到的回报,拿不到的时候,就心生怨念,觉得老板亏欠自己。
对不起,这里可能有一点儿残忍:假设你过往给公司赚过 1 个亿,假设你现在的工资是 1 万块。只要,只要我能从市面上找到一个人,我给他 1 万块钱,他能够很好的完成你现在的工作。那么,你就值 1 万,我不会觉得欠你的,更不会给你更高的薪水。
也就是说,你到底可以被多大的代价替代,你就值多少钱。
打工挣多少钱如此,自己创业,投资人决定给你投多少钱,也是如此。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创业,你值多少钱,都只取决于替代你的那个代价是多少。
这个有点儿残酷的真相,你看得清么?
3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不可替代性呢?怎么提升呢?
不可替代性,由三种核心优势定义,分别是“技术碾压”“跨界碾压”、“认知格局碾压”。
这三个层级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一级比一级厉害,越往后,越难以被替代。
技术碾压 阿里巴巴有个传说中的人物,花名叫“多隆”。从 2000 年加入阿里巴巴以来,他就只做一件事儿:敲代码,解决问题。即使目前他在阿里的层级已经是 P11(高级管理),多隆依然坚持在一线写代码。
在阿里,工程师多隆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淘宝的第一行代码,就是他敲下的。阿里的工程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多隆”。
多隆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他的技术碾压。技术碾压很好理解,在一个专业的领域,以五年十年为人生刻度,专注进去,成为专家,别人不会的,你会,别人解决不了的,你能解决。
但是,在技术优势这里,有三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叫做“付出就有回报”: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看这个名字,很人多会以为,任何事儿,只要专注进去一万个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师。
其实这个概念,最早是《异类》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当时的说法就很清楚:“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想成为大师,至少需要一万小时,不是只要投入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师。
第二个误区,叫做“天赋是一种能力”:
打造自身的技术优势,最难的,不是后期的坚持,而是早期的自我洞见。洞见什么?洞见自身的天赋。洞见天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天赋是隐性的。
有一个关于天赋的误区,认为天赋是一种能力,实际上,天赋是一种潜力。
天赋不是你做的最好的那个事儿,是你学 1 个小时,等于别人学 10 个小时的那件事儿。每一个人都有天赋,区别仅仅是你找没找到。
第三个误区,叫做:“天赋就只有能力天赋”:
我初入职场时,就发现自己在销售方面缺乏天赋。我自己反思,按道理说销售需要的能力,我都有啊:跟人说话不怵啊,倾听需求、客户思维、销售技巧,这些我都不差啊。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就少了一件事儿,意愿。所以,除了能力天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叫做 意愿天赋。
判断一件事儿,你有没有意愿天赋,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是不是一上来就特别有信心,是不是本能上就兴奋,是不是很容易专注进去,是不是做好了特别有满足感。满足了这四条,说明在这件事儿上,你除了有能力天赋,更有意愿天赋。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种“不可替代性”,叫做“技术碾压”。走这条路,要想清楚了,找到最有意愿天赋和能力天赋的那一个点,像多隆一样,五年十年不动摇,外面风吹浪打,你这里闲庭信步。
跨界碾压2017 年,我们做了一门线上的音频课——《用得上的商学课》,到今天,全网的订阅用户数已经超过了 70 万人,回头来看,是做对了什么呢?
这个课是内容最有深度的课程么?是有什么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商业洞察么?又或者揭露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商业秘密么?
都不是。
在这个内容上,我们更像一个搬运工,把已经验证的商学知识,简单、有趣的讲给大家,目的是让你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做得到。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搬运的课程,居然比其他课程都卖得好得多,原因在哪里?
我们自己总结,就是跨界碾压。
传统的学者,研究者,虽然肚子里有货,但是往往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讲得特别无聊,听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善于讲解的的大学教授、畅销书作者,却往往没有互联网思维,不知道用户在碎片时间学习的需求,一味的填鸭式灌输,听不懂,记不住,学不会,用不上;
大量互联网自媒体从业者,虽然互联网思维不差,但是因为缺乏积累,内容干货不足,只会空讲道理,缺少案例支撑,也缺少理论深度。
所以,这么看下来,【用得上的商学课】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是“厨子里最好的司机,司机里最好的搓澡师傅”。
我十多年的互联网背景,对于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加上一年 150 多场线下讲课积累的演讲能力,让我做这个线上的知识付费产品,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一下子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换句话说,我跨界打劫了老师学者们该干的事儿,但是他们却替代不了我。
这样的跨界碾压,有足够的壁垒,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
认知格局碾压 先讲一个案例:2013 年,美团想要进入外卖市场,当时面临一个选择,是投资已有的平台,还是杀进来,自己做。
当时整体的市场情况是日均几百万单,已有的平台,主要的价值,是给已经有外卖业务的餐厅,和已经有订外卖习惯的用户,做了一个连接的平台。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商业逻辑需要判断了:这个市场能够发展多大,是不是取决于,有多少人有订外卖的习惯呢?在王兴眼里,这是一个虚假命题。外卖市场的机会,不只是现有的外卖更方便,而在于说服不做外卖的餐厅做外卖,吸引不叫外卖的用户叫外卖。
王兴认为,如果这个逻辑是正确的,国内外卖市场的日订单规模,至少是一千万单,那个时间点的市场,远远没有占满。于是,美团大力开拓三四线城市,帮助餐厅接入外卖业务,同时收购大众点评,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订餐入口。结果呢,4 年时间,美团完成了上市,如今日订单量在 2500 万单左右,占到 60-70% 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了行业第一。
所以,这就是认知格局上的碾压。这个事儿,你认知到这个层级了,你就想得到,别人就没办法跟你竞争,你没认知到这个高度,你就想不到,你的位置,你的价值,就有可能分分钟被别人替代。
关于认知格局,也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就是把“认知”这个词,误认为是“点子”。
什么叫点子呢,就是灵机一动,就是突发创意,就是你可能有这个点子,他可能有那个点子,就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有的想法。
但是认知格局不是,这需要大量的积累,大量的思考,大量的实践。还是拿上面美团这个例子来看,我这么讲出来,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高级的:就是有很多人,还没有定外卖嘛,让他们定了外卖,生意就一定可以做大了嘛。
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当你面对这样重大的商业决策的时候,你的认知格局,真的能支撑你看得清么?
4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提升自己认知格局上的不可替代性呢?
我个人的经验,就是一条,把一句话变一变就行。什么话呢?就是当你遇到一件事儿的时候,从本来的疑问:
“这件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
改成:
“这件事儿,和我的未来有什么关系?”
这一句话的改变,会让你从故步自封,只顾眼前,逐渐地发生改变,走到投资自己,提升自己的轨道上。我们知道,一旦进入一个轨道,那么走起来,就不那么费力,就会很轻松,不可替代性的提升,也变得顺其自然。
举个例子,假设你就是个职场小职员,看到一门主讲商业学问的课程,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我一个刚毕业的小职员,商学跟我有什么关系?”
好了,我们来尝试改一下:“我的未来,会跟商业彻底没有关系吗?无论我是打工做高级职业经理人,还是自己创业做老板,商学思维是我可以在未来逃得掉的东西吗?我可以一辈子都不跟商业打交道吗?这个商学知识,和我的未来有没有关系呢?”
当你问了自己一大串这样的问题后,你就明白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商学思维了。这样的过程,就是打开我们的认知格局,提升我们的不可替代性,进而让我们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不可替代性」是决定我们价值的唯一原因。